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于父母的“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怎么看?

LosAngeless


我都是为了你好,可是有的时候放手不也是对孩子好的一种表现嘛!



对于这句话,我的感触还蛮大,就在前几天还体会了一遍。

小编今年大三,开学不久就会面临着毕业季。所以在这个两个多月也相当于人生中最后一个暑假中,我想做一件疯狂而值得怀念的事!

我想要去做义工,打工换宿!


那个地方有点远,甚至很远,在遥远的呼伦贝尔满洲里,处于与俄罗斯的交界,而我是江苏人,相隔甚远。我联系好了一家青旅的老板,他在招义工,在此我想说我是认证了他是真实的不是骗子。我也确定好了去的线路,但是青旅老板突然来了一句:

你能确定你的家人同意吗,你一定要和家人说清楚……

然后,我在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姑夫哥哥一大家子的全体谈话中以失败而告终。其实对于这个结果我是意料之中,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不给你去是为了你好」,可是我是一个成年人了,也即将步入社会去工作,终究会走出家门,我说「为什么别人可以,而我不可以」?


但是再多的话也是徒劳,他们就是为了我好,而我就是不可以去!

最终,我大哭了一场,似乎从小到大的不满都哭出来了,然后他们很担心、很担心,其实我也被自己吓到,那时哭的双手双脚都麻木了,哪里都动不了,连嘴唇都变了色,告诉他们我不舒服后,看着他们担心焦虑的帮我戳着手,我觉得我失败了,我败在了家人的担心上。
看着爸爸发的信息,我觉得既可笑又可怜,什么时候家长也需要看着孩子的脸色了,我们不是就该是听话的那一方嘛!


此娱非彼娱


我在大二那年想要休学出去打工。原因是我在学校里面成天混日子。周围的同学对我也没有什么促进作用。基本也就是打打游戏睡睡觉。这种日子我过够了。

我当时跟我家里打电话,说我想出去酒吧里打工。果不其然,被他们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因为父母都是老师出生,所以他们对学业的看重超过了其他的一切。更加不要提是去酒吧这种地方了,他们眼里,那就是糜烂的代名词。

我知道这样子混下去对我的人生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我下定决心,暗自的把这件事情给做了。

那时候我先找到辅导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跟他说了一大堆。我的目的只是想让他不要让我拿不到毕业证。辅导员那边好不容易说通了。接着,我还得去找各个任课老师。还好,大部分都比较通情达理。他们给我的要求就是作业要认真做完,考试必须来参加。

就这样,万事俱备之后,我走出了学校。接下来的一年里面,我基本上都是在酒吧里度过的。

可以说,这一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接触到了很多人,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之所以我今天能成为社交和情感培训师,那是从那一年开始的。

之后我自己做了公司,赚了钱。我也和父母坦白了之前打工的经历。只是,他们已经不再说什么了。而且一改之前的态度,甚至有点鼓励的意思。我想可能是看我赚到了钱吧。

我以为,每个父母的出发点一定是好的,但未必是对的。

你在成长,他们在老去。有些时候你们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等的。所以我觉得人还是要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申明一下,我不是鼓励大家和我一样逃课。我这么做是因为我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你是没有的。所以,不要只看到表面现象,不然这可能会害了你一辈子。

以上。


源靖


几年前有一次,我在路上碰到了一个朋友。当时我正准备去吃拉面,于是朋友就陪我一起。我点了一盘牛肉一碗拉面,他说他吃过饭了不准备再吃。我边吃拉面和牛肉,边觉得过意不去,就劝他也一起尝尝牛肉。我说这个牛肉真的很好吃,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牛肉了。劝了好几次,他终于吃了两块。结果后来,从别人那里,我听说这个朋友得了肾衰竭,牛肉这种高蛋白的食物,对于肾衰竭或者说肾不好的病人是负担非常大的。所以他当时真是给足了我面子,才吃了两片牛肉的。再后来我们又聊起这件事时,我还调侃,说你当时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你的肾不好,或者告诉我你不爱吃牛肉也可以啊?他说,看你那么真心实意邀请我,那我就尝一尝嘛,两片牛肉也不碍事。

