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承接上一篇: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萬仙山屬於南太行,號稱"八百里縱天下之脊",橫空出世,磅礴雄渾。郭亮村就位於萬仙山之巔。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郭亮村隸屬於河南省新鄉市輝縣沙窯鄉,位於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西北60公里的太行深處沙窯鄉、與晉城市陵川縣古郊鄉崑山村交界。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郭亮以秀美山嶺,獨特的石舍而聞名,更以其周圍自然風景吸引著旅遊者。被譽為"太行明珠"。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萬仙山因郭亮村而出名。而郭亮村更因掛壁公路而聞名於世。乘坐景區觀光車可直達景區,我們為了零距離體驗和觀攬絕壁長廊,在掛壁公路的起點下車,步行而上。一塊刻有"絕壁長廊"的巨石立即點燃起我們的激情。這裡就是世人矚目的掛壁公路-—"郭亮洞",這裡就是帶給人們無限遐想的地方—郭亮村。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據村民介紹:當時王莽建立"新"王朝,這期間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農民領袖郭亮,一舉建立了農民政權。後來郭亮欲憑藉太行絕壁峽谷與敵交戰失利後,從會逃寨兵敗山西。後人為紀念這位農民英雄,將他當年戰鬥過的大本營譽稱為郭亮村,沿襲至今。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1972年為讓鄉親們能有一條路走下山,申明信動員了13位村民,賣掉山羊、山藥,集資購買鋼錘 、鋼銼。在無電力、無機械的狀況下全憑兩雙手,歷時五年,硬是在絕壁中一錘一錘鑿出2萬6 千立方米的一條高5米、寬4米,全長1300米的石洞,於1977年5月1日通車—也就是今天的絕壁長廊。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600多年來,人們上山下山,走的是百丈懸崖上僅可容一人過的絕壁小路,也就是被現代人稱為的"天梯"。

這道路嚴重影響著村裡經濟的發展和村民的生活。為使郭亮的鄉親們不再貧困,為讓子孫後代不再行走險峻的天梯。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走進"郭亮洞",只見這洞高5米左右,寬4米左右,全長1300餘米, 路面呈15度左右的斜坡。完全是在堅硬無比的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來。此洞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向懸崖一邊開一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窗口,這些窗口是當年開鑿時用於傾倒碎石所需。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如今這35個天窗已經成了自然通風透光孔,也成為遊客的觀景臺。我站在設有護牆的天窗口,看到腳下是數百米高的懸崖絕壁,猶如刀劈斧削一般,令人頭暈目眩。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向大家通報一個好消息:郭亮村除週六、週日和法定假日外,小型車輛可進入景區。其它時間要乘坐景觀車進入。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看到這一浩大的工程,真是讓人難以想象,當年郭亮人為開出這山洞要有多麼大的勇氣,付出多麼大的艱辛。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1972年3月,在村黨支部書記申明信的帶領下,由村裡十三名青年漢子組成鑿洞突擊隊。他們發誓,要鑿穿絕壁,打通通向山外的道路!全村人自發賣掉山羊、山藥,集資購買鋼錘、鋼釺等器材。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這種重體力勞動,突擊隊員們卻只有用玉米粥、玉米餅、野菜作為一日三餐。 1975年年底,工程進入到最艱苦的階段。郭亮人再也拿不出錢來購買最簡單的工具了。為支持鑿洞,全村男女老少外出務工。一冬一春,掙到3100多元工錢。此時,全村沒有一個人拿走一分錢,全部讓村支書拿去買鐵錘、鋼釺。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在開山鑿洞的日日夜夜裡,全村上至70多歲的老人,下至十來歲的娃娃,輪流走上施工隧道,幫助清理石渣。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這裡是"崖上人家"

