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日軍失敗是有原因的,看看經濟實力對比一目瞭然

太平洋戰爭(英語:Pacific War,日語:太平洋戦爭、大東亜戦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英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進行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東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先導,以日本投降結束,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八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

太平洋戰爭,日軍失敗是有原因的,看看經濟實力對比一目瞭然

中華民國、美國、英國、英屬印度帝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荷蘭流亡政府、自由法國(流亡政府)、朝鮮流亡政府、菲律賓。

軸心國

德國、意大利、日本、 羅馬尼亞、芬蘭、 暹羅(泰國)和日本建立的 傀儡政權,包括 偽滿洲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汪精衛政權。

1941年太平洋爆發前,日本工業產值為90億美元,美國是2000多億美元。日本年產鋼580萬噸,年產彈藥可達50萬噸,美國產鋼3300多萬噸,工業潛力在開戰前卻沒有激活.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近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4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鬥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易燃的鋁製材料與蒙皮並缺乏裝甲,導致‘零’式等一線作戰飛機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美軍傷亡情況 :由於武器上的優勢,美軍死亡12萬人,傷亡43萬,整體上佔了很大優勢。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死亡人數: 根據日本經濟安定本部的調查,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陸軍一共死亡1140429人,海軍一共死亡414879人,該數據同樣被載於中 國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世界軍事史研究室副主任劉庭華編著的《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系年要錄·統計薈萃 (1931——1945)》(海潮出版社1995年1月第2版)第367頁。

戰爭評價

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是世界反 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日本和美國等同盟國家間的主戰場,是民主力量與法西斯勢力在全球最廣闊海域的大沖撞,其驚天動地的氣勢堪稱戰爭史上的絕筆。珍珠港的慘敗促使美國舉國一致地投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此後,英荷等20多個國家對日宣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