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如果真的造反,刘邦会不会打不过他?

悦食客家


韩信是灭楚兴汉的首功之臣,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战中,他率先领军平定关中,攻灭赵、魏,逼降燕、代,横扫三齐,最后统帅数十万大军将楚霸王项羽的十万楚军团团围困于垓下,并一举歼灭了不可一世的项羽,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盖世奇功。

历史上有许多典故、成语都与这位大名鼎鼎的军事奇材有关,比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萧何月下追韩信”、“兵半渡而击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等。然而这位身经百战、足智多谋的百胜功臣却因功高震主遭忌,被卸磨杀驴的刘邦、吕后诛杀,还被灭三族,落得一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敌破臣亡”的可悲下场。

关于韩信的死因,《史记》、《汉书》都记载是因为谋反。韩信真的是因为谋反而致身死族灭吗?此事仍是疑点多多,迷雾重重。个人认为,以他的实力和能力,假如他真的有心举兵造反,刘邦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击灭刘邦跟玩似的。垓下之战爆发前,麾下兵多将广的韩信假如背叛刘邦,或联手项羽反攻刘邦,那么西汉王朝能不能建立还得两说。

想当初,韩信被刘邦登坛拜将后,只带领数量很少的将卒攻略东方,从此开始了他战无不胜的辉煌人生。前206年,项羽在彭城击溃汉军,大败刘邦。韩信收集溃兵,与汉王刘邦会师于荥阳,并在此挫败了强大的楚军,形成了楚汉对峙的局面。

由于汉军一度失利,齐、赵、魏等诸侯纷纷叛汉降楚,形势异常凶险。为扭转不利局面,刘邦于这年5月封韩信为左丞相,命他率军攻打赵、魏、齐等在楚汉间摇摆不定的诸侯国,以免腹背受敌。

韩信以奇兵偷渡黄河,突袭魏都,活捉了魏王豹,一举荡平了魏国。由于楚军围攻荥阳,战事紧急,刘邦从韩信的部队中抽掉了一部分精锐,韩信只得率数万羸弱兵卒联合张耳进击赵国,赵军号称20万,敌我力量悬殊。韩信以寡击众,却信心满满,他命将士背水布阵,另派2000骁骑袭扰赵军后方。赵王歇见汉军背水而战,犯了兵家大忌,觉得韩信不通兵法,于是指挥大军全无顾忌地倾巢来攻。

韩信背水结寨,将士们没有退路,只能殊死拼搏,以一当十,浴血冲杀,竟然打垮了数倍于己的赵军。赵军溃兵想逃回据点,不想老营已被韩信预先派出的游骑兵给袭占了,因而几乎全军覆没,主将陈余被杀,赵王歇被俘虏。韩信将“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兵法道理活学活用,以数万羸弱之卒击垮了20万精锐赵军,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将士们的钦佩。

不久,韩信又率军东进,攻伐齐国。历下一战,汉军击败了齐军,进逼齐都临淄。齐王田广弃城逃奔高密,并向楚霸王求救。楚国大将龙且率20万大军前来救援齐国,齐楚联军和韩信的军队对峙于高密潍水一带。

韩信用计引诱龙且决战,然后佯败后撤,龙且挥兵渡潍水追击汉军,不想韩信早已命人堵塞了河水上游,楚军刚刚渡了一半,韩信派军士拆去了阻水的沙袋,汹涌的河水咆哮而来,齐楚联军被溺死以及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韩信乘机率军反击,大破联军,阵斩龙且,生擒齐王广,讨平了齐国。平齐后,韩信麾下兵多将广,实力雄厚,于是自立为齐王。

此时的韩信,拥20余万精兵锐卒,假如他心怀异志,举兵造反,刘邦哪里是他的对手?后来的历史肯定没刘邦什么事了。可韩信并没有这样做,只是逼刘邦给他封了个齐王。如此看来,韩信并无取代刘邦当汉王的野心,如果他真有此心,在兵雄势大时不反,后来被削夺了兵权成了光杆司令时却阴欲谋反,以他的智慧和韬略,会干这种傻事吗?

