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不設置一個類似於明朝的錦衣衛來監視百官呢?

東海已有幾座山


錦衣衛本質上是一種特務政治,是揭露官員隱私而不是檢舉不法的,對於清朝來說,摒棄錦衣衛的特務統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少數民族政權,維護大清基業是整個滿族的根本利益。

全國各地的總督巡撫都由滿族親貴把持,因此不存在根本上的顛覆政權性質的謀反,搞特務政治也就沒有什麼必要了。

1.完善的監察制度

明清時期,都通過督察院之下的六科給事中和十五道監察御史的科道設置,監察制度更加系統化,在清代,監察御史由十三道改為十五道。其職司除了負責本道監察外還兼理中央各部的糾察。

2.皇權的維護

這套監察制度,有利於皇帝對於官僚機器的有效控制,對皇帝來說他們是鷹爪,對於文武百官而言,監察官就是權力機關,通過這套制度,達到以官制官的目的,同時,監察官對行政權力的制約,也是皇帝對官僚系統垂直駕馭的必須,它會起到一個調節官員資源配置的作用。

3.古代監察官品秩卑,權勢重。

例如漢代,除了御史大夫為2000石外,地方上的刺史才有600石。唐代御史臺除大夫三品外,監察御史只有八品,元代以後才升至七品。他們雖然待遇差品級低,但權力很大,可以參奏除皇帝之外的一切朝廷命官,故為人所忌憚。

這樣做的考慮就是,秩卑祿薄,更能激發起這些官員的責任心,少一些顧及,而權勢大,可以為他們彈劾糾察暢行無阻,提供便利。 但這些只是相對的,一般來說,監察職能更直接的受皇帝的影響,其權力的行使,需要皇帝的撐腰,而且他們畢竟是官僚,難以保持中立性,很快就會捲入朋黨之爭,為人所利用。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秦右史


清朝建立之後,充分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在制度上和具體政策上面都做出了一系列的調整,比如清朝不允許太監干政,所以有清一朝也沒有出現像明朝劉謹、魏忠賢那樣的權閹,清朝的皇帝一般都比較勤奮,這就是充分吸取了明朝皇帝怠政、懶政的歷史教訓。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有非常發達的特務系統,朱元璋時期開始有錦衣衛,到了明成祖時期開始出現東廠,後來還先後出現過西廠和內行廠,這些特務機構負責偵查百官的行蹤,一旦發現不法,可以先行逮捕進行審問。

而清朝是沒有成立過類似於錦衣衛這樣的特務機構的。一則是因為清朝吸取了明朝因為特務橫行所導致的政治黑暗的教訓。二則是清朝已經將監督的職責進行了拆分,相關職責在文官的義務當中已經有所體現。

在中央層面,六部之間權責分立,互相牽制,而且每部均實行滿漢復職制,可以達到互相監督的效果。中央還有督察院、大理寺等專門負責司法的機構和衙門。在地方上清朝地方的督撫一般就有監督下級行政機構主官(比如知府、道臺)的權力,而布政使和按察使以及學政則有監督督撫和互相監督的職責,按察使還專門負責糾察全省的刑名,所以地方上的監督機制是完善的,雍正以後還設立了密摺制度,這就更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監察。

在軍事權力方面,清朝也有比較完善的監督機制。在全國各主要城市和商埠,清朝都有八旗駐防,這些八旗軍就有監督地方綠營部隊的職責,所以駐防將軍一般權力比較大,比如江寧將軍地位有時候甚至超過兩江總督。

清朝雍正和乾隆時期也曾經有過類似明朝特務機構的組織出現,那就是“粘杆處”,不過該機構行動隱蔽,沒有留下太多的資料,後人也是根據傳言進行猜測。


青年史學家


先說答案:前期顧不上,後期不需要。

滿人有很多政治習慣和中國傳統政治習慣是有區別的,你可以說滿人的政治習慣更原始,也可以說更多的保留了一些民主因子。

比如皇太極等逼死多爾袞、多鐸親媽,卻善待多爾袞、多鐸,並且等多爾袞、多鐸長大後賦予他們實權;再比如皇太極去世後,用類似原始民主的方式選舉了福臨為皇太極繼承人,而非年長又善戰的豪格。

而豪格作為多爾袞與順治的競爭對手,竟然能長時間手握重兵。

這一切都與中原政治傳統不符合。

而這種源自滿人貴族之間內生的政治習慣不可能隨著滿人入關馬上就消失,作為一種習慣,建立起來需要時間,但是消亡起來也是需要時間的。

從政治制度來說,滿人入關後長時間還保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雖然皇太極時期就發明了內三院,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又恢復了明朝稱呼“內閣”,但是至少在康熙朝以前,真正重大的決策和決定都是出自議政王大臣會議與皇帝的會商,清初時期的內閣更像朱元璋、朱棣時期的內閣,完全是皇帝的秘書班子,負責為皇帝處理一些文書工作。

