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没入旗的满族人吗?

清史学者许慕臻


某位答友认为旗人等于满族人,所以不存在没有入旗的满族人,

这个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如果把满族理解为一个现代民族意义上的民族的话。

但是,有通例也就有例外。旗人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实际可以说有二十四旗。

其中不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有人在民族识别的时候没有自居为满族,满洲八旗中也有没有登记为满族的——这包括了在清朝入了旗籍属于通古斯系统而在清朝灭亡后成为独立民族的赫哲族、锡伯族、鄂伦春族以及索伦系的达斡尔族,也包括为了避免民族迫害而不承认自己是满族的旗人。

(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图)

所以,本问题更准确的表述或许应该是清代有没有入旗的满洲人吗?

回答也是有的。这包括了因为犯罪等原因被开除旗籍的人,也有没有进入官方披甲人系统的巴拉尼雅玛人即巴拉人——他们是未被满洲的前身建州女真征服的居住在山中的生女真(野人女真)。

(巴拉尼雅玛人也信仰萨满教)


谈古论金


清代也有没入旗的满族人。

实际上,多是披甲人,才在满八旗之列,普通庶民没有资格入旗。换句话说,有功之人才能入八旗,除了一些贵族、文臣和有特殊功绩的人外,旗人基本上都是军人。

虽然在汉族封建制度的影响下,满族在关外既有的奴隶制和农奴制加速向封建地主经济转化,但是,仍有很多满族庶民甚至奴隶存在。有些资料说,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但事实上,据《清史稿·志八十一》记载,八旗和宗师是作为“官学”存在的,奴隶没有资格进入官学。奴隶作为战斗力参战,但并不记战功。所以,清军部队里也并非都是旗人。

什么叫旗人?有旗籍才叫“旗人”,奴隶哪来的旗籍呢?

也就是说,清朝的旗人很大可能是军人,但军人未必都是旗人。

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也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到后来,披甲人占满族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小。

最早的时候,一个牛录200人,满八旗人最多的时候,是入关前和刚入关时,超过6万人。到了嘉庆年间,满、蒙、汉牛录共681个,满八旗约占一半,约340个。嘉庆时,一个牛录才150人,满八旗大约5万多人,之后更是越来越少。“旗”这个制度,从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但是从明朝开始,到八旗没落,人数最多的正黄旗,这些年来也不过约15万人,正红旗人数最少,约11万5千人。


清初,满族总人口约21万人,但是康乾盛世,满族人口激增,涨到了60多万人。清末,满族人口达到100万人。这么多满族人里,仍然只有数万八旗子弟,其余大部分是不在旗的庶民,以及一些罪人、奴隶等。

所以,即使是满族人,也并非都是旗人。加上汉八旗、蒙八旗,八旗的总人口也不过十几万人罢了。

八旗算是很尊贵的地位,基本上可以说,都是有功之人。这么想,你什么力都没出,人家打仗流血流汗,你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凭什么?天下哪有那个便宜事啊?

物以稀为贵,就因为八旗人少,所以才尊贵,满大街都是的话,就不值钱了。千万别被电视剧给忽悠了。

补一句。中国历史上,惟一能称为“贵族”的,只有山东的孔子家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那是各个朝代都世袭的衍圣公,公爵,有着无与伦比的特权的家族。孔府从春秋战国就受人尊敬,基本上跟皇上是平起平坐的。就算官阶不高,但是孔府的历任族长,见皇上可以不拜。天下所有的官儿,见了孔家人都毕恭毕敬。别说一般八旗子弟,就是王爷也不敢在孔府妄自尊大,而且各个封建朝代都这样。所以说,孔府号能称“天下第一人家”,皇上再厉害,顶多排第二——谁知道哪天人民起义,皇上就被推翻了。

所以,真论贵族身份,跟孔家比,八旗真就战斗力只有5了。


纯钧LHGR


要分清楚什么是满族。

从历史渊源来说,满族显然不等于在旗。

自女直开始,女真各部在明代中期有生熟女真之分,生女真部落形同野人。努尔哈赤基本统一女真各部,但也只能叫基本,并非完全将女真各部纳入八旗之内。

八旗之内是在旗(通常说的旗人)。不在八旗之内,就是在民,也就是非旗。

女真、蒙古、汉族、朝鲜、俄罗斯,甚至还有其他一些民族加入八旗,或形成八旗包衣,或被纳入阿哈(奴隶)之内。他们就再与原民族无关,就是在旗。

所以说,自努尔哈赤至1911年,满族这个概念并不存在,只有在旗与非旗。而历史上没有加入八旗的女真族人,显然是有的。

1911年后,八旗制度废黜,大量在旗加入汉族或者其他民族,满族的概念才正式形成,也就无所谓有没有非旗的满族了。


四川達州


旗人和满人其实是两个概念,所谓八旗,是一种兵民一体的管理体制,从努尔哈赤开始,便把东北地区的所有人都编入到八旗当中,各旗人口也都是皇帝及旗主王爷的个人私产,虽然有正身旗人和包衣旗人的区别,但在雍正以前,这只不过是依附性大小的问题,即便是在雍正以后,他们起码从名义上依旧是皇上或旗主的奴才。所以说,当初在东北地区所有在法律上是良人的人都是旗人,而当时的满人如果不是被打入到贱籍,也都被编入到八旗当中。

