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海:嵩縣氣象災害及治水典範錄

嵩縣地處伏牛山腹地,丘陵山地佔五分之四以上,境內有伊河、汝河和白河三大河流,域內高差起伏大、岩石裸露碎裂,植被覆蓋差、涵養水分能力低,自然條件惡劣,十年九旱,氣象災害頻發。在氣象災害面前,嵩縣人民從沒有屈服,從大禹在嵩縣治水、清朝縣令康基淵率領民眾修水渠,到現代陸渾水庫的修建,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一、氣象災害

數千年來,嵩縣發生氣象災害無數,據《嵩縣誌》記載,重大氣象災害有:

夏後履癸時,大旱,伊河斷流。

西晉泰始七年(271),大雨,伊水淹沒1900餘戶民舍,陸渾縣城被迫從今古城遷陸渾村。

元至正四年(1344)夏,伊河泛漲,淹沒1000餘戶民舍,牲畜十喪八九。

天順五年(1461),伊水漲,淹沒數百戶民舍,人畜死亡甚多。

弘治七年(1494),疾疫流行,甚者全家臥床,不少人拋棄田業,逃往他鄉。

正德三年(1508),酷暑,途有渴死者,冬無雪。

崇禎五年(1632),淫雨兩月,平地湧泉,不少民房倒塌。

崇禎十一年(1638),大旱,河道斷流,井水乾枯,瘟疫盛行,死亡甚多。

乾隆二十年(1755),伊、洛水漲,淹沒10餘村。

乾隆二十九年(1764)冬至次年春,知縣康基淵倡修水利,開鑿新渠,疏通舊渠21條,可澆地6萬畝。

道光元年(1821),伊水暴漲,漂沒田廬。

道光七年(1827),伊水暴漲,衝陷崖口、上地等村。

道光二十三年(1843),高都水漲,高數丈,逼近城牆,沖毀東關、北關民舍、田地。

道光二十八年(1848),飛蝗東來,遮天蔽日,自夏至秋,傷害莊稼,幾無遺種。

道光二十九年(1849),洛陽、偃師、嵩縣等40多個縣,先後受旱、澇、雹災而歉收。

同治七年(1868),伊水暴漲,沖刷南店街、北店街、上下泥河、大小李灣諸村。小西關、南關居民田舍淹沒過半。

光緒三年(1877),一連三年大旱,五穀不收,河南鬥米兩千餘錢。山村居民十室九空,不少人賣兒鬻女,遠逃他鄉。

光緒二十五年(1899),大旱,全縣受災面積10萬畝以上,減產60%~70%。

民國8年(1919),夏秋無收,民多賣地當產,逃荒乞食。

民國19年(1930)7月8日,雷霆暴雨,平地積水成河。

8月11日,連續7晝夜大雨,趙村、高都、龍駒、焦澗、德亭、蠻峪各川山洪暴發。城關一帶田禾盡淹。東關村片瓦無存,受災80餘戶,死30餘人。

10月,暴雨,田湖被衝房數百間、地400餘畝。

民國24年(1935),7月1日,大雨,連續8晝夜。伊河漫溢,淹毀耕地6.27萬畝,塌房2697間,死亡47人。

民國31年(1942)春季風旱為災,春苗大半枯死;夏秋缺雨歉收。

民國32年(1943)8月中旬,大雨連綿10餘日,汝河洪水暴發,沿河村莊農田嚴重受災,沖毀房屋1000餘間,土地1000餘畝,死120人。沙崗村慘遭洪水吞沒,村民學生39人無一倖免。10月,水災過後,蝗蟲為害。已吐纓成穗的玉米,頃刻噬毀。

民國33年(1944)秋,飛蝗蔽日,所到之處,樹枝壓斷,穀類盡毀。

1953年4月,全縣61%的麥播面積遭受嚴重霜災,從東北和四川、山西、內蒙調入玉米、大米、穀子等,幫助群眾度過災荒。

1958年9月29日,暴雨,九店老龍、陶莊、趙溝、馬溝4個水庫塌陷,沖毀九店街房屋200餘間。

1975年8月5日,暴雨,伊河崖口達5000個流量,全縣農作物成災面積8.1萬畝。

1982年 7月29日~8月3日,全縣普降特大暴雨。11個公社受災嚴重。造成53人死亡,325人受傷,4623頭大牲畜死亡;倒塌房屋1.95萬間、窯洞1628孔;農作物受災面積29萬畝;工廠停產,學校停課,交通、高壓電中斷,直接經濟損失3323萬元。

周明海:嵩縣氣象災害及治水典範錄


1987年, 8月10日,下午7時,德亭、何村、紙房、城關等9個鄉(鎮)、48個行政村遭受罕見冰雹襲擊,雹大如拳,秋作物成災5.7萬畝,絕收2萬餘畝,致1人死亡,102人受傷。

