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業務受制芯片模組,出門問問依舊看好智能可穿戴設備未來

“從2012年成立以來,公司的使命是希望定義下一代的人機交互。這個過程比較曲折,現在做的很多事情,其實是在定義下一代的人機交互設備。”出門問問CEO李志飛在智能手錶TicWatch Pro 4G版的發佈會上如是說。

從2015年推出第一代智能手錶,3年迭代4次,在切入B端,發力線下,拓展海外的同時,對於佔據TO C業務80%的智能手錶業務,出門問問依舊看好。

B端业务受制芯片模组,出门问问依旧看好智能可穿戴设备未来

智能可穿戴設備醞釀轉型

近兩年不溫不火的智能可穿戴設備要捲土重來了?

根據IDG在全球範圍內對可穿戴設備進行追蹤的數據,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出貨量增長趨緩,預計2018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將出貨1.226億臺,比2017年的1.154億臺增長6.2%。

但IDG認為,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放緩並不意味著市場在衰退,而是正在醞釀轉型:隨著智能手錶和新產品形態獲認可,未來一年則將會實現兩位數的增長。

IDC可穿戴設備團隊的研究主管Ramon T. Llamas表示:“廠商正在慢慢超越第一代可穿戴設備和體驗,並將合作伙伴和應用生態系統整合在一起,以改進用戶體驗,而不僅僅是計步功能。未來的可穿戴設備將會在通信、數字醫療保健、家庭物聯網以及企業生產量方面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

“過去兩三年,大家對可穿戴的興趣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最近又覺得可穿戴還可以,例如智能手錶與智能耳機的配合,代表著某種融合。”李志飛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代替手機的使用時間。

這種替代成立的條件是可穿戴設備使用體驗的提升。而續航時間短、依賴手機(需通過藍牙使用)等是制約智能可穿戴設備用戶體驗的痛點。

“藉助eSIM(Embedded-SIM)帶來的硬件紅利,適用一號雙終端業務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可以獨立接打電話,可提供具有差異化的用戶體驗。”出門問問副總裁可穿戴事業部總經理林宜立表示。

對於未來IOT(物聯網)終端的形態,李志飛一直堅信將是碎片化的,“不論是智能手錶、還是智能音箱都會成為入口的一部分,這之間並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涉及到構建一個生態,更大程度上是碎片化的、相互依存的多終端入口形態。”

目前BAT、小米都在構建這種生態,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很難做出的獨立生態,對於巨頭而言同樣很艱難。

“IOT最終還是要有一個標準的協議,是在未來兩三年內必須發生的,我們希望兼容所有IOT協議。”李志飛稱。

逐年提升To B業務比例

在今年出門問問的營收中,面向C端消費者的產品仍然佔據著80%以上的份額,未來2—3年,出門問問計劃將TO B業務的比例從20%逐漸提升至25%~30%。

這樣的考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規避來自C端市場的壓力。

目前國內智能音箱市場群雄割據,巨頭不惜以補貼的方式“賠本賺吆喝”,搶佔入口。在價差過大的情況下,產品差異化的優勢無從體現,這種局面對於創業公司而言頗為被動。

“成本方面我們也在優化,包括做帶屏的智能音箱,我們的成本也是有競爭力的。但是再有競爭力,硬件以兩百塊錢賣,也不會有競爭力,坦白來講,未來一年如果說巨頭的策略還是那樣的話,純粹的To C是非常難的。”李志飛對第一財經等媒體表示:“這個時候商業模式還是(著重)To B和海外。”

具體而言,B端的重點領域是IOT的設備場景,如智能電視、機器人、智能家居企業,主要是用到AI語音芯片模組的地方,場景則主要是金融和保險行業。

但發力B端的過程也並非一蹴而就。據李志飛透露,目前芯片模組的銷量並不是很好,制約因素在於,芯片存在較長的週期,而需求和市場的變化不受控;其次,芯片模組面對的是智能電視和智能機器人,以及一些智能家居設備,快速及時地做大體量短時間內難言容易。

“可能是考慮到成本、渠道,一些合作伙伴或許不會積極去用最新的產品,他們會想如果競爭對手沒有用的話,為什麼我們要加10%的成本去使用呢?這是我們會遇到的問題”李志飛說:“我們需要不斷的告訴客戶什麼是好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需要進行思路轉變。”

而對於今年年中提出的全年10億GMV的目標,李志飛表示前三季度已經完成了70%,四季度在雙十一、“黑五”等活動的促進下,有信心完成上述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