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不景氣為什麼沒造成大量失業,反而招工難?

魏秋盈


實體經濟,指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是人通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經濟。


包括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文化產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


實體經濟大幅衰落標誌,一是民營投資增幅為負增長;二是大量信貸湧到房地產,導致房地產市場火爆。


實體經濟不景氣為沒有造成大量失業,反而招工難?是為什麼?


1、 實體經濟不景氣,傳統制造業艱難生存


實體經濟中傳統制造業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製造業原材料價格上漲,企業用工成本加大,企業應收款回籠慢,企業週轉資金緊張導致企業發展停滯不前,企業發展步伐緩慢。


雖然一些傳統企業發展緩慢,有的僅靠銀行貸款週轉,但實體經濟呈現的狀態是不生產等死,生產可以維持,並未造成大量人員失業。



國家重視實體經濟,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傳統制造業發展,並給予相關政策優惠,因此實體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會有較快地發展,企業能需要大量人員。


2、招工難,用工累,企業普遍的問題


招工難,用工累,這是目前企業面臨的一個難題。隨著90後及00後相繼進入工作崗位,改變了企業以往的招工模式。


新一代的年輕人更加註重自我感受,他們思維活躍、創新意識強、不同於老一輩的“鐵飯碗”思想,他們更注重自我發展,更自我。


同時傳統行業,特別是操作工、一線生產工人普遍難招,他們更加註重工資收入,福利待遇。


新一代大學生普遍希望自己工作環境乾淨、收入高,對技術包括操作崗位並不感冒。企業留人困難,員工離職現象普遍,企業文化難以被他們認同。



3、直播、視頻行業迅猛發展


有數據顯示網絡直播用戶的規模已經達到了325億,佔網民總數的458%,並且這個規模仍在持續上漲。


網絡直播用戶共3.43億,佔網民總體的45.6%。更過年輕人選擇直播行業,賺錢快、出名快,他們更熱衷於虛擬平臺,這也是造成企業招工難一個問題所在。


總之,實體經濟不景氣並未有造成大量失業,企業招工難主要是人員的思維方式改變,員工對工資待遇要求高,同時一部分年輕人更熱衷於直播行業。


有書知道


我今天到深圳西北部接近東莞的沙井,松崗,福永考察了下中小工廠,比較有感觸,我是從事廣告服務業的,上游需要各種工廠供應商,近幾年發現供應商越搬越遠,很多到了深圳北部邊緣甚至到了東莞惠州,國慶也去東莞松山湖地區重點參觀了華為二期新工廠和華為小鎮。

1,招工難,首先是人口紅利減少,深圳工廠外邊公告欄貼的招聘廣告顯示基本底薪2200,加班工資時薪17-20元之間居多,每月加班100小時工資也就接近4000元。我在南山區中心4000元不加班,不包食宿是很難招到廣告普工的,有不少人力資源公司開店鋪,也要小青年街邊拿廣告牌招聘。

2,失業率小,中國新增人口不斷減少,我記教科書上13億這個人口總數10多年沒啥變化,我今年27歲,是感覺計劃生育最嚴的一代,有不少是獨生子女,很畸形的人口變化,理論上要有2個子女才能維持勞動新增人口。另外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行業不多,新的消費升級增加不少勞動崗位,美容美甲,快遞外賣吸納不少就業人口。

3,製造業不景氣,這個可以說是產能過剩和人工成本增加造成的,目前還有出口方面的貿易戰,勞動密集型低端製造業是很難生存,製造業同樣也會有馬太效應,二八法則,民營企業老大華為年產值6000多億,你們對比一下你們所在城市的gdp,富士康也急忙上市了,純利潤才5個點,銀行貸款利息都比這個高,貿易戰可能就是破壞公司盈利的那幾個點,是一場沒有暴力的生存戰役。