但这个事情给我留下的印象却特别深刻。如果我是一个古人的话,我可能会编出一个成语叫做 “吾之蜜糖,乙之砒霜”,可惜我是个现代人,有时候我们听一些成语寓言小故事,道理好像都懂,但只有自己真的经历过一次之后,才能实实在在的明白这些成语所表达的道理,真的都是大智慧。


大多数父母都会经常这么说 “我都是为了你好”,可实际上有没有可能,父母以为的蜜糖,正是我们觉得的砒霜呢?什么是真的对另外一个人好?是用自己觉得对他好的方式对他,还是用他喜欢的方式对他好呢?哪个更好应该是一目了然的吧。

当父母跟我们说 “我都是为了你好”,他们其实并不把我们当成一个独立的、有自己想法的人,更像是在养宠物。宠物不会说话,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主人觉得什么是对宠物好,那就是什么好。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告诉父母,我不是你的宠物,我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你应该听听我说的。我觉得什么对我来说是好,才是真正的好。

有的时候父母是明白的,但他觉得你有自己的想法没错,可你的想法未必对。这个时候,你就需要通过努力,把自己的想法梳理解释清楚。为什么这样对你来说更好?你不能说,我觉得舒服,我觉得爽,我就是喜欢。这个理由,连你自己都说服不了,又怎么可能说服本来就心存疑虑的父母?

你该做的事情是先说服自己,有条有理的告诉自己,我对生活的规划是什么样的,这些事情在我的规划里面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所以这样才是对我好的。当父母明白你对自己的生活是有想法的,你能够照顾好自己,你做这件事情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深思熟虑的,是有人生规划的。这个时候,父母自然会觉得你能够对自己好。连你自己都能对自己好了,父母自然就放心的按照你的方式来去对待你了。这一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方向是没错的。


科学家种太阳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父母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孩子身上,什么“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快乐,我就快乐,你痛苦,我更痛苦”“你若受罪,我生不如死”“我因为你才有活着的意义,才有活下去的力量”之类……无不显示了抚养者严重缺乏自我边界、自我价值感、对他人需求的觉知和尊重的意识。

我们许多家庭的亲子关系,无论孩子多大了,都是粘连或共生的关系。这样关系下长大的孩子,当进入新的家庭后,会因缺乏人际边界而处不好亲密关系。

中国文化创造了国人的核心情结:恋儿女,或叫依赖儿女情结。父母是依赖儿女“好”自己才好,是依赖儿女“出息”自己才有价值。这一核心情结的牢不可破,是受几千年来“养儿防老”的信念支撑,这几乎成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国外人是不用防老,活得洒脱自在,我国的家庭却有许多防备情结。

中国文化也导致我们父母对“爱”有很深的误解,以为付出就是爱。却不知,付出是对人成长的能力剥夺,当长大的儿女缺乏独立与爱的能力时,反责怪儿女无用。他们如何不是在无意识层面,想方设法拴住儿女在身边,以使自己永远地占有和拥有呢。

由此,才有了那牢不可破——共生关系的强迫性重复。即便现在是隔代分家了,却也普遍存在,人在婚姻新家,心在原生家庭,或是进入婚姻后,彼此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原生父母,渴求或索要被爱、被关心,双方上演着共生依赖的幕幕情节。

进一步理解,父母做不到“放下”儿女,正缘由他们世世代代被形成的那份感受:与儿女共生才有存在感、重要感。这样的家庭以及家教,令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有共同的不舒坦:压抑,不自由。对此我们应有所反省:父母以错位的角色和理念,去教育(不如说控制)孩子,孩子可能不幸成为他们“好心”的牺牲品——心理发育滞缓、物质依赖、抑郁症等心理障碍者。

