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與黃伯韜的四次交手

1946年至1948年的華中戰場上,共產黨方面39歲的粟裕和國民黨方面46歲的黃伯韜4次交手,演繹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大戰。

蘇中戰役交手,黃伯韜進攻邵伯受重創

蘇中位於整個解放區的東南前哨,與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地區隔江對峙。抗日戰爭一結束,蔣介石就把奪取蘇中、蘇北作為重要目標。粟裕對於蘇中的戰略地位和蔣介石的陰謀一直有著清醒的認識,並且早有在蘇中地區作戰的準備。當時粟裕任司令員的華中野戰軍共19個團,3萬餘人。戰場上敵我力量對比是4比1。

1946年7月,國民黨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李默庵所部共5個整編師5個旅計12萬兵力,黃伯韜時任國民黨整編第二十五師師長。

7月10日,華中軍區司令部情報處從秘密渠道獲得了國民黨長江北岸第一綏靖區所屬部隊的作戰計劃。當晚8時,粟裕主持召開了華中野戰軍作戰會議。他指出:“現在敵人是三路而來,拉開架子要和我們拼消耗。我們恕不奉陪,專打他一路。”粟裕說:“敵人12萬人馬進攻我們3萬多人,是4打1。這麼一來,我們還他個6打1!”

粟裕指揮部隊開始機動作戰,從7月11日到8月12日,在一個月時間內,華中野戰軍連續4次作戰,殲敵3萬餘人,致使蘇中國民黨軍隊難以繼續全面進攻,不得不調整部署。李默庵判斷華中野戰軍部隊將要進攻如皋城,急令黃橋守軍增援如皋,同時命令黃伯韜率整編第二十五師向華中野戰軍佔領的重鎮邵伯進攻。這時,北線國民黨軍隊已經佔領淮北睢寧,正準備向兩淮進犯。李默庵認為,華中野戰軍主力集中在如皋東南,如要增援邵伯,從北面繞過他的封鎖圈,需要不少時間。利用這段時間,他就可以攻下邵伯,沿運河北進,配合北線國民黨軍進逼兩淮。他的如意算盤打得很精:既救了東頭,又揀了西頭,東西呼應,一舉兩得。

粟裕卻比李默庵棋高一著,來了個攻黃(橋)、救邵(伯)、打援,“一舉三得”。他命令已在當地的第十縱隊和第二軍分區部隊共5個團堅守邵伯,阻止敵軍北進,第一師、第六師、第五旅和特務團則按原定計劃向敵人封鎖圈中心挺進,進攻黃橋、泰州,用“圍魏救趙”的戰法來調動敵人。

在戰役前夕,粟裕視察了第十縱隊的陣地,對那裡的情況瞭如指掌。防禦部隊總共只有6個團的兵力,第八十二團、第八十四團是才上升的地方武裝,火器配備尚待加強,只有第八十七團、第八十九團和第二軍分區的第四團,戰鬥力較強。除擔任正面防禦的部隊,只有3個團的機動兵力。他對第十縱隊指揮員明確提出保衛邵伯的作戰方針:進攻邵伯的敵人是黃伯韜的整編第二十五師,下轄第四十旅和第一○八旅。你們應當採取各團輪番守備的方式,依靠陣地,作短促的反突擊以擊退敵人,堅守邵伯……

果如粟裕所料,黃伯韜率整編第二十五師氣勢洶洶趕來,立即兵分三路進攻邵伯,以戰鬥力較強的第四十旅由喬墅迂迴邵伯,在飛機、火炮配合下,向邵伯、喬墅、丁溝三地猛烈進攻。黃伯韜則親臨前線,直接指揮炮兵轟擊。華中野戰軍第十縱隊和第二軍分區兩個團,按照預定作戰方針,適應水網地帶正面狹窄的地形特點,採取各團輪番守備的戰法,頑強防守,英勇反擊,堅持4天4夜。一直打到8月26日黃昏,陣地巋然不動,斃傷黃伯韜進攻之部2000多人。黃伯韜惱羞成怒。然而,當他得知迂迴的第九十九旅在如黃路上已被消滅,他的側後受到嚴重威脅,再打下去凶多吉少時,當即下令撤回揚州。邵伯保衛戰至此勝利結束。