就連順治自己都承認,清初內閣不過就是一個秘書班子:“爾等(大學士)職司票擬,一應章奏有成規者,爾等不過照例擬旨,凡有改正者,皆朕親裁,未能俾爾等各出所見佐朕不隸,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爾等俱未獲盡展才猷。”

當然,另一個原因就是滿人出於對漢人的防範,對任何漢人要擴權的動作都比較警惕,比如在洪承疇、馮銓等漢大臣強烈要求下,多爾袞批准了內三院改名內閣,並且同意按照明朝內閣模式來行事;但是多爾袞馬上又以“陳奏本章,照顧明例,殊覺遲誤”,為藉口,規定:“今後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所謂“速奏”,就是“徑詣宮門陳奏”,而不是先送到內三院票擬,這就剝奪了內院對大批部本的預知權,部分恢復了關外奏議不經票擬的傳統。

所以,這一階段,清朝皇帝主要是想辦法怎麼從滿人貴族手裡奪權,而並不著急監視漢人官吏,因為明朝官員的權力此時大部分在滿人貴族手裡;順治於順治十一年廢除內務府,學習明朝,設立以太監為主的“十三衙門”就是一次奪權嘗試。

但是由於順治死亡,這次嘗試失敗了,不但如此,以鰲拜為代表的滿人貴族們還以順治名義發佈了可以說是“罪己詔”的遺詔,在這封遺詔裡,滿人貴族以順治口吻表示順治所有打著漢化名義加強皇權的舉動都是錯誤的,不但裁撤了十三衙門,恢復了內務府,還把內閣又改回內三院,並且處死了順治重用的,也是十三衙門創始人太監吳良輔,並且以康熙的口吻下詔稱“……十三衙門、盡行革去。凡事皆遵太祖太宗時定製行。內官俱永不用。”

順便說一句,十三衙門不是所謂的特務機構,十三衙門是司禮監、御用監、御馬監、內官監(宣徽院)、尚衣監、尚膳監、尚寶監(尚寶司)、司設監、尚方監(尚方院)、惜薪司、鐘鼓司(禮儀監、禮儀院)、兵杖局、織染局(經局)

這其實就是一次滿人貴族對愛新覺羅皇帝專權的反動,從制度上說,滿人貴族是希望一直維持這種軍事民主制度,而從皇帝角度,當然是希望把權力都歸於一人。

這就是所謂的“前期顧不上”。

下面要說“後期不需要”

隨著康熙擒鰲拜,平三藩,到了康熙三十六年,此時他將議政王大臣會議裡的“王”字刪掉,變成“議政大臣會議”,並且按照十三衙門的規劃改組了內務府,這個時候滿人貴族權力已經被極大削弱,而被壓制了很久的漢人官吏權力終於抬頭了。

這就是康熙朝為什麼出現明珠、索額圖這樣權力極大的內閣大學士原因。

但是由於滿人王朝的特殊性(少數統治多數,特有的八旗制度),內閣大學士權力雖大不代表漢人權力大,而一般滿人貴族、八旗、包衣因為和皇帝存在直接的人身依附關係,使得皇帝可以繞過國法,直接對有人身依附關係的大臣實行家法,所以清朝皇帝並不需要像朱元璋那樣建立監視百官的機構。

更重要的是此時,康熙已經發明瞭密摺制度,康熙就要求親信事無鉅細都可以秘密上奏,康熙在批語裡,關心外頭年成、雨水、風俗、民情甚至要求“就是笑話也好,說出來叫老主子笑笑”,這其實就已經有點監察的意思在裡面了。

比如江蘇巡撫宋犖,他的品級遠在蘇州織造李煦之上,但是由於李煦是康熙親信,有密摺上奏權利,結果遇到事情宋犖還要求李煦代為密奏,而這種密摺制度存在也使得官員不敢亂說亂動。

到了康熙兒子雍正,更是把密摺制度發揚光大,變成行之於天下的制度。有密摺專奏權的不一定是大員,有高官顯貴,也有微末、芥子之官,星星點點遍佈全國,分不清誰擁有這種權力。誰要是賣弄或暴露自己擁有密摺權,很快就會被雍正剝奪掉。

無論天氣、收成、水旱災情、軍情、糧秣、鹽務、社會、祭神、某地出某產品、笑話、某人某場合出洋相、某官員操守品行軼聞、誰和誰鬧彆扭翻臉、誰喜愛聽什麼戲……五花八門,應有盡有。這樣的小匣子彙集到雍正手中,他一一看過,擇要批覆——一千多萬字的《硃批諭旨》就是這樣傳下來的。

楊啟樵先生在《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一書中認為:密

折制是雍正推行專制政治的有效手段。之一,皇帝可以直接處理庶務,

強化其權利;之二,有效地控制了官員,使他們互相牽制,效忠於皇

上。密摺制度牽涉到君臣間的權力的分配,是官僚政治的重大改革。

到了這個階段,清朝皇帝也實在是不需要什麼錦衣衛了。

註釋:

《清初內務府及其與十三衙門的關係》,作者:祁美琴,《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

《雍正朝的密摺制度》,作者:晁中辰,《文史哲》2002年第2期

《略論清朝中央權力分配體制》,作者:高翔 ,來源:《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4期


蘭臺


大明亡在宦官和錦衣衛,野豬皮再壞也不是傻子啊!粗人簡單粗暴!