附上國慶親自拍下的照片

有招聘信息,勞務派遣,街頭招聘,有深圳松崗福永沙井的廠區,員工宿舍樓白天下午生意冷清,有東莞華為帝國的新歐式辦公樓和數個新廠群。

總之適者生存,製造業面臨轉型升級。











波點論


我老公近期看了很多門市,回來跟我說現在做生意真的好難,前幾天去看門市的時候,轉讓費貴得離譜,今年想擴大開分店,所以去看門市,發現重慶房價一飛沖天,門面反而降低了。有幾個大的門市 ,400多平米 裝修豪華,估計裝修都是至少50萬,不要轉讓費,只要押金30萬給商場都可以。好幾個累死的,都不要裝讓費 只給押金,充分說明實體有多難做。並且門面的租金去年問都要1萬8不少,今年只要8500.很多類似的。哎,也側面說明房價的上漲對實體經濟帶來多大影響,以前重慶的房價都很低,所以大家對房子沒激情,近兩年突然騰飛,實體也直線下滑。

言歸正傳,為什麼招工難。我覺得有3點。

1 年輕人不能吃苦!現在幾乎家裡都給孩子買了房子的,也 就是90後一代幾乎不擔心房子問題,而相對工廠較低的工資以及加班,很少年輕人能吃苦幹下來,再說現在大學也是隨便上,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上了大學的 為什麼要去工廠呢,去公司上班多好啊,又不加班。

2 中年人基本去工地上班。工廠的工資相對來說要低很多,幾乎都是3000-4000,但是工資工資只要能幹,一個月輕鬆都還是有6000,多的上萬都有。所以很多人覺得我寧願在工地辛苦一年,後面耍一年,也比工廠的工資高。後來習慣了,更加不願意去工廠了。

3 現在創業的多,現在很多網紅類似的店,也就是相對投資成本較低,幾乎都是在20萬內,很多家庭都能 拿出來,所以30歲左右的人本身就到選擇的時候了,開始自己創業,所以就業的相對就少了。


整體來說,現在主要是經濟相對較好,能吃苦的人較少,總想自己幹,自己幹不了的,那就隨便混,房子怎麼都能 活下來,所以後面藍領工資只會越來越高!


股市麥兜


大方向我也不太懂,我給大家說說我現在任職的公司吧,讓大家參考參考。



我現在任職的是一家擁有員工約60人的民辦化工小型(老闆老說公司是行業數一數二,但我覺得……嗯……大家懂的……)企業,集研發生產銷售三合一,全都自己消化了,可謂是自產自銷呀!

今年因為政策的原因,環保查得嚴,我們公司主打的是環保產品,所以避免了天天安監跑來辦公室喝茶,停產查改的風險,但是我們很多同行就不行了,特別是很多小型家庭式“黑作坊”,都被查停了,所以我們公司今年迎來了“春天”。但上年就不行了,上一年特別的蕭條,老闆每天看著銷售報表心情都不好,天天鞭策,週週開會。我們是這樣,大環境也是這樣。

我們公司雖然銷售部業績不行,但我們老闆行呀!我們老闆另外開闢了新項目,我們有機械,可以幫人代生產呀!於是生產車間忙得如火如荼,我們銷售部水靜鵝飛。

我們公司無論景不景氣,都不會大面積裁人的,相信一個企業除非真的倒閉了換管理層了,不然人事上是不會有特別大的變動的,因為一個公司,員工是企業之本,只有穩定了,才能正常運營,我猜這個就是雖然大環境很蕭條,經濟不景氣但是沒有出現大面積的失業現象的原因。

但招不到人,這個也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問題。

我有好幾個做hr的朋友都在群裡抱怨說招人好艱難,老想挖我過去她們公司,真是的,太優秀也是很難辦呀我!(臭不要臉)



像我們公司,就我知道的就已經辭職走了3個業務員,1個技術員,2個行政,1個配送員,n個工人。但他們的崗位,都沒人招到人頂上,走掉的人的工作,都只能靠剩下沒有走的人分攤。

招聘廣告我們幫忙轉發了一次又一次,真的投簡歷的人寥寥無幾,來面試的就更少了。像業務員啊行政這些還好一點,聽著就感覺好像辦公室白領高大上 ,來面試的人還多一點。工人配送員這些,真的好不好找,車間天天說沒有人手生產,不夠人開不了夜班的。

感覺這個很多因素造成的:現在年輕的不想幹這行,老的我們不願意收;優秀的我們提供不了薪酬待遇給人家,不優秀的來了幹不下去白招;好不容易來了一個,培訓都沒有培訓完,就受不了辭職了……

