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鸿门宴放走刘邦其实是项羽的本意,前后经过都在其计划中”,是真的吗?

az2777


首先,说范增是楚王的人,故意要挑拨刘项两个人,好让楚王摆脱傀儡状态,这个说法解释不通,范增不管是在感情上,还是政治立场上都很明确,是站在项羽这边的,楚怀王不过是半路出家的皇帝小儿,能和范增产生多交集,楚国一切尽在项家的掌控之中,就算项羽死了,还有家族其他人掌权,也轮不到楚王。项羽都称范增为“亚父”,早已说明两人关注非同一般,而且就算刘项两家打起来,以当时的实力对此,项羽是完全碾压刘邦,所以也就有后来的鸿门宴,说明在当时项羽想要杀刘邦是易如反掌。

其次,事后诸葛亮,大家都是能掐会算,通过结果反推前因,确实可以得出项羽当初就不应该放了刘邦。事实上,项羽在鸿门也确实放了刘邦,那也是项羽的本意,项羽虽然优柔寡断,但是也不是傻瓜。傻到放走一生之中最大的死敌,项羽也是有计划的,但是项羽具体是怎么打算的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从后来的分封来看,刘邦最终是以屈服者的姿态,接受了汉中这块贫瘠的地方,这时的刘邦实力远不及项羽,还主动请罪让出关中、接受项羽的分封(相当于领导),这么服服帖帖的示好,换做谁也都会放刘邦一马,没人能料到几年后的天下大势!





新姿态君


如果是项羽本意,那就太可怕了,那样的项羽根本不可能争雄失败。假如真是项羽本意,可曾想过这里面有多少机谋。

一、争国本

国本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大义民心。如果放走刘邦是项羽本意,那么鸿门宴的一切就是一场项羽自导自演的大戏。主角就是项羽,刘邦成了道具,张良樊哙等就是一群龙套。范曾项羽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一面敲山震虎,威慑刘邦,一面在天下人面前提升个人光辉,一面又压制西楚第一谋臣的声望,防止做大。这就是一箭一串儿鸟儿了。

二、用间

如果放走刘邦是项羽本意,那么项伯告密就是项羽与不动声色间故意透给项伯,利用人心和本性驱使项伯自愿按照项羽的剧本去推进促成鸿门宴局势。一方面需要项羽对项伯足够了解,一方面更需要项羽对刘邦集团的张良、樊哙等人足够了解,了解到骨子里,算准他们会怎么应对,一方面清理掉一个已经失去价值的钉子,曹无伤。又是一箭好多只雀儿。

三、净化组织

通过鸿门宴一局,摸清身边族人中的亲汉份子,项伯是其一,或许还有更多,但一局下来就可以清理一部分,甚至全部。钉子不用全拔,如果是这样的项羽,定能很好的利用钉子,展开各种用间之术。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项羽还是那个自大狂妄,妄图以力征服天下的战将。如果鸿门宴是项羽策划的一局故意放走刘邦的奇谋,那霸王就不是霸王了,刘邦也就终于沛公之势了。

总上所述,故意放走刘邦是不成立的。我是古氏春秋,赏个关注再走吧!


古氏春秋


既然项羽计划了鸿门宴放走刘邦,并在鸿门宴前项刘达成协议,那又何必来这么一出流传千年的鸿门宴?岂不是画蛇添足?

现在流行一些新的翻案手法,以阴谋论、推理论去否定一些历史事件,完全是没有根据的。

鸿门宴前,项刘两方军事实力差距巨大,项羽于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成为天下诸侯共主,独领40万诸候联军,天下莫敢不从,靠的是神勇。



刘邦虽先入关中,一路过关斩将,接收秦朝降军,拥兵近10万,但无论是军事实力、名声威望均无法与项羽相提并论。

项羽强,刘邦弱,谈判桌上永远都是实力说话,战争中夺不来的谈判桌上更夺不来,项羽有必要跟刘邦协议吗?不服,直接灭了你,罪名都有了:那曹无伤不是说了,刘邦想据关中称王,封降王子婴为相,还派兵把守函谷关。以此为理由,灭了刘邦,理由充分,天下诸侯敢说个不字吗?

函谷关就是项羽用武力打下来的,项羽灭了秦军主力后就已经是天下诸侯的盟主,己是既成事实,还需要刘邦支持吗?显然不需要,况且谈判协议这种事也不是项羽的风格,项羽的风格就是四个字:不服就干!



回到鸿门宴,项羽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刘邦主动示弱,让项羽觉得很正常、很自信,之前的诸侯不是都服我项羽嘛,刘邦也例外,项羽反而因为没给刘邦关中王而有一丝丝羞愧,再加上刘邦叙旧拉感情,项伯帮着刘邦,都让无政治头脑、无城府的项羽觉得不是威胁,于是没杀刘邦。

至于说范增是楚怀王的人,更是无稽之谈。虽说立楚国王室是范增提议立的,但范增也并不知道楚国王室有谁还活在世上。如果范增是楚怀王的人,为何不阻止项羽杀宋义。



范增是个谋士,清楚知道是跟着傀儡楚怀王混有前途,还是跟着实权派项氏混有前途?想必是个人都知道怎么选,况且范增长年跟随项梁、项羽在外作战,与楚怀王并无交集,怎么就成了楚怀王的人了?