在下北鎮撫司沈煉


監察御史,左督御史就是明面上的監視百官的機構、官員,清初的各鎮八旗將軍,雍正乾隆的粘杆處就是暗面的監察機構,由於清朝的兵吏兩部直接掌控於滿漢中堂,又最終歸屬於皇帝,所以這種監察最多停留在官員是否瀆職是否貪贓枉法的層面,大明朝則不是,國家大事統歸於六部,六部又歸屬內閣,也就是閣老,然後才是皇帝,明的內閣,相當於開府制式的丞相,相較於清的中堂,自由度與權利大得多,明出了皇帝還有各藩王,這時候地方或者中央官員若稍有異性,輕則敗壞國家經濟,重則損害皇權利益,錦衣衛除了上述監察功能,還起著防範官員士紳以各種方式結黨對抗皇權,防止政權顛覆或受損的功能,明清兩代形式不同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監察制度


姒通八達


明朝錦衣衛在清朝改名為鑾儀衛,後避宣統帝諱,改為鑾輿衛。

明朝錦衣衛是因常幹特務監視事宜,人人厭惡;清朝鑾儀衛負責皇帝警衛工作,掌鑾儀衛事大臣也是武臣之首(正一品),班列領侍衛內大臣之前。

一 清朝的民族政策和吏治基本不需要特務機關;皇帝最信任的是宗室和八旗,相對而言是非常小的圈子,宗室和八旗又被派往各地鎮守一方,位在漢官之上(例如康熙年的康親王傑書坐鎮東南平定叛亂;各地有駐防八旗的,督撫提鎮位在將軍之後)八旗駐防別置滿城,已經是對官吏百姓的監督;

二 清朝內務府負責皇帝家務,內務府官員屬於皇帝家臣,深得皇帝信任,他們被派往各地,享有單獨上奏皇帝的權力,例如江寧織造曹寅曾密奏康熙帝,使其對江南科考大案有真正掌握,認清督撫不合的緣由;

三 清朝奏摺制度發達,上至將軍督撫,下至道臺府州,不少人專事密奏,官員相互彈劾,皇帝可以掌握。


伊洛河畔看春秋


因為清朝皇權是確實達到頂峰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依靠的是皇族,八旗,漢人官員地位相對滿人官員低,皇帝以及周邊的皇族,能夠牢牢掌握政權,文官基本無法形成集團制約皇權。事實上直到太平天國運動,滿清依靠自身實力無法鎮壓,方才起用漢人曾國藩,李鴻章等募集湘軍,淮軍,發展地方團練。在這個過程中,地方大員,封疆大吏實力才逐漸壯大,漢人官員地位才逐漸提升。即使如此,在清朝未崩盤前,皇權仍然十分牢固。

再看明朝,最開始的錦衣衛其實是朱元璋清洗功臣,剪除異己的工具,朱元璋也深知這把雙刃劍的危害,用完之後,即裁撤。但朱棣是通過武力手段奪走侄子的江山的,於是重新起用錦衣衛。錦衣衛作為皇帝親信,耳目,為皇帝所器重。內閣逐漸完善以後,皇權受到制約,於是錦衣衛,太監集團成為皇帝維護皇權的利劍。

錦衣衛的產生與皇權息息相關。清朝皇權更加集中,無需錦衣衛也無妨。


生說


先說有沒有再說為什麼,答案是清朝有過這樣的組織。

清朝的特務組織叫粘杆處,也就是民間傳說的血滴子,不過存在時間比較短,胤禛未登基時成立,剛開始主要為了同期他皇子爭鬥竊取情報,登基後改名尚虞備用處,屬內務府,負責接收奏章,稽查百官。

粘杆處是縮小版的錦衣衛,權力類似,但要小很多,而且在雍正朝基本沒掀起過什麼風浪,乾隆上位後就被撤銷了。

清朝不設立類似機關的原因,其它答主都回答的很好,我這是補充。


漁樵侃史


誰說沒有粘杆處,這粘杆處,也就是血滴子,是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

(1678~1735,1722年繼位,年號雍正)創立的。是清朝的特務機關,正式名稱叫尚虞備用處 。這個間諜組織比錦衣衛厲害多了,

若為青167432712


這是一個統治階層的數量大小的問題。滿清的統治階層是滿族,皇族和,滿族的所有人。因為他們的人口相對來說基數也是比較大的。要是推翻他們的統治,需要推翻,所有滿族人!而明朝的統治階層,只是皇族。皇族就那些人相對來說還是少數的。所以就需要制衡。就出現了錦衣衛東廠之類的。來制衡文官系統,和武將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