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纤指十三玄_


年初,参加女儿班上的家长会,讨论的主题是“青春期”。

有个妈妈的发言令我印象深刻。这位妈妈说,孩子上了七年级后,有时故意要跟她反着来。比如晚上做作业时,妈妈让她20:30先把澡洗了,这样妈妈可以去洗衣服,孩子可以继续做作业。做完以后也就可以直接睡觉了。结果女儿不愿意,后来妈妈就跟孩子吵了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女儿到21:00,作业也没做,澡也没洗。后来问过孩子,孩子说:“我现在青春期了,人家都说青春期会叛逆,所以我也要叛逆一下。”妈妈对孩子说:“你现在是青春期,但青春期不等于就要叛逆。"

我觉得我们平时对青春期叛逆讲得太多了,好像孩子不经历叛逆就没有青春期一样,反而让孩子觉得非要叛逆一下才正常。说实话,我们家女儿目前还没有出现什么特别的叛逆情况。有时会因为不同意他爸爸的安排会和他争几句,但是我觉得她说的都很在理,不是无理取闹,所以基本上她的合理意见我都是采纳的。而这也让孩子对我的信任感很强,什么话也愿意跟我聊。

青春期的孩子,独立人格开始成型,他们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再是绝对地模仿和崇拜权威。这是他们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毕竟我们不愿意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妈宝“,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首先是为孩子的成长而感到高兴。

其次,我们应该更多地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想法的来源和依据。现在的孩子与我们有着巨大的时代差异,包括知识结构、价值观等,他们身上有很多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

第三,理解与接纳的基础上,是我们经验的引导与分享。我们可以分享我们的意见和经验,与孩子共同讨论,在孩子的参与下做出最后的决定。相信通过这种方法达成的意见,逆反的现象应该会大大降低。


凯瑟琳老师对你说


青春期的孩子难管啊!家长先要接受这样一个理念,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进入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养育者的责任是保护孩子,而不是一味打压。

哪些事可以“自己掌控”

作为家长,可以和孩子做个朋友般的沟通,决定哪些事情孩子可以无需和父母商量,自由决定做或者不做。比如周末白天的时间安排,和谁交朋友,什么时候穿什么衣服,喜欢吃什么东西,爱好是什么等等。

哪些事必须告诉父母

因为孩子年龄小,很多事情还不能很好的为自己做出适当的选择,因此当孩子想做这些事的时候,就必须提前和父母讨论商量,然后才能去做。比如:晚上的时间如何安排?是否要报名补习班或特长班?暑期实习怎么安排?大额度的消费(例如买手机电脑等)是否可行?能否恋爱?转学、退学,大学志愿填报等等。

哪些事决不能做

比如违法犯罪的事情、半夜与异性独处、吸烟喝酒等。当然,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不同,这类事情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不对社会造成危害是一致的底线。

规则转移

家长在和孩子讨论好上述三类事情后,并不意味着就要永远坚持下去,而是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将越来越多的事情转移到孩子可掌控事情的范围中去。时间通常是半年到一年左右,规则就可以做出微调了。


临床心理专家于际敬




青春期叛逆确实让人头疼,但如果顺利度过,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以后的顺利成长也是特别有意义的。

举个例子来说这件事儿吧。

一个朋友的女儿初二叛逆,瞒着家人和老师不去学校,上下学按时回家。一周之后,老师电话问家长孩子作业的事情,才知道孩子旷课一周。

朋友问女儿不去学校还隐瞒欺骗的原因,女儿非常不屑的回答:不想去,学校没什么了不起,读书没一点用。

让她去学校,她就出去逛街,溜达到很晚才回家。

朋友夫妻两人焦虑万分。要带女儿去看心理医生,女儿坚决不去,说父母才有心理疾病,才要去看心理医生。

不得已,朋友自己看书,自学心理学知识,并且想方设法寻求各类帮助。

这个过程中,女人的叛逆让他们苦不堪言,女儿对他们夫妻不信任,不断挑衅,甚至动手打了爸妈,摔砸东西更是家常便饭。

不管他们对女儿说什么,哪怕是掏心掏肺,女儿都认为父母就是要控制她,就是不信任她,父母所有的话她都从负面理解,坚决跟父母对着干!



朋友苦不堪言,曾对我说,如果哪一天女儿不发脾气,家里不发生地震,那一天对他而言就是过节!