黃伯韜率整編二十五師進入蘇中進攻邵伯,雙方各有傷亡。但在參戰國民黨軍隊中能抽身而退撤回,就有人藉此吹噓黃伯韜能打,“是粟裕的冤家對頭,是共軍的戰場剋星”。黃伯韜對於此次與粟裕交手的戰果,也頗不以為然,認為:如果不是東援如皋的第九十九旅行動遲緩,結果不會是這樣。

孟良崮戰役交手,黃伯韜進攻不利被撤職

1947年2月,黃伯韜的整編第二十五師編入湯恩伯的第一機動兵團,按照蔣介石“重點進攻”的部署,從4月開始集中10餘個師北進,全面進攻沂蒙山區。同時命令張靈甫的整編第七十四師歸第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指揮。當整編第七十四師到達桃域、蒙陰一線時,張靈甫因為與第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不和,不願意聽從他的指揮,遂電報請示蔣介石,自請歸黃伯韜指揮。蔣介石立即覆電同意。其實,張靈甫自視甚高,並不把黃伯韜放在眼裡。該部準備進出坦埠,便開始大張旗鼓修垛莊通坦埠的公路。黃伯韜知道這個情況後,曾電話勸他:這樣多的人修公路,會暴露我們的意圖的……

張靈甫不但不聽,反而說:“我正要引匪前來呢!”

華東野戰軍決心全殲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孟良崮戰役於1947年5月13日黃昏發起,粟裕命令華野第四縱隊、第九縱隊正面打擊整編第七十四師;第一縱隊、第八縱隊以小部隊向敵左右兩翼發起佯攻,迷惑敵人,主力則向敵軍縱深猛烈穿插;第二縱隊、第七縱隊、第三縱隊、第十縱隊及第一縱隊一部分在敵兩翼外圍堅決阻擊其餘各路增援之敵。

在第七十四師告急後,蔣介石一方面命令張靈甫堅守陣地,吸引陳毅、粟裕主力,另一方面嚴令孟良崮周圍的10個整編師,特別是換裝為美式裝備的黃伯韜的第二十五師、李天霞的第八十三師盡力支援整編第七十四師,以期內外夾擊,聚殲解放軍於孟良崮地區。

陳毅、粟裕命令5個縱隊對第七十四師發起了總攻,同時嚴令各阻擊部隊堅決擋住援敵。

黃伯韜的第二十五師在“圍殲陳粟共軍主力”的國民黨軍隊中戰鬥力是相對較強的。黃伯韜憑藉武器之利,不斷進攻,到14日上午已將戰線推到了黃崖山、狼虎山一線,距孟良崮6公里,兩地隔一段開闊地帶可以相望。在得悉其他增援部隊均受到強力抵抗不能按計劃到達指定位置後,黃伯韜的第二十五師“救張”成為新的戰鬥目標。黃崖山是第二十五師通往孟良崮的關隘。可以說,誰佔有了黃崖山,誰就把握了第七十四師的生死。擔任阻援任務之一的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十六師,受命晝夜行軍奪取黃崖山。第四十八團作為前鋒部隊,克服疲累、飢餓之苦,一邊行軍,一邊睡覺,終於在15日的拂曉搶先趕到了黃崖山主峰的山腳下。

與此同時,黃伯韜第二十五師的先遣部隊也開到了西面山腳下。勝敗就在毫釐之間。“衝!”第四十八團九連連長翟祖光毫不猶豫地帶人從東坡攀援而上,搶佔了制高點。黃崖山主峰因此控制在了第四十八團手裡。國民黨其餘部隊則相繼佔據了黃崖山附近的猛虎山、萬泉山等要點,儘管黃伯韜隨後連續出動營、團級的集團衝鋒,但地形上的劣勢使他的一切努力都化作了徒勞。

