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柏林战役前夕英美法故意将柏林城留给苏联红军攻打,而自己不去攻打?

天翼用户2326714


法国人早已投降,只有戴高乐领衔的自由法国运动组织,其实并无多大军事力量,英国人却非常想抢在俄国人前面打进柏林,却被盟军最国指挥官艾森豪威尔五星上将所阻止。

柏林战役,苏军伤亡36万人,德军伤亡45万人,盟军没有参与本次战役,艾森豪威尔在战后表示,之所以把柏林让给苏军去打,是因为他知道攻打柏林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从军人的角度考虑,艾森豪威尔担心攻占柏林,会给西线盟军带来难以承受的巨大伤亡,所以就做了个顺水推舟的人情,让斯大林的苏联红军去攻打德国首都。

但艾森豪威尔并未透露另外一细节,那就是1945年初,横扫东欧的苏联军队在匈牙利战役中取得胜利,东线战场的最终胜利指日可待,斯大林与西线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经过协商,确定攻占德国首都柏林的任务将交由苏联红军负责。

于是,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举行的雅尔塔会议确定,苏军与盟军对德国的占领以易北河为界,易北河以东由苏军攻占,这就意味着苏军将承担攻克柏林的任务。

攻克伯林,是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标志,虽然苏、美、英三国有约在先,但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没有人能阻挡喜欢出风头的英军蒙哥马利元帅进攻的脚步。

此时,苏军大军还没出动,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第21集团军已从易北河以西冲到通往柏林最近的道路上,而跨过了莱茵河的美军也向东急速挺进,其前锋已在易北河开辟了直指柏林的登陆场。

值此关系到东西方战后政治利益瓜分的关键时刻,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将军致电莫斯科,阐明盟军的军事行动仅限于切断德军南北的联系,这等于告诉莫斯科,同时也告诉了蒙哥马利,盟军并没有攻克柏林的打算。

至于英国人想攻打柏林,是准备以此限制苏联在欧洲的扩张,使得英国在欧洲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所以德国战败后,丘吉尔就准备和苏联开火,却又被美国人所阻止。

事实上,美国人的视野和大局观远超英国人,二战结束前,就建立了《布雷顿森林协议》,让美元与黄金挂钩;战后创建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操控国际事务和金融体系等大手笔,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就只配给美国提鞋了。

当时,攻下柏林,对美国来说利益并不大,只能算为英国和欧洲国家做嫁衣,反倒不如让苏联占领,如此一来,就能让整个西欧国家听命于美国。

占领柏林,美军起码会付出10万人以上的生命代价,获得一个解放者的虚名,对美国这个十分重视士兵生命的国家来说并不值得,即使占领柏林,等到谈判时还要重新划拨给苏联,这种买卖老美绝不会干,不如让苏联人去充当英雄,果然,苏联红军经过浴血奋战,把红旗插到柏林国会大厦,同时也伤亡30万人以上。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艾森豪威尔主要是基于四点原因的考虑。

第一,希特勒在阿登地区的阻击迟滞了盟军的进击。因此,盟军耽误了6个星期的时间。结果当蒙哥马利的北方集团军群距离柏林还有480千米的时候,苏军距离柏林只有60km的距离。争夺柏林的比赛盟军已经输了,所以艾森豪威尔倒不如干脆做个顺水人情。


第二,强攻柏林首都会带来重大伤亡,希特勒的困兽之斗使得这块骨头不好啃。而且在雅尔塔会议上,英美苏三国也划定了各自在德国的占领区,而柏林正是在苏军的占领区。即使盟军付出巨大代价占领了柏林,最终也不得不还给苏联。所以美国高级将领不想为了政治上的威望而让士兵付出巨大的无谓牺牲。
(苏军付出不小代价
后换取的荣耀)

第三,希特勒在盟军进攻路线上的积极备战。根本美国情报部门的信息。希特勒在德奥边境的萨尔茨堡一带山区,建立了所谓的“民族堡垒”,储备了大量的弹药和物资,准备纠结狂热的纳粹分子负隅顽抗到底。布莱德雷说:“在当时,传奇式的堡垒在我们看来是完全现实和非常严重的威胁,我们不能轻视它。它一直严重地影响我们在战争最后几个星期里的战术思想。”
(盟军和苏军在易北河会师)

第四,就是基于双方的政治利益考虑。

苏联自认为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头号功臣,斯大林是绝对将柏林的征服视作苏联红军应享有的荣耀。同时,美国想争取苏联参加对日本的战争,所以很多事情都在迁就苏联。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在苏联4月16日发动对纳粹德国的最后一击时,盟军也没闲着。4月19日美军占领了莱比锡,5月初英军相继攻占了吕贝克和汉堡。加拿大军队解放了荷兰,5月5日,荷兰,丹麦和德国西北部的德军向蒙哥马利投降。


