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哲學的目的是什麼?

馮友蘭哲學研究院


談到哲學,讓我想起了蘇格拉底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這句話是對哲學最精簡,最深刻的理解。


著名物理學家,科學家牛頓把自己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都給了哲學。

蘋果之父喬布斯曾說過:我願意用自己一生的成就去換取與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

這些大人物的生命中最終都選擇了哲學。


那麼學習哲學對我們究竟有什麼用呢?

第一:你將擁有最理性的武器,善於思考,敢於質疑,勇於向真理向權威發出挑戰,得到最理想的結果。

第二:你將擁有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等這些大人物的哲學思維,強化你的邏輯與獨立思考,理性判斷與決策的能力,為自己也為別人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方便和幫助。

第三:你將鍛煉出思維的複雜性,瞭解人類思維的變化和發展歷程,同時對於人性有更多的瞭解和認識,突破日常思維貫式,打破常規,擁有不一樣的視角和立場。

第四:你將獲得批判和重新審視自我的武器。對於自己的生活,工作,人際關係有了更加客觀和理性的認識,深入認識自己,取捨觀念,調節情緒,在有秩序和有規律的哲學體系中,不斷更新和重塑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哲學與藝術相似,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但又略有不同。一旦進入哲學世界,你思維的廣度,深度,你看待世界的視野都將發生質的飛躍。

雷雨歷史,

帶你解讀歷史,滋潤生活

你們的支持是我前行的動力,謝謝你們


雷雨歷史


感謝馮友蘭哲學研究院的邀請。謹不揣薄淺而嘗答。

什麼是哲學?翻開詞典,也是我們熟知的,是這樣界定概念的: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的學說。是在具體各門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點。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問題。

從詞源、起源上講,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人最早創造出“哲學”這個詞,取的是“愛智慧”之意。言下之意,思考哲學者愛智慧,愛智慧的人在思考哲學。這些哲人們主要著眼著力於對世界的追問與思考。早在公元前6世紀,哲學家便開始思考提出世界的本原問題,他們反對過去流傳的種種神話創世說,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質性的元素,如水、氣、火等;他們用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代表人物如米利都的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和愛非斯的赫拉克利特等。還有一些哲學家認為萬物的本質不是物質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則,如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是“數”,以巴門尼德為代表的愛利亞學派認為是“存在”,並認為“存在”是不變的,不生不滅的,運動變化的只是事物的現象。古典希臘哲學集中在辯論與質詢的任務。在很多方面,它為現代哲學與現代科學鋪設了道路。

為了獲取智慧和知識,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兩詞,認為唯有憑藉反思、沉思冥想才能真正融會貫通,獲得“理性之樂”。這與中國思想家王陽明通過靜坐領悟真相,認清“真己”這個本體,從而獲得“本體之樂”意思差不多。“澄懷觀道”這個實修方法可大致視為人類文化的共識。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的學說。如此,不同的哲學人物、團隊便產生不同的學說,當這種學說達到一定氣候、影響較大時,便可稱為思潮、流派。如科學主義、人本主義、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實在主義、存在主義、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等。這些思潮、流派以及諸多的身後的哲學家,令人眼花繚亂,甚至望而生畏、望而卻步。但有一點,我們應當確認並堅信,沒有哲學思想指導和滋養的文學、藝術往往便限制其發展的高度,沒有哲學思想指導和滋養的科學同樣會限制其發展的高度。我們知道,牛頓是偉大的物理學家、科學家,他的代表作題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由此可見哲學和數學的重要性。評論家張厚剛先生認為,中國唐代哲學思想比較貧乏,直接限制了詩歌發展的高度。所以,不能對唐代詩歌給予過度溢美之辭。

不要指望學習哲學有什麼實際用處,哲學是最大的“無用之用”。學習哲學,是為了追求智慧,為了提升優化思維,是為了陶冶性情,在把握到一種智慧與抽象性、思辨性、想象性學習中體驗到一種徹骨的豁達和愉悅,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從而受益終生。所以馮友蘭先生說得非常好: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其他的學習是使人能夠成為某種人,即有一定職業的人。這種“成為人”,就是成為天地間一個豐盈飽滿的生命,一個“大寫的人”。

