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十強城市來了,你家的家鄉排第幾?

Isabellaqin


中國經濟十強城市怎麼排?可能這裡只能說個大概了,再細一來沒法確切,就算你拿著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未必就算真實無誤差的,二來排位相鄰的有時會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那就沒啥意思了。

好,鑑於此我下面從兩個方面來說是,希望大家理性看待就行,在看你的家鄉有沒有上榜開心娛樂之餘,能對你及你的親朋好友選擇自身發展的城市時有所參考。

1、GDP

GDP 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看下面是 2017 年和 2018 年全國各省的 GDP 排行,找找看你的家鄉排第幾?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點我們值得關注就是,除了體量之外的另一個重要屬性——「 GDP 增長率」,這個也可以理解為所謂的「潛力股」,值得大家關注。

2、中國一線城市

傳統豪強中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是第一集團。而如今又新冒泡的一系列新的準一線城市又包含了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瀋陽、青島、寧波、東莞、無錫。這些各名號由來也足可以說明一定的邏輯。

3、當然,一個城市的地位還要看城市經濟增長率、人口增長、城區面積、城市化率等還有文化、環境、社會等方面的軟實力。它是一個綜合的評價而不是簡單的單一面評價。

最後,從一個過來人和「聞過太多豬肉」的人的角度給大家或者是大家的親朋好友一個建議:如果可以,還是去大城市闖闖吧,見識是個很有價值的東西,因為看得遠才能走得遠!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知大家怎麼看?留言說出你想法,我們一起探討


stormzhang


很遺憾,我的家鄉沒有上榜。

中國經濟十強,上海GDP總量首次突破3萬億,在全國城市中穩居第一位。

北京、深圳、廣州作為“2萬億俱樂部”成員,排在前四位。

具體如下表所示:

以上是總的GDP排名,但說到人均GDP,則是不一樣了,見下圖:

GDP總量和人均GDP都排在前十的城市只有深圳、蘇州、廣州和杭州。

這幾個城市都是沿海發達城市,分別是廣東、江蘇和浙江,這些城市區位優勢明顯、政策、交通、產業結構都更具優勢,同時教育情況和人口素質確實總體都更高,這種優勢可能會持續下去。

而人均GDP排在前列的小城市鄂爾多斯和東營,都是資源型城市,錢多、人少,所以人均高啊。

不過,說實話,那也是目前的,萬一哪天資源開採完了,恐怕就不容樂觀了。

很遺憾,我的家鄉沒有在榜上!

我估計很多人的家鄉也沒有在榜上,不但沒有上榜,而且,經濟發展水平可能還比較低下。

這十強的GDP加起來佔了全國總量的23.3%,近1/4,其實這也凸顯了我們國家發展的不平衡,大城市吸血小城市,小城市吸血縣城,縣城吸血鄉鎮。

比如,成都的GDP2016年達到了12170.23億,而排名第二名的綿陽只有1830.42,足足差了10000多億元!

2017年湖北武漢GDP是13410億元,而排名第二名的襄陽只有4064億元,相差也接近10000億元。

至於北上廣深和內地二三線城市的差距,那就更是有著天壤之別了。

還是希望國家繼續發展,不斷進步,同時,讓其他地方也得到相對均衡的發展,老百姓們普遍過上好日子,這才是最重要的吧!


大家覺得呢?


有啥想說的也歡迎評論區留言探討~


馮起升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王天天:


題主的圖是2017年的經濟十強城市,我們今天來談一談2018上半年經濟十強城市:

首先,天天的家鄉在河北,肯定是完全沒有上榜的


那麼我們從十強經濟城市排名中能看出些什麼呢?