公元前202年,韩信率大军会合刘邦,与项羽的十万楚军决战于垓下。在这次攸关楚、汉生死的大战爆发前,刘邦采纳了韩信的计谋,60万汉军层层设伏,将楚军死死围困住,他还组织楚国降人在四面高唱楚歌,楚军将士听了更加思乡心切,导致军心涣散,纷纷相率逃亡。决战开始,楚军大溃,项羽奋力拼杀,突出重围,后被迫自刎乌江,强楚灰飞烟灭。天下已定,刘邦立即夺了韩信的兵权,将他徙往楚地,封了个有名无实的楚王。刘邦对“兵仙”韩信的能力心知肚明,也知道让他手握兵权对自己威胁极大,于是迫不及待地削去了他的军权。

种种事实已经明确告诉我们,韩信根本无意叛汉自立,如果真有此心,历史必将被他改写,他的死冤深似海,完全是刘邦猜忌、屈杀功臣所致。

所谓韩信密谋“诈诏赦诸官奴,欲发兵袭吕后、太子”,并企图与举兵反叛的陈豨里应外合,都是毫无根据的诬陷之辞。首先,告发者是韩信仇人的兄弟,有挟怨诬告的嫌疑,即便韩信真的有密谋,也不可能让这种身份低微之人知道;其次,韩信灭齐后,手握重兵,蒯彻、钟离眛等人数次劝他“

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王之” ,韩信并未动心,他认为“汉王遇我甚厚”,不忍心背叛刘邦,此时的他若起反心,攻灭刘邦轻而易举,但他并无这种念头,在绝对有利的条件下尚且不反,后来在长安闲居,兵权被夺,手上没有一兵一卒,怎么会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却铤而走险,造起反来了呢?

韩信的军事才华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罕有其匹。蒯彻就认为他“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

”,还提醒他“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位极人臣,名高天下”,并让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指出他的处境非常危险,唯一安全的办法就是“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意思是劝他拥兵自重,和项羽、刘邦分庭抗礼,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再伺机灭掉楚汉,全取天下。

可韩信全没听进去,认为汉王从没亏待过自己,对自己很够意思,“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咱不能忘恩负义反叛他。韩信还自恃功高,认为汉王不敢也不能把自己怎么的。蒯彻见他身处险境却浑然不觉,不听自己劝诫,知他必会出事,怕受他牵连,就装疯卖傻,后乘机逃走。

韩信被擒后,关押过一段时间后,没有经过审讯,就被吕后唆使一群宫女用竹枪刺死于长乐宫钟室。其实,这无异于谋杀,若他谋反有证据,何不光明正大的昭示于天下?史载,刘邦率军平定了陈豨叛乱后班师回朝,听说韩信伏诛,“亦喜且怜之”。高兴的是自己最忌惮的“兵仙” 韩信已经被除掉,所怜惜的是功臣无辜被杀。从刘邦的矛盾心理可以看出,他内心也并不认为韩信真的会造反 。他最忌讳的是韩信能征善战、且从无败绩,以及在军中无人能及的崇高威望 。因此, 从另一个角度看,韩信又必须死!

韩信“只善谋国,却不善谋身 ”,最终落得个身死族灭的悲催下场。刘邦刻薄寡恩,过河拆桥,斩草除根的帝王手段使得让人胆颤心惊。此事正应了那句老话:天下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如果韩信在楚汉争霸最后时刻反叛刘邦,刘邦显然是打不过韩信的。


首先,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想必项羽深有体会,他的战略部署战术修养都是首屈一指的,从效果来看也是很好的。依附项羽的诸侯王几乎都是被韩信打败和剿灭的。可以说韩信开辟的第三战场是刘邦最终打败项羽的关键。这其中项羽手下数一数二的骁将龙且惨死于韩信之手也是最好的证明。


而项羽在垓下大决战中惨败于韩信之手,足以证明韩信的军事才能比项羽要强。这里面尽管有兵力悬殊的原因(项羽10多大军对60万汉军),但韩信的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堪称经典,彻底击垮了楚军。由此,可见韩信可以称得上楚汉用兵的"大哥大"。 而刘邦论军事才能和项羽都有很大差距,在楚汉争霸中,被项羽追的满地跑就是最好证明。

