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看上去像三個省?

在中國,東北和廣東是兩個奇葩的存在。

東北三省像一個省,而廣東省,看起來卻像三個省。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何全國34個省中,唯獨廣東省被劃分出了3個族群?

為什麼廣東看上去像三個省?

1

歷史因素

北方漢族在不同時期遷徙到廣東不同地區,與當地土著人融合,形成了脾性各異的廣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

開放務實的廣府人

廣府文化分佈於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是其重要聚居地。

廣府人是三大民系中最先形成,也最早受到近代西方先進文化思想的影響,因此最具開放性。廣府人易於接受外來事物,敢於學習和借鑑西方文明。中國第一個留學生容閎、第一個工程師詹天佑、第一個飛行員馮如都為其中傑出代表。

為什麼廣東看上去像三個省?

▲每年定期舉辦的廣府廟會。

廣府人還具有冒險、創新精神,在近代史上極具反抗性和鬥爭性,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當今改革開放的滾滾大潮中,廣府人敢為天下先,使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迅速崛起,成為華南人才匯聚中心。

精誠團結的潮汕人

潮汕人主要居住在由韓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練江平原、黃岡河三角洲組成的潮汕平原。

這裡地理範圍狹小,資源貧乏,人口和環境之間的矛盾很大。激烈的競爭環境造就了潮汕人冒險開拓、刻苦耐勞、注重義氣、勤儉立業等性格特徵,最為突出的是強烈的凝聚力。

為什麼廣東看上去像三個省?

▲潮汕文化:英歌舞。

潮汕人很早就到香港和東南亞等地謀生,在異鄉的土地上生活,潮汕人之間形成了一種互相照應、團結互助的風氣。

刻苦自強的客家人

在客家人南遷入粵時,富饒的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已有廣府人和潮汕人生活,他們不得不和畲、瑤等少數民族雜居在內陸山地。

為什麼廣東看上去像三個省?

▲客家建築:客家圍屋。

俗語講“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

貧瘠的山區耕地有限,不能容納眾多的人口,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經常遷徙。在長期的遷移過程中,客家人養成一種刻苦耐勞,自立自強的淳樸民風。

2

移民大省

上面提到廣東自古以來就是移民大省。

不同時期的人口遷徙,帶來了古中國不同朝代的語言,也帶來了不同的飲食習慣。

最初在秦朝,大將趙佗便帶了一部分古中原人來分廣東這隻“雞腿”。

隨後,隔壁福建(古稱閩越)人也聞風趕來,盤踞在目前的廣東粵東地區,被稱作“潮汕人”,臨海而居。

雖然有人說,客家人也是大將趙佗帶來的古中原移民,但客家族群真正形成大致是在宋朝。

當時廣東這塊“雞腿”已經被分得七七八八,客家人只能偏居一隅,在歷史演變中經常與廣府人“搶雞腿”。

長期的“雞腿大戰”即土客械鬥,造成客家人口銳減。

最終清廷為了解決土客械鬥問題,將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客家人遣散回粵東客家原鄉乃至外省。

而居於粵東的潮汕人則兩耳不聞窗外事,繼續經營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為什麼廣東看上去像三個省?

最後,廣東三大族群終於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平衡,各佔一方的格局正式形成。

在歷史的演變中三方缺乏溝通,至今依舊保持著各自特有的飲食及民俗文化。

廣東地區包容的文化氛圍,使得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移民。

關於廣東族群的分佈,另一個不得不提到的便是神秘海上居民——疍(dan)家人

為什麼廣東看上去像三個省?

▲廣州最後的疍家人漁村,

疍家人又被稱為海上的“吉卜賽”人。

關於疍家人的由來,說法不一。

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疍家人是以前的百越人,還有說法說疍家人源於成吉思汗的蒙古族。

元朝末年,戰亂不斷,許多蒙古族士兵被迫南下。

當他們流浪到南方沿海時,為當地人所不容,有一批人做了海盜,在附近搶掠為生;而有一批人只得在船上漂泊,以捕魚為生。

疍家人以船為家,習於水性,斷髮紋身,崇拜龍蛇,長期不被允許上岸居住,不被允許讀書識字,不被允許與岸上人家通婚,生活條件極其艱苦。

到了80年代,深圳蛇口打響了改革開放的第一炮,以船為家的疍家人,才開始上岸居住。

3

廣府話(粵語)、潮汕話、客家話

不同時期的人口遷徙,還帶來了古中國不同朝代的語言,及不同的飲食習慣。

來自佛山的柯小姐跟汕頭的福先生第一次見面,寒暄過後,兩人親切地開始用普通話交流。

這種現象,在廣東並不少見。(敲黑板劃重點:學好普通話,走遍廣東都不怕!)

▲因為語言的烏龍搞上法庭,令人哭笑不得。

廣東省內的語言存在巨大差異,不僅有廣府話(粵語),還有潮汕話和客家話。

基本上誰也聽不懂誰……

省內語言的差異是令廣東看起來像三個省的主要原因。

廣府人所講的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也就是大家熟悉的TVB粵語。

通行於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粵中,粵西及粵北部分地區。

為什麼廣東看上去像三個省?

▲中國語言地圖集:

橙色為粵語區,綠色為客家話區,紅色為潮州話區。

粵語一方面繼承、保留了古漢語的特點,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漢語成分,與普通話和潮汕話、客家話都有較大差異。

90年代香港電影十分火熱,但傳到內地時多數要配音成普通話才能上映。

為什麼廣東看上去像三個省?

