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人人都可成聖人,今天人們說做聖人太難!大家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劉海騰88977831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說一個典故。

王陽明有個弟子叫王艮,他是陽明心學泰州學派的創始人。

王艮有一個特點,就是桀驁不馴。比如王艮聽說王陽明說過,人人皆可成聖人,他心裡就非常的不服氣。

《傳習錄》裡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天王更回老家省親之後,去找師父王陽明求學。

王陽明就問:徒兒,你回家之後,一路上肯定遇見了不少人和事,你都看到了什麼?

王艮故意使壞,他就說:師父,我看見的滿大街都是聖人。

王艮的這句話很顯然是在質疑王陽明,說的其實是反話。蠻大街上的販夫走卒怎麼會是聖人呢?

王更的疑惑跟你一樣,這個世界上做人那麼難,怎麼可能每個人都是聖人呢?

結果你知道王陽明怎麼回答的嗎?他說:你看別人是聖人,那麼別人看你也是聖人。

王艮疑惑的說:真的是這樣嗎?

王陽明點頭說:對!人人都是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很顯然,對於王陽明的這句話,其實不僅是現代人的質疑,在當時他的得意弟子們也在質疑。

可是當我們追本溯源,我們會發現這句話其實不是王陽明第一個說的,而是孟子說的。

當然,孟子的原話是,人皆可成堯舜。如何成為聖人呢?用孟子的話來講:

亦為之而已矣。用王陽明的話說就是知行合一,這是成聖的方法。

去做就可以。為什麼我們成不了聖人呢?

用孟子的話說,人難道以不能勝任為憂患嗎?只是不去做罷了。

所以咱們成不了聖人,是因為他不去做,而不是他做不到。

那麼到底怎麼做才能成為聖人呢?

王陽明的方法叫做致良知。

王陽明認為良知是人人皆有,聖人和愚夫身上都有。聖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讓它遭受任何矇蔽,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良知自然常存,這也是一種修行。而普通人卻沒有去致良知,所以成不了聖人。

正是因為良知人人皆有,所以善才成為人的本性本心中自然而然的存在,不加外求,不需要別人教。

所以,通過知行合一的方法致良知,就可以成為聖人。

為什麼現代人成不了聖人呢?王陽明認為因為:逐物。一味的追求外在,追求物質,而失去了良知。

自然也就成不了聖人了。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王陽明提出“人人都可以當聖人”,這改變了過去中國人覺得聖人高不可攀的概念。

在王陽明之前,中國人都匍匐在聖人的腳下,認為聖人遙不可及,聖人是來指導人們的,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是王陽明開始倡導心學思想,意思就是,每個人不分貧富貴賤,內心深處都有著偉大的種子,只要勤加灌溉斬除雜草,種子自會茁壯成長,人人皆可以成聖人。這就讓所有的人看到了修心成聖的希望。

所以當時王陽明弟子眾多,不僅是知識分子、朝廷官員,還有大量販夫走卒鄉野村夫,也逐步加入到了王陽明的心學隊伍中,其學說中蘊含著個性解放以及平等自由的因素。而儒家思想到王陽明這裡算是出現了最後一個高峰,有人甚至說,自王陽明之後儒家再也沒有出現過真正的聖人。

王陽明經歷了多少生活磨難,在晚年終於得出了“致良知”的哲學思想,並將之作為自己心學體系的核心出發點。王陽明以畢生之功才整明白的“致良知”中的“良知”一詞,不僅僅指道德層面上的“良知”,王陽明所說的“良知”,而是指人內心深處與生俱來的真知,通俗地說就是“真理”,或者說就是“道”。

“知行合一”實際上也是他心學“心即理”世界觀的延伸:天理就是人心,人心就是天理,天理就在你我心中,這樣世上每個人都是潛在的聖人,唯一也必須要做的就是去通過實踐,來驗證本來就存在與你我心中的天理,通過實踐來剋制掃除那些遮蔽我們真正本心的不良思想和行為,保護心中潛在的天理,而不是去外面再去苦苦尋找天理而不得。如此一來,我們就有了成為聖賢的自信。

王陽明的思想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現今社會雖然也有一些人堪稱聖人,但一般老百姓更多的是隻看眼前,只想掙錢,別的誰是不是到達“聖人”的境地,都跟我無關,他們也沒有追求成為聖人的慾望。因為聖人都變成了傻叉,誰會去追求那個呢?唉,不說也罷……


迷樓

是因為現代人比古代人經受的誘惑更多,環境壓力更大。

現代人信息非常發達,而獲取信息的途徑又非常簡便。但是,這些信息大多數不是有用信息,都是每天或軟件投其所好推送過來的,久而久之,人就會總關注某一類事物,變得極端,傲慢,情緒化。

總結一下現代人成聖人的條件:家庭條件好,不必為生計發愁。家庭地位高,不會被家庭瑣事影響。不貪圖享受,不放縱,有志向,愛好傳統文學等等等等。


動中和

如今,大部分人與其說,要成為聖人,不如先成為富人!時代變了,意識形態也變了!人們深刻的知道,沒有物質資源的極大豐富,精神文明再高尚也是扯淡,甚至就是精神病!所以,先富起來,才能解決胡想,妄想症!有錢,才能講究!才有精神境界高需求!才能寬容,理解他人的困苦,樂於助人!我的理解是想成聖人,必須先成為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