所以我們可說,哲學是使人類生活更進步、更美好的學問。哲學給人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引,它指導方向,幫助人們認識理解周圍的一切;哲學引導人類真正地思考,而不被世俗的言論所湮沒。哲學的用處在於幫助人調理、改善、提高自己的眼光,是一門直接改變人自身而間接改變環境、社會的學問。人們學習哲學歸根結底是為了超越。

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的精華,引領著時代的進步。一些達到高峰的哲學思想永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永遠指導著後人,影響深遠,影響綿遠。當然,真正的哲學思想是理論化、系統化的,隻言片語的格言、妙語或零散的比較先進的思想,是不能稱之為哲學的。


通識文化


中國人現在對哲學的論述多數是以西方哲學為出發點的,雖然有的人對哲學的論述有一定的正向性,比如說‘’哲學是無用的大用‘’,這樣的看法雖然有一定的正確、準確性,但是無法擺脫西方哲學發展的影響,中心點還是落在了無用上面去了。但是將中心點主要落在西方哲學的視域和語境之內,似乎對全人類範圍的哲學來說,好像缺少了一大半對哲學發展史和哲學發展成果的正確判斷。

其實如此說,也不是責怪誰的說法偏頗,而是感覺中國人自己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哲學發展史的認識是如此的滯後和缺乏全面性,遍查百度和諸多哲學史以及現代的哲學研究成果,竟然不知中華成體系的哲學理論為何物,公說一套,婆說一套,以至於讓人說成是中華無哲學。面對如此局面,中國學者情何以堪。所以談哲學不見五千年來不曾斷流的中華文化哲學的精準統一的論斷和成果,豈不是拙拙怪事。

人們在哲學是什麼的問題上找不到北,縱觀哲學史捋不出頭緒,亦是白費思緒幾多時。人們對哲學的判斷和尋找不會停止腳步,人們會不停的追問和辨別,亦會觀看各種思考和看法,正確的和偏頗的不以閱讀量的多少說明問題,而是以自己是否有獨立和深入的思考為判別標準的,所以沾沾自喜大可不必,拿出思考的成果和貢獻,才可心滿意足矣。

其實比較中西方的哲學發展過程和發展史,完全就是兩種思維模式;西方的古希臘與現今的哲學流派就是學院式的理論推導式的思維模式,也可稱之為簡單的符號式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的優勢是在行而下領域裡和人生活的大小環境之中,利用研究出來的理論公式與人類社會生活的應用結合起來,即達到了摸索某些事物規律性的目的,又發展出來了現代科技,滿足了人們的生活和慾望需要。所以與希臘哲學院的哲學一同出發的科學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世人有目共睹。

但是科學發展的成功不代表以此模式發展哲學理論就會成功,因為哲學理論的視域更大、更高、更遠,說白了就是哲學理論具有形而上的性質。

何為形而上之學?西方代指學院式的由頭腦抽象出來的理論模式,這裡當然包括由哲學院分離出來的某些自然科學,比如幾何學,高能物理學及現代的量子理論等;可是如果將人文社會的由人的思維進行廣泛聯繫的人類社會的自然形態也用簡單的公式化的方法來進行所謂的邏輯推導,就會失去哲學大視域的真實性,就會被在行而下領域裡的所謂邏輯或理論推導所形成的所謂形而上學理論探索的假象所迷惑。其實西方的形而上學走入死衚衕的真實原因就是如此的分不清行而下與形而上的領域範疇所造成的。所以看西方的經院哲學,被說成是無用之學一點也不為過,因為這樣的哲學理論已經脫離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實際,成為了哲學家把玩的語言遊戲,成為了沒有社會生活根基的空中樓閣,倒掉和失去生機是遲早的事。

