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个大学教授鉴赏诗词时满腹才学,却作不出一首好的诗词作品来?

国学守望者


其实,这跟美食家不会做菜是一样的道理。一盘好菜端上来,美食家可以从造型、口感、营养、火候等各个方面去综合评价,倘若让他亲手去做,必定惨不忍睹。之前看央视的《天天饮食》,一个大厨做菜,一个美食家在旁边说三道四,很多常识性的错误我这个门外汉都能听出来。但是,你不能因此否定美食家,他的专长就是品菜,就算他不知道菜是怎么做出来的,只要他能说出好在哪,同样是贡献。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往往也是如此,他们也创造不出好的作品来,但是他能站在艺术的高度,对作品进行鉴赏,或是发表自己的文艺理论。

这和眼高手低并不是一码事:自己做不到,声称很容易,这叫眼高手低;不谈创作,谈鉴赏,这本来就是大学教授的工作。如果你想学创作,会有专门的写作课,要求大学教授创作出优质的原创作品,这不公道。人的才能各有不同,有的善于创作,有的善于教学,有的善于鉴赏,很正常。比如周星驰,集演员、编剧、导演于一身,创作力很强,但其实并不懂什么后现代主义,被冠以大师之名,他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论家和创作者想融合在一个躯体内很难,创作需要感性,理论需要理性。理论感强,必定限制创作力;艺术是个性化的东西,创作力强,理论必定被削弱。


上头派掌门


这个问题,像是在说中国诗词大会,去年刚好出了这个丑闻。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十场结束前,康震教授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这首诗一发表,即刻显露了康震教授的水平,还引来了诗词论坛不少的热议。单看这首诗,平仄不合格律姑且不谈,从文笔上看,浅白无味,与老干体无异。

再看郦波教授的这首集句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什么是集句诗?顾名思义,就是摘取古人不同的诗句重新集合成一首诗。这首诗的平仄没有什么问题,但重要的一点,“欢”字出韵,“香”与“乡”同音,犯了连韵。格律四声八病尚且不论,自古“无韵不成诗”,押韵是基本的要求,写诗之人不可能不知道,这显然与诗词教授的身份不符合。

中国诗词大会一直被人诟病为背诗大会,为什么不是诗词创作?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今天一些学者对古诗的研究有前人的注释见解作参考,一旦要来评今人的作品,便不知从何入手。

有人说,“会鉴赏诗词的人不一定会写诗词”,这个观点纯粹是片面之谈。

真正鉴赏一首诗词作品,一定在会发掘意境的同时,感受到作者在写这首诗时的立意以及构思,久受熏陶之下,岂能不会写出一二,鉴赏者和作者本应该是相通的。也许没办法像古人一样写出优秀的作品,但至少可以保证不会出现纰漏。

这是一件诗词爱好者都可以做到的事,何况是诗词专业的学者。


古典诗词披上流行的外衣,原本是一件好事。虽说观众喜闻乐见,但也不能因此糊弄。不知只是自我陶醉,还是以为众人皆醉


诗词补习班


这两年有一个特别火的电视节目,叫做《中国诗词大会》,马上就推出第三季了。

记得节目中间,点评嘉宾康震和郦波二位教授为观众奉献了自己的作品,一位是自己的创作,一位是用了名家的联句。但是,结果差强人意,也就是说很多观众不买账。

甚至还有很多人提出了批评,说这么大的教授名家,来这里当评委点评的头头是道,为何当着这么多观众的面,却拿出了这样一个并不称好的作品?


现在看来,这件事与本题这个提问如出一辙。究其原因,实际上也很好理解。

首先,大学教授只是老师,他们的满腹才学只是体现在对诗词的鉴赏与研学上。他们的能力在于学术研究,比如论文、著作,诗词绝不是他们水平的象征。他们虽然明白名家名篇的精湛笔力和深刻内涵,但这都是在前人的理解和自己的研究上。

而这些鉴赏方面的研究,并不能构成诗词写作的能力。就如同红学会的研究者们,恐怕举全会之人的毕生精力也难以复制出一个《红楼梦》了。


其次,就在于我们的评判标准上。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自然是把大学教授看的高高在上。顺便,也把他们的诗词创作能力也看的高高在上了。

实际上大学教授如果能拿出一首合乎韵律、有意境的诗词来,已经很不错了。而我们所熟知的诗词,那可都是传承了千百年的诗仙、诗圣等名家的经典之作。

如果将他们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进行比较,那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说,何为好、何为不好,这种比较多少有失公允。想想看,一个地地道道的美食家未必就是一个好厨子吧!


