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三年不上門,是親也不親”,難道親情這麼脆弱嗎?

龍百曉生


親戚之間常走動,不走動的親戚,再親也會顯得生疏,再好的朋友沒有了聯繫,也會疏遠友誼,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事實如此。

並不是說親情就那麼脆弱,而是所謂的親也是建立在常常走動的基礎上。

三年不上門,是親也不親,這句話原本就是農村的一句老話,說的特別現實,一切都是建立在互相走動的基礎上,時間真的可以淡化一切感情。

人作為有思想的高級動物,一切都是有思考認知能力的,親疏遠近就在於平常的走動,別說三年,就是一年彼此不聯繫,都會覺得已經關係走遠了。

就拿筆者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吧,二舅離開老家十幾年,開始的時候和母親經常通電話,和父親聯繫,慢慢的電話少了,直到現在一年四季一兩個電話,彼此之間根本就感覺陌生了。

珍惜親情,要時常走動,不要讓親情被時間消磨殆盡。


珞珈評論社


這句話充分顯示了人際交往的重要性,長輩通常告訴我們,親戚親戚就是要多多走動,當然到親戚家可不能空手而去。

無論是親戚還是朋友,就需要經常的來往。而如果不經常來往,再好的親戚見面的時候自然就會有一些生分,這樣的親戚走著走著就淡了。



其實大家都有這種感觸,以前的親情才是真的親,每到逢年過節大家常常走動,如果有空了,平時也經常在一起坐坐,一家有事八方支援,特別有人情味兒,那時候的孩子也多,在一起很熱鬧。

但是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親戚之間的交往也變得很少。即便離得很近,一年到頭也見不了幾次面。

當然重要的親戚不是用是否交往多少來判定的,比如親兄弟,親姐妹,也許好多年不見面,但這層關係可是打斷骨頭連著筋啊!並不是說不走動就可以斷了。


三年不上門,是親也不親,這句話應該用在那些老親戚的層面上,比如老姑老舅,隨著這些老親戚的離世,慢慢的親情也就淡了,也就斷了,再往後,後輩們見了也許都快不認識了,這樣的親戚也就到此為止了。

這也不是絕對的,比如有些親戚關係已經很遠了,但是因為經常交往,或者兩家的關係還特別好,那麼這樣的親戚關係也會隨著兩家的交往而延長,當然這種親戚關係已經延伸到朋友的層面上了。

也就是說親戚到底親不親,不但由原有的親情關係所決定,還由交往的密切程度所影響。

相信大家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就是有的家庭。自己家很重要的親戚和他不經常交往,反而和那些不算親戚的人交往密切,說白了,有些子女對家裡的老人不夠關心卻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去別人家攀親。有的甚至說父母的不是,真是寒心。


常回家看看,無論是父母還是親戚,在我們能力之所及的條件下。常常關心他們,這或許就是親情的真正意義所在吧!


鄉村小二哥


農村老話“三年不上門,是親也不親”,難道親情這麼脆弱嗎?

常聽道農村人們講究,和哪家親戚不走動了,和哪家親戚斷親了。這不走動了的親戚,自然是親也不親了,紅白喜事也不來往了。


所以說,親戚要常走動常來往,越走動越親,過年過節互相探望,紅白喜事互相參與,這樣的親戚才顯得親熱。農村有個詞叫走親戚,就說明親戚的感情是走出來的。

題主說的三年不上門,並不是實指,而是指多年。三字是多的意思。關於親戚關係,農村有不少俗語,比如“姑舅親三輩親,割斷骨頭連著筋”,還有“一輩三門親,丈人舅子和連襟”。這後一句是當輩的親戚,不是有特別的矛盾,不可能不走動。而姑舅親除了當代,還要走三代,但現實中有不少,姑姑舅舅去世後,這姑舅弟兄還能走動,再到下一輩,往往就因為疏於走動而斷親了。真遇到什麼急難事,才想起還有這門親戚,再求人家幫忙,人家也不親熱了。

所以說,不是親情脆弱,人是感情動物,而感情只有在頻繁接觸中才能產生。一般的親戚朋友,如果長時間疏於聯絡和走動,勢必感情淡薄,是親也不親了!


