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理解“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目送著孩子不斷遠行”這句話?

女王小影與正面管教


龍應臺的這句話確實觸動了,我們作為父母那顆柔軟的心。每當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一邊期待他快快成長,另外一邊又希望時間走得再慢一點。

我記得在孩子的小時候,總是期待他長得快一點,總想著他什麼時候開始說話呀;等會說話了又想到,他什麼時候可以自己走路啊;會走路了又期盼他什麼時候可以上幼兒園,我們大人好白天可以鬆口氣;再後來就開始小學,中學,高中……從一個完全需要依賴我們才可以生存的小寶寶,慢慢一步一步開始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脫離我們大人的依賴,也成為他成就自己的一個階段性標誌。然後我們一路就會遇到各種的叛逆期,小時候2-3歲自我意識萌發的叛逆期,凡事跟你說“不”;到7-8歲狗都嫌的時候,開始做起自己認為好玩但不那麼靠譜的事,緊接著青春期準備迎接成人“獨立”的時候,又開始鬧出各種標榜自己才能決定的事。

孩子的整個成長,我們作為父母都是在挑戰中,幸福並被孩子催老著。等回頭一樣,孩子的成長也是他獨立的過程,總有一天他要過自己的人生,而我們只是有幸陪伴了他人生的某個階段而已。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人到中年,目送孩子不斷遠行,目送父母不斷老去,不得不接受自己自己不再年輕。

去年冬天,媽媽糖尿病加上白內障,住院治療。這邊一個五歲多一個一歲的孩子還等著我照顧,因為不在一個城市,我只能抽出一天的時間去照顧媽媽,看著媽媽行動越來越遲緩,我心裡揪的緊緊的,我也是在目送我的媽媽越來越遠,有那樣一天她和爸爸從我生命裡消失,我該怎麼辦?我不敢想卻又必須面對。

老大除了學習其他一直很省心,從他出生第一天就是挨著我睡,一直到最近。最近他拔牙了表現的特別勇敢,沒有哭鬧,還安慰我們說:“

沒關係,我還有兩顆備用真牙”被爸爸表揚夠爺們之後,爸爸說,你已經是男子漢了,以後不要跟媽媽一起睡好嗎?兒子答應了,也真的做到了。我的兒子離開了我的懷抱,我不能再在他睡著的時候隨意撫摸他的大腦殼了。


這張照片更像現在自己的寫照,不再年輕,身材發福臃腫,對比大學時候的自己,真是感慨,自己身體不再輕巧,曾經的風風火火,現在都在放慢,放慢~~難道我是被生活的擔子壓胖的?

不管怎樣,生活還在繼續,感謝自己努力的好好生活,感謝父母,孩子,愛人的陪伴。有你們真好


丁丁的育兒小本本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到:“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裡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

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記得,上初中時,每天早晨都是由母親目送我經過那一段亂墳崗。讓我放下心中的恐懼,開心的去學校上課。

第一次離家的那天,母親目送我離開家,然後由父親送我去車站,再目送我踏上遠去的列車。從未出過遠門的我,雖然在列車啟動的那一刻,心中對未知旅程擁有一絲恐懼,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憧憬與嚮往。

就這樣,在無數次的目送中,人還是那個人,但時光卻無情地刻下了歲月的痕跡,看著父母日漸蒼老的容顏,心中卻是無法言說的憂傷。


當自己成為母親後,又目送孩子,想起自己曾寫過的一則日記:

每天,吃過早餐後,你由爸爸負責送去學校,我總是喜歡站在窗前,看著你的背影慢慢地消失在視線裡,才肯離開。

今天早晨出門前,你特地讓我去窗前,我看著你開心的跟隨在爸爸身後,慢慢地坐上車子,然後揮著小手和我告別。

看著你離去許久,我仍在窗前,回味著《目送》裡的場景。

我又何嘗不是每日早晨,站在窗前,看著你逐漸消失在小區轉彎的地方,看著你在我日復一日不斷目送你的背影中長大。

原來,所謂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我與你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你的背影漸行漸遠……

目送著孩子的成長、獨立,知道有一天會離自己遠去,而我們年輕的時候,父母和我們做著同樣的事情,而孩子們也會和我們做著同樣的事情。這一代又一代地輪迴,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愛的延續。


智慧媽媽枕邊書


在當母親之前,我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為什麼每個小寶寶出生後,小屁股那總有塊青斑?