听的心疼!他也从150多斤暴瘦到120斤。

后来在遇到他,说到这件事,他说,后来就放下了,不再想着中考高考还有大学的事了,随她去吧,既然怎么做都是错,怎么做都只会产生更多对抗和敌意,那就算了,只要保障女儿的日常生活就行,其他的管不了,也就不管了。

他们夫妻每天正常上下班,开始有规律的健身,不再过问女儿的事情,女儿有需要的就帮她做,没需要的就各自平安。

没想到,无为而治之后,女儿反而“开窍”了,慢慢发现父母对她的抗拒敌意不感兴趣了,对她在意不在意的事情都无所谓了。

时间来到初三下学期,女儿突然发现马上要中考了,虽然她的学习成绩一向不错,可是也耽误的太多了,她竟然有一天弱弱的跟父母说,她想去上课,希望爸妈跟老师说一声。

就这样,她又回到了教室。



不过,也还是会时不时的旷课,还是会动不动就发火,只是父母都不以为意,她反而没有战场了。

前几天见到她,一个漂漂亮亮还有些腼腆的女孩子,跟着爸爸逛街呢,又没去学校。

不过朋友看女儿的眼神全是理解和尊重,还有释然,看到他们这一刻,我知道朋友和女儿已经基本走出了叛逆期。

叛逆期很艰难,但是也没那么可怕,是不是?


小猫喵喵



我家正好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说叛逆。感觉好像已经过去了,对于孩子的叛逆,如何轻松应对?

首先,作为妈妈少说话多做饭,而且是孩子爱吃的饭。青春期孩子本来就反对爸妈的唠叨,假如处在叛逆期的话,最坏的结局就是直接跟你的要求背道而驰,更多时候不激烈的那就是直接不理你了那时候,你就闭起嘴巴,挑孩子爱吃的饭好好做就好了!到时候就叫他吃饭,慢慢的孩子就会缓和。



其次坚决不能去触碰孩子所谓的隐私。青春期孩子有了自己所谓的隐私,作为家长的你,一定尽量避免去触碰,要树立孩子绝非自己私有财产的观念,理解尊重孩子,等孩子认同了你的态度,也就不会表现得那么叛逆了!

最后就是千万别拿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要知道再好那也是别人家儿子,而你家儿子再不好你也要无条件接纳,所以,坚信自己儿子独一无二才是正确的。

只要做到了这三点,对于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就不是那么明显了!


倾城秀


孩子进入青春期,这时的孩子在行为上出现了叛逆,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需要依赖大人而独立,仿佛是在向大人们宣示,我已经是成人了,不要再批我当孩子看了。许多父母由于没有学习育儿方面的知识,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变化,还是用以前的方式管教,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那么父母如何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呢。侯妈专注亲子教育,和父母们谈一下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1. 孩子长大成人了,父母要把他当作大人看,不能以大人的身份压制孩子,而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注意和孩子说话时的语气,根据孩子的变化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

2.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非常强,父母不能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多鼓励和表扬孩子,多对孩子作正面的评价。

3.父母要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需求,帮孩子一起去实现,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自然就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愿意和父母沟通了。

4.父母不拿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不否定孩子,和孩子说话不要太哆嗦,多给孩子自由和空间。

5.父母要引导青春期的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孩子被社会上不良的风气所影响。

各位家长想要学习育儿方面的知识,可以关注我,侯妈每天给你分享。


侯妈家庭教育


12-16岁这一时期的孩子正处青春期,是孩子的重要转折点,他们不仅仅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认知和思维也开始向大人转变,这一阶段是孩子最为叛逆的阶段。

孩子开始进入中学时期,身边环境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们的叛逆也就往往表现在厌学、性格倔强、自尊心强、情绪波动大、早恋等方面。这个时期校园暴力事件也是最多的。

据调查,青春期的孩子会把挑战家长和老师的权威当成“英雄主义”。在这时家长总会有一种无力感,孩子大了打他没用,说他孩子也听不进去,到底该怎么办呢?