但是,說西方的經院哲學無用,不是說人類的哲學就是無用之學,學西哲和懂點邏輯判斷推理的人,一點都不難判斷出這樣的結論來的。如果非要如此的說哲學就是無用之學,那就是缺少世界哲學全局觀和大視域的表現。

應該明確的看到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客觀真實的與人類社會有著廣泛聯繫的形而上學的哲學是一直存在著的,它就是中華文化哲學的主線‘道家’理論體系中的形而上學哲學。中華文化哲學的道家哲學理論形成的初始期非常之久遠,與中華文明文化的形成具有一致性。因為中華文化哲學理論的形成是與社會生活實踐相聯繫著的,它來自於生活實踐,又用生活實踐進行檢驗,這樣與社會生活有用的理論和原則才能夠流傳下來,所以這就是中華文化哲學生生不息,不因世事變遷而滅亡的根本原因。所以人類哲學的發展與西方科學的發展一樣,任何學問和理論都要以與人類社會生活有用為原則,而且是第一原則。

對於有用性的判斷和評價標準也涉及到人類思維深度的問題。

哲學是探求人類社會生活有著怎樣有意義去生活的大視域、大標準、大原則的理論問題,這個有用是‘’大用‘’的範疇;它作用於人類社會生活的始終,指導著人類社會的前進方向。所以哲學理論的頂點就是‘’形而上學‘’,哲學的形而上學探求的就是哲學理論與人類社會生活的最高標準和最高原則,這樣的哲學理論具有唯一性和終極性。如果形而上學呈現出的是多元化的形式,那它一定是行而下領域裡的理論原則,如果把行而下領域裡的活動和理論給以形而上學的定義,必定會造成哲學理論與形而上學理論的混亂。

比如科學的有用性,體現出的是行而下領域裡的小用,具有工具的性質,所以科學的抽象理論成果並不是也不會形成形而上學理論。科技當中的理論技術是科學發展的基礎,工具和技術只體現出有用性和使用性,所以科學雖然在發展中體現出了‘’實事求是‘’以及重視實踐檢驗等的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繫性的某些特徵,但是科技發展無法把握與人類社會發展有意義的方向性的選擇,所以科技的有用性也曾被用來進行殖民或正在被用於戰爭。

所以哲學的有用性與科技不同,它在人文領域探討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的生存意義和價值所在,為人類的前進和發展提供指導原則和價值標準。所以哲學理論提供的一定是與人類社會有益的正向有用性的理論,探索的一定是人類前進的正確方向的理論學說,如果背離這樣的方向性選擇,或者無益於這樣的方向性的理論論述,都不是有益或有助於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理論。所以哲學理論的有用性一定是正向性的,不會像科技的發展那樣,即可以為人類發展造福,也可助有邪惡思想的人或者集團危害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這樣的看法就回答了西方為什麼有科學而無真正哲學的問題。因為哲學需要有被人類認可的、經過人類社會實踐檢驗認可的形而上學理論的存在,而西方哲學恰恰缺少的正是這樣的形而上學理論。

然而,東方的中華文化哲學,是以與西方的經院理論哲學不一樣的思維模式發展而來的。中華文化哲學的發展,自古以來的理論依據是以有用為第一原則,探索的過程是由近及遠,由簡單到複雜。比如中華後輩學人,在簡述古人河圖洛書和易經的理論形成過程時就說是近取諸物,觀鳥獸之紋以及人之生活的規律,遠觀晝夜星辰之運行變化,加以總結抽象為河圖洛書及易經的理論和圖像形式;所以經過歷史的檢驗,以河圖洛書和易經理論為基礎的陰陽五行理論與以河圖洛書易經理論發展出來的實用科技農業曆法與二十四節氣,都是以實用性為標誌而存在至現代的。以古人的實用理論為基礎,到春秋老子時期,老子將行而下領域裡的理論及先人的道學理論認識進行了全面總結與抽象的理論概括,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寫成了千古名著《道德經》,道德經將形而上的“道”與行而下的道,將形而上的“德”與行而下的德,論述得環環相扣層次分明,使形而上學的理論緊密的聯繫行而下的應用哲學,使形而上學的道學理論具有了有用性和應用性,也突顯了道學理論的形而上學性質,因為形而上的道是具有唯一性的頂級和終極範疇的哲學概念。