急盼救兵的張靈甫望眼欲穿,身負救人於水火使命的第二十五師在解放軍阻援部隊的封堵下,就是難以越雷池半步。焦躁的黃伯韜拿著望遠鏡看看前邊戰場,氣得踱來踱去。

張靈甫在第七十四師敗局已定、決定自殺前,以無線電電告南京,痛訴友軍見死不救,尤其是指責李天霞、黃伯韜不積極解圍,致使第七十四師覆沒。導致揪心之痛的蔣介石在戰後決心殺黃伯韜、李天霞,以慰張靈甫哀怨亡靈,但在南京召開的華東戰場軍事檢討會議上,達成了這樣一個軟綿綿的結果:第一兵團司令湯恩伯撤職留任;第二十五師師長黃伯韜撤職留任;第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撤職下獄。

黃伯韜頂著撤職留任的帽子,以“待罪之身、以贖前愆”在第二十五師掛著代師長,多日“鬱悶”,“難露笑容”。他再次敗在粟裕手下。

豫東戰役交手 黃伯韜幾萬人被困土圍子

1948年六七月間,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在中原野戰軍一部的配合下,在河南東部地區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戰役決戰,即豫東戰役,也叫開封、睢杞戰役。戰前,粟裕計劃出了一個“先打開封,後殲援敵”的作戰方案。他以3個師的絕對優勢兵力,在龍王店圍死了國民黨區壽年兵團,經過激烈戰鬥,阻住了來增援的黃伯韜兵團的猛烈攻擊,使其無法與相距不足5公里的整編第七十二師會合,並將區壽年兵團部、整編第七十五師師部及第十六旅一個團全部殲滅,活捉了敵兵團司令區壽年、師長沈澄年。

7月3日凌晨,粟裕分別從龍王店戰場和鐵佛寺包圍圈抽出了部隊,甚至還從阻擊邱清泉的陣地上抽回了隊伍,他集中一切可以調動的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然殺向了黃伯韜兵團。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插曲。被困死在睢縣包圍圈裡的區壽年兵團,官方招牌是“第七兵團”,是個只有兩個整編師(整編七十五師、整編第七十二師)的小兵團。豫東戰役爆發前,國民黨軍事高層決定把屬於雜牌性質的區壽年兵團兼併掉,重新組建一個由4個整編師合成的大兵團。可是,由誰出掌未來的“第七兵團”呢?杜聿明提出的人選是邱清泉,而陳誠則推薦胡璉,搞得蔣介石拿不定主意。就在這時,正等著被兼併的區壽年兵團卻被解放軍給包圍了,於是邱清泉連忙從北邊趕來救援,胡璉趕緊從南邊跑來解圍,大有點誰先揀到區壽年兵團就歸誰指揮的意思。

解放軍早就料到這兩路人馬有可能跑來湊熱鬧,於是華野部隊在杞縣擋住了邱清泉,中野部隊在淮陽頂住了胡璉。兩路援兵連攻數日毫無進展,這就給了黃伯韜一個機會。

抗戰時期,顧祝同擔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黃伯韜是他的參謀長。現在顧祝同正以陸軍總司令的身份主管徐州戰區,當然願意找個機會照顧照顧自己的親信。顧祝同趕緊想辦法,提出讓黃伯韜也參加救援區壽年兵團的競爭。蔣介石一高興,居然答應了。於是,黃伯韜就興沖沖地從山東兗州趕來救援。可這時候黃伯韜的手裡只有一個整編二十五師,分量明顯不如胡璉和邱清泉,於是乎,顧祝同就配上了第三快速縱隊和第二交警總隊,湊足一個“黃兵團”。