1996年7月31日,閻莊鎮局部暴雨,山洪暴發,西河灘大集市場被衝,死亡15人。8月2~3日晚,祁雨溝地區24小時內,降雨253.1mm,153年間第一次遇此特大暴雨。特大暴雨導致祁雨溝金礦尾礦壩水位急劇上升,本已處於飽和狀態的黃泥壩體,因承受不了驟然增大的巨大壓力,而在壩體下部發生潰壩,約2萬立方米泥石流,瞬間摧毀了礦汽車隊和供銷科辦公樓,造成礦難,致37人死亡。

2004年7月,部分鄉鎮遭受暴雨冰雹襲擊。倒塌民房40間,造成危房67間。沖毀橋涵18座、道路40.6公里。食用菌、經濟林等作物直接經濟損失1100萬元。

2009年6月14日,大章、舊縣、德亭、車村、九店等鄉鎮遭受冰雹襲擊,農作物受災1萬多畝,受災人口2600人。

2010年7月23日~24日,嵩縣南部發生強降雨,車村、白河、木植街、黃莊和德亭等鄉鎮遭暴雨襲擊,道路、農田和農房被毀嚴重。

2011年6月24日晚,嵩縣遭狂風暴雨和冰雹襲擊。風力10級,降水量57.3毫米,冰雹直徑6釐米。造成車輛、房屋等嚴重受損,樹木和農作物嚴重受災,電力線路和主要公路遭嚴重破壞。

二、治水典範

在氣象災害面前,嵩縣人民從沒有屈服,大禹治水在嵩縣;康基淵率領民眾修水渠21條,灌溉農田數萬畝;陸渾水庫的修建,更是得益於中原大地。

(一)大禹治水在嵩縣

大禹,傳說中的古代部落聯盟首領,是夏王朝的開拓者,又稱夏禹,其父崇伯鯀,是雄據黃河南岸崇高山(今外方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黃河北岸太行山麓號稱為“太嶽”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堯在位時,崇伯鯀奉命治理水患,九年治水無功而被殺。大禹接其父位繼續治水,吸取以往治水失敗的教訓,改變其父以堵為主的治水方法,根據地勢,採取以疏導為主的方法治水,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遠古時期,現在的龍門以內為一大湖泊,名曰五洋江,大禹率眾首先鑿開龍門,使這裡的汪洋東流入海,顯露出山川地貌,接著又在伊河的上游鑿開了崖口,疏通了整個伊河河道。在開鑿崖口工程期間,其人馬就駐紮在三塗山。大禹的治水精神感動了附近的山民,山民爭相為其送水、送飯,其中三塗山附近的稱塗山氏女更是被大禹精神所感動,在送水、送飯、送衣過程中,他們逐步產生了愛情,年已三十歲的大禹遂在三塗山舉辦了盛大的婚禮,對所娶妻子非常滿意,稱為女嬌。伊河河水疏通後,為了展示其功績,遂決定在三塗山召開治水現場大會,通知各地部落首領務必到會,這些眾多部落首領,此時已成為各個邦國的酋長。據《左傳》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這些前來參加大會的邦國君長,對大禹朝貢,行君臣之禮,成為夏王朝統治下的諸侯。

(二)康基淵率領民眾修水渠

康基淵,山西省太原府興縣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二十八年(1763),康基淵出任嵩縣縣令,在任期間,崇尚實政,盡心民事,把疏開渠道,興修水利,解除旱災和水災作為在任要務。瞭解到伊河南北兩岸原有11道古渠於明末淤塞,遂走訪鄉間,察明這些舊渠的故道,動員百姓利用冬春農閒季節復修。從乾隆二十九年(1764)冬季開始,到第二年春末完成,全部疏通了伊河北岸的城南渠、東上渠、橋北渠、廻洢渠、鳴皋渠和伊河南岸的西山一渠、樂豐渠、永定渠、皋麓渠、雙義渠、南莊渠共11道故渠,可灌溉農田8800多畝。

康基淵又深入鄉間察看,發現有不少山澗溪流可以引導灌溉,便動員組織百姓開挖新渠。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新開闢泮水、板閘、龍駒、樊上4道大渠,可灌田5.15萬畝;另開闢古城渠、順陽渠、中溪渠、馬回渠、莘渠和周城渠共6道小渠,蜿蜒曲折,可灌田2200餘畝。加上修復舊渠所灌面積,達6.25萬畝。

康基淵還根據不同地形,在渠道上增加相應設施,以滿足不同的灌溉需要。板閘渠渠身首尾落差太大,就在渠的入口、中段和出口分別設置閘門,當洪水暴漲時,關閉入水口的閘門,防止洪水進入渠內沖毀渠道;當天旱缺水的時候,關閉出水口的閘門,把有限的水蓄起來,以便多澆土地;需要澆渠上段土地時,關閉渠中間的閘門;需要澆渠下段的土地時,打開渠中間的閘門。其他各渠,也都在渠口安上閘門,洪水暴發,水流湍急時,把閘門關上,以防洪水沖壞渠道。莘渠地勢較低,田地高於渠道,就在渠上安裝水車,車水進田。並在莘店、樊上等渠上安裝了水磨,方便百姓磨面。水渠修成後,康基淵還對渠道管理制定制度,讓百姓推舉渠長負責,於每年農閒季節,組織勞力對渠道進行疏通和維護,以免年久失修,造成淤塞和毀損。