簡單說中華文化哲學是因為有用的性質才會被所有的社會形態所接受和應用,因而才會生生不息而存在。這樣的認識才是切中中華文化哲學發展脈搏的正確認識;您說中華文化哲學這樣的形而上與行而下理論俱全又與有用性緊密聯繫的神聖一樣的理論存在,不被學界所認識和研究乃至於發揚光大,豈不是拙拙怪事嗎。

對自己國家神一樣存在著的理論成果視而不見,學界沒有形成統一之認識,就是當前中華文化哲學的系統理論、統一之哲學理論認識上不了百度的根本原因,因為百度也沒法將沒有形成統一之認識的中華文化哲學理論擺上一席之地,所以一查就是西方哲學是如何如何的介紹,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百度媽也眼望著中華無自己的哲學理論成果之統一說法的尷尬局面而乾著急啊!

以上嘮了這許多的話題,點線較多,似乎不容易使人一看就懂,因為談哲學不說清哲學的形而上學問題,更會使人茫然。因為在行而下的應用哲學領域裡談學哲學的目的和實用性問題,會各說各理莫衷一是,只有樹立了最高的形而上的哲學原則和標準,才會有評判標準,談行而下的應用哲學理論時才會各有所長、各有特色,才不會超出正確原則標準的界限。

綜上所述,學哲學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而有用的應用哲學才會得到學習和應用。所以,一段時間以來的學哲學、用哲學的所謂哲學就都是行而下領域裡的有用的應用哲學;孔子的儒學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如此,毛澤東的哲學亦是如此。

從毛澤東等老一輩理論家的哲學實踐來看,正是因為有了中華文化哲學的繼承和正確的現實的應用哲學思想作為指導,才使中國的事情好起來,中國才能有今天的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才會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才會在戰略大局上有超然的姿態和眼光,才能夠戰勝無數的艱難險阻,一往無前直至最後的勝利。

一個民族有真正的有益於人類發展的哲學理論和哲學的形而上學理論存在,又有一批掌握了真理的精英領導者的存在,是一切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如此說來,說哲學是無用的理論學說,不就會顯得這樣的說法是那樣的蒼白無力了嗎。我們學哲學不也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和動力了嗎。


用戶138458451423


說到哲學,我們每個人都有學習過。有書君最早接觸哲學應該是在還讀初中三年級的時候,剛讀初中時學的是政治,到了初中三年級的政治課內容就是哲學了。突然感覺有些暴露年齡了。

我們今天的話題就是:“學習哲學的目的是什麼?”

先來看看哲學是怎樣定義的:哲學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研究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普遍規律,是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這是有書君在《新華字典》裡查到的定義。

從定義上我們不難看出,哲學應該說就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一個人的世界觀跟他學習哲學的程度有關,喜歡鑽研哲學的人,在不斷學習哲學的過程中,哲學思辨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這期間世界觀也會有所改變。如果一個人能對邏輯和哲學思辨有足夠的瞭解,那麼在與別人的交際的過程中,就很容易發現別人不嚴謹甚至是荒謬的言論,這樣也就可以減少自己重複犯同樣錯誤的幾率。

哲學呢,它不是單純一種知識的積累和凝聚,也不是哪一種認識的結果和昇華。哲學其實是很抽象的一門學科,它的主要對象是人類的思想,人們通過學習哲學,來樹立正確的三觀,即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哲學可以讓人明白自己,看清自己,換句話說也就是更瞭解自己。哲學是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我們接觸的最系統的哲學應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離開馬哲的哲學體系,可以說都不能夠算為真正的哲學。馬克思曾說過:“我們的真理不能顯赫一世,但它會永存的存在。”

