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廣東有錦衣衛,分別分佈在哪裡?

黑水冥王


錦衣衛的前世今生,篇幅有限這裡就不多講。錦衣衛在史書中,尤其是清人編寫的各種書籍中,是奸邪的代名詞,造就了今天很多人都忽略了錦衣衛建立的初衷——偵糾,忽略了明朝錦衣衛做為當時的“中情局”的一大特性。

嶺南從秦始皇的五十萬大軍征伐開始,就一直在中原王朝的版圖中,彷彿間給人一種錯覺,在中華兩千多年的戰爭史中,嶺南地區並沒有過多戰亂,是和平、安靜、優雅的地方,是中原戰亂時,華夏人最後的避風港。

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嶺南地區有個奇特的特點,就是每當中原王朝大一統、或是王朝走向下坡路時,都會出現反叛,反而是在中原戰亂時,叛亂很少,接納了大量逃難的中原地區人口。甚至成為反抗異族入侵的最後堡壘。

這是因為嶺南地區山多、民族眾多的特徵導致的。所以當明朝建立後,兩廣地區的苗、瑤、侗、回、京、彝、僮族(現在的壯族)就出現了聯合反叛,為了分化這些少數民族的叛亂,明朝朱元璋將蒙元時期廣西沿海的各府(高州、化州、雷州、廉州、欽州、瓊州)劃歸廣東直轄,同時為了避免像元朝那樣地方的行中書省統攬軍、政、財大權,遂行三司分治:布政使司掌民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獄,都指揮使司掌軍政,還在各地設立衛所。

這時候廣東錦衣衛在名義上是隸屬廣東都指揮使司麾下。可能大家會罵,怎麼可能錦衣衛是別人家的下屬,但是在朱元璋時期,各地的錦衣衛的確是隸屬於都指揮使管轄範疇,只不過,錦衣衛擁有他們的上司沒有的權利——可以直接上報皇帝。

這時候的錦衣衛到底有沒有參與平叛中,書籍裡並沒有記載有,從北方的錦衣衛收集蒙古情報、繪製草原地圖的情況來分析,嶺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叛亂,錦衣衛應該有參與平叛,畢竟那時候的錦衣衛不僅僅是“反貪局”,還是“國安局”“中情局”。

廣東的錦衣衛記錄很少,在永樂大帝時期,曾有過公文提示,在廣東道中的廣州府、肇慶府、韶州府、惠州府、潮州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瓊州府,這些大府中都設立有錦衣衛百戶。

其實這也可能是兩廣地區,中原王朝真正控制的只有道路發達的地區或是各府州等大城市的原因在內。兩廣地區在明清時期,叛亂不斷,在明朝時期除了廣西的少數民族叛亂之外,廣東也有幾次大範圍的叛亂,比如疍民反叛。甚至是在明朝嘉靖時期,廣東官方就在官文中提到,沿海地區的漁民不服管教,不交賦稅,經常組團跑到縣城打劫。

但是廣東的錦衣衛記錄真的很少,並沒有像北方錦衣衛的“奸邪”記錄,也沒有像參與對外戰爭時偵糾敵情的記載,就好像是平淡如水般存在著。直到明末,廣東錦衣衛才出現了一個堅持抗爭滿清,寧願自殺也不投降,但也被後來的文人稱為大奸臣的的錦衣衛指揮使!

1646年11月,永曆帝在廣東即位之後,馬吉翔升任錦衣衛指揮使,成了明朝最後一任錦衣衛老大。直到1661年8月12日的咒水之難發生,馬吉翔自刎死在緬北後,錦衣衛伴隨大明一起隕落。

在後來的清人編寫的史書中,這個大明朝最後一個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列為奸佞傳中。反正就是說他“起於市井,依靠溜鬚拍馬,盡握中外權,貪得無厭,膽小怕事,一路帶永曆不停的逃跑”。

開始讀史時,真的很憤慨這一“奸佞”,可是後來想了想,那個編寫奸佞傳的文人,好像是毫無節操投降滿清的溫體仁的族孫,再想想好像在咒水之難當事人都死光了……這個一直堅持抗擊滿清,寧願伴隨永曆皇帝四處奔逃,最後寧死不降的特務頭子,真的是奸佞嗎?


斐駺


錦衣衛在歷史上是明朝獨創。

明朝軍隊的建制實行衛所制,即:小旗(10人),總旗(50人),百戶(112人),千戶(1120人)也稱所,衛(5600人)。禁衛軍有十二個衛,錦衣衛是其中的一個衛。

錦衣衛起初只是皇帝的侍衛隊加儀仗隊,負責皇帝的安全和出行時的威儀。後來,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對百官的監控,保朱家江山千秋萬代,又賦予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可以收集軍政情報,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有自己的監獄及獨立的辦案程序。

錦衣衛最高長官為指揮使,由皇帝親信的官員擔任,下轄同知、僉事、鎮撫使、千戶長、百戶長等官員。錦衣衛指揮使不屬六部管轄,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拘捕包括皇親國戚在內的任何人,進行秘密審迅。從此,錦衣衛轉變成特務機關,成為皇帝控制百官的工具。(錦衣衛辦案只針對官員)。明朝歷代皇帝都喜歡使用錦衣衛,對他們額外恩寵。

錦衣衛有著神秘而又特殊的使命,權力加大而沒有監管。他們往往為了邀功,隨意羅織罪名,公報私仇,製造了很多冤假錯案。他們經常貪贓枉法,胡作非為,百官懼其勢而不敢言,遂漸成為社會的毒瘤。也成為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錦衣衛在明朝全國各地都有分支機構,他們可以直達皇帝,不受地方官節制。

