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失街亭到底是誰的錯,至少有三人可以守住街亭,諸葛亮為何不用?

張周韓


這三個人應該是魏延,吳懿和王平。魏延和吳懿是蜀中宿將,經驗豐富,也是蜀漢眾眾將中,認為最適合守街亭的。還有一個是王平,其實最合適是王平,因為從蜀漢後期的表現來看,王平是很適合做防守大將的,勸馬謖的也是王平。但是諸葛亮又不是真的預知未來,王平當時沒有表現機會,才能沒有展現出來。



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原因不難理解。蜀漢經過失去荊州,夷陵之戰後,荊州集團的將領中只有寥寥幾人。趙雲要掌管禁軍,只有魏延一個方面大將,但是人際關係處理得很不好,早晚會出問題,影響了北伐。蜀漢後期荊州集團在外征戰,只剩下一個廖化,關,張,趙雲的兒子大多都在禁軍。我們看後期蜀漢大將,王平,姜維,夏侯霸是降將,句扶,馬忠,張翼,張裔等等都是來自益州本土。荊州集團的大將後繼無人,原因就是諸葛亮培養馬謖以失敗告終。所以,魏延成了唯一能攻能守的荊州集團軍事代表,諸葛亮是不可能清除他的。



所以,魏延可以說是諸葛亮最後一張底牌,不可以輕易使用的。而第一次北伐才剛剛開始不久,距離諸葛亮想佔領隴西等地,還很遙遠。曹魏的張郃雖然是前鋒,但是大軍隨後就到,如果此時把底牌用了,魏延有失,勢必影響日後的對抗曹魏的士氣。吳懿也是如此,他是益州元老派的代表,還是劉備的大舅子,所以一旦吳懿有失,打擊的還是一大片士氣。而且,雖然吳懿是宿將,劉備入蜀後,他的表現並不多,所以“宿將”之名應該是劉璋時代獲得的,諸葛亮此時未入蜀,瞭解有限。王平其實是最適合的人選,他曾經勸過馬謖,後來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滷城之戰中,成功守住張郃進攻的南圍,導致司馬懿大敗。所以,這是王平是有實例的。問題是,當時的王平資歷不足,夷陵之戰,平南中之戰,王平沒有表現機會,所以諸葛亮沒有讓他當主將,也是情理中的。



這時候,諸葛亮用馬謖的好處就出來了,第一,馬謖雖然有些資歷,但是在軍事上是新手,輸了對以後的蜀漢士氣影響不大。第二,諸葛亮有把握承受馬謖失敗的最壞結果,如果是魏延和吳懿失敗了,諸葛亮本身付出的代價要更大,甚至觸動了派系關係。第三,諸葛亮讓穩重的王平隨軍出征,本身就是希望王平能輔助馬謖。馬謖是有才華,懂謀略,但是沒有實戰經驗。王平正好相反,長於軍旅,大字不識,卻經驗豐富。本來是可以成為一對好“CP”的,被馬謖浪費了。第四,諸葛亮對馬謖是有部署要求的,至少不會遭受大敗。第五,諸葛亮在反思北伐失敗時,認為祁山,箕谷之敗時,軍隊比曹魏多,所以開始精兵簡政《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所以,諸葛亮給馬謖的部隊並不少。

因此,街亭之敗,諸葛亮肯定是有責任的,他自己也這麼認為的,不過嚴格的說不是主要責任。主要責任還是在於馬謖,不聽王平的勸誡,立功心切。馬謖突然變得這麼急躁,原因有二,第一,要在軍中證明“恩師”諸葛亮的眼光。第二,也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只是,欲速則不達,反而丟了性命。但是,這次北伐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雖然斬了馬謖,卻收了日後的大將姜維,越級提拔了有將才的王平。


大飛熊ヽ騎士


街亭失守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此次北伐也終因“馬謖失街亭”而以失敗告終!“馬謖失街亭”一直是後人熱議的話題,特別是關於這件事到底誰才是第一責任人更是成為了後人關注的焦點,有人說街亭之失,罪在諸葛用人不當,放著大將魏延,吳懿等人於帳前不用,卻用一個從無作戰經驗的馬謖;也有朋友說是馬謖不聽諸葛調遣,執意屯兵山上,才招致街亭之失。究竟誰是誰非呢?當時到底又有那些人可保街亭不失呢?諸葛亮執意啟用馬謖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目的呢?

