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逝的家具制造普工,“打工”也许会成为60、70、80后的记忆

无工可打,提前被放年假的“普工”,正在返乡,

身体衰老,主动退出工厂的老一代普工,

干快递也不愿进工厂的90后娃娃,

“普工”注定会成为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记忆,

也许从2018年开始,春运的列车将不会这么拥挤,

农民工们都买上了小车回家,

广州火车站也正离我们慢慢远去,

但愿以后我们的后代不用在这样背井离乡,

漂泊的日子,谁都不想。

正在消逝的家具制造普工,“打工”也许会成为60、70、80后的记忆

最近几年,"普工荒"已经成为家具制造业的全年"常态","全年招人,全员招工",这样的情况对于很多家具制造企业来说,一点也不夸张。2018开年第一波"普工荒",已经强势来到,同比2017年,形势更加严峻。

普工市场总量约减少四成

年初八-正月十五,各大家具企业纷纷开工,各大劳动力人才市场也开展了专场招聘会,从劳动力市场运营方以及参加招聘的制造企业双方反馈的数据来看,同比2017年,2018年普工市场总量缩水约四成。以往劳动力市场上,虽然看的人多成交的量少,但总归还是熙熙攘攘的,而现在是劳动力市场呈现"冷冷清清"的状态,招工的人多过找工的人,整个市场上春节来找工作的普工数量明显减少。"今年开年以来,每天来企业面试的人数相对去年减少很多。"在一名家具企业HR看来,虽然在2017年年底他们就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如通过奖金激励发动老员工介绍老乡来企就职、给老员工报销来回车票以吸引老员工返岗,但返岗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来面试的新员工也不多,普工缺口很大。

普工群体正在"消失"

普工们正从家具制造工厂消失。中国劳动力连年下降已是大趋势,与之相应的是构成中国家具制造业普工主体的老一代"农民工"们正从"背井离乡"到"回归故乡"。"回乡"的原因有:①这批曾经是家具制造厂主要劳动力的农民工,普遍已在40-50岁,儿女基本已近成家立业,生存压力减少,身体状况不如从前;②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扶持,农村生活水平与城市相差不大,在以往劳动力人口净输出大省的农村,家家户户小洋楼、车子、村村通公路已是农村生活的标配;③制造业转移的大势,很多企业在内地办厂,政府提供优良的创业扶持,吸引农民工回乡择业,自主创业;④长三角、珠三角等传统家具制造业城市对普工的吸引力降低,其高昂的房价与工资收入之间巨大差距,让普工们很难对他乡产生归属感,家乡,他们不用远离亲人,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的幸福图景更具吸引力。

新一代"农民工"们普遍不会进工厂。按照18周岁的法定务工年龄来算,1995年-2000年出生的年轻人群,是新生代劳动力人群,他们显然和父辈不同,对于一份工作有了更多的资本去选择,他们不再背负生存的压力固守一份工作,他们有了更多的勇气去选择自由:快递小哥、自主创业、直播网红、健身教练、理发师......他们更爱这些自由度相对高、更能发挥自主性的工作,枯燥、客观、男多女少的家具车间对他们不具有吸引力。

亟待突破的家具制造业人工困境

新老普工群体青黄不接,家具制造企业连年上涨普工工资,却依然留不住人。就目前来看,企业车间普工工资普遍在四千五-五千元,技术工的工资则更高,加上社保、节假日经费、招聘、培训等所花费的管理成本,平均到每个车间员工的总费用不低,企业人力负担连年攀升、即便如此,车间员工流失率依然很大,每年企业都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渡过普工荒。也由于内部换血太快,员工操作技术沉淀不够,家具企业也要面临一系列内部管理、产品品质的问题。

以往制造企业还能靠提升工资招到人,而90后们来袭后,制造企业可能靠高工资也不一定能吸引到劳动力。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将面临"无人可招"的困境,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语境里,"普工"始终身份低微,在生存问题不成问题后,没有人愿意成为"普工"。也正如此,一些有丰厚财力及研发能力的家具制造企业往自动化、机器代人方向努力,希望突破已经到来并愈演愈烈的人力困境。而对于大部分的中小家具企业来说,突破人工困境看起来漫长无期,家具企业都应该好好想想怎么保住已有的普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