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唯一一位“六首状元”的天才,为何被划掉状元名,全家问斩?

司马长史


自从隋朝开创科举制度以来,平民百姓就可以通过读书进入官场了,这就使读书成为了一条出路,而到了唐宋更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成为主流。

科举考试一般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等,千百年来仅有两人夺得六首状元,一个是明朝的黄观,另一个是清朝的钱棨。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中状元那已是祖坟冒青烟了,要是能够六次考试都拔得头筹,那就是超级牛逼的学霸了,黄观就是六次考试一气呵成而且每次都是第一,属于人间极品了。 黄观,字澜伯,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颖,远近闻名,参加县考、府考、院考都是第一,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南京乡试中中解元,次年三月会试中会元,在朱元璋亲自主持的殿试中,黄观提出“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忧,边境元虞”的主张与朱元璋不谋而合,其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答辩深得朱元璋的赏识,被钦点为状元,因为连中六元,人们无不称奇,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元世间无”。

建文帝即位后,黄观才得以重用,任右侍中,参与国政议事,与方孝孺、黄子澄等成为建文帝的股肱之臣,建文元年,朱棣入朝觐见建文帝,朱棣自恃皇叔身份,态度傲慢无礼,上朝不拜建文帝,这在人们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朝中大臣都是敢怒不敢言,黄观也知道朱棣惹不起,但也不能任由他无礼,总得要有人来维护皇威,于是黄观挺身而出,当面指责朱棣“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行叔侄之情”,这让朱棣十分的难堪,一个小小的臣子敢这样对自己无礼,朱棣忍气吞声颜面扫地,从此就记住了黄观。
后来建文帝进行削藩,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谋反,黄观为建文帝起草讨檄诏令,历数朱棣大逆不道的谋反罪行;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南京,公布文职奸臣的名单,黄观位居第六,此时黄观正在长江上游调集兵马驰援南京,当船行至自己的家乡贵池罗刹叽附近江面时得知南京已经失守,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以称帝,知道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了,就穿戴好朝服向南京方向叩拜,然后投江自尽。 南京失陷后,黄观的妻子也带着女儿投河自杀了,朱棣得知黄观已死,依然难解心头之恨,专门让人扎了个草人,穿上黄观的衣服,戴上黄观的帽子,在南京闹市对稻草人斩首示众,又下令诛杀黄观九族。还命人删改了登科目录,革去了黄观的状元名号,直到万历朝才为其平反,恢复他的状元名号。



遗产君


六首状元指古代科举考试从县考、州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好比我们现在的小考、中考、高考、研考、博考都是第一名,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妖艳学霸,在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长河中,仅有2位产生,一位是朱元璋时期的黄观,另一位是乾隆时期的钱棨。

钱棨在乾隆时任尚书房行走,专教小皇子读书,后任乡试主考官、礼部侍郎等职,苏州曾有纪念钱棨的三元牌坊,现已拆除。

黄观(1364-1402年)安徽贵池县人,年青时家贫入赘到一许姓家里叫许观,升到礼部侍郎后朱元璋恩准改为黄姓,叫黄观。他自幼勤奋,在各级考试中所向披靡,均拔得头筹,1391年朱元璋饮点状元,并入职翰林院,1399年升任礼部右侍郎。

图为南京夫子庙文源桥,以前叫黄公桥,当年为纪念六首状元黄观而建。

建文帝时期,黄观担任右侍中,与翰林院文学博士方孝孺、翰林学士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都是朱允炆的近臣,并参与制定削藩,1400年一次上朝时,朱棣以皇叔身份,不拜见皇帝,不把建文帝放在眼里,有恃无恐,群臣不敢言语时,黄观站出来斥责,此举为黄观日后埋下杀祸之根。

1596年,万历皇帝为黄观平反,上谥号文贞,建祠堂,立牌坊,同时平反的还有方孝孺、徐辉祖等人。图为贵池老家黄观衣冠冢。

1402年朱棣起兵造反,打出的清君侧口号中,黄观名列其中,靖难之役时黄观正拿着玉玺在安庆一带招募地方兵力,准备北上救援,听说南京城陷,建文帝已遇害时,投江自尽。当年建文帝身边近臣均遭到朱棣疯狂报复,基本都屠了三族,黄观一家100多口被灭,朱棣还将黄观的名字从《大明进士登科录》中抹掉,著作手迹均遭到销毁。