【家长应战对策】

1、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人格,每个孩子都和成年人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

当孩子表现出自己的意愿或者观点时,千万不要去忽略孩子的意见!不要过度表现出对事情了若指掌或经验老道的样子,对孩子的反对意见,表现出不在乎或不重视,这会激怒孩子。

应该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将内心的感觉表达出来,然后给予完全的重视和关心。

让别人觉得他的反对意见是很独特的见解,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确与众不同。积极的向他表示:“我愿意尊重你的想法”,支持孩子渴望独立的尝试,告诉孩子自己是他最好的后盾。

2、注意语言

说话时注意语气、语调与用词。

尽量避免使用命令的辞令,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欢被命令、被驾驭、被强迫或被规定做任何事。有些字像"应该"、"必须"、"务必"、"一定"等,都是激起反抗情绪的祸源,命令会引起抗拒的心理。相反,应该以征求同意的方式。

尽量使用"我们",而不要使用"你"或"你们"。千万不要硬碰硬,你最好说出你的道理、想法、观念、意见、理想和问题。

尽量避免使用那些容易引起磨擦的文字,造成不愉快的关系。

3、从内心里相信你的孩子

青少年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他们都想借助自己的一些行为表现,引起他人的关注,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

家长们务必要善于读懂孩子的心理,鼓励他们去践行自己,实现自我。对孩子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

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何况孩子,家长要善待孩子的犯错。过分的批评只会引来抵触情绪。相信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孩子也会对你有足够的信任。

孩子的叛逆期,其实是老天赐予父母的机会,通过这个机会,父母会看到自己教育方面的挑战和不足,也能更清楚的发现孩子的个性特点。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知子花家庭教育


虽然我家的小孩还没到青春期,但是我可以说一个我同事家小孩青春期的事情,希望对你有帮助!

她家的儿子今年秋季上高三,目前基本都在正常轨道上认真学习,但是在上高一以前的初二初三两年时间里,这孩子也出现了青春期的各种叛逆,不听话,跟家长对着来等等!其他的都还好说,因为沉迷玩游戏,在我这同事怎么劝说或者找老师或者找朋友干预的情况下都无果后,同事真急了,在他儿子又一次玩游戏到凌晨1点没睡的时候,她果断的拿了家里的重物

把电脑砸了,当时就把他儿子吓傻了!

之后她给她儿子买了很多励志的书,一边陪着,硬逼着让他儿子一本一本的看完,慢慢的,男孩子开始做事情有耐心,可以安心些自己的作业,回家也可以安心去学习了!

目前,男孩儿的学习成绩还不错!


当然,我说的这件实事儿并不见得对每一个叛逆期的孩子都有用,但是,到了某种程度,还真必须来点狠的!一旦小树苗长歪了,毁的可能是小树的一生!

希望这个实例能对你有些帮助吧!

欢迎大家关注头条号:育儿麻麻帮,6年中小童专注力,只告诉你真实有用的育儿经验,从不照本宣科!

育儿麻麻帮


当父母是一项伟大的“工作”,具有高挑战性。

当青少年的父母将会面临更多的难题,因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由于需要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成长任务(自我角色定义),他们需要更多的自主表现来确认自己的能力与角色定义。

所以他们时常会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状态,甚至处于或激烈、或消极地与父母进行对抗,以此来挑战权威,争取个人意志的最大化自由。


家中有叛逆孩子的父母会忍不住地问:小时候明明是个人见人爱天使,长大了怎么成了恶魔?

一位将孩子送入军事化管理行为矫正机构的父亲,无奈地说道:“即使这个机构里存在武力、打手,我也认可。只要把孩子的行为给矫正过来。这是让孩子给逼的没办法了啊”。

论坛上有位母亲发帖说:想离婚,孩子也不想要了。丧偶式的婚姻,让这位妈妈既要上班赚钱,又要回家照顾老公,孩子。

正在上小学的儿子,脾气跟老公一样倔,就算做错了,也要大吵大闹,犟到最后拒不认错。这样就导致孩子同样的错误会重复犯,母子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这位妈妈心酸地说:“都看穿了。老公指望不上,孩子小学就开始不服管教,跟我叫板。如果离婚后孩子跟我,将来也会养成仇人。没意思。”


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品学兼优,敬爱父母;有的孩子却离经叛道,仇视父母呢?