一點很重要的我們可以看到,2017年整年和2018年上半年,排名順序完全沒有變化,並且各個上榜城市差距比較有層次,基本上每級都在1000億元以上

上海依然以15500+億的GDP領跑,北京深圳廣州緊隨而上,天津作為北方(除首都)唯一一個上榜城市,與廣州差距較小,僅相差600億元,但不足的是增速緩慢,這與天津的經濟模式有關,第三行業較差,工業比較很大,在房地產以及工業遇冷的時候導致了天津3.4%,還不到其他上榜城市一半的增速



江浙地區的蘇州杭州排名較為靠後,但這僅僅是生產總值的排名,如果算出人均GDP的話,蘇杭地區的排名將向前不少,無論是城市設施,還是人均水平以及經濟多樣性,蘇杭地區的實力一直是非常強的


重慶,武漢,成都作為西南重鎮,尤其是成都和武漢,有著最高程度8.2%的增幅,代表著近年來兩地經濟發展速度加快,雖然對比超一線城市依然不足,但人才吸引,資金吸引,經濟多樣性增加等等,讓西南地區的經濟有了一個較大的飛躍。


首席投資官


好吧,我承認,我的家鄉距離十強還有1000里路。這個就不說了,我們還是回到問題來。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大陸經濟總量十強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天津、蘇州、成都、武漢、杭州。

但這個排序,說是十強也可以,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十大”,也就是經濟總量達,但實力未必強。

如果從人均方面來考慮,其實是深圳位居首位:17.91萬元。排第一位的是上海,總量達到30133億元,人均卻只有12.46萬元。深圳總量是上海的差不多三分之二;而上海的人均差不多隻有深圳的三分之二。

當然,這個排序也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主要是從經濟總量這個角度來考量,體現了中國整體經濟發展地域分佈狀況。

而如果從地域分佈來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沿海發達地區佔比超過一半,分別是:上海、深圳、廣州、天津、蘇州、杭州。然後是西南地區,有兩個:重慶與成都。

北方只有北京,這是首都,得天獨厚,無可置疑。

中部只有武漢一個,三省通衢,武漢本身工業基礎雄厚,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快,總量增長迅速。

東北、西北沒有城市入列。這幾年,振興東北依舊在路上,東北要重新躋身國內經濟發展一流的江湖地位,任重道遠。

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只有西安比較相對實力比較強,但也只有7000億出頭,還有3000裡的距離。

蘇州能夠以非省會城市、非特區的身份躋身十強,有獨到“秘笈”,主要是蘇州旗下幾個縣域經濟十分發達,而蘇州本身是上海的“工業基地”,也就是不少大企業總部設立在上海,而製造基地卻設在蘇州。蘇州到上海的距離在100公里出頭,接受上海輻射最直接,外來投資很多,帶動當地GDP進入高位。

杭州近年來,受阿里巴巴帶動,是非常活躍的互聯網集中地,總量可以,人均收入也高。僅次於深圳、廣州、蘇州,位居十強第四。

重慶與成都,優勢在於人口總量,重慶城鄉人口超過3000萬;成都也有1600萬。這兩個城市人均都沒有達到十萬,重慶只有6萬多,差不多是深圳的三分之一。成都是8萬多,不到深圳的一半。

也就是與東部沿海相比,這兩個西南城市的競爭力還不在一個層次上。


波士財經


2017年中國大陸經濟總量十大城市:

1、上海:經濟總量30133億元,人均

12.46萬元

2、北京:經濟總量28000億元,人均12.90萬元

3、深圳:經濟總量22438億元,人均17.91萬元

4、廣州:經濟總量21503億元,人均15.31萬元

5、重慶:經濟總量19500億元,人均6.39萬元

6、天津:經濟總量18595億元,人均11.90萬元

7、蘇州:經濟總量17319億元,人均16.21萬元

8、成都:經濟總量

13889億元,人均8.72萬元

9、武漢:經濟總量13410億元,人均12.45萬元

10、杭州:經濟總量12556億元,人均13.26萬元

另外,中國香港地區經濟總量為

23049億元,能進中國城市經濟總量第三名,僅次於上海北京。

在筆者看來,經濟總量只是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經濟實力的指標之一,一座城市到底強不強,還要考慮它的資金總量、人均GDP、家庭可支配收入、經濟結構等等因素。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中,上海經濟總量超過北京,深圳經濟總量超過廣州,那麼為什麼不叫上北深廣呢?比如重慶,去年重慶經濟總量超過了天津,但它的人均GDP是天津的一半多一點,而且重慶雖貴為直轄市,但它的體量已經相當於一箇中等省份的規模。中國經濟總量前十大城市中,只有蘇州是地級市,但它的經濟總量卻超過了除廣州以外所以的省會城市。而杭州經濟總量雖然排在中國城市經濟總量第十位,但它的城市資金總量卻超過不少其它前十的城市,近年來,杭州依託互聯網科技,經濟快速發展,大有強市崛起之勢。