图文绘历史


所谓“六首状元”指的是连中六元,即:乡试、会试、县考、府老、院孝和殿试皆为第一。古代的读书人能连中三元已经是要被称为文曲星下凡了,像这样连中六元的,查遍上下五千年,就两人:一个是明朝的黄观,另一个是清朝的钱棨。由于连中六元的人少之又少,后人就常说:“三元天下有,六元世间无。”

(黄观剧照)

可惜,明朝这个连中六元的黄观,最后却被划掉状元之名,并被全家问斩。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黄观生于明朝初年,自幼好读书,做学问非常严谨,对时政常有独特的见解。

黄观参加科举考试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在殿试考策论的时候,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无扰”。朱元璋很认可他的治国安邦之策,于是把他钦点为状元。于是,历史“六首状元”第一人就此诞生。

朱元璋去世后,皇孙朱允炆继承帝位,是为建文帝。

黄观依然得到朱允炆重用,被提拔为右侍中,和方孝儒、黄子澄等人一起处理国家政事。

由于朱允炆年轻,燕王朱棣仗着自己是皇叔,又有开国之功,所以在他面前颇为倨傲,根本不把他放在眼中。甚至朝见他时,都不行朝拜之礼。

朝中众臣畏惧朱棣权势,无人敢指责他的不是。朱允炆亦柔弱,不敢治朱棣的无礼之罪。

(朱允炆剧照)

眼看朱棣气焰日盛,黄观非常不满,于是当着满朝文武指责朱棣,说他不遵守礼节,上朝不朝拜皇帝。不仅如此,还在朱允炆面前多次请求将朱棣扣押,以免尾大不掉。

朱允炆仁善,只是一笑了之,并没有听黄观的建议。

但黄观劝谏朱允炆的话,却很快就传到了朱棣的耳中。新仇旧恨,让朱棣总想将他除之而后快。

因藩王权势越来越大,在黄观等人的劝谏下,朱允炆狠下心来削藩。结果,早有预谋的朱棣,借此机会发动了靖难之役。他打着讨伐黄子澄、齐泰的名号,率军攻打都城,并公布了一份文臣贼子的名单,黄观的名字赫然其中。

黄观是个文人,虽然不会带兵打仗,但他亦写了一篇极漂亮的讨檄诏令,不仅在文中详细罗列了朱棣的种种罪行,还要求他交出兵权并负荆请罪。

朱棣根本不理睬这份诏书,反而率军一路势如破竹,所过之处无人能挡,很快就攻到了南京城下。

(朱棣剧照)

黄观眼见明军不敌,也顾不得自己的文官身份,请命四处招募兵士,准备投入更多兵力,与朱棣决一死战。可惜文臣根本不懂得征兵那一套,所征兵力寥寥。

就在黄观坐船返回南京时,听闻朱棣已逼迫朱允炆自焚而死并登上帝位。

黄观听后如五雷轰顶,先是在船上大哭一场,随后又向南京方向拜了又拜,然后投江而死。

本想好好折磨黄观的朱棣,听说黄观已跳江殉帝后,好生气恼,于是下令斩杀了黄观九族。但朱棣依然不解气。又拿来登科目录,把黄观的“六首状元”从目录中删除。

直到万历二十四年,黄观才被平冤昭雪,补得谥号“文贞”。

(参考史料:《明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黄观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六首状元”(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之一。而且是一口气考完,27岁中状元,成色远高于清朝的钱棨。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三月应会试,中会元。是年四月,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



能获得朱元璋认可的读书人,应该有真才实学,史书记载他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时人赞誉他

“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有这么辉煌的做官起点,应该能名垂青史,为何后世知之甚少,这要探究他经历的时代——明成祖以靖难为名,夺取政权。

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建文帝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削藩,把屠刀伸向了自己的叔叔,几位叔叔或畏罪自焚或被贬为庶人囚禁,朱棣心里也发怵,早晚要轮到自己,于是在建文四年,朱棣以讨伐齐泰(赐名)、黄子澄为名,号称“靖难”,起兵北平府(今北京)。

在朱棣起兵期间,建文帝削除了朱棣的宗籍,并且让黄观写讨伐朱棣叛军的檄文。

《明史》记载:燕王举兵,观草制,讽其散军归藩,敕身谢罪,辞极诋斥。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作为文采出众的黄观,肯定没少骂朱棣,诸如“无父无君”、“犯上谋逆”等等词汇没少用,让朱棣记恨在心。