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布拉夫曼博士在所著的《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中提出: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那他们就可能会通过身体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苦恼。如果父母正确地理解了孩子的焦虑,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

一个孩子生活在温馨幸福的家庭中,父母家人彼此之间充满爱与关怀,而且都顾及对方的自尊心,那么孩子就会顺利成长,情绪上也不会出现过大的波动。

但是如果父母的反应不符合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孩子可能会重复某种行为,这样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很多父母在不理解孩子焦虑或苦恼的情况下,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干预,导致了很多家庭矛盾与难以挽回的亲子关系破裂。

高艳雷,一个重庆大学法律学硕士,由于学业优秀可以继续读博深造。

每对家长都有着对孩子全然投入地照顾和殷切地期盼。能够培养出一位博士生,相信会是父母的骄傲。

但不同父母对孩子的期盼也不同。在这些期盼之下,父母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给孩子造成压力。父母会出现既关爱孩子又专制的表现。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无法获取到自尊与自信,并会产生一系列不安全感,甚至出现惊恐、焦虑等恐慌情绪。

这种混杂的情绪会使孩子感到压抑、感到被束缚,孩子自然会想要挣脱父母对其的控制。

一旦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会引发父母强烈的不安全感。父母会进一步的强化其对孩子的管控,从而引发孩子愈加强烈的抵触情绪。


高艳雷的父母对孩子的期盼是回老家结婚、生孩子。当高艳雷不同意并坚持读博时,家中爆发了矛盾。

这样的家庭矛盾是必然会发生的,因为家长与孩子都没有顾及到彼此的自尊心,并产生了极大的情绪波动。

最后,高艳雷父母将“专制”表现到极致,将高艳雷送入了杨永信的戒网中心。


对,戒网中心不单“治”网瘾,更多的是去替父母管教那些不服从父母想法的孩子。

高艳雷,一位法学硕士面对杨永信的治疗理念展开思维缜密的辩论,但杨永信的电击让高艳雷彻底放弃了他自由意志。

最终,高艳雷疯了!见到人就下跪,嘴里不停说着:“杨叔,我恨你。”


那么,在这家戒网中心接受电疗,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竟会将人逼疯呢?

在柴静的采访报道中,曾经接受过电疗孩子们对接受电疗感受的描述为:“就是剧烈的疼痛,然后抽搐。” 、“如果真要说的话,就像是那种特别高频率震动的小锤子一下下打着我的太阳穴,痛不欲生”。

由此可见,高压、强势并不能作为管教孩子的法宝。

也有人说,杨永信的戒网中心也有成功治愈的案例。

因为杨永信的戒网中心有“心理大课堂”,课堂上会有不少幡然醒悟的孩子,哭着感谢杨老师求了他们,让他们迷途知翻。他们甚至用下跪的方式来表达对杨老师最大的感激。

这些孩子们是真的被“治愈”了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温尼科特提出一个观点:当个体面对严重剥夺时,自我的一部分将会完全放弃客体寻求。同时也放弃内部客体,退缩到一种将自己埋藏的隔绝状态中。此时的自我将会感到深刻的无助与绝望。

个体被迫应对外部世界而形成的顺从自我(假我)。


也就是说,当孩子们被送进网戒中心,丧失个人自由,被强行做“电疗”之后,他们都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无助与绝望。

因为把他们送进来的,是与他们关系最亲密的家人。他们以往所惯用的发脾气、爆粗口、动手砸物等表达自身愤怒的行为,在网戒中心里完全无效。

此时的孩子们,为了应对周边的生存环境,必须表现出顺服,发展出顺从自我(假我)。他们必须按照外界的期待与指示来过每一天。

因为一旦违背了网戒中心的各项规定;一旦表现稍有不好,他们马上又会被送回“电疗室”接受让人痛不欲生的电刑。

当亲子关系变成专治与服从,那么这种亲情的链接,质量是相当糟糕的。

一位孩子由于治疗表现良好,出院后就此与家人断了联系。

所以,通过暴力手段让孩子发展出假我,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生存策略时,对孩子内心造成的是毁灭性的伤害。

你以为你把孩子“救治”回来了,却没想到正是真正失去他的开始。


对于正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父母到底应该如何与之相处,让孩子顺利地渡过青春期呢?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作者布拉夫曼博士说道: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当父母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着孩子,是什么引发了孩子的改变时,父母就能正确的看待孩子所出现的问题。

就像在柴静的采访中,那些不服父母管教,或沉迷网络,或结交社会不良人士的孩子,都认为自己没有在家庭中感受到爱与温暖,甚至再情感上受到了父母的伤害。

在这种亲子关系家庭中,受到情感伤害的不单是孩子,父母也是情感的受伤者。

如果家长能够掌握了解孩子情绪感受的能力与方法,就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愿意与父母说出心中的想法,因为他们相信父母会理解他们,会提供给他们安全的倾诉环境。

