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理解“父女母子一场,就是目送着孩子不断远行”这句话?

女王小影与正面管教


龙应台的这句话确实触动了,我们作为父母那颗柔软的心。每当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一边期待他快快成长,另外一边又希望时间走得再慢一点。

我记得在孩子的小时候,总是期待他长得快一点,总想着他什么时候开始说话呀;等会说话了又想到,他什么时候可以自己走路啊;会走路了又期盼他什么时候可以上幼儿园,我们大人好白天可以松口气;再后来就开始小学,中学,高中……从一个完全需要依赖我们才可以生存的小宝宝,慢慢一步一步开始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脱离我们大人的依赖,也成为他成就自己的一个阶段性标志。然后我们一路就会遇到各种的叛逆期,小时候2-3岁自我意识萌发的叛逆期,凡事跟你说“不”;到7-8岁狗都嫌的时候,开始做起自己认为好玩但不那么靠谱的事,紧接着青春期准备迎接成人“独立”的时候,又开始闹出各种标榜自己才能决定的事。

孩子的整个成长,我们作为父母都是在挑战中,幸福并被孩子催老着。等回头一样,孩子的成长也是他独立的过程,总有一天他要过自己的人生,而我们只是有幸陪伴了他人生的某个阶段而已。


亲子关系讲师露宏


人到中年,目送孩子不断远行,目送父母不断老去,不得不接受自己自己不再年轻。

去年冬天,妈妈糖尿病加上白内障,住院治疗。这边一个五岁多一个一岁的孩子还等着我照顾,因为不在一个城市,我只能抽出一天的时间去照顾妈妈,看着妈妈行动越来越迟缓,我心里揪的紧紧的,我也是在目送我的妈妈越来越远,有那样一天她和爸爸从我生命里消失,我该怎么办?我不敢想却又必须面对。

老大除了学习其他一直很省心,从他出生第一天就是挨着我睡,一直到最近。最近他拔牙了表现的特别勇敢,没有哭闹,还安慰我们说:“

没关系,我还有两颗备用真牙”被爸爸表扬够爷们之后,爸爸说,你已经是男子汉了,以后不要跟妈妈一起睡好吗?儿子答应了,也真的做到了。我的儿子离开了我的怀抱,我不能再在他睡着的时候随意抚摸他的大脑壳了。


这张照片更像现在自己的写照,不再年轻,身材发福臃肿,对比大学时候的自己,真是感慨,自己身体不再轻巧,曾经的风风火火,现在都在放慢,放慢~~难道我是被生活的担子压胖的?

不管怎样,生活还在继续,感谢自己努力的好好生活,感谢父母,孩子,爱人的陪伴。有你们真好


丁丁的育儿小本本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

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记得,上初中时,每天早晨都是由母亲目送我经过那一段乱坟岗。让我放下心中的恐惧,开心的去学校上课。

第一次离家的那天,母亲目送我离开家,然后由父亲送我去车站,再目送我踏上远去的列车。从未出过远门的我,虽然在列车启动的那一刻,心中对未知旅程拥有一丝恐惧,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就这样,在无数次的目送中,人还是那个人,但时光却无情地刻下了岁月的痕迹,看着父母日渐苍老的容颜,心中却是无法言说的忧伤。


当自己成为母亲后,又目送孩子,想起自己曾写过的一则日记:

每天,吃过早餐后,你由爸爸负责送去学校,我总是喜欢站在窗前,看着你的背影慢慢地消失在视线里,才肯离开。

今天早晨出门前,你特地让我去窗前,我看着你开心的跟随在爸爸身后,慢慢地坐上车子,然后挥着小手和我告别。

看着你离去许久,我仍在窗前,回味着《目送》里的场景。

我又何尝不是每日早晨,站在窗前,看着你逐渐消失在小区转弯的地方,看着你在我日复一日不断目送你的背影中长大。

原来,所谓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我与你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你的背影渐行渐远……

目送着孩子的成长、独立,知道有一天会离自己远去,而我们年轻的时候,父母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而孩子们也会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这一代又一代地轮回,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爱的延续。


智慧妈妈枕边书


在当母亲之前,我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为什么每个小宝宝出生后,小屁股那总有块青斑?

那是因为,每个宝宝都是上帝的天使,她们在天上,遥望人间,在用心的寻找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成为他们的母亲。当他们找到了,会义无反顾地扯去天使尾巴,忍着疼痛投身到母亲的怀抱!所以,当这个小天使出生后,屁股那就会有一块小青斑,这是“天使的印记”!


▼ 故事的真实性暂且不说,里面包含的温情却是不言而喻。能够有幸成为父子或者母女,这是天大的缘分,对于母亲来说,十月怀胎是我们跟孩子之间最直接的最亲密的交流,当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小小的身体脱离母体,这何尝不是分离的开始?