朱棣经过一系列九死一生的鏖战,最后采用斩首行动,直逼南京,朱允炆派遣黄观等去外地调勤王之师回京,但是黄观晚了一步,朱棣在李景隆等投降协助下,攻破了南京城,城破后即位,搜拿支持建文帝削藩的文臣,并公布“文职奸臣”名单,黄观名列第六。

这个时候,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己去,乃服朝服,东向再拜,投江自尽。



一说黄观带着玉玺去调勤王之师,朱棣索要玉玺不得,因而大怒,发配黄观妻女给象奴,黄观妻翁氏趁着象奴去买酒庆贺的时候,带着两个女儿跳江自尽,黄观料想妻子必会保全名节自尽,在江上为妻女招魂,而后穿戴好官服,毅然跳江追随建文帝。

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将黄观的名字从状元榜里抹去,黄氏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黄观始得昭雪,补谥“文贞。

可以说,天才黄观的一生是不幸的,作为有操守的文人,忠君死节的思想已经成为他的特质,朱棣在靖难之际,倒行逆施,株连甚广。也可能是天命如此,建文帝碰上了造反唯一一个成功的藩王,黄观作为建文旧臣,为君死节,其忠贞值得敬佩。


书中望神州


“连中三元”是指在乡试中取得第一(解元),在会试中取得第一(会元),又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取得第一(状元),这是古代多么了不起的学霸!明朝的商辂是这样的人。

但是,明朝还有一个更牛的,他除了“连中三元”,在之前三次重要考试(县考、府考和院考)中,他每次都名列榜首,所以被人称为“六首状元”。

他叫黄观,安徽池州人,27岁就高中状元。然而,他的这些荣誉在“靖难之役”以后都被削去,而且被诛灭九族,命运十分悲惨。

由于忠心耿耿扶持建文帝,任右侍中的他被燕王朱棣列在拟清除奸臣的第六位。战争后期,黄观离开京城,招兵求援。在安庆附近的江面上,他获悉皇帝罹难,自己的妻女被掳,遂整理衣冠,遥拜京城,然后投水而死。


66点石成金


犯了政治错误!人家叔侄两争帝位又不关他屁事,在建文帝死后所有人都选择归降于明成祖朱棣,唯独这个所谓的六首进士黄观默守陈规,非要守着所谓的愚忠跟朱棣作对,最后被扣上的罪名是假传圣旨,罪诛九族。

黄观是被忠君=爱国害死的!在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建文帝已经下落不明了,这时候朱棣占尽天时地利,就算能够杀了朱棣那么朱允炆也不会回到皇位上去了。所有朱允炆朝的人都选择了投降朱棣,比如夏元吉解晋等人也是悍不惧死才高八斗的忠臣,但是他们也选择了改投朱棣,因为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唯独这个黄观守着所谓的愚忠忠君在负隅顽抗。朱棣曾经给他下了指令,放弃抵抗既往不咎,诚心归附官职照旧,可是黄观不答应。

黄观不答应投降也就算了,还拿了建文帝的玉玺在印发勤王诏令,以朱允炆的名义号召天下藩镇诸侯起兵反叛朱棣,这时候朱棣肯定忍受不了,直接抓住他的妻女及全家老小送进去当官奴。后来黄观被抓以后选择带着女儿自尽,朱棣按着假传圣旨的罪名给他判刑。


优己


明朝的黄观是中国历史上两位六首状元之一,明朝的唯一。他中状元时27岁,正当年。

黄观为人刚正耿直,忠君为国。朱允炆为帝时,黄观官职为右侍中。

朱棣为朱允炆的叔叔,手握军权,专横跋扈,入朝时瞧不起朱允炆,黄观敢于直面批评朱棣,得罪了朱棣。

建文四年,朱棣借口清君侧起兵攻打南京,黄观被列"文职奸臣"之中。黄观从外地往回赶,要维护朱允炆,半路上听到南京陷落,朱棣称帝消息,即跳河而死。

黄观虽死,朱棣仍然不肯释怀,下令将黄观从登科名录中废除,并诛灭黄观九族,还牵连到黄观诸多好友。

万历年间,黄观才得到平反昭雪。


梅园布衣


建文帝在位,黄观忠心,朱棣不买他叔叔建文帝的账,这忠诚哪能愿意啊,朱棣得势后拿掉他也是顺理成章


宁说百态


很简单,得罪朱棣了呗


清风照佳人


我记得明代有两个六首 一个黄观 一个解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