化雨春风沐光影


很奇怪为什么老是问这样问题。

诗词鉴赏跟诗词创作完全是两个不同类别,需要不同天赋与才情

写《诗品》钟荣,《文心雕龙》刘勰,《沧浪诗话》严羽,《白雨斋词话》陈延灼,乃至写《人间词话》之王国维,都是很好诗词评论家,却不是诗人。而我们熟知的大诗人,屈陶李杜王白苏辛,就没有特别能鉴赏的,往往一字半语,零星散乱,根本谈不上系统跟专业性。

鉴赏家主要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且极能联想,知识上必须广博庞杂。诗人更多需要的是敏感的内心和表达的技巧。

所以我们看《中国诗词大会》,康震、郦波作诗,就很一般,远不如他们的评论。一个还能凑一首,尽管出律,另一个只能集句了,结果如何呢?

我是诗词桃花源 喜欢诗词关注交流


诗词桃花源


很明显,这是"术业有专攻"的真实写照。

充斥在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导师,可能都有一整套的教程来针对某一特定的对象。比如气象预报中的局部地区,医学诊断上的疑似,调研报告里的可行性,等等,用一种比较模糊的肯定来掩饰结果上的不明了,往往可以推卸责任,减少尴尬,达到混淆视听的效果。正如詹天佑所言的大概,估计,差不多,这是不可取的。

至于在文化领域至高点的学者,教授,往往更能发挥人类联想的极致。最为有名的当数鲁迅先生的二棵枣树,教授们毫不费力可写成三万字的分析论文。可贯穿中外,纵横古今,深刻剖析,心游八极。一首简单不过的诗,硬是可以写出万言心得体会和读后感。其实真正有营养的东西就是看着养眼,吃着爽口,那来那么多的高深莫测,不可方物。

这种所谓的评论,解读和说教,其实是他们的生存手段和本能。长时间浸淫于此道,套话,空话和大话为基本特征,空洞无物,隔靴搔痒,故弄玄虚是最终结果。当然好的讲演者也不少,比如于丹的论语,深入浅出,举证翔实,表现丰富,却被不少专家学者嗤之以鼻。我只想说,有本事你也来试讲一下,看是得到鲜花还是臭鸡蛋。




淡雅香的烟


鉴赏和创作是两回事,都是需要专门训练的。所以会鉴赏的人不一定会创作,会创作的人也不一定会鉴赏,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比如宋代人严羽写了一本《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一本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被评价为一部体系完密而具有多方面建树的诗歌理论专著。但是,你知道严羽写过什么著名的诗吗?不知道吧。

所以专门研究鉴赏诗词的教授,却写不出好的诗词作品,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有一点是底线:格律不能错。如果研究诗词的教授却不懂格律,写出的诗词在格律上就有问题,那这样的教授有欺世盗名的嫌疑。

比如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十场结束前,两位评委,康震作诗一首,郦波集句一首,遗憾的是这两个作品在最基本的格律上就出了问题。


康震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仄平平仄平仄仄

古韵新妍竞芳菲。仄仄平平仄平平

雄鸡高歌天地广。平平平平平仄仄

一代风流唱春晖。仄仄平平仄平平

明显平仄不合格律。

郦波集句:

人间有味是清欢,

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处是吾乡。

“是清欢”和“是吾乡”,“非吾有”和“是吾乡”,在相同的位置上用了相同的字“是”、“吾”,可谓僵化呆板。

这些先不论,此诗第一句以平声收尾,应当押韵。但在平水韵中,“欢”字是十四寒,“香”和“乡”都是七阳,可见“欢”字出韵了。哪怕是新韵,“欢”字韵母与“香”、“乡”不同。


两位教授想必对诗词有很深入的研究,但是他俩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之前,为什么不仔细检查一下格律,竟然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梦露居士


前几天给初学者写过一首打油诗(打水诗吧😊),第七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饱学士,状元郎,好诗未必胜厨娘。

原因嘛,我说的不一定对……

1.诗讲灵性,作诗易,作好诗难,学富五车未必做出好诗。

2.有的人老天爷赏饭吃……哪讲理去?