若是家中已经出现了亲子矛盾,而自己有缺乏应对方法时,一定要求助正规的心理咨询师。例如:学校里的心理老师、有正规资质且口碑好的心理治疗师,切忌病急乱投医,将孩子送入恐怖的深渊。


心理咨询师许烨


现在的孩子渐渐的不跟父母沟通了,只会在想要东西的时候才会跟父母提要求,如果父母不同意或者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生气、发怒、发飙、威胁、甚至离家出走。有些孩子跟家长简直水火不容,一触即发。然后家长就越来越管不住孩子,也就不管孩子了,觉得孩子是叛逆期,过来叛逆期就好了,这个期间他要怎么样便怎么样吧,也就是把孩子放弃了。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是父母教育功能不健全,对行为的管理失去了功能,因为通常爸爸一强大起来,孩子的气焰就会下去了。

所以对孩子的管理是有层次的,爷爷奶奶对孩子的行为的管理是很弱的,对孩子行为的直接管理者是父母,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父母要分清楚。原则和底线作为父母自己要制定好,过了界限就要惩罚或者适当的打他,不过线想做什么都可以,原则要清楚。

其次,父母管理要一致,比如有的孩子沉溺网络,爸爸控制孩子不给孩子钱,后面孩子用早餐钱去上网,妈妈不忍心就给孩子钱,管理就抵销了,教育的效用就没有了。也就是说父母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要各司其职,比如妈妈主要负责慈爱、父亲主要负责规则,当然这并不是说妈妈不能严厉,爸爸不能慈爱,而是在需要跟孩子确认的时候,双方要以一方为主,不能过多干涉。

还有要注意的就是父母管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尽量不要管。学校管孩子的时候,父母不要去管理孩子,学校管不了,就要司法机构去管。


安羽心理




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为女儿的问题来求询。女儿15岁,在上小学前,父母离异,由父亲监管。女儿现在常常逃学旷课,与一些小混混打成一片,读倒了几所学校,累死了无数个老师;游离于网吧和娱乐场所,常常夜不归宿;种种借口离家出走两次,把爷爷的血压逼到了180,把奶奶折磨的心力衰竭几次病危住院;父亲无可奈何,天天以酒消愁;姑姑满街寻找,苦口婆心地教导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平添了许多白发;她母亲任她打骂,尽量满足她的消费和虚荣心。她甚至大言不谗地说:“就是要妈妈难受,当初谁让她抛弃我了,给我钱,我就喊她。”

这个案例反应了中国一些家庭长辈们的教子烦恼。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建立信任感归属感、独立自主和自信的关键期,能够完成这些建立,是靠重要关系人(监护人)在情感养育的基础上结合理性教育。父亲在孩子这个时期的角色是生活上的“伙伴”、精神上的“领袖”。“伙伴”的任务是:能像孩子一样与你的孩子共处,包括游戏玩耍等,能够认同孩子的情感情绪,陪同孩子处理生活上的困难等。这种亲子关系下,孩子会建立起亲情感,内心是温暖和安全的。即便要对孩子灌输做人的道理,也必须是在她内心认同你的情况下才有情绪听你讲道理呵。“领袖”的任务是:引领孩子走向外部世界。每个父亲都是孩子最重要的精神领袖,孩子能否认同你,能否以你为精神榜样而建立他(她)的独立自信自主,是取决于父亲与孩子是否建立了安全的亲子关系,然后取决于父亲本人是否以亲切、自信、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对应孩子。具体说,父亲是否帮助了孩子去认识这个世界存在的公正或不平,真实或虚伪,善良或邪恶等东西,是否帮助了孩子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以及处理自己的情绪,是否给予了孩子独立处理冲突性事情的机会等等(许多父亲是用权威的身份,理性主义的态度,给予孩子最直接的要求。难怪孩子听不进话),如果是带着这样的心态完成这些任务,就可能培养出孩子对事物的选择能力和行为责任能力。