康基淵除修水渠外,還動員全縣百姓引用山間泉水澆灌田地。引汝水澆孫家店(今車村鎮孫店村)壽聖寺田300多畝;引曲裡溫泉水澆屏鳳莊地數十畝;引高都川水澆城關陳村農田和菜園300多畝;引崇義河水灌汪城農田和菜園數十畝;引蠻峪河水,灌德亭、左峪和蠻峪田200餘畝;引明白河水灌合峪田數十畝;引黃柏水灌黃柏、孫店田300多畝;引響水河水灌頂寶石、橋灣田100餘畝;引冷水水灌亂石灘田100餘畝;引白楊水灌草廟田數十畝;引古柏溝水灌中溪田30餘畝。

康基淵興修水利成效顯著,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受到清王朝的充分肯定。乾隆三十一年(1766)十月二十二日,皇帝下詔:“今該縣康基淵,挑濬伊河兩旁古渠,並山澗諸流可資引導者,一律疏治深通,灌田六萬二千餘畝,洵屬崇尚寔政、留心民事之員,僅予記功,不足以示鼓勵,康基淵著交部議敘。”

由於善政累累,惠及百姓,康基淵離任後,乾隆三十四年(1769),嵩民在老城二道街建“康公祠”以示懷念,其事蹟收入《清代七百名人傳》。

(三)陸渾水庫的修建

1958年8月,國家決定修建東灣水庫,後因地質複雜、庫容小等原因,壩址遷至今陸渾。陸渾水庫壩址位於田湖鎮陸渾村南古陸渾關峽谷地段內,設計壩高55米,壩頂長710米,平均水深9.50米,最大水深20.00米,蓄水13.2億立方米,控制伊河流域面積3492平方公里,佔伊河流域面積57.9%。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供水和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為了修建陸渾水庫,洛陽地區成立陸渾水庫建設指揮部,洛陽軍分區司令員李平山任指揮長,嵩縣縣長王安定任副指揮長。1959年12月31日,水庫建設破土動工。

參加施工的有河南省第一水利工程總隊和汝陽、臨汝、偃師、孟津、宜陽、伊川、嵩縣、新安、鞏縣等縣民工8萬多人。建設者冒著嚴寒,吃著紅薯幹,在工程建設一線幹得熱火朝天。施工採用軍事化管理方式,各縣為一個兵團,下設營、連、排、班,起床、開飯、出工、收工等一切行動聽指揮。施工晝夜不停,風雨無阻,三班輪換,人力結合部分機械進行。大壩所用沙石從幾里外的毛莊、窯灣、西程、板閘等村的河灘挖取,用小火車道運輸。土從萬安、南屯、柏坡3個村挖掘。為了在汛期來臨之前使大壩達到規定高度,不出現衝壩和炸壩的可能性,1960年3月,全市人民積極行動起來,各大廠礦人員、大中專院校師生廣泛參與,全力以赴支援工程建設。同時,指揮部還組織縫紉、修鞋、理髮小分隊組成戰地服務團,為工程建設服務。1960年7月,陸渾大壩工程合龍成功。

1961年2月,水電部副部長李葆華、錢正英到陸渾水庫工地檢查工作,決定把水庫建設納入國家計劃,改由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負責設計,三門峽工程局負責施工;以黃河防洪為主,修改水庫規劃和設計,工程標準由二級提高到一級;為加大水庫洩洪和防空能力,增建一條洩洪洞;總灌溉面積由169萬畝縮減到120萬畝;供水流量由8立方米每秒減少至3立方米每秒。經過6年艱苦卓絕的奮鬥,1965年8月,陸渾大壩主體工程正式竣工。

1968年6月,黃委會革委會生產指揮部擬定從水庫引水灌溉耕地169萬畝,引水水位高程302米。增建一條灌溉引水隧洞,進口高程295.23米,洞身尺寸6.4×7.5米(寬×高)。河南省開封、洛陽兩地區聯合建立陸渾水庫灌區工程籌建處,河南省水利廳和黃委會派技術人員參加該處工作。灌溉發電洞1972年2月開始增建,1974年7月建成。

1976年,由河南省水利廳第二工程總隊施工,開始水庫保壩加固工程施工,1986年對西壩頭和濾水壩址進行加大處理,1988年完成。保壩加固工程共完成土石方705.6l萬立方米,混凝土14.86萬立方米,共計投資1.68億元,目前水庫已達到防禦萬年一遇洪水的設計標準。陸渾水庫建成後,經受住了1975年和1982年兩次特大暴雨的考驗。過去不可一世、經常氾濫成災的伊河,如今成為流入三市七縣灌溉180萬畝農田,向洛陽市部分居民提供生活用水的生命之水,更是洛陽南線旅遊的水上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