那是因為,每個寶寶都是上帝的天使,她們在天上,遙望人間,在用心的尋找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成為他們的母親。當他們找到了,會義無反顧地扯去天使尾巴,忍著疼痛投身到母親的懷抱!所以,當這個小天使出生後,屁股那就會有一塊小青斑,這是“天使的印記”!


▼ 故事的真實性暫且不說,裡面包含的溫情卻是不言而喻。能夠有幸成為父子或者母女,這是天大的緣分,對於母親來說,十月懷胎是我們跟孩子之間最直接的最親密的交流,當他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小小的身體脫離母體,這何嘗不是分離的開始?

所以,父子母女一場,分離早已註定,孩子總要想長大,從他出生開始,這段漸行漸遠的旅途,已經邁向第一步。


▼我相信很多母親同我一樣,看著寶寶日漸長大,從呀呀學語到蹣跚學步,想抱一抱他,都那麼有難度,心裡肯定非常失落。更別提,今後目送他離家求學,漸行漸遠的背影越來越高大,目送的我們卻是心酸。


▼既然,我們當父母的,無法阻止孩子長大的腳步,不妨去開心的接受,讓彼此從精神與心靈上契合,與孩子做到心靈精神上的溝通。

如何做到與孩子的心靈溝通呢?

①蹲下身來看世界。孩子的世界沒有邏輯,沒有道理,只有好玩與不好玩,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既然不想與孩子分離,不妨蹲下身子,平等的同孩子交流。

利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需要,角度,一起來看待問題。比如金寶現在1歲多,調皮搗蛋,經常把大米撒的到處都是,這時候如果父母講道理、責備,我想效果不大,寶寶會變本加厲!

而我呢?蹲下身子,告訴金寶,“寶貝,你看,大米寶寶怎麼不聽話了,偷偷跑出來玩了是不是?我們趕緊把它們帶回家,不然大米媽媽該著急了”!

金寶聽到,他知道媽媽是愛寶寶的,所以會非常自覺的去收拾。

②善於陪伴,而不是陪著。經常聽到很多父母說,我每天陪著孩子幹嘛幹嘛,可是為什麼他還是跟我不親。試想下,你的陪著是否是:孩子在旁邊玩他的,你在旁邊玩你的手機?看電視?或者忙其他的?

是的,你做到的,只是陪著,扮演著一個看護者的形象。而孩子需要的是陪伴,高質量的陪伴。放下手機,放下一切的工作,每天拿出一個小時的時間,只跟孩子在一起,過家家、角色扮演、講故事、打球,有互動的陪伴,能夠讓寶寶與父母產生交流,形成習慣。今後長大,不管他離家多遠,心從不會離開!


能夠成為父子母女,這是一種緣分,既然天使能夠選擇我們,那麼用心去呵護感情,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的愛,更應該是理解、陪伴、情感交流。相信十幾二十年後,即使他們漸行漸遠了,我們送別的目光也是溫馨的,因為人遠離,心仍在!


爸媽幼兒園


當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心情總有種說不出的傷感,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我有多久沒有看到他們了,又有多長時間沒有給他們打電話了。我真的很想他們,可是又因為各種忙,一直耽擱著。如果你也是,這一刻,就放下眼前的所有事情,去給父母打上一通電話,或者乾脆買一張回家的車票。當你踏進家門,喊出"爸爸,媽媽我回來了!"也許那時父母就是最開心的時刻了。