舉步登臨萬仙山,

放眼眺望峭壁寒。

山民凡身披星月,

愚公老繭擎鋼釺。

奮戰五載功遂成,

公路掛壁通天塹。

而今再看郭亮村,

手捧金礦笑開顏。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突擊隊員們在無電力、無機械的原始勞動條件下,冒著酷暑,頂著風雪,腰繫著麻繩,在紅巖絕壁上鑿出一個個天窗。然後從這些天窗向兩邊鑿進。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郭亮洞上的天窗,當時僅是為了開鑿方便,且便於將砸下的廢石頭、石渣扔至山下。其實還有一項光照功能,否則洞內會很黑暗。現在還多了一項旅遊觀景功能。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這是沿山崖開鑿的通道。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這條掛壁公路,有的地方是純粹的洞,有的地方是將鑿掉山岩的一部分,成橫放的"凹"字形。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這裡地方均保持原貌,當年開鑿的痕跡清晰可見。洞內不斷有車輛通過。遊人們紛紛在拍照留念,發出陣陣驚歎!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走出"郭亮洞"往右拐不遠處就是人們所說的"天梯"。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在"郭亮洞"未打通之前,這 "天梯"是村民通往山下沙窯鄉的惟一道路。這"天梯"的石階有的很窄,只夠半隻腳踏用,很多地方已經開始鬆動,有的石塊已經斷裂,讓人提心吊膽。天梯有700多個臺階,120多米高,越往下越陡峭,上下很是艱難,我們似乎找到了郭亮人為什麼開鑿郭亮洞的答案了。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1972年3月9日(農曆二月二日),"龍抬頭"的日子,炸響了劈山鑿洞的第一炮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讓我們銘記那13名共產黨員、當代愚公名字吧!他們分別是:申明信(大隊書記)、申明凱(大隊長)、趙啟昌(大隊副書記)、王啟昌(大隊會計)、王雙印、申明玉、申明有、申喜山、申林、張文明、趙啟青、侯高玉、侯啟秀。大隊主要幹部全上了,全在一線作業呀!有支部決定為證:不積極參加施工的黨員勸其退黨,如果犧牲了,就是為人民服務。5年中,13名黨員始終堅守在施工第一線。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民居一幢幢,一排排,依山順勢地座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以其特有的魅力,招來了大批中外遊客,也受到了影視廠家、藝術家們的厚愛。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這裡還被確立為影視基地:中華影視村-郭亮。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郭亮洞",專業人士稱"郭亮掛壁公路"、"郭亮隧道"、"太行隧道之父"、旅遊推廣者稱"世界最險要十條路"之一(排在第2位)、"全球最奇特18條公路"之一(排在第3位);藝術家稱"絕壁長廊"、"太行明珠"、"中國第一影視村"。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這是經過數億年形成的波痕石面。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郭亮村現有83戶人家,共329人。距離河南省輝縣西北60公里的太行深處,海拔1700米的高高懸崖上,有一個以其獨特的山勢,峰巒疊嶂,山青水秀,洞奇瀑美,潭深溪長,質樸的石舍,淳樸的山民,有石磨石碾石頭牆,石桌石凳石頭炕,渾石到頂的農家莊院。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香酥餅是這裡的風味小吃,做工有點像朝鮮族的打糕。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險峻的懸崖峭壁、深邃的縱橫溝壑、茂密的森林植被,這裡成了畫家的樂園,有好多美院的學生在這裡寫生創作。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郭亮村剛修成的洞非常簡陋,寬窄高低不一,不具備車輛出行條件。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時任縣委書記的鄭永和指令文教局組織250名老師自帶蔬菜、自備炸藥,與郭亮村人一起大幹2個月,才使郭亮掛壁公路在1977年5月1日,勞動節這一天順利通車,對郭亮村來說,這是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勞動節,是送給郭亮人的最大禮物。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這裡是郭亮村的觀景臺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1987年,宋保群接任村支書後,提出了"老書記修山洞,我搞旅遊。"的思路後,才使郭亮村漸漸走上了一條依靠本村"金礦"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在我們遊覽這令人震撼的郭亮人創造的奇蹟之餘,也讓我們感到些許遺憾。當代的愚公—村支書申明信,由於積勞成疾,於1984年去世,年僅53歲。其他人除一人健在外,均已相繼離世。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當年修建郭亮洞唯一健在的老共產黨員、原郭亮村生產大隊隊長,88歲的申明凱老英雄,在他家門口幸遇。門前的石牆上掛一噴繪欄:郭亮老村長申明凱並十三勇士開鑿絕壁長廊展覽館。下面掛了兩面錦旗:"絕壁長廊,開路英雄"、"致敬英雄,絕壁開路"。老英雄穿著樸素,精神矍鑠。坐在一把藤椅上,擺物品的小桌上放著一沓書:《郭亮村開鑿郭亮洞"絕壁長廊"全過程》,上有申明凱老英雄的親筆簽名。

