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海上絲綢”舊址,你都知道嗎?

福州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港口城市,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段佔有重要地位。倉山境內閩江環繞,除了紹岐渡、懷安窯址及接官道碼頭等是福州古港海上貿易的有力見證者外,龍瑞寺、泛船浦、琉球墓園、鶴巢寺等,均是“海絲印跡”不可或缺的部分。

福州的“海上絲綢”舊址,你都知道嗎?


1、林浦村:紹岐渡·林浦石塔


福州的“海上絲綢”舊址,你都知道嗎?

林浦石塔

紹岐古渡和林浦石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林浦石塔,位於林浦村紹岐碼頭邊,古時為閩江水運的一個航標。在宋代,林浦石塔附近曾有一個叫“紹岐渡”的繁華古渡口,而這座石塔就是渡口的航標。林浦石塔地理位置特殊,處於船舶由林浦內港通往外港的必經之路上,石塔也因此成了進出林浦港的重要航標之一。


《福州市郊區志》記載:“林浦石塔位於福州市城門鎮林浦紹岐村江邊。在古代,塔被視為閩江水運的一個航標。由花崗岩砌造,七層八角實心,高約6米,須彌座周長8米。”


2、淮安村:懷安窯址


福州的“海上絲綢”舊址,你都知道嗎?

懷安窯址

懷安窯址,位於建新鎮淮安村。窯址分佈面積達8萬多平方米,1982年考古發掘,出土15000多件遺物,其燒造的年代從南朝開始,至唐代中晚期。該窯址燒造的瓷器大量外銷日本等地,在日本鴻臚館遺址和沉船中均有發現,見證了福州海上貿易的興盛,是研究南朝至唐、五代福建陶瓷燒造技術及陶瓷外銷的重要資料。

3、淮安村:芋原驛古渡·接官道碼頭


福州的“海上絲綢”舊址,你都知道嗎?

接官道碼頭

在淮安村懷安窯址附近,至今還保留著一座古碼頭與一條古接官道。據瞭解,這曾是懷安芋原驛古渡,是懷安保存下來的唯一接官道。


懷安古接官道碼頭地處水上交通要道,在唐、五代時期,它就是進口貨物及閩江上游物資重要的中轉碼頭,海上貿易由此起航。當時,懷安窯燒製的瓷器就是經這條通往渡口的官道,裝上船隻,運往外洋。渡口的這種繁華景象前後持續了數百年。《閩都記》記載:“在石岊江頭。南行以輿,北以舟。皇華使節往來絡繹。”描繪的就是當年這裡的盛況。

因此,懷安芋原驛古渡是唐朝後期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之一,接官道碼頭是福州與日本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陶瓷交易的一個重要碼頭,見證了唐、五代時期福州與亞洲周邊國家的海洋貿易。


4、梁厝村:龍瑞寺


福州的“海上絲綢”舊址,你都知道嗎?

龍瑞寺

梁厝村的龍瑞寺始建於唐天覆元年(901),保留有許多唐宋古物,現存唐宋風格的大殿石柱、殿基。其中,殿基由青石砌成須彌座,鑲有精美浮雕造像,均為唐代構件;青石浮雕造像有海族獻瑞、八蠻貢象等。八蠻貢象反映了唐、五代時期,中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各國友好往來的歷史,被文物界公認為海絲的重要實物見證。

5、閩江大橋附近:泛船浦


福州的“海上絲綢”舊址,你都知道嗎?

泛船浦

泛船浦,舊名番船浦,包括今閩江大橋(二橋)以南,觀海路、朝陽路以北地段。《藤山志》載,船浦之名,由明弘治十一年(1498)鄧太監來閩督舶,貪受賄賂,將該地租給番人停泊船隻,因名。古代這裡河道深,江面闊,外國船隻(福州人稱之為番船)便在這裡停泊。當時,這裡桅杆林立,船舶密集。福州話“番”與“泛”諧音,後改稱“泛船浦”,指廣泛停泊中外大小船隻的江浦。

6、鰲頭鳳嶺路:琉球墓園


福州的“海上絲綢”舊址,你都知道嗎?