如果韩信反叛,刘邦自然不是他的敌手。 而韩信之所以不反叛,是感恩于刘邦对他的知遇和提隽之恩,正是刘邦拜他为大将军,他才有机会一展军事才华,为此,他选择了愚忠,结果落得兔死狗烹的悲惨下场。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可以毫无疑问的告诉你,若是韩信真的想造反,刘邦是打不过韩信的,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韩信手中要有兵,若是手中没有兵,那也只能算是韩信的意淫。

刘邦在干掉钟离眛之后,为什么会把韩信给扣押起来,然后再把他由楚王降为淮阴侯呢?

其实刘邦就是怕韩信谋反,毕竟在汉代作为诸侯王的,是有军队统领权的。所以,诸侯王是能对皇帝造成威胁的人。

若是刘邦把韩信贬为诸侯王,然后再把他安插在都城,自己可以监视的范围之内,韩信的一举一动,刘邦都能了如指掌,这时候刘邦就不怕韩信了。

刘邦为什么那么怕韩信,势必要把他囚禁在自己身边呢?

在韩信刚平定完项羽时,刘邦为什么那么急于把韩信由齐王改成了楚王,然后又把韩信贬为淮阴侯的呢?

就是韩信这个人太厉害了,只要是经过他训练的兵,不管这个兵之前打没打过仗,是老还是弱,他都能把这些人给训练成一流的士兵。

刘邦和项羽对峙的时候,他曾经有两次从韩信手中抢夺韩信的兵,然后在让韩信招募新兵,带领这些新兵去攻城略地。

结果是刘邦带走韩信之前训练过的兵依旧打败仗,而韩信则不同,他刚训练几个月的士兵,仅仅三万之众,就能打败赵国二十万精锐,这就是刘邦惧怕韩信的原因。

韩信统兵的顶峰时期,是在他占领齐国后,这时候他手里有三十万将士。可是,这三十万人在刘邦打败项羽之后,又被刘邦给带走了。

韩信又成了光杆司令,他去楚国上任的时候,士兵都被刘邦给调遣走了。韩信也很郁闷,不过他也不怕,在招募一些新兵,去训练一下就行了。

韩信训练这些士兵的结果是,刘邦想找韩信事的时候,不敢来和韩信一战。

当时刘邦和陈平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刘邦告诉陈平,我听说韩信要谋反了,我要带兵前去捉他。

陈平问刘邦,韩信谋反是谁说的?天下百姓知道吗?韩信自己知道他要谋反吗?

刘邦说百姓也不知道,韩信也不知道。

你看,这分明是刘邦在陷害韩信。

陈平又问刘邦,你去打人家韩信,你觉得你的兵能打过韩信的兵吗?

刘邦说不能。

陈平又问刘邦,那你的将能打过韩信吗?

刘邦说也不能。

陈平就急了,兵是兵不如人家,将是将不如人家,这个仗还打个毛呀。

这样就贸然前去打韩信,分明就是送死去呀。

但是,也不能任韩信逍遥法外呀,刘邦始终是要拿韩信开刀的。

陈平就告诉刘邦,其实捉拿韩信,并非需要武力,你找几个人来,等见到韩信的时候把他给擒住就行了。

很显然刘邦一直没有这个机会。

陈平告诉刘邦,我听说古代的君王,去地方游玩的时候,各地的诸侯王就会来觐见。你不防去楚地云梦泽游玩,到时候韩信肯定会前来迎驾,那时候他带的人不会多。你安插几个人,把韩信捉住不就是了。

