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项羽为何不称帝?

吴帅澎


非不欲也,实不能耳,项羽对当皇帝期盼已久,其叔父项梁认为他不凡也是因为此事,秦始皇东游来到会稽,渡过浙江,正巧被项梁叔侄碰到,便在人群中围观,看到秦始皇排场之大,观者懔然。项羽说,我可以取代你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项梁虽艺高胆大,在此情景下听到这句话也吓了一跳,连忙掩住他的口,要他别乱说小心灭族,“梁以此奇籍”


之后叔侄偕同宗族子弟在江东起事,由东而西,一路势如破竹,在各路义军先后失败,陈胜身死的情况下,项梁听从了范增的建立,找到前楚怀王的孙子芈心立了楚王,复辟楚国打正旗号,以应“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正当楚军军势大振时,碰到正一路清剿义军的秦国主力章邯军,项梁轻敌先胜后败,死于定陶,全军溃散。危难之时,后楚怀王亲到前线,收拢残兵同时夺回军权,准备应战。

章邯击败最强盛的义军并杀死项梁后,以为楚地已不足为患,便挥师河北,击齐攻赵,兵围巨鹿,怀王让上将军宋义为帅,项羽范增次之率军前往救援,项家军基本已被国有成为楚国军队,项羽勇猛过人,至此也无可如何,便抓住宋义逗留不进四十六天的机会,以慢军畏敌等借口杀死宋义,怀王无奈,只得让项羽代之,又让英布蒲将军所部也听从他,此时项家军才重回项羽手里。(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项羽重掌军队并不容易,史书虽没有明说,但上有怀王,中有项梁之弟项伯,还有堂兄弟项睢,既是宗族起兵,不排除还有其他有力人物,项家军家主之位的取得,必经过一系列斗争和妥协,以侄继叔本来就没有足够法理依据。


巨鹿之战,项家军以一当十,大破章邯王离军,奠定了项羽在义军中的霸主地位,当时先到巨鹿的各路义军有十几路,实力不济又各怀私心,都不敢正面与秦军交战,皆作壁上观。楚军大胜后,诸侯见识到项羽军的战斗力,更加恐怖,“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之后项羽带领诸侯军追打章邯秦军,章邯降,新安坑降卒,又入关中到达咸阳,摆鸿门宴,时间过去一年多,诸侯军也到处攻伐收取旧地。(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前207年出兵巨鹿,到前206年分封,这段时间,项羽的队伍虽有所壮大,但远不足以统一天下,所以在这一年分封了十八路诸侯而不称帝。(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项羽要当皇帝有三重障碍,一是实力并没有强大到诸侯跪服这一地步。二是上有楚王,要当皇帝也得是熊心,项羽名不正言不顺。三是各路义军起事,都是以恢复六国为号召,再如同秦始皇一样把七国捏一块,没有诸侯会同意,作大国臣不如当小国主,只能顺势而为,从后来发生的事可见端倪。

入关中时有人劝项羽定都咸阳,表面项羽不听,其实也难以做到,楚人凭啥定都秦地?项羽的屠戮咸阳,杀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不排除是伏笔,破坏关中有生力量,以后攻取才不那么费力。包括他的分封十八路诸侯,封地犬牙交错,左右腾挪,大国则分而治之,用新侯王制衡旧侯王,在各分封国制造乱子,方便出兵干涉,逐个收回。对于中原腹心地韩国,后来找借口杀死韩王成,夺取其地,这些行为,都可看出项羽有心统一天下当皇帝,但力量不够只能徐图进取,可惜布了好大一局棋,却阴差阳错,便宜了刘邦。


南方鹏


这里面,就涉及到两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了。项羽出身贵族世家,贵族世家实际上都是分封制的产物。每个贵族世家,都是有着自己的产业和封地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人,自然会高度认可,封疆裂土的制度。所以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就已经开始分封诸侯王了,之后就想当然的分封天下,自己只是甘当做一个最大最强的带头大哥的角色。

他要恢复的的局面,是当年诸侯并立的格局,而不是复制大一统的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被推翻,不是是被农民起义军搞趴的,而是六国贵族后裔子孙。当年的农民起义军,只是点火的引子。

这些贵族们,当然要恢复的,是人人都有国有封地的分封时代。

当然了,从当时的条件来说,项羽也不具备称帝的条件。毕竟当时天下还有个傀儡义帝在那儿摆着。

当他把义帝沉杀在江水里时,刘邦已经开始像他发起挑战了,此时如果他在称帝,必然让其他诸侯王心存芥蒂,倒向刘邦。

刘邦就不一样了。刘邦是流氓出身,他想的可不是什么大家共享富贵,他想的是,天下必须都得是自己的,否则就睡不好觉。所以,他从很早开始,就注意培植打造班底,建设团队。

刘邦的所有精力,都花在了用人上,而不是冲锋陷阵上。冲锋陷阵,留给将军,出谋划策,留给军师,民政朝政,交给文人,这可是争夺天下的大格局啊。

反观项羽,自始至终,虽勇猛强悍无比,却永远摆脱不了一个贵族的骄傲和思维,奋斗在冲杀一线上。

他心中只有自己的骄傲,全然没有大局,焉能有天下之心?

所以,他止步于做一个强者中的强者,却不愿做一个天下之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