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为什么明朝能够在辽东战场打得有声有色,九千岁失势后就一蹶不振?

一德格天1


不知道有没有人拿起板砖伺候题主?恰恰相反,不是这位九千岁,辽东战场还不会那么糟糕。先看下辽东局势。自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后,按照明朝的实力以及所剩的地盘来说,明军绝对占优势。当时明朝虽然在萨尔浒战败,但是还控制着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加上辽西走廊一线,大体上呈现丁字状防御态势。



但是这种情况截止到1621为止,后金努尔哈赤已经相继攻陷此四城,并以沈阳为都城。明军则退守辽河以西。后来,后金军又相继攻破明军辽西防线,明军只得收拾残兵败将固守山海关。让明朝欣慰的是,后金军因为国力、人力不足,并没有有效控制辽西走廊,所以自今北镇市直到山海关一线便成了真空地带,其间只有双方的侦察兵游离。


(1621年形势图)

1622年底,明帝委任大学士孙承宗经略辽东。孙承宗眼光高超,布置了一条防线,将宁远,锦州,山海关练成一体。也就在此时,孙承宗委派袁崇焕修筑了著名的宁远城(兴城县)。宁远城位于辽西走廊中间,可以呼应山海关与锦州之间的联系。同时,宁远城又可作为山海关的前哨。明军守住宁远城,算是扼守了辽西走廊的咽喉。而山海关却在二百里之外,根本不会受到影响。总而言之一句话,孙承宗的战略思想是将防线向前步步推进,意图用浩浩中华的广袤人力、物力慢慢压缩后金的生存空间。



(1-山海关,2-宁远城,3-锦州)

1625年,明军将防线推进到了大凌河以西,并修复了锦州、松山、杏山、大小凌河等城。这时,锦州一线便成为了宁远一线的屏障,加上宁远到山海关的二百里,明军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截止到孙承宗被弹劾下台,在四年间,孙承宗一共修复了九座大城,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建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五,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等攻守器具数百万,开拓疆土四百里,开屯田五千顷,岁入十五万石。同时,孙承宗还提拔重用袁崇焕等一大批能征擅守的文武将官。史载“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



但是,这位已经权势在手的九千岁想拉拢孙承宗入伙,孙承宗却对魏忠贤嗤之以鼻。恼羞成怒的九千岁便趁机夸大辽西前线的一次战斗失利来排挤、迫害孙承宗,但是天启帝十分信任孙承宗,只是将其罢官免职。而后,魏忠贤便派了团伙成员高第接替孙承宗掌控山海关前线。



这时,徘徊观望三、四年之久的努尔哈赤见孙承宗被罢官,随即统帅八旗大军攻打明军。高第惊慌失措之下,连忙强令各城明军丢弃军械粮资退入山海关。这样,明朝耗费巨大精力打造的防线又被自己摧毁了。虽然后来袁崇焕击败努尔哈赤暂时保住了辽西走廊,但是等到国中疲敝的明朝再次经略辽西走廊时,终于因为横征暴敛激发了明朝末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大福读史


纠正一下,自从努尔哈赤起兵以来,辽东战场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后金手中。明军一直都是被动防守,没有打得有声有色一说。

魏忠贤当政期间,确实遏制了努尔哈赤的进攻。但是不是魏忠贤牛逼,而是天才战略家孙承宗的存在,其一手构筑了关宁锦防线,才稳定了一败再败的辽东局势。

当然,有人会问为什么魏忠贤不整孙承宗。不是他不敢,而是她不能。孙大人人家是木匠皇帝的师傅,虽然说没把朱由校教育成唐太宗,但朱木匠还是一口一个吾师的叫着,关系铁着呢。

最后孙承宗还是没能摆脱阉党的攻击,罢官归家。孙承宗继任者放弃宁远全军撤回关内,袁崇焕不听号令死守宁远城,最终击伤努尔哈赤,半年后死了。

值得一提的是孙大人的结局。当皇太极第二次从喜峰口入关打到北京附近招降孙大人,退休在家的孙大人誓死不降,被俘后获得清朝崇高的敬意,准许自缢而死。





真卿杂谈


魏忠贤分得清轻重,他的对手是文官阶层,不是边关的军事将领,而且边军能压制得住边患,大明朝就不会亡,他魏忠贤的权势就能保得住,讨好皇帝在边关战事上为皇帝分忧是巩固自己地位的一个有利保障,所以魏忠贤只要边军不表现出对立就尽量包容。

对内魏忠贤强化收税,损害了文官阶层的利益,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明朝农民的税收不大量增加,而收取的商税,矿稅等让国家有钱应付对外战事。