其實,學習哲學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帶來的意義都是巨大的,因為哲學的問題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如果能夠學會很好的解決哲學問題的話,那麼現實生活中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學習哲學能夠幫助我們人類理清楚現實生活。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學習哲學來改變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從而使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得到更好的轉變。

在我們大家讀大學的時候,都知道除了哲學系以外,哲學還是其它專業的公共課,目的就是要讓還在讀書的青年人能夠通過學習哲學後,可以用生活中的語言來表達哲學內容,從而提高人的理論水平,使人們在表達自己思維內容時,能夠脈絡清晰,學會概括。

喜歡學哲學的人,與同一級別的人相比較,可以讓人明顯的感覺到無論是在競爭力上,還是在思維方式上,等各方面水平都會更高一級。我們今天只曉得大部分知名企業家的哲學理論都非常紮實。例如,張瑞敏的海爾集團,就有著名的海爾管理學,如果張瑞敏沒有很好的哲學思維,是不會有海爾管理學的誕生的。其實,像什麼李彥宏、董明珠、馬化騰這一類人,無一例外,都是哲學思辨能力很強的人,所以他們才會後今天的成就。這就是哲學的力量。

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是我國最早的哲學雛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理論。春秋以後的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研讀《道德經》,因為它對治國是有很大幫助的。當然,皇帝還要讀其它書籍,應該說是博覽群書,把所學的知識與哲學融會貫通,才有我國曆史上的一個個明君。

經過上面有書君一系列的長篇大論,相信一些朋友對學習哲學的目的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有書君畢竟不是哲學家,雖說對哲學也有愛好,但是所說的言論,也僅僅代表有書君個人意見,對朋友僅供參考。

如果有朋友,在讀了有書君這篇文章後,突然也有了想去學學哲學的衝動,那有書君推薦先讀哲學類的小說,小說是有故事情節的,讀起來不會顯得太枯燥無味。例如小說《蘇菲的世界》;在讀過一些哲學小說後,就可以讀點簡單的哲學專業書籍例如《西方哲學史》,當然也要看看《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的哲學是空前絕後的,沒有哪一個哲學能夠超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因此馬哲是必讀的,不要忘記哦!


有書快看


對比一下霍金說的"哲學己死"→我們可以認為:

→馮先生這句話是從哲學家的角度說的,也許以前真可以說:人只有學了哲學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但現在,科學越分越細,很多學科內已經蘊唸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因此:

→→現在的自然科學家,很少有人會花時間去學習哲學了,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偉大的科學!

→→從1996年"索卡爾"事件所引發的科學家和哲學家論戰,我們可以看出,當代絕大數自然科學家對哲學家不屑一顧,他們更不可能學習哲學。



在很多大學,哲學是一門公共課,開這門公共課的目的不是為了哲學專業→我們還是用俗話表達一下作為公共哲學的目的→也是非專業人員的學習哲學的目的!

1>通過學哲學,教會人思考

→哲學是認識論,認識論教人如何思考問題→,辯證法教人如何反思、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等等,→人會思考才有思路,而思路決定出路。

2〉通過學習哲學。使人提高理論水平,教人學會概括

→哲學裡有一個金句→"透過現象看本質",面對紛雜的事物/千頭萬緒的現象,如何看本質呢?那就要通過學習哲學,從而提高理論水平,學會概括的方法。



3〉學習哲學,可以增長人文知識和思維知識。

特別是哲學裡的"辯證思維",是通往創新思維的導航器,能為創新思維打開大門。

哲學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學問,

如果學知識只是為了功利性地學以致用,那麼往往欲速不達|!

4>學習哲學,會使人在同級的水平上更高一級!

假設A,B兩人學識相同/能力相似,而A學了哲學,B沒學,那麼A一定比B更具有競爭力和思辯力!!