當你在他鄉,你又可知道父母每天對你的牽掛,他們不敢打擾你的生活,不敢影響你的工作,又擔心成為你的負擔,卻只有每天的想念。即使你不在他們身邊,爸爸和媽媽之間談的最多的話題還是你,爸爸會問媽媽"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快回來了" ,每遇到變天,媽媽會對爸爸說"天氣涼了,我們的孩子不會還穿的那麼少吧,他會不會凍著,吃的可好"。這一切一切的嘮叨,在電話中我們聽了無數次,覺得很煩了,可卻是爸爸媽媽永遠關心的事情。

他們辛辛苦苦把我們從一個呱呱墜地的小東西養成一個獨立的人,然後又一次次的送我們遠走。這種無私的愛就是父母的愛吧。


他們目送我走路,把我從他們溫暖的懷抱中推出來,讓我獨立的跨出我生命中的第一步。他們目送我踏進學校的第一步,把我融入老師,同學之間的大家庭中,去學習各種知識。他們目送我遠走他鄉,去勇敢的追求自己的人生。每一次次的目送,都是父母在背後給了我無窮的力量和信心。

當他們一天天的老去,我們卻無能為力,所以請珍惜現在和他們一起的每一段時光,多回家陪陪父母,多給父母一個問候,不要讓自己留下遺憾,因為你做的再多,也遠不夠他們為我們做的一切。父母這份恩情,我們無以回報。


我說一二


看見這個問題,突然就想起來我結婚那天了……因為是在農村老家結的婚,所以我們那裡還沒有讓女方父親去送女兒的習俗,去我老公家要經過一條河,因為要繞道,所以沒有從這座橋上經過!當婚車繞過來的時候,我看到父親站在橋的這一頭很遠都望著我的婚車,那一刻眼淚奪眶而出,走了很遠還能從後視鏡看到父親如山一般的身影望著車隊,不善言辭的父親用最慈愛的目光來送出嫁的孩子,結婚八年了,每當想起來這一幕都會流淚



有了孩子也越發能體會父母的心情,二寶最近剛去幼兒園,每天都要哭鬧著不去,2歲八個月的小人,每天哭著對我說:麻麻我愛你,我要在家陪陪麻麻,不要送我去幼兒園……每次聽到她這樣說我也忍不住要哭,上個星期是二寶入園的第二個禮拜,也是她焦慮的高峰期,晚上回來因為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在沙發上一邊歇斯底里的大哭一邊扯自己的頭髮,看到她的樣子我瞬間崩潰!心底有一萬個衝動想要把孩子永遠留在身邊再也不推出去了,可是我又不能如此自私的阻礙孩子的成長,幼兒園是我和二寶的第一次分離



所有的愛情和友情我們拼盡全力守護都是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與子女的愛不管我們多麼用力多麼用心的付出,最後都是為了漸行漸遠……


安妮姐姐的媽咪


這句話來自龍應臺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此生,我們都有幸身為人子女,絕大多的也將為人父母,但凡有過切身體驗的,都能讀出這段話的無奈和酸楚。

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在為人母以後,對這句話會理解的更加深刻。

從十月懷胎孕育的甜蜜和辛苦到兒女成家立業、離你漸行漸遠,這中間的甜蜜和酸楚也只有自己清楚。

我們見證著孩子一天天的成長,看著他們慢慢掌握了做人的本領,我們是如此欣慰充滿了成就感。

可真正的成熟便意味著不再依賴父母的羽翼,而成長為可以獨立面對人生風雨的獨立個體。

我們盼望著兒女長大成人,盼望著他們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可同時也就意味著他要一步步遠離你。他的人生,你只能觀望和祝願,卻不能參與太多更喪失了掌控的權利。

我們一次次的目送著兒女遠行的背影,就如同當初父母目送我們一樣,我們終將不再是不可分離的整體。


守望麥田


對於寶貝還在上大班的媽媽來說,這個問題縈繞在我心中多年,明知道母女一場,就是目送孩子不斷遠行,可是心裡難免還有有很多落寞和不捨!這個過程是對孩子和家長的雙重考驗!

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的第一天,我的心裡就泛著酸澀,不是捨不得孩子上學,而是知道孩子即將離我越來越遠!