刘邦对着陈平树立了大拇指,这确实是一个高名的策略。

结果韩信就是这样被刘邦给捉住的。刘邦捉住韩信后,就把他贬为了淮阴侯,然后把他囚禁在了都城。

这也反映了刘邦是惧怕韩信的,不能让韩信手中有兵,否则,大汉江山就会不稳固。


史学达人


不能,韩信的兵仙可不是白叫的。这件事在刘邦想搞掉韩信的时候,陈平就反问过刘邦:你能打得过韩信吗?刘邦当时沉默不语。后来陈平给刘邦出计策,在旅游的时候抓韩信。一个人要用自己的长处,而避免用短处和别人相碰。刘邦就是这样的一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打不过韩信;而且他知道自己把其他几个王加一块也打不过韩信,所以刘邦从来就不把韩信逼反。

很多人说刘邦能打过韩信,因为在韩信身边安插了卧底;这纯属臆测。按照这个逻辑,刘邦在项羽身边安插的卧底也不少吧,怎么还一直被项羽打的溃不成军。刘邦的间谍真有那么牛逼,干脆派到项羽身边趁项羽睡觉一刀结果了他不就没事了?

第一,韩信这个人是个帅才,孙子兵法里有用间篇,如果刘邦在韩信身边安插间谍,被韩信挖掘出来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样反而会让韩信对刘邦不满。所以刘邦在夺韩信军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韩信手下的高级将领基本上都是汉军将领。所以刘邦能够直入韩信军营,拿走印符。带走韩信的精兵。韩信这个人,最大的喜好就是:带兵打仗。

韩信的战力:秦将章邯,战力爆表,击败过项梁,而且杀了项梁。结果被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水淹废丘灭了。击败陈余,三万新兵干掉二十万赵军精锐;击杀龙且,龙且是项羽手下的名将,猛将,结果被韩信给击杀;破齐,打的田氏兄弟无处可逃;垓下之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杀得西楚霸王项羽只剩下十几个人……

第二,韩信可怕的军事才能,刚刚破魏下代的韩信,手下的老兵精兵几乎全被刘邦带走。韩信这次几乎是白手起家了。但是一个大帅的头衔就足够了,韩信凭借自己的聪明才能,迅速拉起了三万新兵。而且在和陈余交战的时候,背水一战,三万新兵击败了陈余的二十万精兵。这样的军事才能,相当的恐怖。你要知道,号称没有打过败仗的白起,在长平之战中,自己也损失了60%的兵力,还要靠昭襄王赶往前线,赐参战所有百姓爵一级,发动老百姓中十六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参与战斗。赵括带领的赵军在被围困的时候,和秦军作战的伤亡比是2:3。白起虽然击败了40万赵军,但是几乎动员了秦国的全部力量,加上后来昭襄王发动老百姓,数量远不止40万。这么一对比,你就知道韩信的军事才能可怕到了什么程度。

第三,粮草补给,自从刘邦把韩信派出去后。除了夺了几次韩信的兵之外,你见过刘邦给韩信运过粮草吗?刘邦在某种程度上把韩信当成了奶妈外加输出DPS。刘邦夺韩信的兵,也是抓住了韩信的弱点,另外在名义上自己是有恩于韩信。说明韩信不但是行军打仗的超一流的高手,还是治军的超一流高手。

第四,垓下之战的前夕,蒯彻对韩信说,让他三分天下;但是韩信一直觉得刘邦有恩于自己。蒯彻就说:我给你看过相,从正面看,你最多也就是封个王;从背后看,你贵不可言。言外之意让韩信自立为王,这个时候,即使刘邦在韩信身边有间谍,也对韩信无可奈何。要知道,刘邦已经带走了韩信的两次兵,韩信这些新招募的兵心中只有韩信;外加一个精通政治的蒯彻。打起来真的无法与之匹敌。汉军营中的张良、陈平等一众人等也在跟刘邦开会,刘邦也忧虑;后来还是张良等人给刘邦出主意,给好处。

第五,刘邦后来诛杀异姓王,当时彭越被贬到汉中,去的路上碰到了吕后,向吕后倒苦水。结果被吕后抓回来间刘邦,然后剁成了肉酱,做成肉丸给英布吃。逼得九江王英布谋反;刘邦去平叛的时候,被九江王英布射了一箭,几乎丧命。要知道,九江王英布和韩信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何以见得,英布是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将,韩信打英布犹如虐菜一样。而韩信能把项羽围剿的只剩下十几个人走乌江。韩信的战力有多强,一个人带领军队打下来了汉朝几乎三分之二的土地。而且中间多次是重新白手起家,这样战力强的人,你说刘邦能打败他,太夸张了。

