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不设置一个类似于明朝的锦衣卫来监视百官呢?

东海已有几座山


锦衣卫本质上是一种特务政治,是揭露官员隐私而不是检举不法的,对于清朝来说,摒弃锦衣卫的特务统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少数民族政权,维护大清基业是整个满族的根本利益。

全国各地的总督巡抚都由满族亲贵把持,因此不存在根本上的颠覆政权性质的谋反,搞特务政治也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1.完善的监察制度

明清时期,都通过督察院之下的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监察御史的科道设置,监察制度更加系统化,在清代,监察御史由十三道改为十五道。其职司除了负责本道监察外还兼理中央各部的纠察。

2.皇权的维护

这套监察制度,有利于皇帝对于官僚机器的有效控制,对皇帝来说他们是鹰爪,对于文武百官而言,监察官就是权力机关,通过这套制度,达到以官制官的目的,同时,监察官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也是皇帝对官僚系统垂直驾驭的必须,它会起到一个调节官员资源配置的作用。

3.古代监察官品秩卑,权势重。

例如汉代,除了御史大夫为2000石外,地方上的刺史才有600石。唐代御史台除大夫三品外,监察御史只有八品,元代以后才升至七品。他们虽然待遇差品级低,但权力很大,可以参奏除皇帝之外的一切朝廷命官,故为人所忌惮。

这样做的考虑就是,秩卑禄薄,更能激发起这些官员的责任心,少一些顾及,而权势大,可以为他们弹劾纠察畅行无阻,提供便利。 但这些只是相对的,一般来说,监察职能更直接的受皇帝的影响,其权力的行使,需要皇帝的撑腰,而且他们毕竟是官僚,难以保持中立性,很快就会卷入朋党之争,为人所利用。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秦右史


清朝建立之后,充分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在制度上和具体政策上面都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比如清朝不允许太监干政,所以有清一朝也没有出现像明朝刘谨、魏忠贤那样的权阉,清朝的皇帝一般都比较勤奋,这就是充分吸取了明朝皇帝怠政、懒政的历史教训。

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有非常发达的特务系统,朱元璋时期开始有锦衣卫,到了明成祖时期开始出现东厂,后来还先后出现过西厂和内行厂,这些特务机构负责侦查百官的行踪,一旦发现不法,可以先行逮捕进行审问。

而清朝是没有成立过类似于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构的。一则是因为清朝吸取了明朝因为特务横行所导致的政治黑暗的教训。二则是清朝已经将监督的职责进行了拆分,相关职责在文官的义务当中已经有所体现。

在中央层面,六部之间权责分立,互相牵制,而且每部均实行满汉复职制,可以达到互相监督的效果。中央还有督察院、大理寺等专门负责司法的机构和衙门。在地方上清朝地方的督抚一般就有监督下级行政机构主官(比如知府、道台)的权力,而布政使和按察使以及学政则有监督督抚和互相监督的职责,按察使还专门负责纠察全省的刑名,所以地方上的监督机制是完善的,雍正以后还设立了密折制度,这就更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在军事权力方面,清朝也有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和商埠,清朝都有八旗驻防,这些八旗军就有监督地方绿营部队的职责,所以驻防将军一般权力比较大,比如江宁将军地位有时候甚至超过两江总督。

清朝雍正和乾隆时期也曾经有过类似明朝特务机构的组织出现,那就是“粘杆处”,不过该机构行动隐蔽,没有留下太多的资料,后人也是根据传言进行猜测。


青年史学家


先说答案:前期顾不上,后期不需要。

满人有很多政治习惯和中国传统政治习惯是有区别的,你可以说满人的政治习惯更原始,也可以说更多的保留了一些民主因子。

比如皇太极等逼死多尔衮、多铎亲妈,却善待多尔衮、多铎,并且等多尔衮、多铎长大后赋予他们实权;再比如皇太极去世后,用类似原始民主的方式选举了福临为皇太极继承人,而非年长又善战的豪格。

而豪格作为多尔衮与顺治的竞争对手,竟然能长时间手握重兵。

这一切都与中原政治传统不符合。

而这种源自满人贵族之间内生的政治习惯不可能随着满人入关马上就消失,作为一种习惯,建立起来需要时间,但是消亡起来也是需要时间的。

从政治制度来说,满人入关后长时间还保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虽然皇太极时期就发明了内三院,入主中原后多尔衮又恢复了明朝称呼“内阁”,但是至少在康熙朝以前,真正重大的决策和决定都是出自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帝的会商,清初时期的内阁更像朱元璋、朱棣时期的内阁,完全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负责为皇帝处理一些文书工作。