4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對黃伯韜兵團全線出擊實施合圍。黃伯韜兵團被殲滅近兩個團的兵力,並被壓縮於帝丘店及其外圍十餘個村莊內。5日,黃伯韜兵團步兵由坦克引導,在飛機和炮兵火力的支援下,由帝丘店附近向華東野戰軍進攻部隊實施瘋狂反撲。經7小時激戰,華東野戰軍予敵大量殺傷將其打退。黃昏後,再次對敵發起攻擊,至6日晨,又殲敵一個多團。據參加過豫東戰役的國民黨將領回憶:黃伯韜面對粟裕主力的進攻,親自登上坦克,頂著槍林彈雨,帶領部隊冒死反攻,在陣地上三進三出,白天竟然將失去的陣地全部收了回來,但是到了晚上,又被華野奪了回去。華野將黃伯韜死死地困在了帝丘店,使其無法與相距不足5公里的整編第七十二師會合。

7月6日中午,華野在發射了一陣如雨的炮彈之後,戰場變得一片安靜。黃伯韜眼看著太陽很快就要西沉,他算計道,善於野戰的解放軍在天黑之後必然要發動更為激烈的猛攻,黃伯韜下軍令焚燒所有文件,槍殺所有解放軍俘虜。他對手下將領說:“從現在開始,你們不要指望我黃伯韜。共軍由何處突破,你們就在那裡抵抗到死。”全軍上下被黃伯韜的哀氣所感染。7月6日晚上,黃伯韜的全軍瞪大了眼睛,鼓足了勁,緊盯著黑漆漆的解放軍陣地,等待那拼死搏鬥時刻的到來。第二天拂曉時分,依然毫無軍情。天亮了,黃伯韜和將士們探頭探腦向陣地前張望了一番,毫無動靜,於是放心大膽地站了起來一看。“共軍跑了!”這樣口號式的消息引來黃伯韜全軍上下的一片歡呼,黃伯韜驚魂始定,慶幸自己終於熬過了這一晚。但是,只有他一個人自己心中明白,那不是解放軍逃跑了,而是見好就收主動撤離了。被解救出來的第七十二師師長和黃伯韜相會竟然喜極而泣,哽咽難語。

其實,粟裕見黃伯韜已經被打得驚慌失措,草木皆兵,火候已到,正是撤離的好時機,遂將所有剩餘炮火全部灑向了黃伯韜兵團的陣地後,神不知鬼不覺地撤離了戰場。就在黃伯韜和第七十二師相對而泣的時候,粟裕已經到達定陶進行休整了。

此次戰役,共殲敵9萬餘人。這是華東野戰軍主力轉入外線作戰後進行的第一個、也是兩年來最大的一次大殲滅戰。

但是,蔣介石依然在南京大開慶功會,表彰黃伯韜的努力前進、頑強抵抗、解救了第七十二師的功績。為方便黃伯韜見蔣介石,蔣介石特發給他編號第17號的總統府特別通行證,可以在任何情況下直接見蔣介石。這是蔣給他的特殊榮譽。黃伯韜感激涕零,一再表示要以死效忠。誰知竟然在幾個月後真的應驗。

淮海戰役交手,碾莊激戰黃伯韜葦塘自殺

粟裕與黃伯韜的四次交手

淮海戰役前夕,粟裕(左)同張震(中)等一起研究作戰問題

1948年9月24日,粟裕向中央軍委呈送了舉行淮海戰役的第一個良策,第二天毛澤東即覆電同意。對“首戰打誰”進行深思熟慮之後,毛澤東給粟裕去電:“本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伯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

豫東戰役結束後,在顧祝同的大力舉薦下,黃伯韜升任第七兵團司令官。第七兵團下轄第六十三、六十四、二十五、一○○軍4個軍。淮海戰役剛開始,又增加了從連雲港撤出的第四十四軍。5個軍的總兵力約有12萬人。

黃伯韜於11月6日召開軍、師長會議,要求各部隊迅速向徐州轉進。11月7日黎明,黃伯韜匆匆忙忙率兵團部開始行動。但他不知道華東野戰軍第一、六、八、四、九縱等主力部隊已從北面向他的第七兵團逼近,並搶佔了運河上唯一的大鐵橋。