琉球墓園

琉球墓園,位於對湖街道鰲頭鳳嶺路。


明清時期,福州與琉球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日益增多,在福州的琉球墓便是福州和琉球人民友誼源遠流長、關係密切的歷史見證。

目前,琉球墓園內保存著9座琉球墓。它們是從琉球來福州的官員、船員、商人亡故之後,由親友購買山地而埋葬的。尚存的墓碑一般刻有“琉球”等字樣和死者姓名、卒年、職務及墓地的長、寬尺寸。

7、高蓋山西南麓:鶴巢寺


福州的“海上絲綢”舊址,你都知道嗎?

鶴巢寺

鶴巢寺位於倉山區高蓋山西南麓,始建於唐武德年間(618—626),古時寺外常有白鶴,故寺稱鶴巢寺。鶴巢寺不僅是佛教寺廟,而且還是日本“剛柔流空手道”祖庭。


清朝前期,盤嶼人林達崇年輕時拜鶴巢寺清定和尚為師,學習羅漢拳,得師父真傳,武藝高超,且臂力驚人。後來,篾匠出身的謝如如從林達崇處習得羅漢拳,又受寺外白鶴梳理羽毛時的姿態啟發,創立鳴鶴拳。

琉球著名武術家“那霸手”東恩納寬量,年輕時到福州尋訪武術名師,後拜在鳴鶴拳宗師謝如如門下,學得鳴鶴拳。回到沖繩那霸後,他全力推廣中國武術。當時,一位年僅14歲的少年宮城長順,因刻苦自律,成為東恩納寬量的入室弟子。經過15年的學習,宮城長順深得其師武術精髓。在多年皇家表演、武術比賽中,“那霸手”漸露頭角。當時,“那霸手”與同樣傳自中國的武術“泊手”“首裡手”,共稱“唐手”。1930年,宮城長順將“那霸手”定名為剛柔流;1933年,唐手改稱“空手道”,因此鶴巢寺就成為“剛柔流空手道”的祖庭。

8、林浦村:林浦安南伬


福州的“海上絲綢”舊址,你都知道嗎?


安南伬表演

林浦安南伬舊稱安南鼓,是流傳於城門鎮林浦村一帶的傳統鑼鼓器樂曲,表現形式為器樂協奏。


相傳大唐盛世時,古越南國(時稱之為安南國)使者到古都長安進貢禮品時,總是一路吹吹打打,熱鬧非凡。後來這“吹吹打打”便成了長安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廣為傳播。

南宋末年,廣王趙罡南逃至福州林浦稱帝,隨從隊伍中的樂師把這種異國音樂傳授給當地民間藝人。宋滅後,林浦人不忘故國,時時演奏。

安南伬傳入林浦後,經過歷代改良,成為極具地方特色的林浦安南伬,現已列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煙臺山:煙臺山近代建築群


福州的“海上絲綢”舊址,你都知道嗎?

修繕一新的匯豐銀行福州分行

鴉片戰爭後,福州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英美等帝國主義列強在倉前山設領事館,外國商人、傳教士湧入,開洋行、銀行,建教堂、別墅,辦學校、醫院,倉前山成為洋人聚居區。


煙臺山近代建築群,位於倉山區煙臺山,清朝至民國年間建設。由樂群樓、美國領事館、俄國領事館、匯豐銀行福州分行、英華中學美志樓、英華中學小禮堂、私立協和大學、蘭記脫胎漆器店等舊址組成。2013年列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歐洲大陸上的哥特式建築、巴洛克建築、羅曼建築、法國古典主義建築、文藝復興建築、折中主義建築、洛可可建築,甚至可以找到古羅馬建築的元素。


10、長埕村:臺嶼陳氏宗祠


福州的“海上絲綢”舊址,你都知道嗎?

