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茅臺內供酒” 全是假酒法院判10倍賠償

眼看又將迎來“雙十二”,在這火熱的購物節點,消費者們可曾認真驗過購買商品是否為正品?近來,成都的李先生花了近3000元網購了48瓶“茅臺內供酒”,收到貨卻發現並不是正品茅臺酒。於是,他一紙訴狀將網店商家告上法庭。青白江法院在審理該案過程中,委託了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茅臺公司)的打假員劉華(化名)到法院辨認涉案商品。經辨認,該商品屬假冒註冊商標產品,非茅臺公司生產。

最終,青白江法院判決被告網店商家向原告退還2880元,並10倍賠償,共計31680元。

網購“茅臺內供酒” 全是假酒法院判10倍賠償

“茅臺內供酒” 一瓶僅售60元

酒瓶、包裝均未標註生產日期

今年十一期間,李先生在一電商平臺上買了一款酒,名為“茅臺內供酒”,一箱6瓶500ml的“茅臺內供酒”售價380元。李先生買了8箱,算上優惠,一共花了2880元。算下來,一瓶酒僅售價60元。3天后,10月6日,李先生收到這批酒,發現酒瓶、酒盒子上沒有標註生產日期。打開後,聞著味道也有點不對,李先生懷疑自己買到了假酒。後來,李先生到茅臺公司官網查詢,發現茅臺公司並沒有生產過“茅臺內供酒”,於是李先生直接將網店商家起訴至青白江法院,要求被告商家退還他已經支付的貨款2880元,並10倍賠償他28800元。

11月14日,該案在青白江法院第一次開庭,被告商家經法院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法院依法進行了缺席審理。法庭上,李先生抱來了他購買的8箱酒,現場指出他認為該酒存在的問題。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該酒盒和酒瓶上均貼有“茅臺內供酒”字樣的標籤,右下角還寫有“職工專用酒”幾個字。酒瓶的背標上寫有對該酒的介紹,“茅臺內供酒是職工節日專用酒,是以本地優質糯高粱、小麥、水為原料……非賣產品,團體銷售。”每瓶500ml,一箱8瓶酒,配有3個手提袋。瓶蓋上印有“茅臺集團”的防偽標,瓶身掛著絲帶。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作為涉案酒類食品的出賣人應當交付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並對涉案食品符合安全標準承擔舉證責任。但涉案的8箱酒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在包裝上標註生產日期,所標註的生產者名稱、地址、聯繫方式,經查證,亦屬於假冒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名義的虛假信息,應當認定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被告對此應是明知。根據法律規定,生產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支付價款十倍賠償金或者依照法律規定的其他賠償標準要求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11月28日上午,青白江法院當庭宣判,判決被告向原告退還貨款2880元,並支付賠償金28800元。

網購“茅臺內供酒” 全是假酒法院判10倍賠償

涉案酒


茅臺打假員現場辨認:

正品茅臺酒的生產日期一般會噴在膠帽上

經法院委託,茅臺公司的打假員劉華於11月19日來到法院現場辨認這批酒的真偽。只見劉華拿起一瓶酒,先觀察了酒盒四周,然後將酒瓶子拿出,又仔細查看了瓶身上的標籤、商標,還有瓶蓋和絲帶印貼的內容。

“首先,這個酒瓶上寫的是由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但實際上我們公司從來生產過‘茅臺內供酒’這個品類,光憑這一點,這款酒肯定是假茅臺。其次,再看背標,正品茅臺酒的食品名稱、原料與配料、執行標準等信息一般都印在酒盒子上,而不會在酒瓶的背標上。背標只有對這款酒的介紹。另外,這款酒的盒子和瓶身上沒有標註生產日期,那也是不合規的,正品茅臺酒的生產日期一般會噴在膠帽上。”劉華說道。

紅星新聞記者在茅臺公司官網上看到,在2017年“3.15”前夕,茅臺公司官方發文識別真偽茅臺酒的方法及維權建議,其中特別提到,“市場常見的‘茅臺內供酒’‘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機關服務局專用酒’‘部隊特供酒’等均屬假冒侵權產品。”

劉華辨認後,出具了蓋有茅臺公司公章的產品辨認(鑑定)表,結論為,通過外觀辨認,該酒與茅臺公司出廠的產品外包裝特徵不符,非茅臺公司生產,屬於假冒註冊商標的產品。“買正品茅臺酒,消費者應當選擇正確的購買渠道,線下可以到正規的茅臺酒專賣店、大型的商超購買,如果網上買酒,可以選擇茅臺公司在電商平臺的旗艦店、茅臺商城等,而不是選擇在沒有資質的小型網店購買。”劉華說。

網購“茅臺內供酒” 全是假酒法院判10倍賠償

茅臺酒廠的打假專員就涉案酒給出的鑑定意見


法官說法:

網絡購物應注意保留下單、收貨憑證

“我們可以查到,比較便宜的茅臺酒約在100元左右,更加高檔的茅臺酒類可能要幾百上千。因此,特別提醒消費者不要貪圖便宜,看到價格過低的商品要格外注意查驗真偽。其實,無論是白酒還是其他商品,一些專屬的商標和包裝都可以查到,消費者應提高防假識假的能力,對產品標識有基本的認知。尤其是食品,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購買時可以關注商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標註的生產日期、配料表、執行標準等信息。”該案承辦法官江錚表示。

江錚還說到,如果購物時遇到糾紛,發現假貨,要及時向消費者協會、工商部門等行政主管部門舉報,也可向法院提起訴訟維權。同時注意收集證據的技巧,比如網購貨品到貨後,及時與商家確認該商品是否由對方發出,“有些商家的發貨人姓名和發貨地址並不一定是真實的,這樣確認信息後有助於固定證據,為日後維權打好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