就连顺治自己都承认,清初内阁不过就是一个秘书班子:“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朕不隶,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

当然,另一个原因就是满人出于对汉人的防范,对任何汉人要扩权的动作都比较警惕,比如在洪承畴、冯铨等汉大臣强烈要求下,多尔衮批准了内三院改名内阁,并且同意按照明朝内阁模式来行事;但是多尔衮马上又以“陈奏本章,照顾明例,殊觉迟误”,为借口,规定:“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所谓“速奏”,就是“径诣宫门陈奏”,而不是先送到内三院票拟,这就剥夺了内院对大批部本的预知权,部分恢复了关外奏议不经票拟的传统。

所以,这一阶段,清朝皇帝主要是想办法怎么从满人贵族手里夺权,而并不着急监视汉人官吏,因为明朝官员的权力此时大部分在满人贵族手里;顺治于顺治十一年废除内务府,学习明朝,设立以太监为主的“十三衙门”就是一次夺权尝试。

但是由于顺治死亡,这次尝试失败了,不但如此,以鳌拜为代表的满人贵族们还以顺治名义发布了可以说是“罪己诏”的遗诏,在这封遗诏里,满人贵族以顺治口吻表示顺治所有打着汉化名义加强皇权的举动都是错误的,不但裁撤了十三衙门,恢复了内务府,还把内阁又改回内三院,并且处死了顺治重用的,也是十三衙门创始人太监吴良辅,并且以康熙的口吻下诏称“……十三衙门、尽行革去。凡事皆遵太祖太宗时定制行。内官俱永不用。”

顺便说一句,十三衙门不是所谓的特务机构,十三衙门是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宣徽院)、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尚宝司)、司设监、尚方监(尚方院)、惜薪司、钟鼓司(礼仪监、礼仪院)、兵杖局、织染局(经局)

这其实就是一次满人贵族对爱新觉罗皇帝专权的反动,从制度上说,满人贵族是希望一直维持这种军事民主制度,而从皇帝角度,当然是希望把权力都归于一人。

这就是所谓的“前期顾不上”。

下面要说“后期不需要”

随着康熙擒鳌拜,平三藩,到了康熙三十六年,此时他将议政王大臣会议里的“王”字删掉,变成“议政大臣会议”,并且按照十三衙门的规划改组了内务府,这个时候满人贵族权力已经被极大削弱,而被压制了很久的汉人官吏权力终于抬头了。

这就是康熙朝为什么出现明珠、索额图这样权力极大的内阁大学士原因。

但是由于满人王朝的特殊性(少数统治多数,特有的八旗制度),内阁大学士权力虽大不代表汉人权力大,而一般满人贵族、八旗、包衣因为和皇帝存在直接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得皇帝可以绕过国法,直接对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大臣实行家法,所以清朝皇帝并不需要像朱元璋那样建立监视百官的机构。

更重要的是此时,康熙已经发明了密折制度,康熙就要求亲信事无巨细都可以秘密上奏,康熙在批语里,关心外头年成、雨水、风俗、民情甚至要求“就是笑话也好,说出来叫老主子笑笑”,这其实就已经有点监察的意思在里面了。

比如江苏巡抚宋荦,他的品级远在苏州织造李煦之上,但是由于李煦是康熙亲信,有密折上奏权利,结果遇到事情宋荦还要求李煦代为密奏,而这种密折制度存在也使得官员不敢乱说乱动。

到了康熙儿子雍正,更是把密折制度发扬光大,变成行之于天下的制度。有密折专奏权的不一定是大员,有高官显贵,也有微末、芥子之官,星星点点遍布全国,分不清谁拥有这种权力。谁要是卖弄或暴露自己拥有密折权,很快就会被雍正剥夺掉。

无论天气、收成、水旱灾情、军情、粮秣、盐务、社会、祭神、某地出某产品、笑话、某人某场合出洋相、某官员操守品行轶闻、谁和谁闹别扭翻脸、谁喜爱听什么戏……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样的小匣子汇集到雍正手中,他一一看过,择要批复——一千多万字的《朱批谕旨》就是这样传下来的。

杨启樵先生在《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一书中认为:密

折制是雍正推行专制政治的有效手段。之一,皇帝可以直接处理庶务,

强化其权利;之二,有效地控制了官员,使他们互相牵制,效忠于皇

上。密折制度牵涉到君臣间的权力的分配,是官僚政治的重大改革。

到了这个阶段,清朝皇帝也实在是不需要什么锦衣卫了。

注释:

《清初内务府及其与十三衙门的关系》,作者:祁美琴,《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

《雍正朝的密折制度》,作者:晁中辰,《文史哲》2002年第2期

《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作者:高翔 ,来源:《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4期


兰台


大明亡在宦官和锦衣卫,野猪皮再坏也不是傻子啊!粗人简单粗暴!