刘邦的聪明之处在哪里?刘邦知道自己打不过韩信,所以他从来就是避免跟韩信发生战争,不把韩信逼反。而是跟韩信谈感情、讲道理,然后耍流氓。打仗,刘邦肯定不会选择跟这个兵仙对阵的,他知道自己的斤两,也明白韩信的厉害。韩信死的时候才35岁,而刘邦已经五十多岁了。

韩信的弱点在哪里?韩信的弱点在于他自己的性格,不懂政治家的暗黑。好多人提醒韩信,劝韩信自立,但是韩信一直相信刘邦是个好人。在刘邦去楚国的时候,季布逃到韩信那里,他也斥责韩信过于相信刘邦。但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对付的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很可惜,韩信一直把刘邦当朋友,可刘邦从来没把韩信当过朋友。如果韩信真的起兵造反,凭他的才能,刘邦压根就不是对手。国士无双、兵仙,可不是白叫的。

如果你要是有兴趣,可以看啊看三言二拍中的《司马貌阴司断狱》;看看刘邦、韩信、项羽等人是怎么转世的。


嘟嘟读读


假如韩信拥有兵权,那天下属齐还是汉,真就不得而知。

韩信究竟为何不反刘邦,后世存在很多推测。

钟离眛的下场,韩信不会不懂“兔死狗烹”的道理。

项羽曾派谋士武涉游说韩信,劝其反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韩信态度冷漠。

蒯通则明确表明韩信的处境,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言外之意便是,韩信的功劳已经远超刘邦,刘邦是不会容忍他的。最好的办法,便是自立为齐王。韩信的反映是仔细考虑。

其实,韩信绝非是因为感恩刘邦知遇之恩,而未谋反。

韩信平定齐地后,掌握数十万大军,当楚汉之争相持不下时,刘邦急需要韩信的军队。当刘邦派人去要求韩信出兵时,韩信却以此谈条件,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

韩信没有谋反,是因为韩信认为刘邦不会对诸侯王下手,毕竟,天下实行分封制,遵奉一个共主是很正常的事情。

没想到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收回韩信兵权,等于他成为有名无实的诸侯王。即便他想谋反,也成不了气候。


五味社


我是头条号作者、国际问题专家高尚涛,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您的阅读和评论。

玩军事,刘邦不是韩信的对手。玩政治,韩信不是刘邦的对手。但是,两大势力进行对决,玩的是综合较量,不单单是军事较量。

如果韩信真的造反,如果刘邦愚蠢到只跟他战场上见,用自己的短处对付韩信的长处。那么,刘邦肯定必输无疑。



如果韩信真的造反,如果刘邦尽量避免跟韩信进行直接的军事对决,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谋士计策,跟韩信周旋。那么,最终胜出的恐怕还是刘邦。

但历史无法假设。事实是韩信不想造反,只是居于人下不太甘心,发几句牢骚,说几句抱怨的话。但这足以让刘邦感到不安。但刘邦的做法不是将他杀掉,而是对他进行贬官。这进一步加剧了韩信的怨怅,甚至蠢蠢欲动希望翻盘,结果导致败露被杀。这就是真实的历史逻辑。


高尚涛


韩信极少想过真地要反刘邦。

如果真的要反,在齐国做"假"齐王时就反了。那是他最有实力的时段。但他弃蒯通的的"三国鼎立″不顾,致使楚,汉,齐三国立而不鼎,三国分治局面不成,这恐怕是韩信后来要后悔的事了。

大家晓得韩信的厉害,打下了刘邦天下的三分之二的地盘。在垓下会战前,韩信碰到的对手,均不是同一级别的。所以,一路势如破竹,下韩灭魏,平代定赵,胁燕下齐,坐上假齐王的椅子,打下不世之功。