3.但大多数人还是下的功夫不够 ,做学问写论文可以提职称,如果把精力放在写诗上,会被人认为不务正业。


稻粮谋在奈何尔,名利心高聊复焉。

4.做学问和写诗两回事,学问多只是诗料多,写诗好的人虽然诗料不是最多的,但是利用的好。举个例子,好厨师做个土豆丝、蛋炒饭也比土豪做的山珍海味好吃。

5.但是多读要结合多练,书不可不读,读的越多越好,不常写还是不行。

看电影中……不说了……


附一首打油诗:

诸君子,听我说,老街味道话不多。

辨平仄,习对仗,单双粘连不能忘。

诗韵窄,词韵宽,入门之路莫走弯。

多读书,可用典,无涯学海知深浅。

绝句四,七律八,排律对联里边加。

摹古人,养灵气,市桥丘壑皆诗意。

饱学士,状元郎,好诗未必胜厨娘。

勤动笔,长自省,良言苦口应清醒。

败不馁,成不骄,一山更比一山高。

释义:

1.平仄、对仗、粘连、押韵须多写方能熟练。 2.学词不要用新韵,学诗可从新韵过渡。

3.多读书,诗料就多,技巧也了解的多。

4.多学古人,如同书法之临帖。

5.诗讲灵性,诗之心眼,处处有我,处处有诗。

6.作诗易,作好诗难,学富五车未必做出好诗。

7.谦恭好学,知敬畏,不放弃。

@老街味道

2018-2-17


老街味道


诗人,绝大多数是自学成才的。就算是唐宋,诗人也不是一种职业。写诗需要天赋,需要执着,需要不计名利、得失。而教授只是一种职业,他们把诗词研究得再透彻,也不过是炒别人的一锅冷饭,不是自己的创作。

大学教授做的是研究诗词,而不是创作诗词。就如《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在诗坛也没什么名气。

又如,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更是高屋建瓴地评析了古诗词,为后世鉴赏古诗词留下一把钥匙,但王国维先生的诗词本身成就远不如他在诗词理论上的成就。

再如在诗词格律方面,王力和启功两位总结了近体诗格律体系,奠定了现代学习古诗创作理论基础标准。他二位在诗词创上也算不上大家,理论方面的成就要大些。


清溪诗词


学者和作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当。

很早以前就有人问过类似的问题。大学中文系到底能不能培养出作家?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大学中文系是不负责培养作家的,但因为读的多了见的多了,偶尔会出几个作家,但这不是大学中文系的任务。

同样的道理,诗词鉴赏能力和诗词创作能力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很多人谈起诗词来头头是道却写不出诗词,这个很正常。偶尔看见一些所谓学者写几句也是难以让人恭维,自己也难堪。

学者是研究学问,作家诗人是另外一个通道里出来的。根本意义上来讲,作家诗人从来不是培养出来的。

一般人可以通过阅读加上自己的阅历,同时加上自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写几篇文章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文章可以写得很漂亮。但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或者诗人,天赋还是最重要的,那种天生的对文字的敏感对表达的机智是培养不出来的。

其实,世间很多事都是一样的道理。工匠可以培养,大师就是天生的。当你活到一定年龄,你就会知道,一只桶永远装不过一口缸的水量。


江南听风庐主


过去有一句古话,叫“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句话,不用再解释,谁都能听明白。

其实,讲课也是一样。无论是幼儿园,小中学,还是大学,就那些课,你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还不都是那些东西。互相学习,抄来抄去,也是在所难免。特别是语文教学,汉语言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史等等,这些课程有的老教师讲了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变化,无非加点包括时代气息的理解。



所以说,有的古典文学系的教授,讲起来古典文学可以滔滔不绝,但你要让他们自己写点东西,写点高水平的诗词,实在是强人所难。“讲可以是抄”,而写“则是真情实感加水平”。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教授就有特别多的著作。所以,我认为,自然科学方面是比较难教学的。社会科学方面应该是相对容易一些。但社会科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更体现她的政治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