→A與B的區別就象"能文能武"與"一介武夫"的區別一樣l

→哲學使人智慧是一道公理!!信不信由你。

無數事實證明:很多成功的人士往往也是半個哲學家,甚至比半個還要多→你去張瑞敏的海爾管理學院看看就明白了



5〉社會類工作者要學一些哲學

很多學生畢業後會從事社會類工作,哲學在社會學科知識中,它是NO:1,可以說哲學是社會學科的基礎,因為所有的學科,如果離開了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將寸步難行!

特別是一些高級幹部及高級管理者更要懂些哲學!

特別是高層戰略戰術決策者,哲學是必不可少的

毛主席反覆強,黨的高級幹部要學習辯證法,就是這個原因!

附錄"索卡爾"事件

1996年5月18日,美國《紐約時報》頭版刊登了一條新聞:紐約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艾倫· 索卡爾向著名的文化研究雜誌《社會文本》遞交了一篇文章,標題是“超越界線: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釋學”。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故意製造了一些常識性的科學錯誤,目的是檢驗《社會文本》編輯們在學術上的誠實性。結果是5位主編都沒有發現這些錯誤,也沒有能識別索卡爾在編輯們所信奉的後現代主義與當代科學之間有意捏造的“聯繫”,經主編們一致通過後文章被髮表(但事實上這篇文章最終並沒有被髮表),引起了知識界的一場轟動。這就是著名的“索卡爾事件”。

在隨後的時間裡,“索卡爾事件”被西方各大媒體在頭版廣泛報道。人們稱之為“詐文”、“玩笑”、“一場惡作劇”、“一場騙局”。學術界的大多數人站在了索卡爾一邊,認為這也是他們自己反對學術界中矇昧和虛偽的鬥爭。

事件一俟發生,就立即觸發了一場席捲全球的科學與人文的大論戰。論戰的一方是由科學家組成的科學衛士;另一方則是後現代哲學家結成的聯盟。世界眾多著名的媒體參與其中。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這個事件中,科學家普遍表達了對哲學家的不屑一顧!!


月亮TA爹爹


人們學習哲學有很多目的,我見到有好些人學了哲學,然後成了抬槓專家,有的人成了哲學史學家,但是我認為這些並不是哲學的最重要的功用。


我在北大學哲學課的時候,曾問過老師這個問題,學習哲學有什麼用?


老師給了我這樣一個回答——學哲學可以使人自信。


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回答,因為擁有獨立思辨能力的人,一個能把自己從紛繁的世界中抽離出來,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思考自己和世界關係的人,毫無疑問地,他會變得更加自信。


對邏輯和哲學思辨足夠了解的人,很容易就能發現別人言論中的不嚴密甚至是荒謬之處,這樣一來,他們便不會人云亦云,他們會把別人說過的話,自己再重新思考一遍,然後得出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結論。


培養這種思辨能力,學習哲學可以做到,學習科學也可以做到。


但是哲學和科學在解決人類目前問題上還是稍有分工的。科學幫助我們更多地解決現世生活的問題,也即更為實際的問題;哲學幫助我們解決大腦思維自我認知和調控的問題,也即更為抽象精神層面的問題。


科學幫助我們製造汽車飛機電腦,哲學幫助我們思考我們和汽車飛機電腦之間的關係,也幫助我們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客觀地講,我並不建議所有人都深入地學習哲學,我們目前的哲學教育體系也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但是對於那些樂於思辨,樂於鑽思維“牛角尖”的朋友而言,哲學肯定是不二之選。


人之所以為人,不是因為我們會種地收穫吃果子,而是因為我們會在吃果子的同時想一想為什麼果子是甜的,不僅從科學層面去思考這個問題,也從哲學層面去思考這個問題。


更進一步地,我們會思考,人活著有很多樂趣,可是為什麼又有這麼多的痛苦。過去的時候人吃不飽飯痛苦,可是今天人吃飽了飯還是會痛苦。什麼是造就人類幸福與苦難的根源?是上帝?是佛祖?是玉皇大帝?是造物主?還是大自然?


