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夫多妻的制度下,女性之间是如何相处的?

无心冰冷的唇


古代真的是一夫多妻吗?这个显然是错的,古代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古代大户人家娶老婆,只有一个妻子,其余的都是小妾。有人说这不是一样吗,都是男人的老婆,但实际上妻妾之前有着很大的区别。



妻妾地位差距大

一般情况下,古代的妻子是需要“娶”,而妾只需要“纳”。古代男子娶妻时需要提亲,即请媒人做媒,然后女方家中下聘礼,然后选定良辰吉日去迎娶进门。而纳妾的流程就很简单,只要给女方家长一定财物,就可以把妾领回家中,而且妾室进门是不能走正门的,要从后门或者侧门进入。

除了进门之外,妻妾在家中的地位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天差地别的差距。



先秦时期诸侯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121位妻妾严格按照制度轮班侍寝。每个月的前15天,会有八十一御妻分为九班,二十七世妇分为三班,九嫔分为一班。这些人每九人一班,共计侍寝13天。

然后就是三夫人侍寝一天,最后由王后独自一人侍寝诸侯王一天。半月轮换之后,再以王后为第一天,开始一次新的轮换过程。以此,大家也能看出妻妾的地位差距。



另外古代很多文献记载妾室的地位非常低,在《谷梁传》中记载男人即便是妻子去世,妾室也不能成为正为正妻。甚至在《唐律疏议》中规定;妾室是卑贱的买卖之人,如果以妾室为妻子,会被判刑的。

妾乃贱流”、“妾通买卖”、“以妾及客女为妻,徒一年半。”



纳妾需要妻子的同意

实际上古代富贵人家纳妾也是有规定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纳妾。即便是唐朝宰相房玄龄晚年想要纳妾时,其妻子卢氏不同意,他也不能纳任何女子回家。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后,积极的劝说卢氏同意房玄龄纳妾。

而卢氏见到李世民时表示了强烈的反对,说了一句“妾宁妒而死”。而李世民果然就让人端上来了一杯鸠酒说:“你真这么坚决就喝了吧。”没想到卢氏一口全部喝下。虽然最后发现这是一杯醋,但是从此之后,房玄龄便打消了纳妾的想法。



除了房玄龄之外,明朝的戚继光也是如此。他原配夫人王氏没有给他生育儿子。于是戚继光本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信念在外面偷偷娶了三房妾室。

结果后来王氏知道后甚至要杀死戚继光,而戚继光也是吓得身穿铠甲去见王氏,痛哭流涕的跪在王氏面前说自己纳妾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希望有个儿子养老送终。最后王氏看着跪在自己面前哭泣的戚继光才算消了气。不过野史记载王氏始终没有让妾室进门,所以戚继光始终把妾室养在外面。



综合看来,妻子实际上是门当户对的联盟关系,在家中的地位非常高。而古代小妾只是买卖婚姻,属于男主人的私有财产,地位非常低下。她们在家中的地位根本无法抗衡正妻,所以大多数都会服从正妻的安排。


我是越关


古代时候娶妻实际上是建立在一夫一妻二妾制度上的,即一个正妻两个通房丫头。这通房丫头一般是由夫家出一个,妻家出一个,两人结婚后这两个通房丫头互相倒班给户主值夜。

当通房丫头成年以后,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主人家会把通房丫头升级为妾,这就是所谓的一妻两妾。但是呢,大户人家把通房丫头升级为妾的时候,这个通房丫头又出缺了,所以需要另外再买四个通房丫头,分别侍候户主,一个正妻两个妾。而当这四个通房丫头再成年的时候,又重复以上步骤,由户主把他们纳为妾,而原本的两个小妾则升级为副妻。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三妻四妾模式,即一正妻、两副妻,四小妾。

我们仔细去分析便可以看到这种多妻制度模型下实际上是有一个相当森严的等级制度的,从娶妻时候开始就已经建立了相当严格的从属关系,所以不用担心她们的相处问题。

其次,我们会发现这种建妻制度实际上是按2的n次方增加的,也就是说当一名户主的妻妾数量达到7个以后,接下来要的就是一次增加8个。这个得多大户人家才能养得起这么多女人,正常来说,只有县首富才能养得起的。