而范增在鸿门宴要杀刘邦,完全是为项羽考虑,为项羽除去争夺天下的对手。如果是楚怀王的人,怎会杀刘邦?要知道刘邦就是楚怀王制衡项羽的唯一人选。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从目前记载的史料中看,鸿门宴时项羽的确是故意放走刘邦得。但究其目的,一是从道义上考虑,没有杀刘邦的理由;二是短期局势上看,怕引起楚怀王和诸侯们的不满;三是,刘邦演技太好,英雄项羽认为有其他处理办法,没有杀他的必要。至于其他盟约或阴谋没有太多的证据。

关于这段历史在《史记》中记载的非常清晰,连对话都一字不差,这反而让人觉得假,现代的怀疑恐怕大多是来源于此吧?

但司马迁的时代离当时非常的近,又掌握了汉代国家记录的第一手资料,依然是目前最可信的,至少现在没有实力证据可以推翻他。所以关于问题,我们还是通过《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好好梳理一下。

鸿门宴前

在鸿门宴前,因为张良等人的劝说,刘邦封存府库,秋毫不犯,自己驻军霸上,摆出了一副我是为项王看门的低姿态。

这一手从明面上,非常漂亮的消除了项羽杀刘邦的理由。如果说项羽要杀刘邦的理由是占据关中自立为王,但是且不说楚怀王曾明言:“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现在刘邦可是老老实实的啊。如果项羽杀刘邦,天下人怎么看?好面子的项羽本身是不愿意的。

但项羽为什么又会同意杀刘邦?一是,刘邦之前入咸阳,后有表现出对抗项羽的姿势,存在一些瑕疵疑点;二是汉军中的叛徒曹无伤告密说:“刘邦想要占据关中为王,任命子婴为相,将所有财宝占为己有。”脾气暴躁的项羽,火气一下就上来了。三又有范增的煽风点火:“沛公这个人贪财好色,现在入关却不娶财务,不好女色,志向不小啊。我让人看过相了,这人是要做皇帝的。”

如果当时刘邦在身边,项羽估计二话不说,直接一刀就宰了。但坏就坏在,这时候刘邦在40里外,这中间就有了很多缓冲的时间。

现实中如果有认识项羽这类性格的人知道,脾气上来的快,去的也快,如果冷静下来就判断出不对了。如果现在杀刘邦理由不充分啊,难道说:“我看你像是以后要犯罪的,所以要先把你杀了!”所以杀意就弱了三分,但是还有对刘邦有所忌惮的,所以如果刘邦应对不当的话,还是可能会被咔嚓掉。

再说项伯,很多人对项伯这个人物很不理解,这是因为不了解古人的思考方式。《史记》中有记载: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张良当年对项伯是有救命之恩的,讲究忠义的古人甚至可能会有生命乃至一切报答,更不要说只是劝说张良尽快逃命。

但很快项伯就落入了几位影帝的套路当中。刘邦所表现出的姿态,所说的那些话,与其是说给项伯听的,还不如是说给项羽听的。相当于提前给项羽打个预防针,果然项伯将自己的那些话转告给了项羽,同样的理由经过亲近人的转述,解释起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另外,刘邦和项伯结为婚姻,实际并不是个人之间,而是刘邦向项羽示弱,请求结盟,将女儿嫁给项伯的儿子作为人质,这相当于和亲。(当时刘邦有一女鲁元公主,项伯一子项睢,但之后的发展这场婚约当然作废。)

当然从事情的经过来看,项羽是很有可能知道项伯去汉营的,甚至根本就是派去通过张良了解情况的。因为张良当时名义上是韩王信借给刘邦的,外人看来还不算刘邦的亲信。不过事情最后的发展还是如上所述。

鸿门宴中

实际上,鸿门宴危机真正的解决是在宴会前。有了一段缓冲时间和项伯的转述,鸿门宴时项羽杀刘邦的想法已经弱了很多。对于项羽和项伯来说,杀刘邦是不符合道义的,只有范增对未来风险的担忧,可能只是杞人忧天而已。

从项羽第一句话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就说明项羽已经认为自己当初想杀刘邦是受了曹无伤的蒙蔽和挑拨,刘邦不会死了。

想杀刘邦的只是范增一个人了。这从项羽之后的表现可以看出,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但项羽都默然不做回应。

后来范增找来项庄舞剑,项伯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这明显是项羽的意思,不然项伯是傻了吗?哪有内奸是这样跳反的。

此后张良找来樊哙,从项羽和樊哙的对话也可以看出,项羽已经完全没有杀刘邦的想法,完全是在搅局。

再然后,刘邦借着尿遁,实际也应该是项羽默许的。因为就算是上大号,哪有出去这么长时间的,还要张良计算刘邦骑马抄近路跑回20里外的汉营,再进去禀报。

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安抚范增而已,如果直接放刘邦走,一定会引和范增之间更大的冲突,情况难以控制。