大唐安西节度使


这才是盟军的英明之处。

所以说艾森豪威尔可以当总统。

柏林,德国首都,在最后的关头,肯定是绝对防御,困兽犹斗,柏林守军肯定会拼死一搏,盟军绝对损失惨重。

所以肯定得留给苏军打,但要知道,最后无论谁打,柏林都得分两半,苏军盟军对半分,与其费力气去打下必然获得的柏林,不如去打德国其他地方获得更多占领区。

所以艾森豪威尔下令,对慕尼黑发动进攻,获得更多的占领区。

政治智慧的体现😏😏😏😏

看完关注一下(确信)

谢谢😏😏😏😏


回形针行动


看了回答和评论,真是很有感慨,也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宣传和思想战的厉害。很多人接受美国说法‘珍惜士兵生命’,忽视英美实力问题。从诺曼底登陆到德国投降,德军主力在东线,西线德军战斗力不能与东线相提并论,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几百万人磨磨蹭蹭一年多,才到德国西部,市场花园行动,名字挺好听,结果却是彻彻底底失败。苏联与德国可以说不死不休仇恨,让他们觉得柏林只能自己攻占,别人不行,英美要攻占,苏联会不惜先和英美过过招,谁赢谁去攻占柏林,美国自然也知道这一点,就如他们对日本一样,一定要由美国占领东京,别人绝对不行。再加上早就商量好了,战后利益分配,也乐的做个顺水人情。英国人意见可以忽略,没有美国支持,再好想法也只能是想法。


子房奉孝


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在雅尔塔会议中,英美苏三国首脑在经过协商后,对柏林这一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即让苏军完成攻克柏林的任务。不过此举颇有一股“借刀杀人”的意味,美国既想提前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又不想在欧洲战场上付出巨大的代价,于是这一重担自然就担负在了苏军的肩膀上。不过有趣的是,丘吉尔认为这个任务应该交由英军完成,为此他在会议期间和斯大林产生了一些矛盾,最后还是在罗斯福的调解和要求下,丘吉尔才在无奈中同意了这一提议。

事实证明,罗斯福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盟军在军事上准备的非常不充分。在1945年1月初,苏军早已进入德国本土进行作战,并且已经到达了柏林外围,对柏林进行围攻只是时间问题,而对面的美军刚刚吃过阿登反击战的败仗,需要时间进行整顿恢复;并且盟军在三月初才攻入莱茵河地区。因此在进攻事态上,盟军是远远不如苏联的,因此将这项任务交给苏军来完成是最为合适的。其实对美国来说,进军柏林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价值。早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各方就已经对战后对德国的占领问题达成了一致,即将德国分成四个占领区,由英法美苏四国共同占领,因此是否抢先占领柏林也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相比于最先攻下柏林这个“荣誉”,美国更看重实际利益,向其他方向发动进攻所获得的利益可要比柏林大的多;像是巴顿率军南进就在苏军之前抢下了大半个奥地利,保证了奥地利的“中立性”,蒙哥马利则北上抢先攻占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堵死了苏军北上的通道(实际上就是避免红色势力随着苏军的脚步在欧洲扩张)。相对于已经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德国,盟军显然更注重这些在协议范围之外的“小便宜”。

并且,美国在当时还有求于苏联,希望苏联能够参与到对日本的打击当中,所以美国在进军柏林这一事态上更加注重苏联方面的反应和要求;而苏联想要的无非就是“攻克柏林”这顶帽子。所以,与其付出巨大的伤亡和苏军争夺“攻克柏林”这给帽子,倒不如拱手将其相让,最终实现双赢。不过尴尬的是,苏联在战后并未及时响应美国要求对日作战的请求,让美国又吃了几个月的苦仗;结果到了八月,第一枚原子弹都扔下去了,苏军才在远东地区集结优势兵力,南下向关东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颇有一股抢功和报复的手段。但有趣的是,尽管在会议中确认了柏林将交由苏军攻克,但巴顿却仍旧请求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同意让他和布雷德利率领第三集团军及第一集团军向柏林发动进攻。艾森豪威尔还算冷静,很快便拒绝了巴顿的这一请求,毕竟两个集团军区区50万人的兵力怎能攻克有着上百万德国守军的柏林呢?苏军为了攻下柏林动用了三个方面军三百多万人,光在柏林战役中造成的伤亡就达到了将近30万人之多,比他巴顿的一个集团军兵力还多;倘若巴顿在天有灵(巴顿在苏军胜利前出车祸逝世了),听到这样的战报,估计也会庆幸当时遵守了艾森豪威尔的命令。


