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棚改 “城市病”治理的一次深圳實踐

羅湖棚改 “城市病”治理的一次深圳實踐

羅湖棚改區住戶在搬遷。魯力 攝

11月3日,由中山大學互聯網與治理研究中心、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聯合評選的“2018年互聯網治理創新十大案例”正式揭曉。羅湖棚改輿論引導與騰訊“為村”、深圳稅務大數據應用、廣州公安警務服務平臺等十大案例上榜。

這已經不是羅湖棚改拿到的第一個獎了,如今,棚改已然成為外界談論羅湖改革繞不過的話題。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二線插花地”一直是羅湖乃至深圳的一處“頑疾”。

擺在羅湖面前的這個“頑疾”有三個前所未有:一是棚改範圍之大前所未有;二是產權關係之複雜前所未有;三是安全隱患之大前所未有。正因如此,被稱作“中國棚改第一難”。

歷經兩年半時間的改造,如今羅湖棚改已經實現“四個全部”:插花地居住人員全部搬離、違法建築全部拆除、重大公共安全隱患全部消除、規劃建設全部如期推進。

統籌/策劃:呂冰冰

撰文:祁覬

A 迎接“大考”背水一戰 棚改簽約率已達99.91%

羅湖棚改的全稱是羅湖“二線插花地”棚戶區改造。“二線插花地”的出現還要追溯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之後,出於特區管理的需要,經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從1982年開始修建特區管理線,俗稱“二線”。

由於當技術能力的不足,“二線”鐵絲網的搭建並沒有和行政區劃線完全重合,這塊未完全重合的區域,形成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帶”。“二線插花地”像一道城市疤痕,不但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極大的生活困擾,也阻礙了深圳城市的一體化進程。

經調查核實,深圳“二線”沿線共有插花地22處,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羅湖區主導改造的這一塊,包括玉龍、木棉嶺、布心三個片區。經專業技術機構檢測評估,三個片區消防安全隱患達高危等級。

成片的高危建築在“二線插花地”裡野蠻生長,無序的建築群和裡面居住的高密度人群。改不改?答案顯而易見。問題是,怎麼改?

深圳不是沒有行動過。這些年,深圳市以及羅湖區花費數億元資金對“二線插花地”進行反覆排查治理。但修修補補始終剷除不了“病根”。

猛藥去沉痾。2015年8月29日,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式決定在羅湖區啟動城市更新改革試點。

羅湖棚改面積達60多萬平方米,涉及1300多棟建築物、8300多戶房屋當事人、9.3萬名租客;房屋當事人散佈全球10個國家和地區。面對這組數據,身經百戰的外地棚改專家留下這樣一句話:這是“中國棚改第一難”。

但是,“9.3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讓我們沒有退路。”羅湖區委書記賀海濤說,這是羅湖必須迎接的一次“大考”,背水一戰,別無選擇。

沒有遲疑,羅湖迅速投入考試狀態。

2016年12月20日,首日簽約達1570戶,三天超30%,春節前夕超80%;

2017年5月7日協商簽約期滿達98.84%;

目前,羅湖棚改正式簽約8264戶,簽約率99.91%;

拆除房屋1344棟,拆除率99.78%;

……

僅從進度曲線上看,勢如破竹一路飄紅,似乎很難看到什麼障礙和阻隔,“中國棚改第一難”的論斷,難道只是專家們的過度擔憂?

B“尋求最大公約數” 棚改找準多元利益主體的共鳴點

羅湖棚改為什麼會有如此高的簽約率和執行率?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棚改經過3輪全面摸底,召開10場群眾意見徵集會,研究了170餘部相關法律和800萬字相關資料,形成168頁制度文本設計,且研究論證數10次,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棚改政策,為棚改破冰提供了有力的法規政策支撐。

賀海濤用“尋求最大公約數”來定義羅湖政策設計的邏輯原點。在他看來,羅湖棚改工作的順利推進,只能在尋求“最大公約數”的治理過程中,充分獲取各方信息、瞭解各方訴求、促進互諒互讓、實現互利共贏。

從此原點出發,羅湖制定出“政府主導+國企實施+保障性住房建設”棚改模式。具體表現為政府主導並形成市、區、現場、片區四級棚改指揮架構;房屋查丈、房屋拆除、項目管理、回遷服務等工作“打包”,購買第三方服務;項目重建後除回遷安置房外,全部是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陳大姐是第一批簽約的當事人,談及為何如此爽快簽約,她表示“這樣我兒子也可以有結婚的房子了,你說這樣的好事我們全家能不支持簽約嗎?”

2018年4月25日,羅湖區“二線插花地”棚戶區改造破解“中國棚改第一難”獲得“2018年廣東粵治—治理能力現代化優秀案例”。媒體對它的評價是:羅湖棚改通過務實的補償標準、嚴密的組織架構、創新的簽約模式以及細緻的群眾服務,讓20多年推不動的棚改一朝實現,變“第一難”為“第一標杆”。

不久前,深圳作家楊黎光長篇報告文學《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以下簡稱《家園》)在北京舉行。楊黎光歷時兩年多時間,對深圳羅湖“二線插花地”棚戶區改造進行了全景式的深入記錄。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家園》兼具學者哲思與詩人激情,提供了一份優秀的報告文學時代樣本。書中所講述的羅湖棚改項目,是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一個範例。

“羅湖棚改輿論引導找準了多元利益主體的共鳴點、人性化和法治化的結合點,以此贏得了社會輿論的廣泛支持,有效化解了誤讀誤判的風險,是體現公共治理能力的範例。”2018年11月3日,“2018年互聯網治理創新十大案例”正式揭曉,羅湖棚改輿論引導等十大案例上榜,研究員洪宇給羅湖棚改做出了以上評價。

C 以棚改為抓手 探索羅湖兒童友好型城區建設

想象一幅場景:在社區的公園裡,3歲的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盪鞦韆、玩蹦床;8歲的孩子和小夥伴比賽攀登架;14歲的青少年在公園開展滑板比賽。這樣畫面和之前那個地質災害多發、消防隱患高危、公共配套失衡的羅湖棚戶區有關係嗎?

這是羅湖給居民準備的大禮包。禮包內,羅湖給大家描繪出一幅包含全年齡段的戶外兒童遊戲空間、惠普趣味化的室內兒童公共空間、安全便捷的兒童出行路徑的兒童友好型城市畫卷,美好願景實現的前提就是棚改。

據瞭解,羅湖“二線插花地”棚戶區改造後,將借鑑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經驗,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行為特性,因地制宜設計活動圈層和場地規模,探索出可提供兒童健康成長及天性發展所需的社區空間環境。“羅湖棚改項目兒童友好型社區的建設,將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政府推動下新建的兒童友好型社區。”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規劃師、規劃設計一所所長劉磊如是說。

此外,羅湖棚改項目在規劃設計中採用了“綠色社區”“海綿小區”“智慧社區”等多項新興設計理念與施工技術,旨在一次性補齊公共配套短板,打造配套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管理有序的國際化人居環境示範社區。

可以期待,歷經棚改“涅槃重生”後的羅湖,將迎來另一番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