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合肥湧現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趙寧靜致遠


安徽省,在近、現代歷史上湧現了眾多的政治家、文學家、愛國人士、文學家及革命志士。下面就簡單列舉一些名人。

李鴻章,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代表清王朝簽訂了歷史上諸多喪權辱國的對華不平等條約,如《中日修好條規》、《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會議簡明條款》、《中日天津條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等。李鴻章簽署了上述一系列對華賣國條約,臭名昭著,被歷史學家稱為世界外交史上空前絕後的奇聞,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左宗棠曾說:"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詹天佑,漢族,字眷誠,號達朝。祖籍徽州婺源。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美譽!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陳獨秀,安徽懷寧(安慶)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領導人。主要著作有《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陳獨秀思想論稿》、《陳獨秀著作選編》等。

段祺瑞,字芝泉,晚年號稱"正道老人",合肥人,又稱"段合肥"。中華民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北洋"三傑"之一。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

許世英(1873年——1964年),字靜仁,號俊人,安徽省至德縣(今東至縣)人。歷經晚清、北洋、民國三個時期,宦海沉浮60餘載,成為中國近代政壇上一位著名歷史人物,曾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馮玉祥,(1882年——1948年),字煥章,原名基善,祖籍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北軍閥。有"基督將軍"、"倒戈將軍"、"布衣將軍"稱號,是蔣介石的結拜兄弟,系國民政府青天白日勳章、美國總統二戰銀質自由勳章、國民政府首批抗戰勝利勳章,三大抗戰勳章獲得者。

王稼祥,原名嘉祥,又名稼嗇,生於1906年,卒於1974年。安徽涇縣人。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的領導人,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對外工作的開拓者之一。著有《王稼祥選集》。

陶行知,安徽省歙縣人,生於1891年,卒於1946年。中國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義戰士、偉大的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

胡適,安徽省徽州績溪人。生於1891年,卒於1962年。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他的《償試集》,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著作有《白話文學史》、《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文存》等

以上列舉了中國安徽省近現代史上的、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生平簡介;當然了,安徽省歷史上的名人絕不僅僅是上述幾人。由於篇幅限制,作者將不再一一列舉,望大家能繼續增補,以饗讀者。


蘆嘉玉


“宰相合肥天下瘦”,事實上,李鴻章代表不了合肥的全部。

近代史上,出生於合肥、成長在合肥、籍貫在合肥的歷史人物有很多,而其中更有一些人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臺灣近代化之父、首任巡撫劉銘傳!

劉銘傳,字省三,合肥肥西人。他最大的貢獻不是建立淮軍銘字營,並跟隨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而是在國家、民族的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在左宗棠的領導下奔赴臺灣抗法。

中法戰爭結束後的1885年,臺灣劃出福建單獨建省,劉銘傳成為臺灣第一任巡撫,開始在臺灣實行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他清理田賦、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臺,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等。

在劉銘傳長達7年的治理下,臺灣近代化程度非常高,已經成為大清國最先進的省份之一。

1895年《馬關條約》簽定,臺灣被割讓給日本。

消息傳到合肥後,本已經重病在身的劉銘傳,得知花費自己一生心血打造的臺灣省,竟被自己的恩師李鴻章隨手送了出去,一氣之下口吐鮮血,於光緒二十二年正月(1895年底)去世,臨死前念念不忘的依然是臺灣省和臺灣民眾。

二、抵抗八國聯軍的第一戰神,聶士成!

聶士成,字功亭,合肥長豐縣崗集鎮人。他雖然開始投身於淮軍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但在日後的歲月裡參與了臺灣抗法戰爭、甲午抗日戰爭,是“淮軍後起三名將”之一。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為清政府的有意縱容,義和團的盲目排外終於引來了八國聯軍侵華。

這場被稱為“庚子國難”的民族苦難的歷史事件中,聶士成的武衛軍是抵抗八國聯軍最為兇悍,也是最強硬的軍隊。事實上,廊坊大捷是聶士成的武衛軍取得的,但功勞卻被當時的直隸總督裕祿算在了義和團的頭上。