所以,父子母女一场,分离早已注定,孩子总要想长大,从他出生开始,这段渐行渐远的旅途,已经迈向第一步。


▼我相信很多母亲同我一样,看着宝宝日渐长大,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想抱一抱他,都那么有难度,心里肯定非常失落。更别提,今后目送他离家求学,渐行渐远的背影越来越高大,目送的我们却是心酸。


▼既然,我们当父母的,无法阻止孩子长大的脚步,不妨去开心的接受,让彼此从精神与心灵上契合,与孩子做到心灵精神上的沟通。

如何做到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呢?

①蹲下身来看世界。孩子的世界没有逻辑,没有道理,只有好玩与不好玩,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既然不想与孩子分离,不妨蹲下身子,平等的同孩子交流。

利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需要,角度,一起来看待问题。比如金宝现在1岁多,调皮捣蛋,经常把大米撒的到处都是,这时候如果父母讲道理、责备,我想效果不大,宝宝会变本加厉!

而我呢?蹲下身子,告诉金宝,“宝贝,你看,大米宝宝怎么不听话了,偷偷跑出来玩了是不是?我们赶紧把它们带回家,不然大米妈妈该着急了”!

金宝听到,他知道妈妈是爱宝宝的,所以会非常自觉的去收拾。

②善于陪伴,而不是陪着。经常听到很多父母说,我每天陪着孩子干嘛干嘛,可是为什么他还是跟我不亲。试想下,你的陪着是否是:孩子在旁边玩他的,你在旁边玩你的手机?看电视?或者忙其他的?

是的,你做到的,只是陪着,扮演着一个看护者的形象。而孩子需要的是陪伴,高质量的陪伴。放下手机,放下一切的工作,每天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只跟孩子在一起,过家家、角色扮演、讲故事、打球,有互动的陪伴,能够让宝宝与父母产生交流,形成习惯。今后长大,不管他离家多远,心从不会离开!


能够成为父子母女,这是一种缘分,既然天使能够选择我们,那么用心去呵护感情,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爱,更应该是理解、陪伴、情感交流。相信十几二十年后,即使他们渐行渐远了,我们送别的目光也是温馨的,因为人远离,心仍在!


爸妈幼儿园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心情总有种说不出的伤感,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我有多久没有看到他们了,又有多长时间没有给他们打电话了。我真的很想他们,可是又因为各种忙,一直耽搁着。如果你也是,这一刻,就放下眼前的所有事情,去给父母打上一通电话,或者干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当你踏进家门,喊出"爸爸,妈妈我回来了!"也许那时父母就是最开心的时刻了。


当你在他乡,你又可知道父母每天对你的牵挂,他们不敢打扰你的生活,不敢影响你的工作,又担心成为你的负担,却只有每天的想念。即使你不在他们身边,爸爸和妈妈之间谈的最多的话题还是你,爸爸会问妈妈"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快回来了" ,每遇到变天,妈妈会对爸爸说"天气凉了,我们的孩子不会还穿的那么少吧,他会不会冻着,吃的可好"。这一切一切的唠叨,在电话中我们听了无数次,觉得很烦了,可却是爸爸妈妈永远关心的事情。

他们辛辛苦苦把我们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小东西养成一个独立的人,然后又一次次的送我们远走。这种无私的爱就是父母的爱吧。


他们目送我走路,把我从他们温暖的怀抱中推出来,让我独立的跨出我生命中的第一步。他们目送我踏进学校的第一步,把我融入老师,同学之间的大家庭中,去学习各种知识。他们目送我远走他乡,去勇敢的追求自己的人生。每一次次的目送,都是父母在背后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信心。

当他们一天天的老去,我们却无能为力,所以请珍惜现在和他们一起的每一段时光,多回家陪陪父母,多给父母一个问候,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因为你做的再多,也远不够他们为我们做的一切。父母这份恩情,我们无以回报。


我说一二


看见这个问题,突然就想起来我结婚那天了……因为是在农村老家结的婚,所以我们那里还没有让女方父亲去送女儿的习俗,去我老公家要经过一条河,因为要绕道,所以没有从这座桥上经过!当婚车绕过来的时候,我看到父亲站在桥的这一头很远都望着我的婚车,那一刻眼泪夺眶而出,走了很远还能从后视镜看到父亲如山一般的身影望着车队,不善言辞的父亲用最慈爱的目光来送出嫁的孩子,结婚八年了,每当想起来这一幕都会流泪



有了孩子也越发能体会父母的心情,二宝最近刚去幼儿园,每天都要哭闹着不去,2岁八个月的小人,每天哭着对我说:麻麻我爱你,我要在家陪陪麻麻,不要送我去幼儿园……每次听到她这样说我也忍不住要哭,上个星期是二宝入园的第二个礼拜,也是她焦虑的高峰期,晚上回来因为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在沙发上一边歇斯底里的大哭一边扯自己的头发,看到她的样子我瞬间崩溃!心底有一万个冲动想要把孩子永远留在身边再也不推出去了,可是我又不能如此自私的阻碍孩子的成长,幼儿园是我和二宝的第一次分离



所有的爱情和友情我们拼尽全力守护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与子女的爱不管我们多么用力多么用心的付出,最后都是为了渐行渐远……