二战吐槽君


艾森豪威尔考虑到战后的政治局势,主动放弃攻打柏林。

1945年3月,在盟军和苏军两线夹攻下,纳粹德国接近崩溃的边缘。

此时,以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盟军已经抵达柏林西边的易北河畔;以朱可夫为首的苏军已经抵达柏林东边的奥得尼斯河一带。柏林近在咫尺,谁先攻下柏林,在政治上意味着谁将主导战后的欧洲局势。

但艾森豪威尔主动放弃攻打柏林,并向斯大林表示,盟军将不会进攻柏林。原因如下:

一,进攻柏林必然会对盟军造成严重的损失,而且此时盟军后勤供应不足。

二,战后欧洲的东西方阵营划分线将从易北河将德国一分为二,盟军攻下的柏林也将还给苏联,因此得不偿失。

在苏军的数十万大军的强攻下,“第三帝国”的末日即将来临。


五味社


这个不存在什么美英法故意将柏林留给苏联红军的说法,对于盟军来说,不管是英法美还是苏联,对于攻占柏林的兴趣都非常的大,因为柏林是德国的首都,谁先攻占这里,谁就等于是在二战结束后获得更多的胜利果实和话语权,所以是不太可能会放弃抢先占领柏林的。

但是最终苏联首先攻占了柏林,这与柏林的地理位置以及美英法与苏联军队之间的实力差距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柏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苏联的手能先美英法一步伸到这里。

从二战后期的军事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德国首都柏林位于德国的东部地区,这里距离二战时期的苏联边境要比距离法国边境近的多。

苏联从1944年开始的大反攻的时候,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突破了德军在苏联战场上的防线,并且苏军很快就挺近到了德国的本土。等到1945年1月的时候,苏联军队实际上已经挺近到了德国法兰克福一线,距离首都柏林相当的近了。

而在这个时候的美英法三国联军,则刚刚越过法德边境,并向德国领土纵深挺近。一边是距离柏林数十公里的苏军,而另一边则是数百公里以外的美英法三国联军,那么在这个时候谁先打进柏林,不用想都可以知道。

当苏军在1945年4月20日向柏林市区开炮的时候,美英法三国联军还在一百多公里开外和德军防御部队纠缠不休。等到两边军队会师时,苏联早已经将柏林全部拿下,并越过这里打到了汉堡地区的易北河一带了。

所以从地理位置上看,即使两边军队推进速度相通,苏联军队也会先美英法盟军一步抵达柏林,而斯大林同志对于攻占柏林当然是很感兴趣,所以不等美英法联军到齐就先行占领,也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二战时期的美英法联军的实力很成问题,这也是联军在西方战场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

在二战时期,美英法军队实力究竟有多强,实际上大家都很清楚,法国虽然是一个陆军强国,但是从德军39天就灭亡法国来看,法国陆军的实力也就那样,而英国是一个海军强国意外,陆军实力也是一般般,美军就更不用提了,除了火力足够强大,其他完全不行。

因此在二战时期的欧洲西南部战场,德军实际上军对素质上是对美英法联军占据着优势的,虽然到了1945年以后,美英法联军总体实力已经超过了德国,但是想要像苏联军队那样能够大范围、快速度的歼灭德军部队,还是不太可能的。

事实上到了1944年以后,德军的主力精锐已经全部被调到了东线,去抵御苏联军队的进攻,而驻守在西线的主要都是二线部队,有的部队甚至还是童子军。

但是就是这样的军事部署,美英法联军从1944年6月到1945年1月大约半年的时间里,英法美三国联军仅仅只是光复了法国全境,而在这期间联军甚至还被德军在阿登地区打了一个反击,如果不是德军补给跟不上,联军差点全线崩溃,由此可见联军的整体军事实力究竟有多强了。

因此在1945年的时候,并不是说什么美英法不想去攻占柏林,而故意把这个“骨头”丢给苏联,二战是一场世界大战,美英法三国在历经数年之后,终于和苏联一起击败了德国军队。

而在这时候只要有一点机会,他们都不会把首先攻占柏林这个机会交给苏联军队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占领柏林不仅仅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占领之后也还有各种实际上的利益,因此除非美英法联军都是傻子,否则都不会主动让出这个机会的。


