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合肥涌现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赵宁静致远


安徽省,在近、现代历史上涌现了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人士、文学家及革命志士。下面就简单列举一些名人。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代表清王朝签订了历史上诸多丧权辱国的对华不平等条约,如《中日修好条规》、《中英烟台条约》、《中法会议简明条款》、《中日天津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李鸿章签署了上述一系列对华卖国条约,臭名昭著,被历史学家称为世界外交史上空前绝后的奇闻,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左宗棠曾说:"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詹天佑,汉族,字眷诚,号达朝。祖籍徽州婺源。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美誉!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陈独秀,安徽怀宁(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领导人。主要著作有《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段祺瑞,字芝泉,晚年号称"正道老人",合肥人,又称"段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北洋"三杰"之一。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许世英(1873年——1964年),字静仁,号俊人,安徽省至德县(今东至县)人。历经晚清、北洋、民国三个时期,宦海沉浮60余载,成为中国近代政坛上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

冯玉祥,(1882年——1948年),字焕章,原名基善,祖籍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有"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称号,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系国民政府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银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三大抗战勋章获得者。

王稼祥,原名嘉祥,又名稼啬,生于1906年,卒于1974年。安徽泾县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著有《王稼祥选集》。

陶行知,安徽省歙县人,生于1891年,卒于1946年。中国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

胡适,安徽省徽州绩溪人。生于1891年,卒于1962年。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他的《偿试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著作有《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文存》等

以上列举了中国安徽省近现代史上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生平简介;当然了,安徽省历史上的名人绝不仅仅是上述几人。由于篇幅限制,作者将不再一一列举,望大家能继续增补,以飨读者。


芦嘉玉


“宰相合肥天下瘦”,事实上,李鸿章代表不了合肥的全部。

近代史上,出生于合肥、成长在合肥、籍贯在合肥的历史人物有很多,而其中更有一些人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台湾近代化之父、首任巡抚刘铭传!

刘铭传,字省三,合肥肥西人。他最大的贡献不是建立淮军铭字营,并跟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而是在国家、民族的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左宗棠的领导下奔赴台湾抗法。

中法战争结束后的1885年,台湾划出福建单独建省,刘铭传成为台湾第一任巡抚,开始在台湾实行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他清理田赋、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等。

在刘铭传长达7年的治理下,台湾近代化程度非常高,已经成为大清国最先进的省份之一。

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台湾被割让给日本。

消息传到合肥后,本已经重病在身的刘铭传,得知花费自己一生心血打造的台湾省,竟被自己的恩师李鸿章随手送了出去,一气之下口吐鲜血,于光绪二十二年正月(1895年底)去世,临死前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台湾省和台湾民众。

二、抵抗八国联军的第一战神,聂士成!

聂士成,字功亭,合肥长丰县岗集镇人。他虽然开始投身于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但在日后的岁月里参与了台湾抗法战争、甲午抗日战争,是“淮军后起三名将”之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为清政府的有意纵容,义和团的盲目排外终于引来了八国联军侵华。

这场被称为“庚子国难”的民族苦难的历史事件中,聂士成的武卫军是抵抗八国联军最为凶悍,也是最强硬的军队。事实上,廊坊大捷是聂士成的武卫军取得的,但功劳却被当时的直隶总督裕禄算在了义和团的头上。

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下旬,聂士成在攻打天津租界时遭到了义和团用“通敌”的罪名进行诋毁,为此聂士成被清政府以“旬日以来并无战绩,且闻有该军溃散情形,实属不知振作”为由,革职留任处分。

自此聂士成生出了以死殉国的决心,“上不谅于朝廷,下见逼于拳匪,非一死无以自明”。事实上,汪郎特别讨厌义和团,这是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义和团不考虑怎么配合聂士成抗击八国联军,居然跑到聂家抓了聂士成的家人,而混进武卫军的义和团成员乘机开枪射击武卫军,并造谣聂士成造反,致使聂士成腹背受敌,身中数弹。

七月九日,聂士成在天津城西八里台被义和团打的暗炮击中身亡。如果不是八国联军及时赶到,可怜一代军魂的尸体都要被义和团侮辱。

这样的聂士成是受到敌人敬仰的,德军用红毯子收敛了聂士成破碎的身体,并交还给了他的部下。

可悲的是,聂士成阵亡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居然下诏,称聂士成“误国丧身,实堪痛恨,姑念前功,准予恤典”,连最后的一分体面也不肯给他。

如果不是袁世凯的极力争取,清廷又怎么肯在两年后,即光绪二十八年恢复聂士成的名誉。

如果聂士成在天有灵,不知道他会不会暗自神伤,但这阻挡不了聂士成“民族之魂”的称号。

三、三造共和、收复外蒙、拒绝和日本人合作,号称“北洋之虎”的段祺瑞。

段祺瑞,字芝泉,合肥肥西大陶岗人。他最大的贡献是手握重兵,但站在国家、民族的风口浪尖,不被私人感情影响,果断支持共和。

而在他远离中枢的日子里,拒绝和日本人合作,表现出了中国人不屈的意志,是北洋军阀中的硬骨头。

1、一造共和。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深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影响的段祺瑞,拒绝讨伐革命军,并于1912年两次电联清廷,要求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政体。

2、二造共和。1915年,袁世凯意图称帝,段祺瑞在多次劝阻无效后,拒绝参与袁世凯的登基大典;袁世凯死后,支持黎元洪任大总统,恢复共和国会和《临时约法》。

3、三造共和。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段祺瑞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表讨逆宣言,与冯国璋一起于12日即攻入北京,赶跑了张勋,重新恢复了共和。

4、拒绝和日本人合作。九一八事变后,已经远离国家中枢的段祺瑞,被日本人邀请赴东北组织傀儡政府。面对日本特务的拉拢,段祺瑞拒绝了,并在1933年初移居上海,脱离了日本人的势力范围。

这位“北洋之虎”并没有辱没了自己的名声,于1936年病逝,得到了民国政府的国葬。

不过在汪郎看来,段祺瑞最大的功绩,是1917年支持徐树铮收复外蒙,有力地打击了民族分裂势力,维护了领土和主权的统一,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最辉煌的一页。

当然,合肥出现的近代史人物远不止刘铭传、聂士成、段祺瑞,汪郎也不一一去阐述了。

汪郎最想说的是,世界这么大,我最爱的还是中国,无他,因为这是我祖祖辈辈生存的地方,也是我子子孙孙繁衍的地方。

尊重民族之魂,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备注:聂士成事迹,资料来源《清史稿》、《西巡回銮始末·卷2·直隶提督聂军门死事记》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至圣名言”,想必天下人都知道。

李鸿章一个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一系列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我不再复述 ,李鸿章一辈子干了一辈子的事。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剿灭捻匪,处理天津教案,大力兴办洋务,与中央的恭亲王,文祥,和地方的沈葆桢,刘铭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发起了以“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建设第一条民用,军用电报网络。建设中国的铁路网,建设近代军事企业,派遣学生海外留学,建设一支近代化海军和陆军。


尽管李鸿章最后失败了,甲午战争几乎毁灭了李鸿章所有的本钱,从那以后,他便变成了天下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