那些心理未长大的成年人,无论在建立亲密关系的初期,还是结了婚,都有可能因为不断被激发、被唤起的他们那极为熟悉的“共生依赖”感,驱策他们死心塌地寻找、索取“被关爱”。我们也可熟悉地预测,这关系下去的后果,多半是失意、失衡、甚至失去亲密关系。


熊玲心理咨询


我们长大的过程中,都听父母说过这句话,“别听不进去,我们这都是为你好”。

年少时遇到和父母意见相左的时候,我会反驳,“你们以为对我的好,却并不是我所认为的好。”

他们马上又会反驳,“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吃的盐比你走的路都多,还能害你吗?”

多数情况下,事情以我缄口告终, 因为明知有代沟,所以说服不了父母,也明知在关键的事情上我不会让步。

凭着年少的一股豪气,我离家上大学,一个人想家的时候也常会想起父母的话,更羡慕周末可以回家团聚的北京同学。但我知道,当初如果不离家的话,我现在周末回家享受团聚的时候,反而会后悔自己当初没坚持到北京上大学的志向。

凭着年轻时的闯劲儿,我一个人来到美国,读书就业安家养育孩子,没有任何人能帮上忙(这里真要感谢有哥哥姐姐照顾父母解除我的后顾之忧),当上班、带小孩子、照顾家庭让我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也会想起当年父母阻拦我“别一个人走那么远”,但是我知道,如果这个异乡梦不做的话,现在我后悔的是从未尝试过白手起家把异乡过成故乡的奋斗过程。

父母所说的“都是为我们好”,是他们眼中真正的“好”。

而我们眼中的“都是为我们的好”,却未必是我们想要的“好”。

其实这世界原本没有绝对的好,也原本没有绝对的不好,如果你把自己认为好的给孩子,却不是孩子想要的,某种程度上在孩子眼中就是不好;如果孩子的选择在父母的眼中是不好的,但却是孩子想要的,父母是很难说服孩子改变看法的。

所以如今我在和女儿丫丫的关系上,以尊重她是独立的个体为主,很少会去强加给她什么“都是为你好”,我会首先问她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我会继续问这样选择的利弊,如果她说的不完全,我会装作漫不经心地补充,最后在利弊清楚的情况下,丫丫基本上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哪怕和最初的意见相左。当然有的时候不管怎么样孩子就是坚持和我不一样的观点,我也明知这样做会走弯路,但我会让她去尝试,年少的资本就是犯了错有时间和机会纠正,慢慢地她便会自己做出理智的决定了。


心路独舞


这句话是中国家庭教育中一脉相承的糟粕,还是糟粕中的精华。

我在大学的时候,我的室友要求参加面试,但是不知道怎么写简历,而我平时有看过这方面的书并且我在大学期间高价参加过某类职业能力培训,因此我的室友就向我求助。我欣然帮助他,我把自己参加能力培训的内部资料整理给他、还专门从图书馆给他借了一本书。可是两个星期之后,他的简历还是写得一塌糊涂,我这才发现我给他的资料,他连动都没动。我很生气,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你有给我东西的自由,我也有看和不看的自由。

我当时气得不想理他,心里很不舒服,就想告诉他:我TM这是为你好,我为你白费了这名多苦心,你难道就不珍惜一下吗?

我最后没有说出那句话。

虽然在这个事例中,我的室友明显是用那句话有点无赖,但是仔细想来还是有一点道理的。

而我差点就犯错,说了那句绑架人的话-“我这是为你好!”

什么是对人好?我认为的“好”就是真的对你好吗?其实不见得。但是在父母那里(这是绝对的政治正确),显然很多父母认为自己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不够,需要什么都听大人的,有时候小孩子不接受自己的安排,他们就会说:我这都是为你好!