但是,这全是刘邦在正面拖住项羽的条件下,给韩信腾出来的空挡,让韩信攻城掠地,适会成功。举个例,刘邦当初轻易从南路入了咸阳。关键是秦军主力让项羽吸引在巨鹿。所以,刘邦才轻松入咸阳了。

韩信沒自己的一套人马。手下全是刘邦沛县集团的哥们。他们未必会跟着韩信反刘邦。

韩信的军事艺术超常,刘邦也厉害,要不连项羽也不能过鸿沟。刘邦玩政治比项羽更厉害,而韩信弱于政治。这也是大家知道的。

而垓下,是项羽日暮穷途之时,是韩信以绝对势态抵压项羽的最后一战,也是他们直接面对面打的一场战役,但这功劳不是韩信一人的。

所以,韩信要反,反得快,失败得快,因为他不懂政治,更何况谋大局 不如张良陈平之辈。




劉一千五


韩信忠于刘邦,缘于他的道德判断,从报恩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问题是,蒯通所建议的三分天下,是否可行?

认为不可行的,有两点理由。一是认为韩信缺乏刘邦一样的政治才能。二是认为韩信的部下和军士都来自汉营,一旦韩信独立,未必能掌控得住。即便一时弹压下去,也是身在韩营心在汉。这两点,看似很有道理,其实都不成立。

首先说韩信没有政治才能,理由并不充分。这就好比某人没吃过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显然不能服众。退一步讲,即便韩信的政治手腕不如刘邦,至少强于项羽或相当于项羽。

其次说韩信的部下和军士都来自汉营,那就更是胡扯了。韩信的兵,基本上都是在赵国和齐国招募的新兵,来自关中的老兵,早就被刘邦调走了。至于将领,曹参、灌婴这些人,倒的确是刘邦的老部下。但是这未必就等于说曹参、灌婴就一定不支持韩信独立。相反,一旦韩信独立,曹参、灌婴的地位如果得到提升,也有可能对新主子忠心耿耿。道理很简单,一样是打工,给谁卖命不是一样,只要韩信够强、够大方,新主子比旧主子更吃香。事实上,如果韩信真的独立,三足鼎立的形势下,刘邦倒是危机四伏,因为他的兵力,抵御项羽已经很吃力,怎么还有余力讨伐韩信。况且刘邦的兵,一大半是韩信带过的,晓得韩信的用兵如神。从国际形势上说,赵王张耳,曾经是韩信的副将,晓得自己不如韩信。同时又是刘邦的好朋友,也不可能与刘邦一下子翻脸。所以采取中立的态度比较可能。至于项羽,啃不下刘邦,也打不过韩信,而且从格局来看,更倾向于联韩抗刘。彭越,满足于割据梁地,如果韩信强大,他必然不会为刘邦火中取栗,讨伐韩信。相反,他很可能依附于韩信。刘邦,在失去韩信的支援之后还谈什么进取天下、吞并项羽,能够保住眼下的地盘就很不错了。

那么,三足鼎立之下,谁会更有优势呢?刘邦最吃亏,他已经五十多岁了,相持个十几二十年,刘邦必走先,那么他的继承人,就是柔弱的刘盈,好在他有个强大的老妈吕雉。不过吕雉再想骗杀韩信,就不太可能了。项羽刚满三十,前面的路还很长。岁数大了,不知道会不会成熟一些、智慧一点。韩信出生年月不详,估计比项羽略年轻些,他前面的路就更长了。一些小国和小军阀,如张耳、彭越,可能会被韩信陆续吃掉。人是会变的,韩信真的独立为王了,他的政治才能或许也会慢慢挖掘出来。果然如此,天下可就真的难以预料了!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以当时天下的局势来说的话,韩信想要反的话,应该还是刘邦没有统一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打败项羽之前是比较好的,如果等到项羽败了,刘邦彻底建立起大汉王朝之后,再造反的话已经晚了,可以看到各个异姓王基本上都被刘邦给杀了,不管是反了的,还是没反的对于刘邦来说都已经是构不成威胁了。