鸿门宴后

刘邦自鸿门宴回来后马上就杀了二五仔曹无伤。而在数天后,项羽也畅通无阻的进入咸阳。

鸿门宴对于项羽和项伯说是成功的,不动用一兵一卒降服了刘邦,顺利进入咸阳,至于范增所说的未来威胁,他们也认为有自己的解决方式。

项羽没有违背楚怀王的约定,封刘邦为汉王,但却把他封到了到时偏僻的巴、蜀、汉中。再以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封锁刘邦的出口,这样便消除了刘邦的威胁。

但项羽又怎么会相到,刘邦这种人到哪都能钻出一条出路,范增的话最终成真。

总结

整个鸿门宴前后项羽都是绝对的主导地位,刘邦则是想尽办法展示自己的无害恭顺,降低自己的价值,让项羽认为当下环境杀死自己是得不偿失的。

应该有盟约,但一切是以刘邦主动降服的姿态下进行的,项羽不需要也没必要得到刘邦的支持。当时的项羽已经是事实上的盟主了,而刘邦在他眼里只是一个小角色,如果反抗直接屠戮过去,如果顺服就给他一个王又如何。

杀刘邦也的确是范增主导,但应该并非是为了楚王。范增应该可以确定是铁杆支持项羽的。刘邦本来就是楚怀王扶持起来对抗项羽的,当时项羽想要和刘邦一起攻咸阳,被楚王否决,并要求他去攻打秦军主力就可以看出。所以范增如果是楚王的人,杀刘邦就是自断手足。


Rick潘维镛


韩信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的最大特点就是做什么事没有章法,不得要领。该施仁义的时候他冲动好杀,该杀伐果断时他又婆婆妈妈。秦兵投降了,本该是他施行仁义,收服人心,为我所用的时候,结果他的匹夫之勇的驴脾气上来了,把二十万秦军全部坑杀。鸿门宴上本来应该果断除掉刘邦,但他偏偏又起了妇人之仁,婆婆妈妈起来,是杀是放没个主见,犹豫不决,气得刘邦说,你杀不杀,你不杀我走了,然后刘邦就走了,项羽也没有拦,也没有追,当然也没有送。鸿门宴上项羽也许他一开始也想杀,但他后来又不想杀了,也许他后来也想放,可是又觉得放是不对的。想杀又不好意思,想放又觉得哪里不对,婆婆妈妈,左思又想,思前想后,思来想去,等他还没有想明白的时候,刘邦人早跑了。所以说他故意放跑刘邦是不对的,说他不想杀刘邦也是不对的。他只是还没有想好,鸿门宴已经结束了。张良向他辞行时,他才恍然醒过神来“啊!宴会结束了?”他还问张良“沛公哪去了?”张良告诉他,沛公酒喝多了,已经先回去了。项羽就说了一句“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如果项羽是故意放跑刘邦。哪范增就不会气得把刘邦献上来的礼物摔掉。然后对项羽说“竖子不足与谋天下!”


小杜笑看风云


鸿门宴是项羽是不是故意放走刘邦,无法考究。但是个人觉得,项羽当时并无杀刘邦的意图。

1.灭秦伊始,天下初定,项羽只是形式上成为各路诸侯的首领。此时项羽若对刘邦下手,必定会引起其他诸侯的猜忌,所以此时杀刘邦实属下下之策。

2.各路诸侯,心怀鬼胎。此时若能将刘邦拉拢到自己的战线内,项羽就可以利用刘邦牵制其他诸侯了。

3.项羽杀刘邦缺少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毕竟刘邦不是一个平头百姓,随便一个“莫须有”就可以解决的。

所以说鸿门宴,刘邦命不该绝呀!


太史辞



飞翔老大大


鸿门宴放走刘邦并非项羽的本意,前后经过也不在其计划中,项羽的刚愎自用,江湖义气,害的他只能落个“霸王别姬”,败走乌江,,真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西北糖果


遇到项羽是刘邦的最大幸运,如果遇到的是曹操,刘邦就没有机会了。项羽他总是即兴发挥,没有妥善的谋划。他也许有过杀刘邦的念头,但很快被刘邦忽悠过去了。其实当时不杀刘邦也不算是错,毕竟刘邦灭了秦朝,功劳很大,杀了他会失去民心。项羽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没有解决秦朝的遗留问题,没有稳定的核心团队,没有建立成熟的政权架构和内部治理模式。说穿了,没有刘邦,项羽仍然很难统一全国。


羽书迟


项羽与关羽既有相同也有相左,两人都有霸气一个全天下众臣都顺着我就行了,一个我必须在武力与战功压着他人数第一。但关羽傲上而不欺下,项羽若知有这种底气就能压服众臣,(呂蒙借关羽更上一层楼,关羽胜曹仁,都是从民出发的能将)至于项羽外强而中干的性格决定了他遭袭失败,有了漏洞要自已补,众谋臣的出发点也应在此找原因,而不是放不放一个刘邦。民不可杀也不可欺否则座不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