优己


答:要想知道古代一夫多妻家庭的几个女人之间是如何相处,只要看今日的吴秀波老婆和吴秀波的小老婆之间是怎样相处的就基本上知道了。

虽然说如今的婚姻法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富人包养二奶小三也是不足为奇的事情。吴秀波名为包养小三,事实上吴秀波这个小三实实在在的是吴秀波的小老婆。比如吴秀波和小三共同生活六七年七八年(横店333天吴秀波的吃喝拉撒睡由小三全负责……等等),比如吴秀波老婆生活有多豪华、吴秀波小老婆的生活就有多奢侈……等等。吴秀波大老婆和吴秀波小老婆始终和平相处、从不红脸,从不争锋吃醋。我想古代的一夫多妻家庭的女性之间的相处、也不过如此吧!

虽然说后来吴秀波嫌弃小老婆了,大老婆出手帮了老公一把,那是有“一夫一妻”制度的因素在里面。事实上、大老婆小老婆之间还是没有红过脸、还是没有吵过架。我想古代一夫多妻家庭的女人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的吧!这叫做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图一是吴秀波的大老婆、网络上是这样介绍的。图二这个女人名义上是吴秀波小三、事实上小三所享受待遇和所享受的生活层次级别、完完全全是亿万富翁小老婆的级别)




小芳杂谈


古代的一夫多妻,其实就是一妻多妾制。因为妻是妻、妾是妾,壁垒森严。

妻是“明媒正娶”,必须八抬大轿娶进大门来,而妾则是陪嫁丫头升格而来,或者是外面拿钱买回来,专门当寻欢作乐、传宗接代的工具,只能叫“纳妾”,不能从正门纳进来,只能走偏门、后门。

妻死了怎么办?不管你身边陪有多少小妾,你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丧偶鳏夫、钻石王老五,应该从外面再明媒正娶一房妻室,不能从现有的小妾里挑选一位扶正,小妾就是小妾,没有乌鸡变凤凰的可能性。那是因为娶妻娶的是门第,小妾的出身门第太低,与法与理都不能扶上正位。《唐律疏议》中就有明文规定:“以妾及客女为妻,徒一年半。”这是大罪。

妻死后,可以摆入宗族牌位,小妾死后,想都不用想,就像家族里从来没有这个人出现过。

妻生的子,属于嫡子,将来是要继承家业的,而小妾生出的儿子,能分给多少家业,完全看一家之主的心情,几乎没有居住在祖屋老宅的可能性。

在有些朝代,妾没有权利与男主睡一整夜,男主入睡后,你必须消无声息地离开温暖的床榻,回到自己屋里单独睡觉。

小妾甚至不能与男主发生感情,假如发生了怎么办?家族会认为这件事非常丢人,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公父文伯去世,他的小妾们就被死者的母亲警告:举办葬礼的时候,会有很多外人在现场,绝对不允许你们瞎哭,你们要是哭得厉害,外人一看,好家伙,人家客人肯定会心里嘀咕,我儿子怎么会跟姬妾有真感情呢?丢死我们家的脸啦!

通过以上区别,妻妾在家庭中的地位差别昭然若现,做妾的在家里,的确是处境堪忧。按照宗法的约定,妻与妾之间的关系,究其实质,是一种主与仆的关系,妾对妻必须要向对男主一样恭谨有加,绝不可逾矩无礼。

每天清晨,妾必须要履行的一个程序就是前往正屋去向男主和正妻请安问好,在任何场合下,座位都会分长幼尊卑,妾的坐席和妻的坐席绝对不可以平起平坐。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妻在家庭里的地位不亚于男主,因为“男主外、女主内”,这里的“女”字指的就是妻,妻拥有最为尊崇的家庭权力。

万一妻子犯了错,丈夫当然也可以责罚,但同样是责罚,也有轻重之分,犯了同样的错,小妾所受到的责罚远比妻更重。

即便是妻无法生育,小妾所生的庶子将成为家庭未来的实质接班人,或者小妾在某段时间内极为受宠,但只要正妻在家庭里一天,这种尊卑关系就根深蒂固。做为正妻来说,她可能会看清现实,知道时间不在自己手里,也可能会有意识的搞好与当宠妾室的关系,但这绝不意味着妾室可以蹬鼻子上脸,挑战传统礼仪。


