周天子分封的最大诸侯国宋国,为何有人说在春秋战国时活成了一个笑话?

Laura-wei


宋国之所以奇葩,本人做过研究,已发表过。

宋国的来历。武王伐纣后,虽然商被灭了国,武王分封诸侯时,仍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武王死后,武庚和管蔡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宗祀。虽然是前朝后代,仍被周天子封为公爵,为武王灭伤贡献最大的姜子牙的齐国,也仅仅被封为侯爵,低宋国一等。楚国最可怜,只是个子爵。

宋在周代爵位最高,尊为公爵,地位尊贵,到周天子那里去都是周王室的客人,而非臣子。而且宋国也算是大国,有自己一套一直特立独行。连太史公说宋地“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但后来因国力微弱而任人欺负,遂逐渐成为春秋时期的笑柄。

为何总被黑。最容易被黑的宋国之所以屡次在《韩非子》、《列子》等诸子书里被作为活靶子,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宋国在战国时代从大国之列沦为二流小国,国小实力弱,常常被人攻打。最后一位宋君偃又步纣王后尘,为所欲为,以至于最后被齐魏楚三国瓜分。二是春秋战国之际,许多思想家和言论者喜欢讲故事说语言,时间长了大家都形成一定的故事蓝本或者说故事库,彼此相传。而宋国地处中原交通商贸要道,商人众多文化发达,因此也促进了关于他们糗事的传播。

被黑的故事。所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野人献曝等故事的主角都是宋国,那位“不击半渡,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宋襄公,更是极品。被黑的最恶心的是事宋人舐痔。秦王得了病,召医看病,能使秦王脓疮破头的得车一乘;能给秦王舔痔疮的得车五乘。宋人曹商愿意为其舐痔,则赏车五辆。治病的部位愈下,所得的赏赐愈多。庄子为这种行为所不齿。 虽然总被黑,但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但诸子百家里,儒家的孔子祖籍宋国,墨子是宋国人,名家的惠施是宋国人,道家的庄子也是宋国人。


历史与人像


楚军包围宋国,宋国坚决抵抗,并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国因害怕楚国,就忽悠宋国说“顶住哥们,我们马上到”。一般说马上到,要么没出门,要么没上马,于是宋国这傻缺一等就等了足足八个月。

这八个月等待,让宋国受尽苦难,悲惨到什么程度,简单说开始人吃人,城中没粮,树皮也吃完了,观音土也不够,可悲的老百姓只能互相吃孩子,你吃我家我吃你家,也因此一个成语

“易子而食”被发明,宋国惨成这样,马上就到的晋军还在路上,没办法的宋国只能投降,“城下之盟”这个成语也是这次战斗发明的。

简单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成为笑话,根本原因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最后往往是面子掉地上被人当手纸都嫌臭,里子还丢的一干二净,最终成为笑柄。

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就和现在国际社会差不多,有超级大国如楚国,晋国,有一流强国,也有无数中等国家比如郑,鲁,宋,还有就是袖珍小国,那就更多了。

国与国之间关系也和现在类似,只是现在没有生死存亡问题,灭国问题。

大国和小国的区别无非是弄清不同道路而已,大国有大国争霸术,小国有小国生存之道,当今世界也如此,除少数大国,多数都是小国,如何生存,如何有尊严生存,都是学问。


而宋国就是一个不懂生存之道国家。

我们先看宋国渊源,宋国是春秋时期一个不大不小国家,原是商朝原住民,周朝将商朝拆迁后,为了安抚商朝遗民,就给宋国分了不少安置房,还给很高拆迁费,位列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第一等公爵。不仅如此还免除他们进贡。

因为拆迁安置房位置好,拆迁费高,待遇也高,就给宋国错觉。那就是“我是周朝客人。我是一等公爵,我最牛逼,我爵位最高。

简单说:我比你高贵。

其实吗,这自娱自乐精神一开始还没什么,在西周时期大家都比较守规矩,有事都听老大周朝招呼,打架一起上,抢劫一起上,有老大在边上,你嘚瑟哈也没啥问题。

可时间来到东周时期,国际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家都开始不守规矩也不尊重啥爵位了,你看隔壁楚国就是这样,什么鸟公爵伯爵,我就称王你能把我咋地?