光緒二十六年六月下旬,聶士成在攻打天津租界時遭到了義和團用“通敵”的罪名進行詆譭,為此聶士成被清政府以“旬日以來並無戰績,且聞有該軍潰散情形,實屬不知振作”為由,革職留任處分。

自此聶士成生出了以死殉國的決心,“上不諒於朝廷,下見逼於拳匪,非一死無以自明”。事實上,汪郎特別討厭義和團,這是一群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

光緒二十六年七月,義和團不考慮怎麼配合聶士成抗擊八國聯軍,居然跑到聶家抓了聶士成的家人,而混進武衛軍的義和團成員乘機開槍射擊武衛軍,並造謠聶士成造反,致使聶士成腹背受敵,身中數彈。

七月九日,聶士成在天津城西八里臺被義和團打的暗炮擊中身亡。如果不是八國聯軍及時趕到,可憐一代軍魂的屍體都要被義和團侮辱。

這樣的聶士成是受到敵人敬仰的,德軍用紅毯子收斂了聶士成破碎的身體,並交還給了他的部下。

可悲的是,聶士成陣亡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居然下詔,稱聶士成“誤國喪身,實堪痛恨,姑念前功,准予卹典”,連最後的一分體面也不肯給他。

如果不是袁世凱的極力爭取,清廷又怎麼肯在兩年後,即光緒二十八年恢復聶士成的名譽。

如果聶士成在天有靈,不知道他會不會暗自神傷,但這阻擋不了聶士成“民族之魂”的稱號。

三、三造共和、收復外蒙、拒絕和日本人合作,號稱“北洋之虎”的段祺瑞。

段祺瑞,字芝泉,合肥肥西大陶崗人。他最大的貢獻是手握重兵,但站在國家、民族的風口浪尖,不被私人感情影響,果斷支持共和。

而在他遠離中樞的日子裡,拒絕和日本人合作,表現出了中國人不屈的意志,是北洋軍閥中的硬骨頭。

1、一造共和。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深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影響的段祺瑞,拒絕討伐革命軍,並於1912年兩次電聯清廷,要求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政體。

2、二造共和。1915年,袁世凱意圖稱帝,段祺瑞在多次勸阻無效後,拒絕參與袁世凱的登基大典;袁世凱死後,支持黎元洪任大總統,恢復共和國會和《臨時約法》。

3、三造共和。1917年7月1日,張勳復辟,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發表討逆宣言,與馮國璋一起於12日即攻入北京,趕跑了張勳,重新恢復了共和。

4、拒絕和日本人合作。九一八事變後,已經遠離國家中樞的段祺瑞,被日本人邀請赴東北組織傀儡政府。面對日本特務的拉攏,段祺瑞拒絕了,並在1933年初移居上海,脫離了日本人的勢力範圍。

這位“北洋之虎”並沒有辱沒了自己的名聲,於1936年病逝,得到了民國政府的國葬。

不過在汪郎看來,段祺瑞最大的功績,是1917年支持徐樹錚收復外蒙,有力地打擊了民族分裂勢力,維護了領土和主權的統一,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最輝煌的一頁。

當然,合肥出現的近代史人物遠不止劉銘傳、聶士成、段祺瑞,汪郎也不一一去闡述了。

汪郎最想說的是,世界這麼大,我最愛的還是中國,無他,因為這是我祖祖輩輩生存的地方,也是我子子孫孫繁衍的地方。

尊重民族之魂,就是尊重我們自己!

備註:聶士成事蹟,資料來源《清史稿》、《西巡迴鑾始末·卷2·直隸提督聶軍門死事記》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至聖名言”,想必天下人都知道。

李鴻章一個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一系列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對李鴻章的評價我不再複述 ,李鴻章一輩子幹了一輩子的事。

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剿滅捻匪,處理天津教案,大力興辦洋務,與中央的恭親王,文祥,和地方的沈葆楨,劉銘傳,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發起了以“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



建設第一條民用,軍用電報網絡。建設中國的鐵路網,建設近代軍事企業,派遣學生海外留學,建設一支近代化海軍和陸軍。


儘管李鴻章最後失敗了,甲午戰爭幾乎毀滅了李鴻章所有的本錢,從那以後,他便變成了天下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