黃伯韜到碾莊後命令兵團部暫停於此。黃伯韜剛安頓下來就接到報告,說解放軍三四萬主力正從西北約20公里的宿羊山地區南下,直奔而來。另有一兩萬解放軍主力,正從隴海鐵路南面疾進而來。中午時分,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給黃伯韜發來一份急電,是蔣介石的一份命令:“著該兵團在碾莊圩地區準備決戰。已命令黃維兵團經宿縣、宿遷渡過運河進行外線反擊;又已令杜(聿明)副總司令率邱、李兩兵團東援……”黃伯韜立即在碾莊圩開會,向各軍軍長佈置了任務。正在匆忙之際,黃伯韜又得悉第三綏靖區五十九軍和七十七軍兩萬餘人已起義,運河、不老河防線已土崩瓦解,解放軍3個主力縱隊已直插大許家、八義集,截斷了隴海路,從而封閉了黃伯韜兵團西撤徐州的通道。至此,黃伯韜才恍然大悟,原來解放軍已對他的兵團形成了包圍圈,自己成了甕中之鱉。11月11日,華野把黃伯韜兵團4個軍合圍在以碾莊圩為中心,南北3公里、東西6公里的區域內。

蔣介石為了讓黃伯韜與解放軍死拼到底,防止其起義,天天空投《中央日報》等報刊,上面刊登有黃伯韜的戎裝照以及蔣介石的嘉獎令。一時間,黃伯韜被蔣介石渲染成“常勝將軍”。11月12日起,華東野戰軍圍殲黃伯韜兵團的各路縱隊,從四面八方展開猛攻。15、16日,各部隊都在進行土工作業,想方設法把塹壕挖到敵陣地前沿。11月16日晚,猛攻開始。激戰至19日,碾莊圩外圍村落全部被華東野戰軍攻佔。這天晚上,黃伯韜向徐州的劉峙、杜聿明發出求援急電。11月19日晚10時,總攻開始了。30分鐘內華野炮兵3萬多發炮彈,傾洩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碾莊圩陣地。黃伯韜絕望地命令炮兵用所有的炮彈還擊,進行最後的頑抗。望眼欲穿的援兵沒來,12萬大軍喪失殆盡,黃伯韜失去了頑抗的最後勇氣和信心。碾莊圩被攻克前,黃伯韜率少數隨從逃到下屬的第六十四軍軍部。黃伯韜和第六十四軍軍長劉鎮湘見面後,神情沮喪,臉色蠟黃,說:“我年紀老了,而且多病,做俘虜我也走不動,而且太難為情。我死以後,別人還知道有忠心耿耿的國民黨人,或可使那些醉生夢死的人醒悟過來,國民黨或許還有希望。”22日下午,黃伯韜、劉鎮湘等又逃到了第六十四軍一五六師指揮所駐地吳莊。黃伯韜一聽“吳莊”這個村名,就長嘆說:“此吳莊,乃吾葬身之地也!”

22日黃昏,黃伯韜指揮第一五六師殘部,企圖向西北方向突圍。當黃伯韜逃至尤家湖南面的一片葦塘時,當時就在黃伯韜身邊的國民黨第二十五軍代理軍長、後來被俘的楚軒吾回憶:“黃伯韜這時已經完全失去了最初的鎮靜。他像一頭被囚在籠子裡的野獸一樣,披著軍大衣在深溝中轉來轉去,不許任何人向他轉達解放軍的勸告和遞送打到陣地上來的傳單。”華野攻擊部隊在碾莊的兩道圍牆的開闊地帶上,展開了激烈的殲滅戰。徹底絕望之際,黃伯韜拔槍自殺,黃伯韜兵團的5個軍被全殲,使解放軍與國民黨軍在兵力對比上轉為優勢,徹底掌握了戰役的主動權,決定了淮海戰役的勝負。

粟裕與黃伯韜的四次交手,是他戎馬一生的成功作品,體現了他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和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