可宋国道好,一点没有感觉到国际形势变化,还是摆出一副我是客人,我家爵位最高,我比你高贵态度,那就是自取灭亡了。

当时宋国口号是:独立自主,永不结盟,四处出击,小而霸道。

不结盟主义在现代世界是潮流,在当时乱世就是逗比行为。因为没有盟友的小国是难以活下去的。这宋国如果仅仅只不结盟,还好想点,可他还喜欢到处乱串,没事就打架。

据史书记载:不太强大的宋国,居然是春秋时期打仗最多国家之一,左边没事打打郑国,右边没事打打鲁国。

这二个国家其实都不好惹,郑国曾经是小霸王,郑庄公小霸的故事很多人知道。鲁国也不是小国家,作为孔子老家的鲁国也是春秋时期二等强国。和他们打宋国根本占不了便宜。

左右都占不到便宜,换个正常国家应该消停一下吧,可宋国这傻缺偏不消停,他开始上下看,上面北方是晋国,也是公爵国家,爵位跟我一样,国家还强大,貌似惹不起,下面南方是楚国,啥楚王不就是个子爵吗,(楚爵位子爵)又是南蛮子,那就惹你把,可是宋国国力不行又打不赢楚国,于是就经常派人打嘴巴官司,打架打不赢你,我会骂人啊,南蛮子,南蛮子,南蛮子。


这嘴巴骂人骂多了,是会出事的,楚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直接结果是,被骂的楚国没事就喜欢打豆豆,哦,不对,不对,打宋国。

可是宋国人会守城,就是不投降。

春秋时期几次著名围城战,主角都是楚国和宋国,剧情也差不多,楚国包围宋国首都睢阳。宋国像晋国求援。晋国有时候马比较快,来了,有时候马很慢就没来。

这样事情发生过很多轮,下面说几个

楚成王时期:楚国曾经率军队包围宋国数月,宋国顶不住,向晋国求援。晋国出兵,引发城濮之战,揭开晋楚争霸序幕。   

楚庄王时期:楚国成霸主,当时楚国比晋国还强大,连晋国都不敢与楚国交锋,可宋国敢啊

事情是这样,当时楚庄王派两个大夫出使晋国,齐国,要路过郑国和宋国。按当时规矩,应开具“介绍信”借路,楚庄王估计是嫌麻烦,省了这程序。结果路过郑国大夫顺利通过,而路过宋国大夫被宋国给杀了,理由是“楚国不开介绍信,就是不把我们当一个国家”。 (还是要面子)后来楚国报复,派军包围宋国,宋国又一次向晋国求救,晋国这次郁闷啊,你惹谁不好,惹南蛮子,只能派人忽悠宋国。

之后就是我在本文一开始写的故事,宋国被围8个月,发明二个成语“易子而食”和“城下之盟”。

宋国就这样不停作死,最后结果就是,老百姓日子没法过,原本是发达国家的宋国,因为死要面子活受罪,硬是把自己掰扯成了发展中国家,直到灭亡。

不知道那高傲的心态还有高人一等的爵位,在灭亡后有没有让宋国君主有优待。所以说啊,面子还有自尊心啊,这样虚无的东西真害人,不仅害人还害国家。


阿斗不傻


毋庸讳言,就是地域歧视啊。


(春秋时诸侯国疆域)

首先说明下,宋国不能说是周天子封的最大诸侯国。从疆域上来说,还是有不少国家大过宋国的。至于爵位,宋国确实是最高一等的公爵国,但也并非独一无二。虽然对西周分封诸侯具体爵位有些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当时封炎帝后裔于焦、黄帝后裔于祝、尧后裔于蓟、舜后裔于陈、夏后裔于杞、商后人于宋,以及周文王之弟季子虢仲与虢,这几个都是公爵国。这是为了追念历代帝王先贤。所以,并不存在所谓宋国是最大诸侯国一说。

那接下来就是说为什么宋国成了笑柄。其实不仅宋国,楚国、郑国的人在先秦诸子的各种典籍中,都是被嘲笑的对象。那些人一个个迂腐愚蠢,什么傻事都做得出来。其实说白了,就是地域歧视啊。我们看看先秦那些著名的故事,一个个都成了讽刺成语,主角绝大多数来源于这三个国家:

郑人买履:买鞋相信尺码不信自己的脚,主角郑国人;

刻舟求剑:船在江中,剑掉下去了,说在船上刻个标记,等船靠岸再找。主角楚国人;

买椟还珠:卖珠子的把盒子做的相当漂亮,结果买珠子的花了钱只要盒子扔了珠子。卖珠子的是楚国人,买盒子的是郑国人(一下讽刺俩);


揠苗助长:嫌苗长得慢用手拔高,结果苗全死了。主角宋国人;

守株待兔: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从此天天守着树等兔子撞死,主角宋国人;

野人献曝:一个农民发现晒太阳很舒服,觉得把这个发现献给国君一定获得重赏,主角宋国人。

这些只是很小一部分,宋国、郑国、楚国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全天下嘲笑的对象。记载这些故事的人包括儒家的孟子、法家的韩非子、道家的庄子(他自己就是宋国人,还经常嘲讽宋国人)。当然这些其实都是寓言,不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就拿这三个国家开涮举个例子。那为什么就是这三家总被地域歧视呢?三家原因不一样。宋国是因为“政治正确”,郑国是“看你笑话”,楚国则是“非我族类”。

嘲讽宋国,因为宋国是商朝王室后裔。中国古代,对于前朝后裔,自然可以放肆嘲讽,不用担心会被指责。就是所谓“前朝余孽”啊,你们祖先都被我们祖先打败了,嘲讽一下你们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那就是阶级敌人啊,怎么说你们都不为过。


让宋国雪上加霜的是著名的宋襄公。在他治下,宋国一度达到强盛,还联合了许多小国一起讨伐楚国。结果宋襄公还特别守规矩,在会盟的时候不加防范让人家绑架了。后来与楚国交战,看人家没过河、没排整齐队伍,就让军队眼睁睁在那里等,坐失良机,结果被打的大败,自己也中了一箭,很快就挂了。于是列国就更把他当笑话看。其实呢,宋襄公比较守老规矩,显得不合时宜,但其实不失为一个君子。但在本来就歧视宋国的列国看来,你这就是傻,活该。


郑国与宋国不一样,歧视郑国倒不是政治正确,相反有点“让你牛逼”的味道。郑国是春秋时期崛起的第一个诸侯国。郑庄公把一个原本并不强大的郑国带到春秋第一流。还破天荒的击败周天子亲自率领的联军,打的周室面子荡然无存,不得不承认郑庄公的地位,答应他的要求。周室的声望也自此急转直下。其他诸侯眼红的很。但就是这样一个郑国,在郑庄公死后很快衰败。于是,列国就有了一种看热闹的心态。你们郑国不是很厉害吗?怎么现在混成这样了?叫你牛啊!就好像班级里的学生,看到原本不如自己的同学考的比自己好,恨的牙痒痒,很快这个同学又比你差了,大家就特别开心。

相对而言,楚国就纯粹了。真的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国是南蛮国家,风俗习惯都和中原诸侯不一样,中原诸侯视楚国为未开化地区,而楚国又偏偏很强。这就导致列国只能精神胜利法了。

所以啊,歧视这种东西自古有之,无论是百姓还是贤人,都不能免俗。要正视这个问题,当然,我们现在越发文明,这类现象还是应该尽量克服,争取杜绝!


伊耆角木


周王朝开国时厉行高压,对殷商遗民的反抗进行了残酷镇压,解除了殷商复国的可能,把殷民都集中在河南东部一带居住,封建了一个公爵国——宋国。殷人毕竟不是自己的一脉相传,周王室信不过,就在宋国周边封建了众多姬姓诸侯国来监视。

既然周王朝已经获得了军事优势,为什么不把殷商彻底消灭,还要封他们一个公爵国呢?