臺嶼陳氏宗祠

臺嶼陳氏宗祠,位於建新鎮長埕村長埕333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琉建立宗藩關係後,為了便於琉球來明朝貢,明王朝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應琉球王的請求,“賜閩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以便往來”(周煌《琉球國志略》)。這是一次由官方組織的大規模的海外移民活動。這三十六姓均是來自福建沿海的人民,其中福州人佔多數。

臺嶼陳氏九世祖陳克震當時亦隨眾前往琉球,後經過自己的努力,任琉球左尚史(宰相),娶琉球當地士大夫之女為妻。今臺嶼陳氏宗祠第三進大廳中有陳克震相關事蹟的介紹。

11、朝陽路:福華茶廠遺址


福州的“海上絲綢”舊址,你都知道嗎?

福華茶廠遺址

福華茶廠遺址,位於朝陽路和六一南路交叉口。


在鴉片戰爭之前,武夷紅茶在國際上已享有盛譽,尤其是英國人對武夷紅茶情有獨鍾。1845年6月,英國商人記連來到福州考察,並在福州開設了一所洋行。1853年,福州成為福建茶葉唯一出口口岸,也因此成為馳名中外的茶葉集中地。19世紀60年代後,福州茶葉出口佔全國茶葉出口總值的一半以上。到了19世紀80年代,福州茶葉出口在中國出口總值中的份額佔到80%以上,超過了廣州、上海,成為中國最大的茶葉出口地。福州茶葉主要出口英國、俄國、美國、澳洲等地。

福華茶廠創辦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光緒元年(1875)達到鼎盛時期,是全國第一家用機器製造茶葉的茶廠。遺址臨街建築為原倉庫,後被改建。

12、陽岐村:嚴復墓


福州的“海上絲綢”舊址,你都知道嗎?

嚴復墓

嚴復墓,位於蓋山鎮陽岐村北鰲頭山東麓。墓坐西向東,呈如意形,佔地面積200多平方米。封土為三合土質,封土前豎一青石墓碑,楷書陰刻“清侯官嚴幾道先生壽域”。墓柱為金瓜頂,飛龍盤柱。兩側立卷書石圍屏,上刻有梅、雀、松鶴等圖案,形態逼真。


嚴復(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他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範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嚴復系統地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他的譯作是中國20世紀最重要的啟蒙譯著。在《天演論》中,嚴復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翻譯標準,對後世的翻譯工作產生深遠影響。

13、齊安村:齊氏宗祠


福州的“海上絲綢”舊址,你都知道嗎?

齊氏宗祠

齊氏宗祠位於齊安村279號,始建於明代,後期多次修復,基本為清代建築風格。坐東朝西偏北,佔地面積834平方米。齊氏宗祠內懸掛有齊鯤為“琉球正使”的牌匾。


齊鯤(?—1814),字鵬霄,又字北瀛,清嘉慶六年(1801)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嘉慶十三年(1808)奉命充冊封琉球正使,按例可隨帶本國特產貿易獲利,但齊鯤嚴行禁絕。至琉球,國王設七宴招待,宴後厚送金銀,齊鯤婉言謝絕,並申諭“使節不能濫受外物”的道理。為了減輕琉球的經濟負擔,齊鯤提前3個月登舟回國。回國後,充日講起居注官記錄御史,後任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知府,革除攤派車馬的弊政,並勒碑宣示。著有《東瀛百詠》。

14、天水村:江南趙氏祠堂


福州的“海上絲綢”舊址,你都知道嗎?

江南趙氏祠堂

江南趙氏祠堂,位於蓋山鎮天水村天水188號,始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1930年重修,後被毀,1996年再次重修,佔地面積894平方米。祠堂內懸掛有趙新為“欽命冊封琉球正使”的牌匾。


趙新(1809—1876),字又銘,咸豐二年(1852)進士,清同治四年(1865)充冊封琉球正使,是清代最後一任冊封琉球的正使,著有《續琉球國志略》等書。

更多關於福州的資訊,請關注【福州直通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