可守街亭的大將

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的隊伍還是比較“壯觀”的,像魏延,趙雲,吳懿,鄧芝,馬謖,王平,高翔等蜀中名將皆在此列,其中不乏能有鎮守街亭的人選,而諸葛此次北伐卻因街亭失守而敗退,實屬可惜。那麼有哪人鎮守街亭可確保萬無一失呢?我認為這三人是絕對沒問題的。

第一位便是蜀漢名將魏延,別的不多說,光從魏延曾鎮守漢中近十年而未曾沒出半點紕漏,區區一個街亭能難得了魏延嗎?更何況街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第二位當屬吳懿,也許吳懿這個人的名氣在後世並不大,但在當時絕對是蜀國數一數二的大將之才。給大家一個形象的對比吧,王平大家一定不陌生,吳懿在世前,王平便一直充當著他的副手。在諸葛亮死後,鎮守漢中的大任便落到了吳懿身上,曾多次成功抵禦了曹魏的軍事進攻。

第三位這是趙雲,趙雲之名想必不用多說,趙雲為人忠勇穩重,若有老將趙雲鎮守街亭,張郃

斷不能拿下街亭的。

話說當時諸葛亮為何不用此三人呢?不用趙雲還是情有可原的,因為趙雲當時也有重要任務,時趙雲與鄧芝領一軍出箕谷,作為疑兵,用以分散曹魏兵力。不過說到魏延和吳懿,這兩人在當時還真沒什麼事,就留在了帳前,未曾出戰,那為何諸葛不然他們去守街亭呢?說白了,諸葛亮對此二人還是存在一定戒心的。

對魏延,諸葛亮一直是“用而不盡其才”,魏延性情孤傲,頗有關羽之風,時唯有諸葛亮可將其鎮住,魏延多次隨諸葛北伐,然每次所領之軍都沒有超過萬人,可見諸葛亮對魏延是存在一定戒心的,且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提出“子午谷”之謀,但被諸葛否決,當時兩人還是存在一些矛盾的,所以諸葛亮棄用魏延。

再看看吳懿,吳懿是劉備的大舅子,屬於皇親,加上吳懿是益州集團的核心人物,與益州故主劉璋也有通家之好,故諸葛亮也不敢將兵權輕易交給吳懿。

諸葛亮執意啟用馬謖的原因

其一:馬謖忠誠可信。早在劉備入主荊州時,馬謖便因伊籍的推薦而得到任用,可算是忠心舊臣,且馬謖與諸葛亮同屬荊州集團,諸葛亮自然對他非常放心。

其二:馬謖有謀略。陳壽曾評價馬謖: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當年諸葛亮南征時,就採納了馬謖所提的不少建議,終使南中人心歸服!

其三:諸葛亮視馬謖為接班人。據史料記載,諸葛亮與馬謖之間親如父子:

“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首先馬謖之兄馬良與諸葛亮有深厚的友誼,曾在書信中稱諸葛亮為“尊兄”;其次諸葛亮非常欣賞馬謖的才能,且當時親子年幼,諸葛亮急需培養一位以後能接替他的人!

這便是諸葛亮執意啟用馬謖的原因,讓其鎮守街亭是希望讓他在實戰中歷練成長,畢竟這個過程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其實以馬謖的才能,若按諸葛之令,是完全可以阻擋魏軍與街亭之外的,只可惜馬謖年輕氣盛,急於立功,屯兵山上實想以攻代守,打一場轟轟烈烈的勝仗,然馬謖不是項羽,並沒有打出“破釜沉舟”的效果,加之前有將帥不和,軍心動搖,故終被張郃擊敗!