当魏忠贤被除掉后,天真的崇祯皇帝被文官忽悠瘸了,原来的割地工商,矿山,茶道,盐道的税收全部收不到了,而维持对后金的战争要靠钱来维持,文官阶层不想出钱,那倒霉的只有明朝的平民百姓了,各种税收开始大量增加,各种开支开始不考虑后果的缩减,结果弄出来了陕西民乱,而且是越闹越大,因为没钱啊,没钱救灾安抚不了饿得无路可走的平民只能加入李自成,张献忠的义军队伍造反了,大明朝很大程度上亡在文官阶层的自私,结党营私上。


zhangmingrong


有声有色是谈不上,但比起东林党那帮光骂不做的王八蛋,魏忠贤掌权起码辽东么大局还是能稳的住的,明朝至少能多苟延残喘几年,原因无外乎一个字:“钱”!从万历到崇祯,明军的三大饷:边,剿,练,一直都是个大窟窿,魏掌权,每年都能从文官利益集团东林党(工,商,矿,盐,茶等等)嘴里撬出100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几乎没去打过农民么主意(苦巴巴的农民也实在抠不出多少钱了,强行抠就是杀鸡取卵,东林党后来就是这么干的)。有了钱才能办事,大明才能维持运转。魏死后,看看东林党上台,崇祯就越来越没钱用了,最后还没办法向大臣们借钱,只是这帮整天忠君爱国的嘴炮们都一个个装穷,最后还是李自成拿着刀抄了他们家才知道这帮人是什么嘴脸,后来还出了个水太凉,头皮痒,呵呵


火星白羊318


明朝抵御后金入侵和魏忠贤掌权并无太多主动关系。

一说,对于魏忠贤掌权期间,辽东大有光复之势,是因为魏忠贤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其实不然,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是天启二年的内阁首辅叶向高。

二说,魏忠贤掌权期间,任袁崇焕督师辽东,二人有书信往来。其实不然,魏忠贤不识字,袁崇焕督师辽东是由崇祯帝任命的。

三说,魏忠贤虽然贪财,但加征工商税、海税,减免农税,保证军需。其实不然,碰到灾年,明朝政府都会减免农税,东林党人也从未废除过工商税、海税,

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其实和魏忠贤也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因为孙承宗主政辽东时,将战线朝前推进四百里,并且修了宁远和锦州两城,以及孙承宗组建的关宁军。


五味社


这个提问有些糟心,萨尔浒是明军大败而不是大胜。镇江大捷牛毛寨大捷都是毛文龙上报,这所谓的大捷也是水分多多,且不研究是否大捷,至少毛文龙这些战绩都是在天启三年之前,而魏忠贤是在天启三年冬才刚提督东厂,全面掌权要到天启四年杀害杨涟左光斗等东林之后。至于宁远大捷的背景是孙承宗被魏忠贤指使阉党弹劾去职后,新任辽东总督阉党高第全面放弃关外城守宁远守备道袁崇焕抗命不从孤守宁远城。怎么又成了魏忠贤的功绩?宁锦大捷也是因为袁崇焕镇守宁远,结果袁崇焕又因此被魏忠贤罢免丢职赶回老家。功劳怎么又成了魏忠贤?当然现代阉党会说宁锦大捷魏忠贤还未走路的孙子都被封了伯爵,魏公公功劳大大的。


远处吹来阵风


首先,魏忠贤在位的时候,明朝打努尔哈赤也不是有声有色的,要不努尔哈赤也不会逐渐壮大了,只是因为,有孙承宗,这个军事战略家,在加上袁崇焕无与伦比的勇气,大胆实施,还有红衣大将军~大炮(努尔哈赤没有这个玩意),才将辽东铁骑挡在山海关外,打过几场漂亮的战斗。

魏忠贤被崇祯赶下台后,为什么会失败。只是因为,运气不好,经过崇祯几年的国内改革,改的流民四起,李自成,张献忠等,都是小弟,国内不稳定啊!首位不能兼顾,努尔哈赤,与造反的农民,两头夹击着崇祯,在加上朝廷腐败,崇祯就这样,结束了大明的江山。

最后在纠正一点,攻破京城,逼死崇祯的并不是辽东铁骑,而是造反的农民领袖。


三秦小来


这个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军事主帅都是些牛人,孙承宗、袁崇焕等等的军事将领,这些人并不是阉党,却也并没有顶着魏忠贤干,魏忠贤搞他的政治工作,他们搞他们的军事,其间魏忠贤也插手过军事,提拔了一两个人但是都打了败仗,他自己也有数,这个军事不是他能弄的,而且袁崇焕他们也听话,也上奏给他修祠堂,也不必一棍子打死,可以商量着来!他主要的敌人是文臣并不是武将,而他死后这些牛人也被皇帝该杀的杀死,该老的老死没用了!还有后期的大明朝最严重的流民问题爆发,内祸才是亡的根本问题!