孩子总是往外跑,意味着他所处的家庭缺乏安全和温情。家庭是否具备吸引力,不在于家庭人员的多少,在于某个或几个家庭成员是否让孩子感觉到了爱与尊重。中国父母都特爱孩子,只是他们那种溺爱或说教方式的关爱,让孩子总是不领情。青少年时期,最需要的爱与尊重,是成人和同伴对他人格精神上的接纳和认同。女孩总跟小混混在一起,至少说明她的家庭是一个说教的阵地,孩子要么被语重心长地教导,要么被尖锐地批评,这些都明示和暗示了孩子“你是问题多多的坏孩子”,同理,说明孩子在家庭没有获得心理上被接纳被认同感,没有获得重要感。我们应想想,孩子的心为何往外飞?青春期的逆反,或小混混的坏影响,是不足以说明原由的。一个人总想去的地方和总想与之相处的人群,一定是对他来说有吸引的魅力存在,这个魅力是什么?肯定是安全与情感依赖,对成人或许是能找到自我价值与理解,对孩子或许是能找到被尊重被欣赏之类。其实那些小混混们,都是些在家庭缺失关爱,不被真正接纳,在人格与精神上被许多人鄙视、抛弃的可怜孩子,他们聚集在一起,相互能找到认同感。人都这样,在某种地方被否定,就只有在“同病相怜”的人那里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我无意指责女孩的迷失是父亲之罪过,也无意指小混混团体的可取性,只是想站在心理学的角度,让众多父母知道,孩子的行为问题是与我们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相关,希望父母懂一点心理发展学,知道孩子在不同的心理发育阶段需要重视的是什么,以便我们找到好的教子办法。

再说点女孩的母亲和其他亲人。女孩的妈妈,无意中扮演了一个受难者的角色(即为了孩子,她宁可伤透心吃尽苦受尽辱),她对孩子的宽容迁就态度与互动方式,虽不会给孩子伤害性的影响,但肯定不能起到对孩子自主、自信的心理成长。母亲对少年孩子的任务是,不迁就的关爱。母亲自身良好的情绪、自信感才是对孩子积极的关注。受难者式的母亲,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是瞧不起的对象,在意识层面的关系也不是孩子精神的支柱。女孩其他的亲人,都给予了孩子全心全意的爱护,只是用道理性的说教太多,而从心理上对她认同的感情联结少了。但他们那份执着的爱心,肯定会潜移默化滋润着女孩的内心世界。

怎样对待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我想,首先是女孩的父亲及其他亲人取消原有的负性关注,如迁就、指责、教训、惩罚等。

取消负性语言交流。语言交流是富有神奇魔力的,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有着不同效果。如“你别再跟小混混们混”之类,可以这样说:“孩子,现在我理解了你为何愿跟那些孩子朋友一起,是你能找到快乐”。继后可以说:“请你相信,你的朋友能给你的快乐,我们也会的呵”之类。注意,重要的语言改变是“小混混”-“孩子朋友”。“小混混”言词,存在我们对孩子人格否定、鄙视和不接纳的含义,你越这样说越可能激起孩子对你敌视的反抗。“孩子朋友”会让女孩感觉你对她在开始尊重和接纳了(包括接纳她的人际朋友),尽管你意识上并不接纳她的人际环境,但要让孩子脱离那样的环境,你得先改善敌对的亲子关系。许多成人不清楚,“为啥我们给他讲那么多道理他就是听不进”的原因何在。要使一个人的行为(或态度)改变,往往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

孩子的抚养者们做改变。我们改变不了学校或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但可以改变我们来于孩子“惹我心烦”的情绪态度。即:在与孩子互动时避免传递负面情绪,如怒斥、忧伤、哀叹、诉苦,或是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焦虑不安;改变孩子的前提,是成人要有一贯性的平和、稳定、温柔、自信的情绪态度,这是给孩子走向成熟人生态度的榜样力量;减少说教性的语言和理性交流,增加情感交流和互动;减少为她做事或作主的行为,增加让她自己对自己人生作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在学业等等问题上,给孩子表明你们的态度,希望她做到和不希望看到她的是什么?然后相信她能做到,也相信她能够自己承担失望或失败结果的责任。

另外,大人们要学会等待。有时我们对孩子过多的关注,不如给孩子一些放手更能使他们成长。哪怕孩子会有受伤害、挫折的风险。我们越担心孩子在外面学坏就越要去管紧孩子,其实正是这个“担心”滋生的教子负面情绪,以及这个“管紧”对孩子产生的操控感,才造成了孩子与大人的疏离。学会等待,意味着给予孩子自主的信任,给予她“我们期盼你能回到亲人身边”的信赖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