所谓贱籍,就是依附在主人户下的奴,在法律上不是良人的概念,类似于《红楼梦》里的茗烟,相当于贾府里的一件东西,私有财产,世世代代都是奴的身份,都是贱籍,自然也就不是旗人。那么在清初,满洲各部之间的战争频繁,加之当时的满洲社会也相对比较原始,是有一些满人也被打入到贱籍的,他们虽然在后来也成为了我们今天的满族,他们早年就不是旗人的身份。

再说满族,这是民族国家兴起之后才有的族别概念,在清代并没有满族,而是“满洲”,即“manju”,这是一个大的人口管理体制和民族共同体,是八旗最为核心的一个人群,他们当中很多人在民国以后户口的填报上报为满族,但填报户口的时候,已经不再有旗人的身份,因为八旗制度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很多历史原因,满族和旗人这两个概念还是长期混在一起说的。所以说,旗人和满族是两个有关联,但在时间上有先后的两个不同概念,旗人是被编入到一个体制内的人群,几乎没有自主选择权,而满族是一个充满民族体认的观念性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认不认满族这个族别,取决于自己,有大量的老旗人在民国时就抛弃了满族的族别,而有不少未入旗的满人,出于各种原因,在当年的户口填报上又选择了满族。


红小豆馆主


这个问题有点奇怪,因为从本质上来讲,有一些本末倒置,所以很难直接解答。

如果非要给一个基本答案的话,一般认为,清代是没有未入旗的满族的。

这里主要涉及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满族。

很多不懂史学和民族学的人,会觉得民族是单一流传,并且祖孙传递的。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现代官方的民族划分制度形成之前,关于民族的划分是十分模糊,并且经常改变的。

比如说以清代知名的佟佳氏为例。清代最著名的佟佳氏的支系叫巴虎特克慎系,巴虎特克慎是他们有记录的最早的祖先。这位巴虎特克慎据说是女真人。他有好几位子嗣,其中一位子嗣叫达尔汉图墨图,明代的时候,在辽东跟中原人做生意,时间长了,跟中原人关系很好,中原人称呼他为“佟达礼”。后来因为佟达礼长期在辽东做生意,就直接入了辽东的中原户口,属于“民籍”,后代姓“佟”。到了清太祖起兵的时候,这支辽东的已经改姓汉姓佟的佟佳氏入旗,因为他们使用汉姓、通汉语,所以分到了汉军旗分里。这家就又从“民籍”变成了“旗籍”。

那么,这家佟佳氏或者说这家佟氏,到底是什么民族呢?有人说因为入了旗,所以就是满族。有人说因为用汉姓,所以是汉族。有人说因为原本是“民籍”,后来入了旗,所以是汉人入旗变成了满族。又有人说巴虎特克慎原本就是女真人,为什么要算汉族?而巴虎特克慎的祖先是哪里来的,也不清楚。不排除是汉地人或者朝鲜人迁徙过去的。

所以说,在讨论民族属性的时候,我们多不以历史溯源为基础。

清末民初的时候,民族的认定一般是以“旗籍”作为认定的。当时有一个称呼叫做“旗族”,即在旗的人,无论祖先归属什么民族,只要在清末是旗籍的,就都算“旗族”。我们今天的“满族”,便是以“旗族”作为基础形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现在的满族追溯家谱,会发现自己家祖先是包衣旗人或者汉姓人、蒙古人入旗的。就是因为“旗族”=“满族”的逻辑导致的。

说到这里,既然公式是“旗族=满族”,那么现代满族就是以旗人作为群体形成的。故而如题目所说的“未入旗的满族”就不存在了。

当然,在改革开放之后,出于各地少数民族制度的问题,出现了一些所谓的“新满族”。其中主要是三种。第一种是因为历史原因,在民国和建国初期避祸而没有申报满族的旗人后裔。第二种是因为地方政绩的原因,虚报的满族人口。第三种是祖先原本是金、元女真人,在明代的时候已经融入中原,在清代也并不把他们视作满洲人,也没有让他们入旗,比如说福建粘氏自称完颜氏等等,这种在改开之后也纷纷申报满族,实际上是比较特殊的行为。


橘玄雅


清朝有没入旗的满族人。努尔哈赤统一各个女真部落。有的部落不想打仗就跑到山里。所以,满族人也有不入旗的。旗人是包括满族人,蒙古人,汉族人,包括俄罗斯人,朝鲜族人。

满汉不通婚是假的,确切的说应该是。旗民不通婚。入旗的汉人女子是不许裹脚的。


祁特理阿克顿


虽然努尔哈赤是女真后裔,并不意味着满族就是女真的延续。八旗是努尔哈赤在军事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女真,汉人,朝鲜人等等。而后又扩张成了蒙八旗,汉八旗等。


徐99号


如果说完颜后裔算是满族,那女真人,完颜后代,都没有入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