这与周王朝执行的“仁德”之政有关。殷商遗民众多,如果官逼民反,所有殷民不予合作,新生的周王朝必然动荡不安。因此周王朝选择分封宋国,其中也应有现实的考量。继以杀戮之威(武庚作乱被杀)后,周王朝的继绝之德才让殷商遗民感激涕零。后来,周王朝索性封了前代三王朝的子孙,都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分别是虞陈、夏杞、商宋。

后世王朝也多数继承了这样的制度,“兴灭继绝”成为了华夏德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清王朝虽然对朱明皇室成员大加诛戮,但最后还是封了朱明后人一个延恩侯来装点门面。

(殷商遗民被封在商丘一带建宋国)

宋国就这样跌跌撞撞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宋国虽然有着600年的灿烂的殷商文化,却如同一座文明的孤岛,在周文化的海洋里漂流。商文化与周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最为明显的区别是周王朝更重视“人”的价值,而商王朝更重视的“神”的谕旨。宋人有着自己的矜傲,他们如同看待一个暴发户一般看待周人忙着建设城池、镇压叛乱的野人。

宋人淡然处之的背后,是宋人失国后的凄凉的心境,这一点在儒者的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儒”最初可能是从事丧葬的神职人员,革命之后“王官失守”,斯文扫地,就如同特洛伊亡国前的神殿祭司一样,虽然供养的神祇不再护佑他们,但是他们还继续穿着旧服饰,信奉旧鬼神。他们四处营生,虽自尊却不为人所尊。作为“二等国民”的儒钻营故家旧俗,通过对流风善政的思考,以及卜筮反思信仰,逐渐产生出了新的思想。

孔子作为其中的代表,他对周文化考察的结论即是“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是殷商遗民中最伟大的精神投诚者,他表示不能再“以德报怨”,而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此,儒者在精神上与周文化达成了和解,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站立在周人的天下了。早期的殷商遗民乃至原始儒者在精神都是丧家的。“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信义以为土地”。这看似冠冕堂皇,实则乃是丧失珍宝与土地的流浪者的自我慰藉。

(儒者的精神胜利法)

尽管已经立国数百年了,但是宋国的君主身上仍然带有先王的遗风,最突出的表现即是在王位继承方面,没有执行周天下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混乱交织,这是商人在国家制度层面的缺失,只能依靠贤德的品行来弥补。然而这种贤德的品行却不常见,所以宋国经常发生动乱。而作为客居在周天下的殷商遗民,周人的态度是放任自流。所以,周人与宋人的关系很是微妙,一直都像是客客气气的。在宋襄公时,贤德的品行再次闪耀起了光芒,他不仅自己举着仁义的大旗,还想做周天下的盟主。说来可笑,周人再怎么无人也不至于请一个外人来做盟主吧?此时宋人也慢慢接受了周人的天命理念,不再以“上帝自居”,宋襄公的哥哥子鱼劝告宋襄公不要参与争霸战争时就说“天之弃商久矣”。争奈宋襄公鬼迷心窍,愣是不听,最终又成就了一个蠢猪式的笑话。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殷商遗民与周文化达成和解之前,宋人的家园处于周代人文思潮的包围中,所以周人就像是看笑话一样编排着很多关于宋人的段子。“地域黑”应该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毕竟宋人太过于特殊了。三恪之中其他的两个公爵国,只是做做样子,毕竟年代久远,他们早已服周。只有宋人,还在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文化道德。

这些段子里,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以讹传讹、拔苗助长等等。这些偏离了正常的事物发展规律的事情,都被编排到了宋人身上,即是讽刺宋人的食古不化与孤陋寡闻。

(春秋初年的宋国也不弱)

《列子》书中,有一则故事,说宋国有一个叫华子的男人,中年时候得了健忘症,行止颠倒,请了很多大夫都没有看好。后来鲁国(周文化的根据地)有个儒生(已投诚周文化的殷商遗民)自荐说能治好他的病,华子的家人就许诺可以用一半的家产作为报酬。儒生说之前的治法不对,要改变华子的思想才可以。于是,儒生脱掉了华子的衣服,华子便去寻找衣服;不给华子吃饭,华子便去寻找食物;把华子关在黑暗处,华子便去寻找光明。之后,儒生又单独和华子在室内待了7天,华子的病就彻底好了。但是清醒之后的华子却大发雷霆,休妻罚子,用戈矛驱逐儒生。

宋人把他捉住了,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华子说:“以前我健忘,脑子里空荡荡不知天地之有无,如今突然明白了过去的一切,数十年来的存亡、得失、哀乐、好恶,千头万绪都出现了。我害怕将来的存亡、得失、哀乐、好恶,还要像今天这样扰乱我的心,再求须臾之忘,已经不可得了。”