在下北镇抚司沈炼


监察御史,左督御史就是明面上的监视百官的机构、官员,清初的各镇八旗将军,雍正乾隆的粘杆处就是暗面的监察机构,由于清朝的兵吏两部直接掌控于满汉中堂,又最终归属于皇帝,所以这种监察最多停留在官员是否渎职是否贪赃枉法的层面,大明朝则不是,国家大事统归于六部,六部又归属内阁,也就是阁老,然后才是皇帝,明的内阁,相当于开府制式的丞相,相较于清的中堂,自由度与权利大得多,明出了皇帝还有各藩王,这时候地方或者中央官员若稍有异性,轻则败坏国家经济,重则损害皇权利益,锦衣卫除了上述监察功能,还起着防范官员士绅以各种方式结党对抗皇权,防止政权颠覆或受损的功能,明清两代形式不同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监察制度


姒通八达


明朝锦衣卫在清朝改名为銮仪卫,后避宣统帝讳,改为銮舆卫。

明朝锦衣卫是因常干特务监视事宜,人人厌恶;清朝銮仪卫负责皇帝警卫工作,掌銮仪卫事大臣也是武臣之首(正一品),班列领侍卫内大臣之前。

一 清朝的民族政策和吏治基本不需要特务机关;皇帝最信任的是宗室和八旗,相对而言是非常小的圈子,宗室和八旗又被派往各地镇守一方,位在汉官之上(例如康熙年的康亲王杰书坐镇东南平定叛乱;各地有驻防八旗的,督抚提镇位在将军之后)八旗驻防别置满城,已经是对官吏百姓的监督;

二 清朝内务府负责皇帝家务,内务府官员属于皇帝家臣,深得皇帝信任,他们被派往各地,享有单独上奏皇帝的权力,例如江宁织造曹寅曾密奏康熙帝,使其对江南科考大案有真正掌握,认清督抚不合的缘由;

三 清朝奏折制度发达,上至将军督抚,下至道台府州,不少人专事密奏,官员相互弹劾,皇帝可以掌握。


伊洛河畔看春秋


因为清朝皇权是确实达到顶峰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依靠的是皇族,八旗,汉人官员地位相对满人官员低,皇帝以及周边的皇族,能够牢牢掌握政权,文官基本无法形成集团制约皇权。事实上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满清依靠自身实力无法镇压,方才起用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募集湘军,淮军,发展地方团练。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大员,封疆大吏实力才逐渐壮大,汉人官员地位才逐渐提升。即使如此,在清朝未崩盘前,皇权仍然十分牢固。

再看明朝,最开始的锦衣卫其实是朱元璋清洗功臣,剪除异己的工具,朱元璋也深知这把双刃剑的危害,用完之后,即裁撤。但朱棣是通过武力手段夺走侄子的江山的,于是重新起用锦衣卫。锦衣卫作为皇帝亲信,耳目,为皇帝所器重。内阁逐渐完善以后,皇权受到制约,于是锦衣卫,太监集团成为皇帝维护皇权的利剑。

锦衣卫的产生与皇权息息相关。清朝皇权更加集中,无需锦衣卫也无妨。


生说


先说有没有再说为什么,答案是清朝有过这样的组织。

清朝的特务组织叫粘杆处,也就是民间传说的血滴子,不过存在时间比较短,胤禛未登基时成立,刚开始主要为了同期他皇子争斗窃取情报,登基后改名尚虞备用处,属内务府,负责接收奏章,稽查百官。

粘杆处是缩小版的锦衣卫,权力类似,但要小很多,而且在雍正朝基本没掀起过什么风浪,乾隆上位后就被撤销了。

清朝不设立类似机关的原因,其它答主都回答的很好,我这是补充。


渔樵侃史


谁说没有粘杆处,这粘杆处,也就是血滴子,是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

(1678~1735,1722年继位,年号雍正)创立的。是清朝的特务机关,正式名称叫尚虞备用处 。这个间谍组织比锦衣卫厉害多了,

若为青167432712


这是一个统治阶层的数量大小的问题。满清的统治阶层是满族,皇族和,满族的所有人。因为他们的人口相对来说基数也是比较大的。要是推翻他们的统治,需要推翻,所有满族人!而明朝的统治阶层,只是皇族。皇族就那些人相对来说还是少数的。所以就需要制衡。就出现了锦衣卫东厂之类的。来制衡文官系统,和武将系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