齊東晏子


這是個很赤裸的問題。相當現實的問題。農村農民生活質量比以前好了。但是生活壓力卻比以前大了。並且是大很多。大部分人都過得很憋屈,大部分人都想賺錢。都想過的比村裡其他人好。這樣就活得有面子。攀比心很強 ,親戚朋友也不例外。每次走親都會互相問對方今年賺了多少錢?你小孩在外面混的怎麼樣?你家有沒有在縣城買房子,買鋪面?問來問去,收入低的人就沒底氣了。這哪是走親這是受氣啊。因為是親戚,平常走的近,走得近就難免有些利益摩擦。時間一長就變成鬥氣了。最後就乾脆不走了。平常見面一團和氣 ,表面上是親戚,一轉身就是不屑的表情。互有意見,互相排斥。這一般都出現在家庭經濟能力相當的情況下。當然如果你家經濟能力強比其他親戚過的好很多。那你可以不用走親了,他們會拎著過節禮物來你家。你招待就OK了。你去他家走親那就是上帝了。一旦你比其他人高一個層次,他知道他沒法跟你比,就不會出現有攀比心理。這樣的親戚反而走得更融洽。

不是有句話嗎: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這是很現實的描述。你有錢了就是有能力了,你說的話都是道理,凡事都聽你的。說的話做的事都會成為榜樣。有個管事人,親戚之間就會有凝聚力,相處的更好。

不過親戚畢竟是親戚,小事兒會鬥鬥氣,耍下脾氣。遇上大事兒關鍵時候大家還是一家人,有難同當,有苦一起扛,患難還是有真情的!


阿劍哥


關於農村流傳“三年不上門,是親也不親”。此意確實如此。無論在貧困時期,還是當今會,農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就象芝麻開花節節高。即便在貧困時,姑表姨表或本族未出五服的家族族親,相互間誰家有婚喪嫁娶之事,都耍相互隨禮交往,或遇不愉快之事,均耍登門相互安慰,出謀劃策,以助親友渡過難關。如親戚間有年老長輩也要過時過節,農村趕集等機會予以探望,以表親情間之禮儀。現經濟生活各方面都提高了,更應珍惜親戚間的友好往來。親越交越親,如有困難,八方支援。更能體現出親戚親情關係之重要性。如長時間親戚親情間不行禮儀之道,甚至幾年相互間無論大小事不相互來往走動,就是再近再親的親戚關係,慢慢也就疏遠了。是親也不親了。人緣關係也沒有了。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親戚親情關係是能處好的。極少部分,因婚喪嫁娶隨禮多少產生意見,或經濟拮据手頭緊,因親戚間借錢而產生矛盾,也是親戚斷交的真正原因。親戚親情間,無論遇啥事,均耍以大局為重,換位思考,相互理解,講信譽,講誠信。這樣,親就能交好交長。並不是說親情粹弱。通情達理,在農村也有親戚間交三四輩的人家。故,勸大家,要發揚親戚親情間好的優良傳統,家族家庭和諧,社會才能和諧。


手機用戶4113491925


很正常,如果親戚不走動,就淡了。我小的時候不能理解。大了慢慢就理解我,大了也不喜歡走親戚,小的時候還走走,親戚不走,大了就不認識,下一代就更不認識,也就漸漸感覺無親呢!


單家四代


這是一句民間諺語或俗語,就是說親人長期不相見也會生疏、陌生,沒有了共同語言,感情疏遠,心靈溝通缺失,形同陌路。所以,親人或朋友之間一定要經常見面、溝通,保持各種形式的聯繫,情感才能不斷的加深。事實真的如此,再近的關係也經不起時間的冷淡。


嘉年華198013919


現在這麼明顯的社會,你有了實力能夠證明自己,什麼感情都不需要維護都會很好,這也是為什麼每一個人都在拼搏的原因!


老陶大嘴


都系錢的作怪……'


未來命運如何緣份在那


不是親情脆弱,是任何感情都需要維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