历来现实


她们之间的等级制度是非常严谨的,据我的奶奶说,她就是有四个婆婆,族谱上记载【曾祖白公讳寿臣配嫡妻介氏、侧妻呼氏、妾王氏、甄氏】,其中介氏无嗣,所以娶了侧妻呼氏,呼氏生了三子一女,曾祖父五十岁的时候在介氏的同意下,才纳了王、甄二人为妾,高祖母(曾祖的母亲)邢氏是介氏的表姑母,但是因为是明媒正娶抬进白家的,所以即使曾祖另有一妻二妾也不会威胁到介氏,按照规矩,呼氏要过继给介氏一子为嗣,称介氏为嫡母,这个过继的孩子就是我的爷爷,听我奶奶说,她嫁过来的时候,甄氏已经去世了,所以只有介、呼、王三人,吃饭的时候,介氏如果不上卓,呼氏王氏是不能上桌的,电视剧中很多的原配不得宠,妾借机上位,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原配在府里什么时候都是说一不二的,原配上有公婆,公婆上有族长,侧妻和妾是不可能胡作非为的,我的四曾祖母甄氏死后留下一女,过继给介氏,也就是我的姑奶奶,介氏老太君在1982年才去世,享年89岁,曾祖父的也是跟她合葬,而呼氏太君则埋在了介氏旁边,墓碑上刻着【顯考白祖公讳寿臣,顯妣介氏老安人、呼氏老太君之墓】,而王、甄二人则无碑,只有一坟。

下图坐者(中)就是曾祖母介氏,照片拍摄于1980年,时年87岁,介氏左边是呼氏,时年71岁



自己得乐


先纠正一下,中国古代尤其是封建帝制社会的时候,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并非是一夫多妻制,这一点大家一定要了解。

那么一个男人有这么多女人在围着转,女性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呢?

大家既然这么问,肯定是宫斗戏看多了,以为是个女人就敢去挑战正妻的位置,我告诉你,若是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要知道在古代,是存在贵贱尊卑的。

所谓的“娶妻娶德,娶妾娶色。”

这也就是说,男人在娶妻子的时候,更注重的是妻子的家室地位,而娶妾直接就是娶她的“色相”。

要知道妻子和丈夫之间的地位是对等的,两个人都是家里的主人。

但是,妾就不一样了,妾就属于是家里的私人财产,可以随便出售,就像主人出卖自己养的宠物或者是财务一般。

男主人有处理自己私有财产的权利,女主人同样也有。

所以在古代,是没有人敢去挑战女主人的权威的。

当然家中的女主人,也就是妻。她也是不敢得罪自己的丈夫的,若是丈夫对那个小妾比较关照,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

万一惹怒了丈夫,休妻的事情,也不是没有,所以划不来。

我们就说皇家里的事情吧,刘邦的女人吕雉是妻,戚夫人是妾。

但是,刘邦宠爱的是妾戚夫人,所以,吕后只能忍,因为她不敢去挑战丈夫的权威。

但是,到了刘邦死后,吕后这个妻,就成了真正的老大,一家的主人。所以她把戚夫人给制成了人彘,扔到了厕所之中。

总之,妻子是可以制定规定,然后,让那些所谓的妾来执行的。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为有规矩,所以就没有人敢擅自破坏规矩。他们之间相处的还是十分融洽的,不是有句老话说的好吗,万事以和为贵。否则家里真的会乱成一团麻的。


史学达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历史上的一夫多妻制,并非只是简单的“一位丈夫娶很多个妻子”,而是充斥着各种约束与礼数,甚至因为复杂的时代背景,而具备一定程度的政治意义。

今天就让我们来捋一捋古时的一夫多妻制,尽量从多个角度,带大家剖析历史的真相。

纵观古史,伴随礼法与律令的多方面发展, 在我国古代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制”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即一位古代男性配偶再多,同时也可能拥有很多“”,但真正意义上的“”,只有一位。

在现代很多人的眼中,能娶很多妾,或许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然而在古人看来,妻与妾这二者之间,其实存有本质上的区别,妾的地位低于妻,通常用于称呼地位贫贱者,最早如《周礼》中所说:

臣妾,男女贫贱者。

男奴称之为“”,女奴称之为“”。

当时提起臣或妾,总是会带有些许贬义,如《周书·费誓》中提到:

马牛其风,臣妾逋逃。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

《左传》中更是直言:

男为人臣,女为人妾。——《左传·僖公十七年》

此处的“臣妾”,含有“臣服”的意思,而非我们所广泛认知的“大臣官员”,另外《战国策》中也有明确提到:

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战国策·秦四》

由此可见,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贫贱者的代名词,而得不到世人对于其身份,以及社会地位的认可,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妾的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甚至一度作为奴隶的代名词而被广泛使用,那么为何后续又会成为家庭关系中的一员呢?