其实项羽在龙且死后,是想邀韩信自立的,三分天下。但是韩信还是拒绝了,韩信对于刘邦的感恩之情还是有的,毕竟当初刘邦直接是让韩信从一个无名小卒一下子做到大将军,掌管刘邦所有的军队,对于这份信任,我想给谁都会是感恩一辈子的。

当时天下来说最会打仗的就是项羽和韩信,项羽一死还有谁可以挡住韩信。但是如果想自立为王,或者建立一个国家的话,仅仅只是靠打仗厉害还是远远不够的。

韩信造反的话,前期可以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的,毕竟这时候韩信手里有三十万大军,但是如果是僵持下去的话,最后胜利的还是刘邦。

其实韩信和项羽就是一路人,生来就是一个大将,不是一个皇帝。而刘邦正好相反天生的帝王之才。项羽和韩信一辈子就知道打仗,作为一个将军来说他们两个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能排在前列的,但是他们两个除了打仗可以说什么也不会,如果项羽在驭人方面能有刘邦三分之二的本事,也不会败的这么惨了,韩信也是一样。

作为一个领导来说不是要你的本事有多强,各种技能都要会,你只要把你手底下的人管理好,这个就是最应该做的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个就是一个领导该做的。但是项羽呢,打仗都是自己亲自上战场,韩信也是一样,不会管理发展手下人的才能。

而且刘邦的军事才能也不是那么弱的,刘邦在芒砀山起兵的时候,身边就是几十个徭役,回到沛县了也只有几个和自己一起长大的,杀猪屠狗之辈,身边可以用的就是萧何了,但是其实的才能主要还是在管理方面,所以整个萧何一直都是在背后支持刘邦,做刘邦的管家。这段时期主要还是靠刘邦自己,之后张良才来投奔刘邦,从几十个人到入关咸阳,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刘邦手里已经有十几万人了,难道刘邦自己一点都没有本事吗?入关真的是这样,何以做到如此呢?

我们不管整个过程的话,只看开头和结局就会发现,刘邦从一个小亭长,做到皇帝。难道没有人佩服吗?


小伍讲历史



韩信是军事家,不是政治家!为什么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还纠结于他的死呢?关于韩信,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韩信军事才能太强大了2.韩信受汉王知遇之恩,不会造反,即使造反,也是被逼的3.韩信必须要死,无可避免4.韩信的人生是完美的,没有遗憾,就算是有点遗憾,也是小遗憾5.韩信和刘邦的故事是千古君臣际遇的典范,这个故事总体来说是也完美的。

关于韩信的军事才能,不用多说了,我们直接说说韩信和刘邦的感情。韩信拜帅前受过很多屈辱,怀才不遇的时间太久了。有过怀才不遇的感觉的人,肯定能够明白那种滋味,人才被庸才指指点点,甚至嘲弄。这种情况下,韩信多么渴望得到施展才华的平台啊!刘邦隆重的拜帅仪式,是韩信一生最幸福的时刻。韩信对刘邦的感激,肯定不亚于诸葛亮对刘备以及商鞅对秦孝公。一饭之恩尚思报效,何况这天高地厚的知遇之恩?

韩信为刘邦回报了经天纬地的功勋,也回报了自己的生命。再说说刘邦,韩信功劳这么大,刘邦在内心不可能对韩信没有感激的,这从对韩信的封赏也可以看出。。可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不能凭感情做事。韩信功劳太大,才能太突出,军中威望太高(参考樊哙对韩信的态度),太年轻(死的时候只有32岁),为了以后政权的稳定,刘邦必须要临死前除掉韩信。这是一个没有其他办法的选择。所以我们面对这个故事的时候,没有必要纠结于韩信有没有想造反。

刘邦说韩信造反是不得已,我们今天还说韩信造反是对他的一种人格侮辱。我们也没有必要纠结于韩信有没有办法可以免于一死,没有办法,要有只有一种,就是当初的三分天下。但是那样做,是违背韩信的良知的。韩信身受刘邦大恩,他不可能在刘邦没有对不起自己的时候背叛刘邦,拜帅的一刻已经决定了自己功高盖主被杀的命运。可是如果这一切从头,韩信仍然要走上拜将台,迎接自己的人生舞台,历史使命和人生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