宋人的心理痼疾,渴求“须臾之忘”,与李后主贪图“醉里不知身是客”实是异曲同工,是宋人集体心理病症的缩影。真正了解病灶的是儒家。那个鲁国儒生就是雅正的周文化的代表,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宋人必须改变传统的路子,解放心灵,才能融入周天下。

宋人这样的心境,如何能够踏踏实实地接受周文化的洗礼呢?因此,有一些精神叛逃者,也有一些守旧顽固者,他们都是宋人。这在其他诸侯国的人看来,就更是有趣了。

然而,更让宋人无法理解的是,当几百年过去,仇恨已经雨打风吹去,种族隔阂也已经消亡殆尽,殷商移民已经无可避免地遗失了自己的传统,孔子就说“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宋人尝试着接受华夏文化的洗礼,融入华夏文化的进展也渐入佳境,然而却碰上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

(孔子是殷商贵族后裔)

对于战国时代的人们而言,周天子已经成为了吉祥物,周人自己已经不信“王道”,也不信“帝政”,纷纷崇尚起“霸道”来,宋人的“礼乐之教”几乎是刚刚开始就已经进入了尾声。孔子痛苦压抑,惶惶然立在东门之外,并賭气说“大道不行,乘浮浮于海”。

儒者痛苦之余,宋人也不得不立刻改弦更张,再次跌跌撞撞地跟上流行趋势。然而,宋人的秉性尚在,他们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部族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终于宋国又出现了君主戴偃。

这位后来被称为宋康公的君主,力弱而不处卑,贪愎而拙交,身处四战之地,却灭滕伐薛,攻占淮北,连败齐、楚、魏三大强国。宋康公沉湎酒色之余,竟然也学起了祖先“射天”的故事来。他用皮革袋子装满血,然后挂起来用箭来射。有大臣来劝阻,他也一并射杀。庄子说,这个戴偃比恶龙还要恐怖,诸侯也都视宋国为“桀宋”,并说“宋复为其纣所为,不可不诛”,宋国最终为魏、楚、齐三国瓜分。可见,即便过了800年,宋国人依然不能被周人视为自己人。纣王的黑历史,也一直被周天下提醒着宋人:你是客人,要守本分。

(宋国故里: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作为周天下“二等国民”的宋人,处于时刻被监视的状态,在国民心理上天然弱人一等。宋人若要自强,便被诸侯合力攻灭。宋人可以做生意,甚至可以相对富有,但是在政治上要想有所作为,那就动了周天下的禁脔了。

宋人的几次大的挫折,都是缘于这样不识趣的政治抱负。宋人只有等宋国被彻底消灭了,“宋人”这个标签再也不存在了,宋人才能够彻底融入华夏。一直坚守着尊严与荣耀的种族最后在精神领域的沦陷,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民族融合。宋人就像是堂吉诃德一样,不切实际地坚持着他们的理念,殊不知历史的车轮早已碾过。


而知而行


宋国不善邦交,五国联齐攻秦时被齐顺手干掉的。

宋国资源丰富,尤其是陶邑,是一块很大的肥肉,各国都想把它吞掉,尤其齐国,宋国不善邦交,自己稳住发育,不得罪任何国家,不亲赖任何国家,导致最后5国联齐攻秦的时候,齐国反手把宋国灭掉了,打秦只是一个幌子,这是苏秦的计谋,最终齐国因为攻打了最肥沃的宋国,不肯和别国分享,导致5国联秦攻齐,攻下城池70多个,最后还剩两个,齐国将军田什么来着我忘记了,使用了火牛阵,由两个城池,一路又杀回去了,这是史上最出名的一个仗。宋国是被顺便干掉的,主要原因就是宋国不善邦交。


青果青橙娱乐


宋国沦为笑柄是因为宋襄公的仁义拒楚导致的。早在当初,宋襄公是齐桓公的铁杆跟班,在齐桓公死后,齐桓公的儿子们因为争夺储君而打得乱七八糟,最终是宋襄公出面摆平了齐国内乱,所以宋襄公很得意,自以为继承了齐桓公的衣钵,想当中原的霸主。但是这时候楚国不乐意了。