安妮姐姐的妈咪


这句话来自龙应台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此生,我们都有幸身为人子女,绝大多的也将为人父母,但凡有过切身体验的,都能读出这段话的无奈和酸楚。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在为人母以后,对这句话会理解的更加深刻。

从十月怀胎孕育的甜蜜和辛苦到儿女成家立业、离你渐行渐远,这中间的甜蜜和酸楚也只有自己清楚。

我们见证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看着他们慢慢掌握了做人的本领,我们是如此欣慰充满了成就感。

可真正的成熟便意味着不再依赖父母的羽翼,而成长为可以独立面对人生风雨的独立个体。

我们盼望着儿女长大成人,盼望着他们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可同时也就意味着他要一步步远离你。他的人生,你只能观望和祝愿,却不能参与太多更丧失了掌控的权利。

我们一次次的目送着儿女远行的背影,就如同当初父母目送我们一样,我们终将不再是不可分离的整体。


守望麦田


对于宝贝还在上大班的妈妈来说,这个问题萦绕在我心中多年,明知道母女一场,就是目送孩子不断远行,可是心里难免还有有很多落寞和不舍!这个过程是对孩子和家长的双重考验!

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第一天,我的心里就泛着酸涩,不是舍不得孩子上学,而是知道孩子即将离我越来越远!

宝贝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前都是我带的,刚把她送进幼儿园我就不淡定了,我知道我也应该成长起来,慢慢接受这个事实,在在一起的日子里为她插上翅膀,待她羽翼一点点丰满,我要逐步放手,让她去飞翔!



但是这个过程真的让我好心碎,也许孩子还小,充满了对我的依赖和信任,她不能接受我的引导,每每我说到,宝贝,以后你也会有自己的老公自己的小家,那时候妈妈爸爸就不跟住在一起了!宝贝就喃喃低语,不要,我要和你们一直在一起,然后低声哭泣。
爸爸妈妈又何尝舍得与你分离,但是我们不能成为阻挡你前进的绊脚石,毕竟爸爸妈妈不能陪你到最后,你要有自己的生活。因为你还幼小,所以爸爸妈妈会慢慢教你,引导你,目送你远去,随时欢迎你回家!


TT育儿叮当妈


陪着你在草地上奔跑,看你试图让风筝飞得更高一点。

而你于我,便是那只风筝,我努力的,牵着你一起奔跑,想带着你飞得更高。而当你真的从一路颠簸着飞到高空,我又开始担心起来,舍不得松开手中这根线,舍不得松开这一双牵着你的手。


作者注:图片来自百度

犹记得你蹒跚学步时,倒在我怀里的样子,我们亲密相伴的这几年,你教会了我很多。


三岁时,送你进入幼儿园,担心你的分离焦虑,我坐立难安,中午接到老师的电话,立刻飞奔到幼儿园,却发现你已经熟睡。我躺在你身边,学会了坚强,独立地面对一个未知的新环境,你小小的身影,虽然啜泣着,却仍然能够坚定地与妈妈说再见。


作者注: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我对母婴分离最初的体验,感触很深。其实,当你离开我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了母婴分离,你是我的孩子,却不属于我,我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你就是一个独立的人。


你远比我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当你抹去眼泪,转身走入幼儿园,便能立刻投入到同学与老师的游戏中去。而我,却还偷偷躲在幼儿园的栏杆后面,注视着你,依恋着你。


作者注:图片来自网络

当我再次送你入园,你捧着我的脸说,妈妈,别担心,我自己可以的。我才真正的意识到,只要我完全的放手,你才能去构建真正的自己,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世界。

当你逐渐不再时刻依赖着我,能够自己在沙发上坐着读绘本,认真画画,玩拼图。而我也能够,坐下来喝一杯茶,看一本书。这样惬意的生活,让我们能够更加亲密地走下去。


作者注:图片版权所有,请勿借用

孩子,你就是我手中的风筝,迎着风义无反顾地成长吧。勇往直前的往上飞,终有一天,妈妈会松开手中的线。


幼儿园手工三宝妈




“父女母子一场,就是目送着孩子不断远行”,一句话让人读起来好生心酸。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懂得的道理,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传统重男轻女形成的一部分原因。早年间,孩子长到十几岁就得要男婚女嫁,与父母共处也就十几年的光阴,传统习俗又使得男孩娶媳妇后还可以一直陪在父母身边,而女孩嫁人之后就很难去陪自己的父母 ,所以可能导致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现在这种情况可能就好很多了。



\n

看到这句话,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出远门离家时的情景,爸妈一直送我到路口,从来没离开过家的我那年18岁,我没有哭,至今我也不知道妈妈当时有没有哭。从那以后到现在,我在爸妈身边的日子就屈指可数,一年可能只回家几次,但是每次我要走的时候,爸妈都是一直送我到看不见我的背影,现在这种感觉还是很不舒服,所以现在每次回家要走的时候我都不让他们送。



\n

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人父母,深知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大,也是一天一天的要离开自己身边去外面闯荡世界,我能做的就是现在陪伴她,慢慢的的长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