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項羽為何不稱帝?

吳帥澎


非不欲也,實不能耳,項羽對當皇帝期盼已久,其叔父項梁認為他不凡也是因為此事,秦始皇東遊來到會稽,渡過浙江,正巧被項梁叔侄碰到,便在人群中圍觀,看到秦始皇排場之大,觀者懍然。項羽說,我可以取代你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項梁雖藝高膽大,在此情景下聽到這句話也嚇了一跳,連忙掩住他的口,要他別亂說小心滅族,“梁以此奇籍”


之後叔侄偕同宗族子弟在江東起事,由東而西,一路勢如破竹,在各路義軍先後失敗,陳勝身死的情況下,項梁聽從了范增的建立,找到前楚懷王的孫子羋心立了楚王,復辟楚國打正旗號,以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正當楚軍軍勢大振時,碰到正一路清剿義軍的秦國主力章邯軍,項梁輕敵先勝後敗,死於定陶,全軍潰散。危難之時,後楚懷王親到前線,收攏殘兵同時奪回軍權,準備應戰。

章邯擊敗最強盛的義軍並殺死項梁後,以為楚地已不足為患,便揮師河北,擊齊攻趙,兵圍鉅鹿,懷王讓上將軍宋義為帥,項羽范增次之率軍前往救援,項家軍基本已被國有成為楚國軍隊,項羽勇猛過人,至此也無可如何,便抓住宋義逗留不進四十六天的機會,以慢軍畏敵等藉口殺死宋義,懷王無奈,只得讓項羽代之,又讓英布蒲將軍所部也聽從他,此時項家軍才重回項羽手裡。(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項羽重掌軍隊並不容易,史書雖沒有明說,但上有懷王,中有項梁之弟項伯,還有堂兄弟項睢,既是宗族起兵,不排除還有其他有力人物,項家軍家主之位的取得,必經過一系列鬥爭和妥協,以侄繼叔本來就沒有足夠法理依據。


鉅鹿之戰,項家軍以一當十,大破章邯王離軍,奠定了項羽在義軍中的霸主地位,當時先到鉅鹿的各路義軍有十幾路,實力不濟又各懷私心,都不敢正面與秦軍交戰,皆作壁上觀。楚軍大勝後,諸侯見識到項羽軍的戰鬥力,更加恐怖,“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之後項羽帶領諸侯軍追打章邯秦軍,章邯降,新安坑降卒,又入關中到達咸陽,擺鴻門宴,時間過去一年多,諸侯軍也到處攻伐收取舊地。(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前207年出兵鉅鹿,到前206年分封,這段時間,項羽的隊伍雖有所壯大,但遠不足以統一天下,所以在這一年分封了十八路諸侯而不稱帝。(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項羽要當皇帝有三重障礙,一是實力並沒有強大到諸侯跪服這一地步。二是上有楚王,要當皇帝也得是熊心,項羽名不正言不順。三是各路義軍起事,都是以恢復六國為號召,再如同秦始皇一樣把七國捏一塊,沒有諸侯會同意,作大國臣不如當小國主,只能順勢而為,從後來發生的事可見端倪。

入關中時有人勸項羽定都咸陽,表面項羽不聽,其實也難以做到,楚人憑啥定都秦地?項羽的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不排除是伏筆,破壞關中有生力量,以後攻取才不那麼費力。包括他的分封十八路諸侯,封地犬牙交錯,左右騰挪,大國則分而治之,用新侯王制衡舊侯王,在各分封國製造亂子,方便出兵干涉,逐個收回。對於中原腹心地韓國,後來找藉口殺死韓王成,奪取其地,這些行為,都可看出項羽有心統一天下當皇帝,但力量不夠只能徐圖進取,可惜布了好大一局棋,卻陰差陽錯,便宜了劉邦。


南方鵬


這裡面,就涉及到兩個人的人生價值觀了。項羽出身貴族世家,貴族世家實際上都是分封制的產物。每個貴族世家,都是有著自己的產業和封地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人,自然會高度認可,封疆裂土的制度。所以項羽在滅秦戰爭中,就已經開始分封諸侯王了,之後就想當然的分封天下,自己只是甘當做一個最大最強的帶頭大哥的角色。

他要恢復的的局面,是當年諸侯並立的格局,而不是複製大一統的大秦帝國。

大秦帝國被推翻,不是是被農民起義軍搞趴的,而是六國貴族後裔子孫。當年的農民起義軍,只是點火的引子。

這些貴族們,當然要恢復的,是人人都有國有封地的分封時代。

當然了,從當時的條件來說,項羽也不具備稱帝的條件。畢竟當時天下還有個傀儡義帝在那兒擺著。

當他把義帝沉殺在江水裡時,劉邦已經開始像他發起挑戰了,此時如果他在稱帝,必然讓其他諸侯王心存芥蒂,倒向劉邦。

劉邦就不一樣了。劉邦是流氓出身,他想的可不是什麼大家共享富貴,他想的是,天下必須都得是自己的,否則就睡不好覺。所以,他從很早開始,就注意培植打造班底,建設團隊。

劉邦的所有精力,都花在了用人上,而不是衝鋒陷陣上。衝鋒陷陣,留給將軍,出謀劃策,留給軍師,民政朝政,交給文人,這可是爭奪天下的大格局啊。

反觀項羽,自始至終,雖勇猛強悍無比,卻永遠擺脫不了一個貴族的驕傲和思維,奮鬥在衝殺一線上。

他心中只有自己的驕傲,全然沒有大局,焉能有天下之心?

所以,他止步於做一個強者中的強者,卻不願做一個天下之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