現在整個環境就是這麼矛盾,高不成低不就的……


我家cp肯定會結婚


其實中國有很多隱形的實業,只是沒有報道出來而已。今年實業真的很難,拉動經濟三駕馬車:出口,消費,基建。現在在打外貿戰,出口受損很大。消費就不用提,現在哪個年輕不是背的房貸,要麼就扛著高昂的房租,你叫別人怎麼消費?基建,08年那時候中國還可以大搞基建,10年過去,你看看現在即使小縣城都通了高鐵,有高速路了。請問大搞基建怎麼搞?明年起,社保不能按最低基本交了,要按實發工資交。企業成本又要提高一大截,個人收入也縮水。明年基本漲薪的幅度不大,或者不漲了。(稅前一萬錢,企業要交14000多,個人只收7000多,具體的數字忘記,差不多這個數)我身邊有一些人,沒工作。一直在找,失業數據能體現的出來?反正吃家住家的,又沒失業保險。還有一些農民工兄弟,回老家了,這些算轉業吧。現在經濟不好,找工作也不好找,大家跳槽的時候找準下家再走吧。

還有插點題外話。

中國現在面臨的有個大問題,1,人口紅利已經消失,用工成本大幅上升。很多外資已經撤離,企業也走向微利時代。改革?創新?好多年前就喊了,結果好多企業拿錢去炒房,靠炒房大賺一筆。。。。。2,房地產,房地產是懸在中國頭上的一把劍。這也不是我們國家一個問題,很多國家都有。房地產的泡沫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現在是又不能讓它破,又不能不依靠這個。所以這個度很難。中國經濟太多太多被房地產綁架了。3,養老問題,中國已經進去老齡化社會了,而且以後越來越嚴重。現在都聽聞哪裡哪裡的養老金已經入不敷出了。以後等我們老了,如何養老。大家都沒信心。4,出生人口逐年下降,年輕人口就是未來發展的動力,如果年輕人口不足,經濟將陷入停滯或倒退。5,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以前鄧老的一句,先讓部分人富起來,再帶動其他人。結果呢?是富起來人,用手上的資本再次剝奪窮人手上的錢。比如炒房,炒大蒜。

我也大家的建議,

1,這個年頭不要輕易辭職,找好後路,或者深思熟慮後再打算。

2,不要急躁,現在壓力很大,很多時候人很急躁。其實想想,我們國家整體環境在全世界算好的,看看委內瑞拉,敘利亞。

3,不要給自己的經濟太高的負債率,不然很累。

最後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我們共度經濟難關。


跟喬峰打成平手鳩摩智


就拿我在東莞長安身邊的例子說一下吧。舉個簡單一點的例子,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OV廠的保安,平均工資在6000左右。從來沒有聽說缺過人,很多都是靠關係進去的,甚至很多都是請客吃飯才進得去。而一些2500左右工資的保安公司。一天到晚在各個工業區各個路口招工。還是很難招到,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招工難嗎?


怒斥地域狗


招工難,很多地方體現著產業結構不合理。但更多是人的問題,我客戶,招聘市場銷售人員

第一:投簡歷的人很多,信息員打電話約面試時間,人要麼不來,要麼遲到,這是找工作的態度?

第二,在宜昌,湖北的二線城市,工資試用期期大概5000元左右,出差費用什麼實時報銷。年度還有獎金。但面試的人覺得工資低。

第三,怕吃苦,怕累,因為銷售業務員,肯定要出去跑,經常出差,公司出差什麼工作時間在早上9點~下午5:30,很多人覺得累,吃不了苦,不願意做。上次還遇著一個,還沒入職,就問公司給不給專門配車出差。你是來當領導,還是來上班的?

確實,發覺現在有部分90後兄弟,真有點眼高手低了。(雖然我也是90後,混的也不是很好)


LXJ6868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王天天:


如今整個經濟大環境是真的很不景氣,失業當然是存在的,只是沒有大肆宣揚,而且大量失業與招工難並不是完全對立的。

第一,企業人才需求大幅下降。

據數據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企業用人需求較第一季度平均下降26.6%。很多小公司、小企業倒閉了,創業失敗的公司關了,你也不清楚,因為沒有過多瞭解。更何況今年是各大企業的“嚴冬”時期,很多公司內部都是達成共識的不再招人,有機會甚至還會裁員。拿今年的應屆生舉個例子,今年應屆生800多萬,歷史最高,而互聯網企業、地產企業大幅縮招,像萬科那麼大的地產公司,發出“活下去”的聲明,全國僅招收88名應屆生,這就能看出來今年的失業率會如何了。