當然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地位仍然難以撼動,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金融中心、廣州作為中國的商貿中心、深圳作為中國的科創中心,它們的地位在前十城市中仍然穩固(當然沒有考慮香港的因素)。


錦繡中源


中國城市政府權威實力排行榜:



麥浪165275529


中國十強城市,從過去年2017年增速看,(因為今年的還沒有發佈),各城市名義增速普遍偏高,尤其是西安,寧波,廈門,太原,無錫,南通,深圳,鄭州,成都,這幾個地方,雙位增速高的離譜,都在1.4%以上,西安高達19.38%高居榜首。而多年增速第一名的重慶卻只有11.5%的名義增速。

下面是各市省的實際增速排名,貴州,西藏,雲南,重慶,江西,安徽,福建,四川,陝西,湖南,增長最快,從總量上看河南,差不多高過了上海,四川全省的近首位數點。


神豪v


近日獲悉,全國城市2018上半年GDP已出爐,位居前十名的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天津、重慶、蘇州、成都、武漢、杭州。不知道各位網友的家鄉有沒有上榜中國經濟十強城市,反正我所在的城市依舊熱衷於田園風情式的“生態化建設發展”。

接下來,我將《2018年上半年全國城市GDP百強排行榜》轉發,各位網友趕快找出自己的家鄉“就坐”吧。


本期《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有人歡喜有人憂!
漲幅較大的城市分別有遵義、菏澤、贛州、溫州、湖州、泰安、江門、嘉興、滄州、惠州、許昌、九江、邯鄲等地。

名次降幅較大的城市包頭、鄂爾多斯、廊坊、衡陽、濱州、鎮江、株洲、徐州、紹興、岳陽等地。

數據顯示上升最大的是遵義,較上年同期上升了8個名次。降幅最大的是包頭,較上一年度下降31個名次。


民間查訪專員


這個榜單是經濟總量十大城市,不是經濟十強城市,‘’大‘’不代表‘’強‘’。中國經濟總量排第二,也是發展中國家,‘’西方七國‘’排我們後面的也是發達國家。強不強,發達不發達,看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如果三個榜單都上榜,那真是又大又強!長三角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萬元的城市有很多,江蘇第三的無錫就有4.6萬元,貴為直轄市的重慶和天津都只有無錫的一半左右。再看人均GDP,我找到長三角26城市2016年及2017年前三季度排名表,對照比一下就知道,有的所謂十強城市可能都排不上號。再附上2017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表(數據只是半年,基本是要乘2的)供大家參考,看看自己的家鄉排什麼位置。



漂飄12


【28省GDP排行榜:廣東、江蘇位居全國第一、第二,四川、湖北GDP超河北】


2018年上半年剛剛過去,全國已有28個省份交出上半年GDP成績單。廣東省和江蘇省經濟總量均為4萬億元級別,位居全國第一和第二。山東省、浙江省和河南省緊隨其後。五省份經濟總量排名與去年同期保持一致。


當然,除了比較每個省市的GDP,人均收入水平也是衡量省市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了31省區市2018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上海、北京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屬於居民收入排行榜的“第一梯隊”。上海以32612元位居榜首,成為最能掙錢的地區。北京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79元,位居次席。緊隨其後的是浙江和天津,其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4147元和20986元。數據顯示,工資性收入是居民增收主要來源。


所以,無論所在省市的經濟狀況如何,我們自己也要加油不給家鄉拖後腿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