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官話與普通話非常接近,為什麼好多詞外地人聽不懂?

雲行雨見聞


桂林話是西南官話的一種。

由於官員來源廣泛,全國各地的都有,所以,官話也就囊括了各地的方言。

我1995年定居桂林,從各方面包括語言都感覺很適應。半年後,跟同事們熟悉了,就有桂林人問我:“你以前從來沒有來過桂林,為什麼我們說桂林話你都能聽懂?”我從來沒有注意過這個問題,經他們一說,感覺是很奇怪,我為什麼能聽懂桂林話呢?一時找不到答案。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發現桂林的方言土語與我爺爺說的話幾乎完全一樣!我父母是地道的山西人,我爺爺及祖上在山西生活了2000年,從來沒有離開過山西,到我父母這一代才從部隊轉業到黑龍江省。我父母和爺爺奶奶說的是純正的山西話。經過對比,桂林話裡面有很多土語,跟山西話完全相同,尤其是罵人的話更是幾乎百分之百相同,這才知道我能很容易聽懂桂林話的原因。

傳說桂林米粉是朝廷派到桂林的陝西兵發明的,根據我的觀察,傳說有誤,應該是朝廷派到桂林的山西兵發明的,因為我在桂林、興安、全州一帶發現當地人有很多保留著山西人的長相特徵,卻沒有陝西人的長相特徵。所以,可以推定,古代朝廷派到桂林一帶(主要駐紮在興安和全州)的官兵以山西兵為主,所以,桂林話中包含的山西方言最多;反過來說,因為桂林話中山西方言最多而不是陝西方言,桂林人具有明顯的山西人長相特徵而不是陝西人長相特徵,所以可以斷定古代朝廷派駐桂林一帶的官兵主要是山西人。

經過把桂林的西南官話與四川、貴州、雲南省的西南官話比較,分別偏向不同的北方方言,所以桂林話在桂林之外的地方只有山西人能直接聽懂,而其它省份的人不容易聽懂。

所以我認為,桂林話是西南官話中偏向山西話的一支,桂林米粉是山西人發明的。


美食家145852835


的確,桂北官話與普通話非常接近,因為都是官話,過去是作為官方語言的,兩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轉換下語調就可以了。如“桂林山水”,普通話的音調是“四二一三”,桂林話則是“二三一四”,也就是說普通轉為桂林話,第一聲不變,第二變成第三聲,第三聲變成第四聲,第四聲變成第二聲。

當然這是大多數情況下,也有一些例外,但掌握這個規律,基本上就能聽得懂一些桂林話了。

除了這些,有一些桂林話特有的本地詞語,那是一定要講才能聽得懂。

比如講錢,“一方水”就是一萬元,“一撇水”就是一千元,“一筒水”“紅翅杆”就是一百元,“青皮拐”就是五十元。

在商業街也有一些本地詞語,比如理髮匠把“理髮”叫“掃草”,醫生把“受孕”叫“裝窯”,裁縫把“屁股”叫“簍子”,中醫把“賣中藥”叫“吊包”。

人際關係方面也有一些特有名詞,比如“小把爺”就是“小孩子”,“老蓋(桂林話第三聲)”就是“爸爸”。

情感方面也有一些特定話語,如講兩人從小耍在一起、友誼比較深厚,就講他們“穿一條褲”“屙尿泡飯吃”。

罵人的話也有一些桂林特色,比如“死不要臉”,桂林人講成“那個傢伙呀,死不要!”,把臉字省了克,即罵了人又不得罪人。又比如“無臉見人”講成“哎呀,我無臉見啦”,把人字省了克,即認了錯,同時又顧全了自己的面子。


雲行雨見聞


桂林話中有很多來自於江淮地區(江蘇安徽中部)的詞語。源頭是桂林的靖江王從江蘇老家帶領15萬人來桂林受藩。例如,小孩子=小把爺=小把戲(江蘇人管小孩子就是叫小把戲),髒=落水=餎水(江蘇人做鉻麵餅時擦鍋擦刮板的水,很髒),麻煩=雷堆=賴墩(江蘇人形容屁股拖地不走的累贅),老傢伙=老蓋=老杆子(江蘇語境中本意是老傻瓜,引申為老頭子老爸等),完蛋啦=撲街=蒲杆或薄種杆子(江蘇人罵人粗魯且無知的意思)。



飄搖959


很多桂林話是不分平舌音與翹舌音,也不分前鼻音和後鼻音的。再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讀音,使得桂林話語普通話就有相當大的差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