你不知道的百科君


标题有些吹过了,比如所谓镇江大捷时熊廷弼和王化贞都尚在职,魏忠贤还没掌权。魏掌权时,辽东形势也只是维持没有进一步恶化,毕竟有几年时间后金并没有大规模正面攻击明朝(宁远之战前),关宁军根本不具备进攻能力,东江毛文龙的战绩仅表现为牵制,当然这也与第一线的经略、巡抚大员相关。

一、财政

魏忠贤在时,明朝财政尚能支撑。到崇祯时,随着魏的倒台,其财政也有很大变化。

引用他人的叙事:

天启三年的税政是怎样的呢?有两大特点:

1.在维持万历朝每亩加派九厘的税制下,减免了100~150万两,也就是虽然税制不变,但是对于局部困难区域减免加派赋税。最关键的是,免税是在天启元年沈阳,辽阳,广宁相继失守,防卫预算大增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免税,财政预算缺口有164万两。于是有了第二个特点。

2.杂项:天启三年的杂项总共有181万两。而杂项的主体,是向既得利益者,资产,资本征税!“优免丁粮”和“督抚军饷、巡按公费”,“马夫祇候”是对特权阶级征税,共74.3万两。“房产税契”和“典铺酌分”是对资本征税,共39万两。【仅就这两块,就能多收113.3万两!】。其他的杂项,多少都是从既有的利益链里抢食。此外,其他盐税关税等等,也增加了10~30万不等,这是对商业征税。

天启元年的实际杂项收入是11.6万两,二年为68.9万两,三年为101万两,四年有反复,为50万,四年干掉杨涟左光斗后,利益集团妥协,天启五年到七年,杂项一直保持在110万~120万两之间。

【也就是说魏忠贤每年为天启额外捞到了100万两的杂项收入!】

【从更深的层面来看,魏忠贤主导的天启三年的这次税政,是对特权、资本、商业正式征税,这是资本主义萌芽所必须要经历的政治规范,宪政的第一步一定是税政,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宪政。】

那么,崇祯朝又有什么变化呢?有三点:

1.得益于天启朝魏忠贤的政策惯性,到崇祯朝,杂项继续沿用下来。但是很有限,因为崇祯元年,杂项的规定从天启朝的181万直降为82.5万,而实际收上来的也由上一年(天启七年)的110万直降为60万两!分分钟少了50万两。而杂项中最得罪权贵的“优免丁粮”这块大头,在崇祯元年直接被废掉,只是在崇祯三年因为军费吃紧,又征了三年,崇祯五年之后又被废掉!我手头没有崇祯朝五年之后的综合税收资料,但可以预见,杂项这块必然是越收越少。

2.农业赋税从万历朝末期一直是在原有基础上加派九厘(原有大概是一亩0.075~0.125两,加收九厘就是多了0.009两)。但到了崇祯三年,因为政府入不敷出,又在万历朝的基础上加收了三厘,也就是总共加派了12厘,此外,天启三年免除加派一百多万两银的北直隶八府又重新加派了6厘

【崇祯三年,实际送到户部的田赋银(农业税)为522万两,而天启朝一直稳定在361万两!!】

3.辽饷﹑剿饷和练饷:这个就不用说了,简直是丧心病狂。这个前后增赋1670万两白银,直接把大明拖入死地。辽东战事有这么吸金吗?钱都到哪去了,值得反思!三饷的作用下,加剧明朝内部的矛盾。

财政对崇祯的影响极大,加上崇祯的不成熟激政策:比如急速裁撤驿站——(李自成崇祯元年),闹饷兵变不断(崇祯元年的宁远兵变和毛文龙登莱索饷,崇祯二年的蓟镇兵变),崇祯二年对袁崇焕的汰兵减饷大力支持(导致关内防务打减),崇祯二年毛文龙东江镇几乎断饷(东江军一再被减饷),崇祯元年关外形势激变(停止察哈尔的抚赏导致察哈尔闹饷)等等。

二、人仕任命及朝政

嘴炮文官集团缺乏压制,整天打嘴炮搞弹劾。

三、无法掌控的关外形势

林丹汗于天启七年西迁,其武统到达高潮,西迁时大破喀喇沁、土默特等右翼诸部,最终推进蒙古部落联合(以喀喇沁中的朵颜卫为主力军)投靠后金对抗。皇太极还亲征察哈尔,察哈尔已无利用价值。


晃天下


魏忠贤是知道孰轻孰重的,他知道努尔哈赤是有野心的,想要夺取天下,而魏忠贤他的权势来自皇帝,他就算不为了明朝也要为了自己而保住明朝,自然要对抗努尔哈赤啊。魏忠贤倒台之后,崇祯皇帝明朝大换血,加之内部的农民起义,朝中关系错综复杂,他自顾不暇,加之不信任袁崇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