對大自然而言,人類究竟是一種手段,一種實現大自然進化計劃的手段;還是一種目的,人類本身就是大自然所服務的對象,一切皆因人類而生?哪種想法更為合理,哪種想法更能讓人解脫,那種想法更能激發人類的潛能?


我們是否足夠聰明來認清自己?還是說我們只不過是高等智慧眼中的螻蟻?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我的讀者們,學習哲學並不能幫助你徹底解決上述任何一個問題,但是,它會賦予你思辨的能力,讓你進入思考這個級別的問題的階段。有了這種能力,你和有智慧的人一起談話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大家說的都是普通的語言,但是那些智慧的東西你能聽懂,別人卻聽不懂,那些深謀遠慮你能看到,別人卻看不到。


最後,如果我的讀者讀到這裡,產生了對哲學更濃厚的興趣,而不是覺得不知所云,那麼你應該試著多瞭解一些哲學,你會因此而發現一片更大的世界。


韓東燃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來這裡為了什麼?我的人生有何意義?我將歸於何處?

世界是什麼?人類是什麼?人與人之間 、人與自然之間 、人與宇宙之間、是什麼關係?有著怎樣的聯繫?

什麼是本我?什麼是外我?什麼是本心?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人性是什麼?

萬物的本源是什麼?本源又是什麼?如何找到本源?

精神與物質有什麼關聯?沒了意識物質是否存在?沒了物質意識是否會延續?

學習哲學就是為了弄明白以上的問題!

至於你弄明白了以上問題能幹嘛?能變成什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學哲學的人沒幾個正常的。


蕼無忌憚


馮友蘭先生說這話,是從‘‘中國哲學’’的角度說的,即哲學是‘‘成人’’而非成‘‘職業人’’。

隨著分工日益精細化,職業的劃分也越來越細緻,這就使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專業化,越是專業、熟練的人才,越得到社會的青睞。有過求職經歷的人對這個需求感受會更深,為了某個職業而學習,在馮先生看來就屬於‘‘職業人’’。


但職業雖然不同,但都是人,都有職業之外、八小時之外的其他需求,如興趣愛好、娛樂休閒,還有追求精神提升、道德修養、自我實現,圍繞的,都是一個問題:‘‘自己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西方哲學的學習,在思辨的追問下,會有著睿智的辨察力,對問題更有洞察力,往往能通過現象看到本質,擁有和別人‘’不一樣‘’的認識方式。但在‘‘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的問題上,西方哲學往往不去回答,因為西方的倫理道德,在基督教中已經有了全面的闡述。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則相反,儒釋道三家,都帶著‘‘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目標,儒家的‘‘成聖’’,佛家的‘‘成佛’’,道家的‘‘成仙’’,都在指引著個體‘‘成人’’,成為這個文化系統中最高的人!

職業是生存需要,‘‘成人’’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哲學學習,提供的正是‘‘成人’’的需求。


幽幽南山客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物質和享受也越來越多,人追求物質也越來越容易,很多人容易陷入物質的追尋而不能自拔,並深深地陷入這種表象的繁榮之中從而失去內在的自我。內心充滿了不安,苦悶和煩憂等負面情緒。物質的豐富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內心的空洞。哲學家叔本華說過,生命是一團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每天過著一樣的生活,在同一個房間醒來,吃著大同小異的早餐,做著簡單而枯燥的工作,去熟悉的餐館吃飯甚至也從來不曾嘗試不一樣的味道。你的生活單調空洞而又乏味。每天就像一個流水線的機器人一樣固定的來回路徑。

我們的生活方式被網絡徹底而改變,電腦和手機已經深深的把大家帶入了虛擬世界而不能自拔。我們被改編編排好的音樂和電影來抒發情感,被電影劇情和音樂旋律影響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大多數人沉迷於網絡遊戲中打打殺殺從而獲得快感。更和素未謀面的網友談天說地,尋找自己精神寄託。與陌生人說心裡話,卻把最壞的脾氣留給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