此事諸葛亮確有用人不當之過,用人唯親之嫌,然主要罪責還在馬謖身上,此戰之敗,時命也!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馬謖失街亭誰的錯?個人認為諸葛亮的錯最大,其次馬謖的錯。為什麼這麼說,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公司接了一個大項目做成可以獲得30%的利潤增長,如果丟了項目前半年的利潤就賠了,這個時候選擇誰來負責項目,一個之前一直接類似項目而且做的很好的項目經理魏延,一個一直跟在大領導的身邊秘書馬謖,該選誰?其實一目瞭然,諸葛亮當然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他選馬謖當然最大的問題在他。


至少有三人可選,我不知道問中的三位是誰,我猜一定是有過指揮大兵團作戰經驗的將領,比如魏延、吳懿等等。

諸葛亮為什麼不用,其實理由也很簡單,因為諸葛亮無人可用,相比較其他人馬謖更適合。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簡單梳理下:1.魏延,漢中統帥有勇有謀但街亭並不是主戰場,魏延要跟隨諸葛亮打大仗(街亭失守也就沒有大仗可打了);2.吳懿,劉璋部將,三國志中未立傳可見能力一般;3.王平,與馬謖一起分兵把手在馬謖失敗後聚攏殘兵嚇退張郃,但此戰之前王平是一個魏國降將的身份不敢大用;4.趙雲,另有安排;5.其它人可能還不如馬謖這個秘書來的知根知底。因此不是諸葛亮不用而是沒有辦法用,這個錯也是無奈之舉。


古事今説


馬謖失街亭事兒,使蜀國陷入了困境之中,首次北伐失利。最後馬謖被斬,上演了三國曆史上最悲催的一幕。其實,失街亭不是馬謖的錯,馬謖只是個背鍋俠。諸葛亮給馬謖補救的機會(將功贖罪)也不給,如此決絕,不是執法必嚴能解釋得通的。馬謖背的是“亂三國”這口黑鍋。

第一,劉備臨終前有交待,不能重用馬謖,可諸葛亮充耳未聞。

劉備生前重用馬謖的兄長馬良,稱帝后委任馬良為侍中,屬於近侍官知己之人,位不高而權重,劉備應該通過馬良對對馬謖有比較深入的瞭解,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是有依據的,否則劉備生前沒有提拔重用馬謖(一直擔任地方小官)就有些解釋不同。但馬謖一直跟著諸葛亮鞍前馬後,劉備已看出將來馬謖必受諸葛亮重用,於是死前特意有政治交待,可是諸葛亮還是被師生之情(軍事機要秘書)矇蔽了雙眼,首次北伐——守街亭如此天大的重任,竟讓從未上過實戰場的馬謖去,耍兒戲,這是什麼性質?往重裡說,是褻瀆先帝英靈抗旨不遵,往輕裡說是諸葛亮剛愎自用,自毀北伐大業也。這絕不是諸葛亮用人不當的問題,作為三軍統帥一個錯誤的決定可能導致全軍覆沒。就是說,這種低級錯誤不應發生在智慧化身的諸葛亮身上,可歷史總是開玩笑,劉備死前特意交待兩個人不能重用,即馬謖和魏延,可是之後的事實呢?大迭我們的眼鏡了。

第二,馬謖臨時改變諸葛亮的錦囊妙計與帷幄策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本質上沒什麼錯。

臨行前,諸葛亮一二三四反覆交待,不料,馬謖到達現場後發現,街亭地方範圍較大,而軍備不是很充足,隨即改變了諸葛亮原本的以防守水源地為主的作戰部署,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想著居高臨下高瞻遠矚,利於觀察敵情。而此時,副將王平以諸葛亮的既定策略為由鬧分裂搞矛盾,獨自分兵而去(其實是瞧不起馬謖),臨戰前仗還未開打而正副將領鬧分化,已是輸了半截。聽從主帥的號令部署沒錯,可戰場上的形勢往往瞬息萬變,前敵將領馬謖臨陣改變的只足駐守的“位置”而已,本沒什麼原則性大錯。錯就錯在對方曹軍的大將張郃太厲害,是個戰場老手,切斷了水源。諸葛亮最擔心什麼就偏來什麼,這是老天爺在捉弄他。

