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水淹七軍之後,孫權的態度決定了天下大勢的走向

公元219年5月,曹操率軍退出漢中戰場。同年7月,劉備稱漢中王,關羽北伐。同年8月,關羽水淹七軍。同年10月,曹操從長安返回洛陽。

關羽北伐的初衷,通過上述時間表就可以看出來:他是為了迫使曹操退出西北。

關羽在襄樊戰場不停地給曹操施加壓力,就更容易迫使曹操退出西北,劉備的壓力就會小很多。

或許有人會說,西北就是曹操的地盤,就算曹操暫時退出西北,還也可以再返回啊。這個說法就有點沒頭腦了,現在對方的車馬炮一直在你的中宮附近徘徊,當然要想辦法把他們趕走。就算明知他們還會殺回來,你也要把他們趕走啊!不能說因為他們還會回來,所以不管了,這棋還能下贏嗎?

關羽水淹七軍之後,孫權的態度決定了天下大勢的走向

迫使曹操離開西北,只是關羽的初期戰略目標。如果關羽僅限於此,孫權肯定是不敢輕舉妄動的。因為只是實現初期戰略目標,關羽就不會把荊州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全部調動起來。關羽在實現初期目標的同時,肯定也要提防孫權。如果孫權此時動手搶荊州,關羽必然回師迎戰。這樣折騰的結果,很可能就是關羽和孫權在荊州打得熱火朝天,最後讓曹操坐收漁人之利。

但關羽的初期戰略計劃實施得過於順利,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忍不住想要擴大戰果,終於給孫權留下了機會。

關羽的初期戰略計劃為什麼會順利實施?因為曹操親自率軍坐鎮西北,孫權在淮南一線虎視眈眈,所以曹操在襄樊一線配備的軍事力量必然是不足的。而關羽佔據荊南,曹操佔據荊北,關羽的水軍力量明顯強於曹操。關羽北伐之時又遇到秋雨連綿和山洪暴發,水軍的優勢可以更充分地發揮。

于禁等人率軍增援襄樊後,因為突然山洪暴發,整個襄樊地區一片汪洋,騎兵的優勢自然是無法發揮。反而都被洪水分割在各個地區,無法互相呼應,只能任由關羽的水軍逐個擊破。最後增援襄樊的軍隊,被關羽打得一敗塗地。于禁被俘,龐德被殺,被俘虜的軍隊有好幾萬人。

關羽水淹七軍之後,孫權的態度決定了天下大勢的走向

在關羽威震華夏之時,劉備、曹操和孫權都在做什麼?

劉備在成都迷茫。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關羽隨時有可能突破曹操的中部防線,孫權在合肥一線趁勢北伐,劉備在成都率軍北伐,直接就能把曹操打崩盤。劉備之所以按兵不動,是因為己方陣營內意見並不統一,還要看孫權如何行動。所以劉備的態度大概就是:讓關羽再折騰一會,看看時局會如何發展。

曹操在長安不知所措。關羽這一路實在是太順了,以至於曹操都覺得難以應對。而曹操根本不敢全力與關羽爭鋒,因為關羽的身後還有劉備,可能還有孫權。曹操之所以按兵不動,是因為不確定劉備和孫權會怎麼做。所以曹操的態度大概就是:讓曹仁再頂一會,看看時局如何發展。

接下來的戰局何去何從?主要看孫權如何選擇。如果孫權趁亂奪取荊州,關羽必然回師於孫權在荊州大戰,曹操自然可以長舒一口氣。如果孫權和劉備約定一起北伐,劉備就可以長舒一口氣。

孫權的選擇是前者,偷襲荊州。

關羽水淹七軍之後,孫權的態度決定了天下大勢的走向

當曹操得知孫權即將偷襲荊州的消息以後,立刻就把這個情報透露給了關羽,並且命令前方將士不得阻擊關羽。其目的就是希望關羽回師荊州,和孫權來一場驚世大戰。

但出乎曹操預料的是:關羽手下這支威震華夏的大軍,居然在回師途中不戰自潰了。

關羽水淹七軍之後,孫權的態度決定了天下大勢的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