楚国在当时就是一个小混混的角色,看到有人太神气了就会有那种看你不爽想揍你的想法,所以楚国就出兵30000去攻打宋国,这时候宋襄公也只能硬着头皮点起了30000兵马在淮河以北迎战。这时候笑柄出来了,由于楚国是进攻方,楚军必须越过淮河才能与宋军交战,这时候大家提议应该趁楚军半渡击之,但是宋襄公却秉承仁义不乘人之危的想法主动后撤三里让楚军安然渡河,然后双方决战,最终宋襄公战败,损兵10000多人。从此落下个假仁义真蠢的笑柄。

但是我并不认为宋襄公是蠢。楚国拥兵50万,地方5000多里,从综合国力上来看比齐国还强,齐国纠集了晋国秦国燕国也才与楚国打平手;宋国算小国,总兵力也就30000人左右,物资更是不到楚国的一个零头。楚国本有群殴的资本却只出兵30000人摆明是小混混决斗来的,如果宋国不守规矩很恼怒楚国,彻底灭国。宋襄公守着所谓的仁义,按规矩办事,虽然打败了,可是楚国随后撤军也没有进攻宋城的军事行动。


优己


笑话我觉得应该打个引号,我个人对于宋国印象最深的就是宋襄公了。此人有着称霸尊王的野心,但确是一个极其讲究仁义的人。本来其是有机会成为春秋一霸的,但是最终因为他讲仁义,而梦想破灭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同晋国的一场战斗。本来他们人就少,对面人多。他们已经在河对面摆好阵势了,对面还没渡河和摆好阵势。本来就应该趁他病要他命。结果这个二货,非要讲仁义,等对面度过河,摆好阵势,才和对面打,结果不言而喻。逃回宋国后不久就死了。不能不说他真是春秋时期诸侯中的一股清流和奇葩。在那个吃人的时代,他居然讲什么仁义。不过其个人品质没话说,只能说生错了时代。其实历史上对于春秋五霸就颇有微词。有的认为里面就有宋襄公,不过人教版的历史书上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这是最被广为认同的一种说法。但还有一种说法,有郑国的郑国公(记得不太清了,应该是叫郑国公)。


你我逝去的昨天


笑点一 被先秦诸子嘲笑

诸子百家的著作之中经常举一些例子来说明道理,而其中的反面教材就大部分是宋国人。比如《列子》中的"向士为盗",《孟子》中的"拔苗助长",《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宋人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一因为其是商朝后裔,是个失败者,弱小者,还拥有周初最高的爵位;二是宋国重视商业,注重金钱之利,这与当时各国的价值观背离。

笑点二 不自量力

宋国宋襄公本是齐桓公的小弟,等齐桓公死了,恰逢其他国家内部动乱之际,动起了当霸主的念头。有野心无错,怪只怪没有实力,结果为楚国击败,宋襄公抑郁而死。宋康公时期,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掉滕国,取其地。虽然一时强劲,却触怒大国,被三国所灭。

笑点三 宋襄公的愚蠢

战国时期,大鱼吃小鱼,小小鱼吃虾米。在这种大争之世,各国或是变革,或是施行法制。唯独宋襄公以仁义治国,成为诸国笑炳。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本可以以半渡击之的策略击败楚军。但是他却坚持仁义,非要楚军渡过河,摆好架势才进攻,最后溃败。

不知道大家怎么认为的啊



mud341


宋国,是周初封殷商之后,公爵爵位。

宋人是殷商后裔,善经商,重礼仪,为人古板,作风保守。境内陶邑是天下商业中心。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兴起,用寓言启发民智,那谁是寓言中的反派呢?当然用前朝后裔宋人充当是最合适的,就象现代横店拿日本人开涮一样,不会犯政治上错误。

其实宋国国力还是蛮强大的,有五千乘劲宋之称!


温润如


宋国比起其他的诸侯国只是一个小国,国力弱。宋襄公一心想会盟天下诸侯做霸主,有称霸的雄心,没有称霸的实力,所以被其他诸侯羞辱耻笑。更因为他下令不击打半渡之兵,满口仁义。落得个损兵折将,全军覆没,含恨离世,成为全天下的笑柄!可悲可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