第三,歸根到底,都是這個亂三國惹的禍。馬謖並非死於諸葛亮之手,而是死於北伐大業這個怪胎。

魏、蜀、吳三足鼎立,天下大勢已定。諸葛亮為何要六出祁山不斷北伐呢?還堂兒皇之地提出了“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這樣迷人心醉的煽動人心的口號,難道蜀國不盡管挑釁曹魏不行嗎?人家東吳就比較安穩。難道諸葛亮不知道如此勞民傷財大傷蜀國元氣嗎?後主劉禪都問過相父好幾回了。諸葛亮竟然以先帝如何如何而搪塞。知道,都知道。只有不斷北伐,蜀國才能穩定生存。這是政治。蜀國自從誕生之日起就象被推上了鐵軌的一輛破列車,永無回頭啊。所以,馬謖之死,罪在該死的北伐大業,罪在群雄並天下起紛爭的亂三國。


書中有毒


馬謖是諸葛親信,最終反成替罪羊。

罪在諸葛如下。

任命太荒唐:諸葛任命不顧戰局,只為提拔親信。馬謖為馬良之弟,馬良與諸葛交好,同為荊州利益集團。馬謖從無任何作戰指揮經歷經驗,一直是文官。戰前大家推薦魏延或吳懿領軍,諸葛拒絕,“違眾拔謖”。劉備臨死前告誡諸葛,“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不聽從。如此重要之戰,諸葛居然任命毫無指揮經驗之人擔任主將。反觀魏軍主將,為五子良將張頜,可見重視。

無戰略佈署:能當道紮營,說明戰場為平坦之地。街亭如此重要,北伐前早就該設要塞,臨時搭營能堅守多久?說明諸葛根本沒意識街亭重要。根本沒有戰前的戰略部署。魏軍來攻才去守。

強詞奪理:馬謖兵少,張頜五萬兵多,平地搭營易被攻破,上山居高才能居險堅守,馬謖上山戰術正確。且與山下王平李勝張休各軍互為呼應。雖意外被張頜斷水源擊敗,但已最大限度遲滯魏軍,避免諸葛主力被截斷後路。馬謖實有功績。

如此大敗,必要追責。斬馬謖,諸葛就把責任全推給他了。

諸葛亮自請降三級。凡有錯,都聽候處理,哪有自己定的?


柿正紅


街亭百里平原,馬謖奉命以不足十分之一的兵力狙擊司馬懿大軍……

不論誰來都是九死一生的任務,題主從哪裡看來有三個人能守住街亭的??你怕不是在發夢…………

諸葛亮斬馬謖不是因為街亭失守,而是因為不尊軍令且棄軍獨生,順便定軍心……原則問題了解一下?


一千三百多個用戶名


馬謖被斬是因為違反軍令,並非是因為失街亭,諸葛亮用馬謖其實也是為了勵練新人,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就已經說明蜀國後期人才斷檔,所以前期勵練新人的做法也是正確的,再說已經教導他“當道紮營”,只要他按軍令行事再加上王平等協助即可拒敵,回來還能受獎提拔,他非要在山上囤兵導致兵敗,全軍上下都看著軍令狀在那立著,諸葛亮也真是揮淚斬馬謖啊。


喜歡張含韻


馬謖失守街亭最直接的責任人不應該是馬謖?

然後就是諸葛亮為第二責任人,按記載,諸葛亮“違眾拔謖”,放棄任用吳壹 魏延等人,一意孤行使用馬謖,致使街亭之敗和一伐的失敗,錯失天水三郡齊叛的良機,北伐受挫。

諸葛亮過於相信馬謖,先不聽劉備勸告,後不聽眾將阻攔,這就是諸葛亮的錯了。


想語冰的夏蟲


假如馬謖按諸葛亮的安排能守住嗎?街亭那麼重要為什麼只給他那麼少的人馬?實際上作為街亭的防禦措施已經不堪一擊了,要想拖住大軍,不至於讓諸葛亮全軍覆滅,只能上山硬撐拖住大軍,給諸葛亮逃跑的機會。諸葛亮只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失誤而殺馬謖!


同輝86933903


失街亭,是諸葛用人失察不當造成,馬謖只懂兵書,沒有實戰經驗,用來領兵作戰,死搬硬套兵法,沒有靈活機動戰術,大敵來臨,失去街亭,諸葛揮淚斬呂謖,自請領罪降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