是呀,你是为我好,就因为你是我妈我爸,所以我为了不辜负你们的好心,我就得听从你们的一切,我就要去上我不喜欢的培训班、去上我不喜欢的钢琴课,周末没有娱乐,因为安排了奥数班,因为这样“将来可以找到好工作”,父母这是“为我好”。

有的还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压抑得受不了的反抗、叛逆;还有一些从小就是在父母“为你好”的教育下学会了逆来顺受,从而形成了一种扭曲的性格.....这样教育的后果可能是中国父母想不到的。

父母的这种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出于真爱,而是他们内在的投射。他们不关注孩子内在的真正的需要,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懂”,另一方面也是他们会自觉或者不自觉把自己的小我投射到孩子的身上,以自己的感受取代小孩的感受,让孩子去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

孩子成了傀儡。

我想,真的爱肯定不是这样的,是需要讲求尊重的。

这就需要父母在适当的时候懂得放手,乐于看到自己孩子的独立。

那怕有一天孩子面对你安排的时候说了不,你也可以接受。

什么才叫爱呢?

不就是那句话吗,“爱不求回报”。

如果你付出就一定需要得到孩子的回应、或者是孩子拒绝你就用“我是为你好”对其进行绑架教育,你这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为了你自己。

因为你想要你付出对方就会接受,对方高兴你才能高兴。

如果对方不高兴了或者拒绝了,那就是阻断了你的高兴。

那你这个不是爱,是自私。


白诗诗


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大家都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对说这句话的父母而言,它是朴实直白的真心话;对听到这句话的孩子们来说,它是容易惹人生气的话,因为孩子无法理解和接受它。我们不妨从如下几个维度来大致分析一下这句话:

第一、它是父母的真心话。除了极个别的一些特例之外,父母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孩子好,甚至于打骂行为,其出发点都不是要害孩子,而是希望孩子能更好,这一点必须明确。那些教育方式对不对可以讨论,但是不要去质疑父母对孩子的爱。那是天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它是特别容易惹孩子生气、伤心、失望的话。孩子有贪玩的天性,有探索一切的好奇心,但同时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做事全凭兴趣,不会去分析利弊与安全,因此常常做出一些出乎父母意料之外的事情,被笑称为“熊孩子”。大多数父母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会选择跟熊孩子讲道理,只是由于孩子太小根本无法理解,只好丢下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爱怎么想怎么想吧,等到熊孩子经历的事情多了,思想成熟了,也就慢慢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

第三、它是权宜之计、无奈之举,如果能有更好的办法,父母是不会选择这句话的。中国有句老话,“养儿方知父母恩”,一件事如果你没经历过,你就很难理解它。其实父母还是很希望能跟孩子讲道理的,只可惜孩子还小,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都十分有限,那条路基本上走不通,那就只好暂时搁置争议,独断专行了。很多人是在自己为人父母后,才恍然大悟当年父母的行为举动。人生就是这么奇妙,角色在不停轮换。

总的来说,“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虽然在年轻人中不卖座,但是它自带着强烈的感情光环。既有父母的爱,也有父母的无奈,既有年轻的激情,也有年轻的懵懂。也许大家暂时还理解不了接受不了,没关系,请大家努力做到至少两点:其一,别一听到这话就炸毛,心态放好一点;其二,趁父母还健谈的时候,多陪他们说说话。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正是老念叨“我都是为了你好”的父母。


陈向东


停止以爱的名义,举起屠刀

“我是为了你好”

这句话,从小到大,不知道听父母说了多少次多少遍,在这大爱的强压下,我一次次选择了向父母妥协,也一次次,丢失了自我。

小时候喜欢学画画,素描,现在柜子里还有以前的画。

当兴趣来发展的时候,父母很高兴,可当他们知道我有以此为业的想法后,态度就变了。没收我的画具,阻止我上兴趣班。当我试图反抗时,一句“我是为了你好”遍抛了过来。

那一刻,我的所有反抗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这样的事情在我的成长中太多太多,一直到现在,我拥有了对自己人生完全的支配权,我不由得回想,要是我没有听从父母的话,现在会是什么模样?是更好还是更坏我不清楚,但我知道,那样的我,一定很自由。

父母的确是爱你的,他们为你选择了一条最安全,最稳妥的路,他们将风险与梦想一同扼杀,在这场以爱为名的屠杀中,没有对错。

但是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回到当年,将被父母抢去的画笔重新交到那个泪眼婆娑的男孩手中,让他自由的,去描绘自己的未来。

停止以爱为名的屠杀,妈妈,前方的路,我自己走,好吗?