寶貝從出生到上幼兒園前都是我帶的,剛把她送進幼兒園我就不淡定了,我知道我也應該成長起來,慢慢接受這個事實,在在一起的日子裡為她插上翅膀,待她羽翼一點點豐滿,我要逐步放手,讓她去飛翔!



但是這個過程真的讓我好心碎,也許孩子還小,充滿了對我的依賴和信任,她不能接受我的引導,每每我說到,寶貝,以後你也會有自己的老公自己的小家,那時候媽媽爸爸就不跟住在一起了!寶貝就喃喃低語,不要,我要和你們一直在一起,然後低聲哭泣。
爸爸媽媽又何嘗捨得與你分離,但是我們不能成為阻擋你前進的絆腳石,畢竟爸爸媽媽不能陪你到最後,你要有自己的生活。因為你還幼小,所以爸爸媽媽會慢慢教你,引導你,目送你遠去,隨時歡迎你回家!


TT育兒叮噹媽


陪著你在草地上奔跑,看你試圖讓風箏飛得更高一點。

而你於我,便是那隻風箏,我努力的,牽著你一起奔跑,想帶著你飛得更高。而當你真的從一路顛簸著飛到高空,我又開始擔心起來,捨不得鬆開手中這根線,捨不得鬆開這一雙牽著你的手。


作者注:圖片來自百度

猶記得你蹣跚學步時,倒在我懷裡的樣子,我們親密相伴的這幾年,你教會了我很多。


三歲時,送你進入幼兒園,擔心你的分離焦慮,我坐立難安,中午接到老師的電話,立刻飛奔到幼兒園,卻發現你已經熟睡。我躺在你身邊,學會了堅強,獨立地面對一個未知的新環境,你小小的身影,雖然啜泣著,卻仍然能夠堅定地與媽媽說再見。


作者注:圖片來自網絡

這是我對母嬰分離最初的體驗,感觸很深。其實,當你離開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了母嬰分離,你是我的孩子,卻不屬於我,我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刻,你就是一個獨立的人。


你遠比我想象的要堅強得多,當你抹去眼淚,轉身走入幼兒園,便能立刻投入到同學與老師的遊戲中去。而我,卻還偷偷躲在幼兒園的欄杆後面,注視著你,依戀著你。


作者注:圖片來自網絡

當我再次送你入園,你捧著我的臉說,媽媽,別擔心,我自己可以的。我才真正的意識到,只要我完全的放手,你才能去構建真正的自己,去創造屬於你自己的世界。

當你逐漸不再時刻依賴著我,能夠自己在沙發上坐著讀繪本,認真畫畫,玩拼圖。而我也能夠,坐下來喝一杯茶,看一本書。這樣愜意的生活,讓我們能夠更加親密地走下去。


作者注:圖片版權所有,請勿借用

孩子,你就是我手中的風箏,迎著風義無反顧地成長吧。勇往直前的往上飛,終有一天,媽媽會鬆開手中的線。


幼兒園手工三寶媽




“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目送著孩子不斷遠行”,一句話讓人讀起來好生心酸。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懂得的道理,可能這也是為什麼傳統重男輕女形成的一部分原因。早年間,孩子長到十幾歲就得要男婚女嫁,與父母共處也就十幾年的光陰,傳統習俗又使得男孩娶媳婦後還可以一直陪在父母身邊,而女孩嫁人之後就很難去陪自己的父母 ,所以可能導致古代重男輕女思想比較嚴重。現在這種情況可能就好很多了。



\n

看到這句話,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出遠門離家時的情景,爸媽一直送我到路口,從來沒離開過家的我那年18歲,我沒有哭,至今我也不知道媽媽當時有沒有哭。從那以後到現在,我在爸媽身邊的日子就屈指可數,一年可能只回家幾次,但是每次我要走的時候,爸媽都是一直送我到看不見我的背影,現在這種感覺還是很不舒服,所以現在每次回家要走的時候我都不讓他們送。



\n

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也為人父母,深知孩子一天一天的長大,也是一天一天的要離開自己身邊去外面闖蕩世界,我能做的就是現在陪伴她,慢慢的的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