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四決”到底是什麼意思?

快樂語文76626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包含著善惡、有無、心意等中國哲學基本概念 是中國哲學極為經典的名句。有世界觀和人生觀,也有方法論。

心的本體是未發之中,可理解為善惡還沒有區分、不偏不倚;意即念頭,這是心已發,可能出現偏差、善惡有所區分;良知是心的本體,自然地會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人得到良知的指引,就要為善去惡。


古今意不意外雜談


心學四句絕,我還是頭一次聽。是不是“四句教”啊?

王陽明說,“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便是“王門四句教”。

國福一句和大家說: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體是本來,是那個有形的、叫“心”的臟器,它是沒有善惡之分的。

有善有惡是意之動,這個心一旦受到教育,就會波瀾,就會區分善惡。沒有善惡區分的時候,人的心是最平靜的,最安寧的。教育,其實是對“心”的一種改造,也是一種破壞。為何亞當夏娃沒有吃智慧樹上的果子時,無憂無慮?吃了智慧樹的果子,就覺得害羞?中國古代聖賢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也是同理。

知善知惡是良知,人受教化是自然的,人在環境中受薰染也在所難免,這個時候,人就會對善惡進行鑑別和判定,這種判定就是良知。人人具有良知,人人知道善惡,連大惡之徒,也知道善惡。

為善去惡是格物,意思是,對善惡加以區分和辨別,在這個區分辨別善惡的功夫基礎上,能夠增加善良,減少醜惡,就是格物。

這四句話,講了人心的變化規律。它告訴我們:解決社會問題的最好方向是返璞歸真。如果教育一味以功利為目的,這個社會一定有問題,一定倒黴,一定完蛋。


網紅書記開聊


無善無噁心之體(開悟成佛、成聖)

有善有惡意之動(覺知、覺照)

知善知惡是良知(修行的過程及正見)

為善去惡是格物(修行的方法及目的)

王陽明這四要句高度概括了成為一個聖人所要達到的境界。以及修行中所要注重的方法及目的。很好地反映出了其本人對心、理一體及知行合一的闡述。令後人讚歎不已。對領悟陽明心學的核心價值觀起到了一語中的。真是大道至簡,言簡意賅!


凡轉如是


心學四訣來自於王陽明的王門四句教,具體內容包括: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惠風和暢333


王陽明四句心決,真諦歸為一句話就是:做好人,並且有能力做好人。


邱明邦農產品食品策劃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所以說做人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身邊愛你的人就OK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