第二,公司中高層崗位不缺,基層崗位普遍缺人。

國內有個很明顯的現象,大家都對基層崗位有點偏見,大部分人都會傾向選擇更高一級的崗位工作,可是這個缺口是存在的,比如快遞員、操作工人、修理工人等等。而且公司不願意給這些崗位提供稍微好一點的工資待遇與薪資福利,反而因為人工成本上升而削減工資待遇,這樣一類,又有人願意去做這些基層工作呢。顯而易見,招工難,是招基層工作者難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順利度過這個“寒冬”,等經濟回暖,再考慮跳槽換工作之類的事情吧。



首席投資官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想對所有讀者朋友說句真話,沒有造成大量失業和招工難這應該是一種假象,而與真實的現實是有較大出入的。

現在我國到底失業率有多高,統計的依據是什麼?可能很難給出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說法,所以統計失業率也有誤,一些短期工、臨時工、季節工也有可能統計在就業範圍之內,還有一些隱形失業沒有統計在內,這樣就有可能造成我國就業率被高估,難以真實反映實際的失業率,所以也就讓人得出實體經濟不景氣而沒有造成大量失業的假象。

事實上近年實體經濟的經營狀況是每況愈下,而失業率低明顯與經濟發展現實不相適應,失業率應該是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上。

至於說到招工難,我覺得應分幾種情況來看這個問題:一是實體企業經濟效益不好,而人工成本又高,導致不敢多用工,這也就讓人產生一種企業招工難的假象。二是現在不少年輕人吃苦耐勞精神差,對一些待遇不高、工作累、環境差崗位不感興趣,也導致了實體經濟招工難。三是目前大量的年輕人壓力大,有房貸、車貸、養老、醫療、養小孩等多方面壓力,收入太低的崗位不足以養家餬口,一般都選擇自主創業。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實體企業的招工難。


財經深思


實體經濟不景氣並不一定會造成大量的失業,如果有大量的失業那隻能說明實體經濟要崩潰。

我國實體經濟很大一部分是由國有企業組成,一般來說實體經濟不景氣對國企的影響比較小, 但對於民營企業來說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現階段實體經濟不景氣主要是因為生產成本高,生產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員工工資、社保公積金等)、房租、水電,稅負也偏重,企業利潤降低,自然而然就會降低員工待遇。

再加上現在我國人口結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不再,勞動人口大量減少,所以對應的廉價勞動力減少,高技能職工減少最多。

據人社部相關數據統計,2017年,我國技術工人有1.65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僅4700多萬人,僅佔整個就業人員的6%,技術工人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企業利潤降低,員工待遇降低,工人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招工困難也容易理解了。

而實體經濟的不景氣大概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營企業資金少,擴張難

民營投資增幅為負增長,銀行將大部分資金都給了房地產,實體經濟資金鍊緊張,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樓市過熱,一家上市公司上千名員工辛苦幹一年,很可能不如一個人在一線城市買一套房子的收益大,這種情況如果繼續下去,那麼對於經濟的整體發展不會是一件好事情。

2、產能過剩,去產能過程艱難

國內實體經濟產能過剩,而需求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實體企業自然不好過,工人工資也不高,實體經濟之間存在太多無謂不必要的競爭。然而去產能意味著淘汰,如果力度過大,反倒會造成大量失業,得不償失。

3、互聯網經濟競爭

相關機構日前發佈2016高校畢業生畢業去向的大數據報告指出,48%的畢業生選擇“不就業”,在不願意找工作的95後中,超過15%的人嚮往創業,自己當老闆。他們的創業目光主要鎖定在海淘、O2O、自媒體等新興互聯網創業項目。

實體經濟必須要轉型

實體企業房租、稅費、人工成本高,但這些都不是工人們決定的,事實上,恰恰是企業們盈利能力不足,才造成了實體經濟承載就業的能力被弱化。

實體經濟融資困難,產能過剩,實體經濟再不盤活說不定會變得死氣沉沉,實體經濟必須得轉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