或許有人會問,那同在廣東省內的粵語和潮汕話是不是兄弟語言呢?

是的,但是隻能算是表兄弟。

潮汕話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潮汕片,潮汕話大部分通行於粵東地帶,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更親近福建省,屬於閩南語系。

原來胡建人才是大哥,希望以後廣東人別再亂吃!

補充一點小知識,閩南語又被稱作河洛話,河洛便是指中原河洛地區(黃河、洛水流域),所以閩南語系的潮汕話與閩南語,一起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

同樣一句話用普通話、粵語、潮汕話和客家話講出來分別是怎麼樣:

灤平人:杯子被打破了!

廣州人:只杯俾人打爛咗!

汕頭人:個杯分人敲掉!

梅州人:比滴兵打啊爛!

由此可見,潮汕話跟粵語雖然同在一個廣東,但,大家還是用普通話交流吧。

相比潮汕話,廣東另一主流語言客家話跟粵語更接近一點。同時,客家人的普通話在廣東人的普通話裡,算是最好的了。

與粵語和潮汕話不同的是,客家話分佈地區範圍較廣,相對比較分散,跟粵語地區、潮汕地區屬於一種相交不相容的情況。

客家話相比其他兩種語言稍顯弱勢,也成為了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語言之一。

客家話歷史悠久,在南宋便初步定型。

是否屬於漢語言下面至今仍未定論,不過客家話在國內已被列為七大方言之一

(不黑不吹,七大方言,廣東就佔了三個,嘻嘻)

粵語和潮汕話雖然不能互通,但是都保留了中古漢語的發音。

如果非得把粵語、潮汕話與古代漢語的語音對應起來,那按照臺灣學者邱顯聰的說法類推,閩南系的潮汕話基本上為三代之商語,而粵語為周語。

潮汕話保留了先秦時期的部分河南話,而粵語則保留了先秦時期的部分陝西話。

是不是瞬間覺得廣東人的人設,厲害Skr人呢?

4

潮汕菜、客家菜、廣府菜

遇到廣東人,人們總會不經意丟出三個天問:

問題一:你們是不是經常吃胡建人?

問題二:你們是不是什麼都吃?

問題三:涼茶那麼苦,有什麼好喝的?

我沒仔細研究過中國各省的版圖各像什麼,不過廣東省版圖可以說跟雞腿是非常相似的。

“大吃省”的名頭不是虛的!

為什麼廣東看上去像三個省?

為什麼廣東看上去像三個省?

▲廣東,一個看起來像雞腿的省。

從飲食和生活習慣看,廣東也像是三個省。

潮汕人臨海而居,多為漁民,長期出海的他們信奉媽祖。

同時,潮汕人海洋性性格比較明顯,極具開拓冒險、團結合作的精神,善於經商。

所以他們有“東方猶太人之稱”,相信“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便是潮汕人的真實寫照。

而潮菜在某種意義上,算是近年來異軍突起的新秀,甚至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嶄露頭角。

潮汕日常飲食以“海味”為主,多數著名的潮州菜以“醃製”、“潮州打冷”聞名。

早期,漁船出海有時一次要十天半月才能返航,船在海上漂泊,為了使已收穫的海產不會發臭腐爛,漁民就在停靠的島嶼上事先將海產曬乾或用鹽醃製帶回。

在喝茶這件事上,潮汕人也非常講究。

先在小陶壺(罐)裡裝入烏龍茶和水,放在小炭爐或小酒精爐上煮;

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3個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俗稱為“關公巡城”;

然後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最後“韓信點兵”收起,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

然後是客家人。

客家人依山築巢,多食山間野味,同時客家人的文化中有宋朝理學遺風,多讀書從軍從政。

客家人有這樣一首童謠:“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無老婆”,把發憤讀書與結婚成家視為一種因果關係,屬於儒家文化理念。

因為客家人多數居住在山間,所以吃山間野味比較多,粵菜裡另有一派風格粗獷的,就是被稱為南渡北方菜的客家菜。

客菜有“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說法。

客家菜每一種都極富歷史淵源,菜名也都令人食慾大開。

最後,是喜歡“嘆”的廣府人。

作為廣東三大民系的“大哥”廣府人,一向生活得講究。

“嘆”這個詞,在人們的意識中一般有感嘆、嘆息之意。

但是到了廣州,嘆茶、嘆花、嘆粥、嘆色、嘆補、嘆歌、嘆生猛、嘆溫泉、嘆風水、嘆世界。

這裡的“嘆”是一種享受,一種對生活的熱愛。

為什麼廣東看上去像三個省?

▲嘆早茶!

而“嘆世界”可以說是廣州人心態的一個最好的表現,反映出廣州人享受生活、積極向上、務實過好每一天的生活態度。

秉承現代化“少吃多餐”的經典法則,廣府菜式數不數勝,且選料精細、技藝精良,可以“嘆早茶,嘆到下晝”。

廣州某一酒樓有這樣一副對聯:

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喝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盡甘甜,拿壺酒來。

由此,不僅從語言上,廣東看起來像三個省,在飲食文化和當地人性格上,也有“三省之別”。

雖說廣東省看起來像三個省,但不論是廣府人、潮汕人還是客家人,他們都一樣是廣東人!

在廣東的包容及多元下,多種文化和諧共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