伴读君


在父母那个年代,科技也不发达,而且绝大多是人都是比较贫困的,吃了不少苦。但是近几年科技发展的太快了,父母的思维根本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他们思维的很大一部分都还停留在过去,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的更是如此,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变得很差。

但是我们不同,接受能力比他们强太多,也可以说是时代下的产物,从小接触的事物不同了,所以理解的也就不一样了。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父母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寄托、精神的延续,所以在很多方面都会要求我们去按照他们的思维走。一旦我们偏离了他们给的路线,就会说:“你怎么可以这样?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更有甚者把孩子不顺从自己意愿的行为称作“不孝顺”。在中国不孝顺可以说是一个招人唾骂的罪名,很多孩子在这个罪名面前屈服了。

  

其实之前我在别的帖子也看见类似的内容。总觉得真的是把“爱”的定义给扭曲了。把“爱”等同于“顺从”。  

而且他们的思维的确过于陈旧,以至于落后。之前我在天涯里看见一个帖子,说一些老人总是见不得现在年轻人好。动不动就是:“你还怎么怎么样,我那时候------”就平心而论,不管出发点如何,但现实所表现出来的的确是这种现象。

家里老人,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的,我们无论是买什么,还是玩什么,总觉得不值,做什么都认为贵。我们平时买的东西就认为无用,花冤枉钱;下饭馆就是浪费,总说现在社会怎么怎么不公平,怎么怎么不好,赶不上他那时候。。。。。

等等诸如此类。

而且我们做什么,他都会去给你安排,一旦不同意,“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又出现了,殊不知他们所了解的世界与现状截然不同。  

如果按照他们的思维:买什么都不值,那好,我们除了生活必需品其他都不买,中国各行各业是不是都要到倒闭了?下岗的工人都去干什么?怎么赚钱?买什么都嫌贵,是不是需要成本价卖你?如果只卖成本价,是不是人工费、租的地皮等等费用都由老板自己掏?那谁还去卖?谁还去生产?总觉得你那个年代好,是不是写信就可以了?还研发手机干什么?航天飞船、卫星、火箭等高科技也不用研发了吧?等等。。。。。。

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我认为不需要的就是没必要的。根本不想后果,这是多么的自私!  

“我都是为了你好”,言外之意就是:我经历了那么多,不听我的你就得吃亏,还不孝顺。可仔细想一想,是这样嘛?当然我不全盘否定,有些建议是有用的,但有些建议是无用的,建议始终是建议,需要让孩子自己去判断,而且孩子的正确价值观是从小教育来的,我所说的自己判断的前提是从小良好的正确教育,并不是所谓的放纵不管。


娱乐小c


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是因为爱而会为你思考,安排事情,尽管你不一定愿意接受。

父母因为自己本身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所以对待很多事的时候会有自己的一个看法。

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他们把你看得很重要,所以不舍得让你经历错误的事情,会把他们认为正确的做法强加于你。


从人的角度来讲,这种单方面的“为你好”的行为,是一种不理解与不尊重对方的做法。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虽然是强调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但是我想重点强调,不要把个人意志强加到他人身上。

理解他人的真正需求,尊重他人的选择,给出你认为的适当建议,剩下的路就是别人自己走了,我们无权干涉。

总之呢,当父母出于爱子之心,而对你说出“为你好”的话时,请认真冷静地思考。

爸妈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但是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所以与父母做好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切忌任性妄为,与父母置气,伤了父母的心,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沟通~

在下一罐豆奶,我的心愿是,让世界充满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