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安石其人及其变法历来毁誉不一,你是怎样的看法?

帆170887908


变法从来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举动,成功和失败都是骂名,顽固守旧就是正义吗,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的现代人大多称赞变法者,而鄙视守旧者,只因结果已明了,拒绝变法,只能落后,只能被淘汰,只能用革命手段结束顽固派!

回归到“王安石变法”事件,宋神宗登基的北宋是怎样的内政外交呢。巨大的财政危机,正如影随形的困扰着年富力强的新君,辽国和西夏的边境交锋,岁币赎买和平的现实压迫;越来越膨胀的文官集团造成的税赋流失和财政困境,小民和富户日胜一日的困苦;宋朝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刻,不然民变和外患迟早会要了北宋的国祚的。

“王安石变法”其实是北宋有载的第二次变法。第一次变法是范仲淹发起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贤相情怀尽显的范仲淹为什么要变法!只因内外交困不得不变,早变,还可通过试错,掌握主动权。不变,那就是坐等洪水滔天,一切归于灰烬!所以变法是必须的。

王安石主持变法,是完全得到了神宗皇帝的支持,所以变法内容更多,程度更深,极大的伤害了既得利益集团,受到的反弹也极大。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皇后,诸王,文坛大佬,当朝众臣,全都选边站队,这是一场巨大的内耗,注定了这次变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天命必改。

为了变法,王安石痛失独子,心灰意冷的离开中枢,过起赋闲的日子,他真的放下了吗。答案是没有,他的离开是为了缓和内耗,让神宗能够推动一些见效快,争议少的新法,快速提升国力。可神宗的英年早逝(过劳死)让变法彻底的失败了。顽固派的反攻倒算,让这场中兴的变法,彻底沦为了宋朝的内耗。

靖康耻成了这场内耗的终场,也彻底的清算了所有的既得利益者,小民则继续挣扎求生,汴京的繁荣只能追忆在清明上河图里。

王安石变法是宋代精英份子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在不改变上层结构的体制下,通过提高生产率的方式,增加产出;打击利率效的方法,降低物价来改善下层的生活质量。最彻底的变革方面集中在军事上,也就是中央军(禁军),地方军(厢军)。

王安石是一个正人君子,优秀的地方官,有济世之心的名相,伟大的政治家,直面人生的斗士!


神兵利剑1


对一件事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场,屁股在哪边,就会偏向哪边。

而我认为我国传统社会最大的问题既不是地主和农民矛盾,也不是其他诸如宗族和个人的矛盾等等,最大的问题是官府试图掌控一切,试图“利出一孔”,他们和其他所有都有矛盾。所以,我反对一切加强官府控制力的行为,赞赏一切降低官府权力范围的事。民间自发秩序的效率远大于自上而下的官府行为,官府往往打着解决问题的旗号而来,然而他们就是问题的制造者。

所以我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王安石变法的实质就是在一些原先官府不参与的领域加强官府参与,打着解决问题的旗号,真实目的是汲取资源,加强官府所能掌控的资源。青苗法如此,马政如此,重新丈量土地也是如此。全都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加重了负担。

王安石的新党们把锅甩到官吏头上,那意思上面都是好的,都是下面这些抵触才导致的不好,然而官吏不还是那批官吏?何况新党还大批提拔了阿附新党的人,这种情况下还是做不好,能怪谁去?

当然对于赵宋官府来说,王安石是必要的,王安石确实大大增加了官府所能控制的资源,让官府有能力去发动对西夏的战争。然而战争的结果呢?拿盟友羌人的脑袋来充门面。

所以才有司马光等旧党的激烈反扑,他们认为原先虽然各种问题,但起码没有涸泽而渔,就算都是死,原先萧规曹随死的要慢得多。现在王安石这么搞军国主义,只不过是快死罢了。


白完公会


简单说几句。

王安石变法是1069年,所处的北宋(960——1127)中期,政府机构重叠又扩充军队,军费加上政府人员官俸越来越多,每年还要支付辽和西夏大量的银和丝绢,财政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就加大农民的赋税,而当时大地主阶级占有了全国土地的70%,农民生活艰辛,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辽和西夏也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为了统治阶级的安全,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想以此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

王安石的变法首先从土地和税赋开刀(具体不赘述了)虽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再加上执行新法过程中的用人不当,危害了农民的利益,种种原因导致神宗死后就费除了。

我就是这样的看法。


宇麟321弘扬正能量



璨若银河1685


对变法是肯定的,因为社会要进步,只有改革才能发展。甚于后面党争和乌台诗案,是王公用人不当引起的后发效应。


齐若一


王安石的变法总体是好的,但是在推行过程中太操之过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