如今的我們,科技的發展讓我們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我。大多數人生活在一個被我們視為真實的幻想世界裡。但當我們夜深人靜靜心思考探尋自己內心真實渴望的時候,或許我們每個人的夢想並無二致,那就是追求快樂。

科技的高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大量的物質享受的條件。但是當我們真正擁有了豪華別墅,坐在豪華轎車,享受高科技帶來便捷而又智能的生活,這一切在別人看來羨慕有嫉妒。但捫心自問,我們內心就真的快樂嗎?為了追求金錢和物質,很多人不惜敗壞良心和出賣自己的靈魂,不顧他人的健康和安危,把這個世界折磨的支離破碎。這樣的你能夠心安理得嗎?能夠獲得自己的內心安寧和平和嗎?

物質的富足、繁榮和享受或許帶來的只是短暫的滿足。也許,最快樂的人往往是擁有物質最少的人。人總是要面對死亡,死亡是一個人的最終結果。精神和思想的樂趣才是可持續的,思想和精神 富足,對智慧的無限探索,對人類精神領域的求知,對真理的無限渴求,成為了通往幸福和快樂的通路。而這一切就是哲學的必經之路。思想和意識的覺醒能夠給人帶來巨大的能量。更能帶給人內心的安寧和平和,讓人的內心充滿愉悅。

哲學是對世界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最早的定義有「愛智慧」之意。是對智慧的一種熱愛和追求。哲學是追求真理的學問,對人類精神發展的追問,對人類的真實價值的探尋。同時哲學也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簡單的一句話,哲學是追求智慧,面對世界一切紛繁複雜的問題,使人能夠“聰明的”活著。哲學有自己一套簡單有用的方法。能夠讓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更能讓你的人生不再迷惑,不早恐懼,不再煩憂!

我是思變,歡迎關注。希望大家熱烈討論哲學在自己的生活中帶來了什麼便利,或者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了什麼改變?


思變說


工科男一枚,15年兒童教育經歷,說說自己對學哲學的體驗,儘量大白話。

一、不同階段的體會

1、高中大學:學哲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現在回想起來,當初哲學老師照本宣科的方法真心不乍的)。

2、畢業工作3年內:學哲學沒用,浪費精力時間

3、畢業工作3年後:嗯,有點用。

(原因應是工作時單位的領導引導我們新員工,發現其套路和學過的哲學有點象。如罵了你一頓後,安慰說:每個人都有不足的一面,你的優點很多……心裡沒那麼難受了。再如:碰到複雜的問題,領導會引導人你,複雜問題簡單化,再複雜的現象後都有簡單的本質,找到本質,你就比其它人高明多了……)

慢慢,還覺得,沒有共同相似的世界觀價值觀,說話簡直不能在一個頻道上。

4、從事兒童教育後:哲學無處不在,無處不用。

比如,知道從現象中找本質,發現孩子教育其實沒那麼複雜,就是孩子與環境的關係。所謂學習,對孩子而言,就是信息的輸入與輸出,

需要了解孩子對什麼形式的信息接受得快(朗朗上口的、形象的、場景的、行動的、不是講道理的)。

知道孩子更願意以什麼方式表達自己(表情、動作、肢體、塗鴉、模仿、而不是文字或語言)。快速記憶很簡單,就是“形象+線索”。等等。

自己有意無意在孩子教育、家長溝通中引導瞭解些哲學的基本原理。

5、步入中年:哲學可以讓自己過得踏實安心舒坦。

比如,人生存必需的三樣東西(空氣、陽光、水),我一樣不缺,我還擔心什麼?

人生如潮,有起有落,有得有失……自己還計較什麼?

甚至,還對“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將去哪裡?”有了一定的體驗與感受……坦然很多。

二、結論:

學習哲學目的,對內,可以讓自己坦然,對外,可提升自己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