廣東在明朝是十三行省之一,下轄廣州、惠州、潮州、雷州、廉州、韶州、高州、梅州、瓊州、肇慶十府。明朝在廣東設有錦衣衛,十府分別設有千戶所。


段輝時


錦衣衛建立之初為朱元璋為吳王(未稱帝)的拱衛司,後改為洪武帝的親軍都尉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式改名為皇帝親衛隊“上十二衛”之一的錦衣衛。

錦衣衛開始時主要承擔的職責為皇帝親衛的職責,因為是皇帝貼身衛隊,需要進行事先調查,故經常進行秘密調查工作,可以無需經過任何手續抓捕逮捕任何人,還有權直接對相關人員審問,剛開始,大部分活動只針對危害皇帝安全,後來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和監視文武百官,特別是開國功臣,決定設立一個特務機關,於是將錦衣衛的功能增加,特令錦衣衛掌管刑獄,賦予錦衣衛巡察緝捕之權,專門從事探查,偵查,逮捕,監視,審問等活動,從此錦衣衛變成為明朝主要的特務機關。朱元璋大殺功臣和朱棣大殺建文舊臣使錦衣衛的權力大為擴張,故有明一代,此弊病一直難去。



錦衣衛最高長官是“恆以勳戚都督領之”的指揮使(正三品)一人。下面有14個所,分別置辦了官校,各級官包括:指揮同知(從三品)二人,指揮僉事(正四品)二人,十四所千戶(正五品)十四人,然後下面還有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試百戶(從六品)、總旗(正七品)、小旗(從七品)等等。官死後以親子弟接替,無則選民間清白子弟擔任。校為校尉力士,基本來自民間,從清白家世的民戶中挑選出一些無惡疾無不良嗜好的壯丁來充當。這些官校又稱“緹騎”。緹騎在洪武時代只有500人左右,永樂時代就大為擴充,到了正德年間,有正式編制的錦衣衛就已經近六萬人,加上軍餘和收買的一些三教九流流氓地痞無賴等等(沒有正式編制,屬於臨時工),錦衣衛名下有十幾萬之多。



除了十四所之外,還有兩大鎮撫司,南鎮撫司和北鎮撫司,南北鎮撫(從四品)各一人,南鎮撫司負責掌管錦衣衛內部刑名,兼負責軍匠和軍用器械的打理(軍事法庭+科研機構),北鎮撫司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增設的,專門負責紹獄,有抓捕,審問的直接權力(克格勃間諜機構),基本進了紹獄的人,十有九無生機,雖受南鎮撫司的節制,但依然權勢滔天。



錦衣衛在明朝全國各地都有駐紮,為單獨的政府機構。廣東衛所,治所廣州(今廣東廣州)。 下轄地區包括:廣州、肇慶、韶州、惠州、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瓊州,基本每個地區都會安插人手,特別是嘉靖皇帝之後,倭寇大舉作亂,為了確保海疆安全,廣東衛所大為擴張。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錦衣衛是明朝特有的軍政情報蒐集及抓捕、審訊等暴力機構於一體的部門,有皇帝直接管轄。

前身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拱衛司”,在明朝可以說是凌駕於各個機構之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等等,權勢滔天,大體上可以視作於今天的特務情報部門。

朱元璋時,洪武二十年(1387年)曾下令撤銷錦衣衛,到了明成祖朱棣又重新恢復,以便鞏固統治,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清兵入關後也曾設立過一年。

錦衣衛性質需要,在全國各地都有分支機構,在廣東設在廣州,包含旗下廣州、雷州、肇慶、韶州、惠州、潮州、高州、廉州、瓊州。

後來倭寇頻犯,廣東、福建等地大幅度擴大,嘉靖時期,錦衣衛勢力達到頂峰,東西廠見之,也要低眉順目,之後慢慢衰敗。


黑白歷史說


導語: 現在一提到 “錦衣衛 ”三字,很多人腦子裡會立即映出流行影視 作品中塑造的錦衣衛官員標準形象:身著飛魚服,腰佩繡春刀,飛簷 走壁,武藝高強 現在一提到 “錦衣衛 ”三字,很多人腦子裡會立即映出流行影視作品中塑造的錦衣衛官員標準形象:身著飛魚服,腰佩繡春刀,飛簷走壁, 武藝高強,從事著保衛皇帝、暗護忠良、刺探倭寇、保國衛民等神聖 而又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工作,堪比古代的 007。

但是,明朝的錦衣衛真 的有這麼神奇嗎? 舉傘扇的儀仗兵 錦衣衛的前身是朱元璋在建國之初設立的拱衛司,相當於皇帝的私 人衛隊。

洪武二年設立親軍都尉府,又以負責皇帝儀仗的儀鑾司隸屬 之。洪武十五年罷設親軍都尉府,改成錦衣衛。這樣,錦衣衛既繼承 了親軍都尉府的侍衛之責,又從儀鑾司那裡繼承了在朝會大典或皇帝 出巡時負責天子儀仗鹵簿的職責。

按照明代兵制,地位最高的是中央級的五軍都督府,有些類似於大軍區;然後是類似於省軍區的都指揮使司(都司) ;然後是相當於各地 軍分區的衛。明朝一般的衛有 5600 人,分為前、後、左、中、右五個 千戶所,每個千戶所 1120 人。

再分為十個百戶所,每個百戶所 112 人, 其中有 2 名總旗、 10 名小旗、 100 名士卒。 明朝錦衣衛排在親軍衛之首。親軍共二十二衛,包括洪武年間朱元 璋設立的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錦衣 衛等“上十二衛 ”和永樂年間明成祖增設的金吾左衛(原為燕王府的護衛 軍北平左衛)、金吾右衛(北平右衛) 、燕山左衛、燕山右衛、濟陽衛、 通州衛等十個親軍衛。此外還有騰驤左右衛、武驤左右衛等 “御馬四衛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