這是遊客與老村長申明凱合影。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謝晉導演獨具慧眼,早在1990年就首開先河在郭亮村拍了第一部電影《清涼寺鐘聲》,隨後又有60餘部影片選景地於郭亮,成了名副其實的影視基地,使郭亮村名聲大噪。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我面對高山、面對郭亮,振臂高呼:郭亮人萬歲!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橫看成嶺側成峰。觀賞郭亮洞的最佳角度,是郭亮洞對面的絕壁邊,站在洞內的觀景口,對面幾個觀景臺上人頭擁動,密密麻麻。奪人眼球的照片都是在對面照的,在對面看,更能給視角以最大的震憾。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離開郭亮村,沿路前行,來到一處平坦開闊地。這裡立一石碑,上面鐫刻著:翠谷丹屏。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望著這翠谷丹屏,我激動得跳了起來!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這是當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國時,為了控制和監視這裡的人們和抗日遊擊隊而修築的炮樓。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棲息在樹上的鳥兒。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我們沒有乘坐觀光車,循路而行。我們的雙眼就像一架永不止息的攝像機,把沿途風光美景,盡收眼底。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道路兩側,高山疊翠,溝壑縱橫,時而聽到鳥兒鳴唱,時而聽到松濤震盪。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跨過這座小橋就告別了郭亮村,別了,郭亮!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這塊巨石上的"聞泉尋幽",明顯地告訴遊人,裡邊的景色一定會讓你大飽眼福!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我們要去的景點就是"龍潭溝"。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順著臺階緩慢向上爬,有點兒氣喘吁吁,走走停停,終於見到了"龍潭溝",溝內一片亂石,大小不一,奇形怪狀。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再往前走,便看到一處瀑布—黑龍潭瀑布。黑龍潭瀑布落差60多米,水量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這是流水歷經歲月,瀑布在石板上衝擊出一潭,名黑龍潭。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黑龍潭兩側是刀劈般的懸崖峭壁,瀑布高懸於上,黑龍潭橫臥其間。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瀑布在岩石上衝擊出一個40多平方米的深潭,至於黑龍潭有多深,至今也沒人能探到底。據說1998年夏天,南坪村請濟南軍區某部潛水員來探水深,因潭底呈螺旋狀,無法潛到底部。黑龍潭瀑布周圍空氣清新,潭水含有多種礦物質,搓手洗面,皮膚光潤細嫩。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沿溪上溯,過了龍潭溝就是丹分溝。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我們又艱難地爬行了幾千米,已沒了什麼景觀,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找到景觀車站,返程。

輪跡經緯—新鄉南太行郭亮(6)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在那個火紅的70年代,湧現出很多經典事蹟和豪言壯語。"掛壁公路"、"紅旗渠"、"人定勝天、"、"農業學大寨"、"愚公移山"、"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等等,正是這種精神激勵了這個偉大的國家、優秀的民族砥礪前行,創造著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

未完待續、、、、

點擊左下角“瞭解更多”,帶給你更多房車諮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