落下m


这说法是错的!当时并不是美英不想进攻德国柏林,美英苏三国曾有约定说要一同进攻德国柏林,但是苏联贪功心切想要独占德国柏林不想让美英参与,这才提前发动进攻。

诺曼底登陆以后德国败局已定,美苏都在争夺二战的胜利果实,目的是占领尽可能多的地盘,防止这些地盘落入(美/苏)对方手里。双方几乎将自己的战争潜力发挥到极点,差别是美英联军本身在陆军方面兵力到战斗力都不足,在欧洲战场只有大约230万人左右;而同期的苏联陆军有650万人左右,这就使得苏联在欧洲的推进速度会比美英来得快,并不是说美英两国故意消极避战的。

苏联方面在柏林战役犯下了一个大错误!当时的苏联最高统帅部给苏军前线部队下了作战任务就是尽可能快急行军,尽快赶到柏林城下。这使得苏联在柏林城下集结了250万部队,但是基本上都不是成建制的,大部分只到达了百分之三十左右,部队与部队之间同属性也很差,打仗配合不起来,这使得苏军的战斗力被严重削弱。结局就是苏联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了代价,30多万苏军阵亡,阵亡人数比德国还多三倍;近百万人受伤,是德军的2.5倍。


优己


这个问题在头条号以史为鉴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保存实力

英法等欧洲盟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欧洲作为两次大战的主战场,国内有生力量大幅衰竭,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进行攻坚作战。

二战中,斯大林格勒等城市作战,双方动辄数百万的伤亡,可以说残酷的事实让本来就缺乏实力的英法等国要仔细思量。

2、补给困难

法国在二战初期就已经投降,戴高乐的流亡政府没兵没将;

英国经历了伦敦轰炸,国内实力受损严重,兵员、武器装备都不足;

而美国虽然实力强大,但从大西洋远距离进行作战,对后勤补充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不愿意苏联太强势

二战之所以爆发,主要是英法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法西斯和苏维埃互殴,苏社会主义苏联太过强大不符合欧美等国的意愿。为了消耗苏联实力,进攻柏林这样的攻坚战自然乐意让苏联人先试试。

4、苏联的报复心理

二战中,德军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经过战略反攻后,苏联人上上下下都憋着一口气准备报仇,明知道欧美等国意图消耗实自身实力,但报仇雪恨的想法占据了上风。


5、德军的想法

德国人也是很清楚自己的命运,所以西线德军流传着一句话就是:“前面狠狠的挡住苏联人,直到美国人来踢我们的屁股。”

德军都知道自己和苏联人之间是不死不休的私仇,投降也没有好果子,干脆死扛到底,等着美国人赶紧打过来好向美国人投降。

整体上二战末期双方的心理就是这样。所以欧美苏德都默契的将攻打柏林的重任让给了苏联。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首先,将战后德国分区占领,这是美英法与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一致意见。

执行四国分区占领的分别是

苏英美法,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一起夹攻,德国东部肯定是苏联红军的主攻方向和使命必达之任务,本身责无旁贷。德国首都柏林位于德国东部,就应该是属于苏联红军的菜。

基调已经定下,后来的战线发展基本按照这个规划来就行了。

再说战斗意志。

美苏英法中,美英没有被德国登陆过,仇恨较小,犯不上让本国子弟兵豁出命去抢地盘,跟德国人拼命,对他们来说,抢了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法国人很想长驱直入,报一下前仇,但现实比理想更骨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自身实力不济。

苏联人最渴望报复,斯大林甚至还梦想把希特勒抓回莫斯科红场游街示众去,多占地,也意味着多抢劫,苏联人迫切需要德国的工业设备和科学家,时不我待,越早越多越好。

所以,苏联红军为了复仇,他们的战斗意志最为坚定,往往不惜代价,以期达到精神物质文明双丰收。

再说战斗进程。

别看盟军口口声声分分钟就能踏平柏林,其实言过其实,在1944年底德国人组织的阿登反击战,在西线战场上给了盟军很大难堪,居然被德军反突击一百多公里,但即便如此,在1945年4月,在与柏林距离方面,盟军与苏军的推进速度基本是一致的。

苏军距离柏林60公里,盟军的先头部队距离柏林则是100余公里,双方差距并不多,但盟军方面只有一个集团军,苏联红军至少有三个主力方面军,真正有区别的是双方的后续动作。

苏联红军被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展开推进,不惜打乱编制,不惜人员伤亡,简单说就是不惜任何代价。

盟军却在集结中纠结于研判攻克柏林的过程究竟会送掉多少人命,他们预判是至少10万人。他们的预测并不过分,实际上,为了攻克柏林,苏联红军付出了30余万人的伤亡代价,比失败一方的德军还惨。

大势已定的情况下,盟军缺乏面对这种高昂代价的勇气。这也是苏军最后能攻克柏林的最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