这个问题最早也是可以追溯到西周,虽然礼法中明确规定了一夫一妻制,但并不意味着当时的男子只能拥有一名配偶,实际上则是赋予了男性拥有多位配偶的权利,但同时又对“妻”的地位与权利予以保护。

关于一位古代男性拥有多位配偶的现象,最早在西周盛行过一种“媵(yìng)妾制”,虽然“媵妾”也被称作“妾”,但实际上“媵妾”的身份要比妾高出一些,且能够随主人出席正式场合,也有正式身份,所以“媵妾制”也被看作是最早的“多妻制”现象。

然而该制度主要流行于天子与诸侯之间,或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政治联姻,庶人百姓并无此特遇,且规格较高的陪嫁者,一般是妻的姐妹,较中等则是多名宗亲女子,最低等则是侍女或奴婢。

但古人同时也明确了最高规格媵妾与妻之间,所存在的本质不同:

即“媵妾”是作为娶妻过程中的陪嫁女性,而随妻一同进入男方家中,本质上的地位虽然高于妾,但还是要低于妻,无法享受与妻相同的待遇。

《左传》中提到这种诸侯之间的联姻时,有明确标准:“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

媵即是指随妻陪嫁的妾,而能够成为媵的人,则必须得是女方在母家的侄女或妹妹。

《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蛭娣从。

蛭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古时姐姐称妹妹为“娣”,也称弟妹为“娣”。)

由于是母家的妹妹随妻嫁入男家,因此这种由妹妹成为媵的妾,在妻的母家是具有相同地位,而不具备地位差异,只存在身份与称呼上的差异。

通俗来说,当时的妻子嫁入诸侯男方,自家的妹妹也跟着陪嫁,成为“媵”,但与寻常的“”不同,妾的地位低贱,被视为嬖(bì)人 嬖人:虽受宠爱,却身份卑微的侧室

),而“媵”因为是妻的妹妹或直系亲属,能够跟随男主人出席一些公开场合或正式宴会,更因为是妻的母家亲属,所以在妻的眼中,是具有相同地位的,说话语气可能会相对缓和,而不是像面对真正的“妾”那般居高临下。

《仪礼 · 士昏礼》:古者嫁女必娣侄从之,谓之媵,侄,兄之子,娣,女弟也,娣尊侄卑,若或无娣,犹先媵客之也。

(古时以侄、娣(妹)陪嫁,以妾的身份与姑或姐(姊)的身份共夫,称为“媵妾制”。)

这大概是有史可考的,最早出现的“多妻制”现象,即作为与妻地位相差无几的媵妾,拥有正式身份,而又因为媵与妻在母家的地位相同,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来说,如果男方拥有多个媵妾,则具备“多妻”的意义。

但实际情况,因为毕竟媵妾身处天子或诸侯家,还是会受到许多的约束限制,所以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与妻地位相等的配偶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或者说并不是很广泛,一个诸侯或许会有很多个媵妾,但每一个滕妾的地位,却不会均与妻相等,更不会全都有正式身份。

总的来说,还是妻的身份最为正式。

之后随着社会与礼法的发展,儒家中所提倡的“一夫一妻”制愈发深入人心,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字面意义上的“古人一夫多妻制”,是在法律上要拥有互相平等的地位,即使妻子再多,但互相之间的地位与权利没有区别,然而实际上却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情况。

因为古人对于“多妻”这两个字,是有着明确的界定与划分的,而不是像我们看到“多妻”两个字,就会联想到一个男人陪着几个妻子团团转,如

《礼记·内则》中提到:

聘则为妻,买则为妾。

无论如何,通过正式聘娶的方式,嫁入到男方家中的妻,只有一位,在律法中更与男方拥有相同的权利与地位。

辅之以《白虎通义》所释:

妻者,齐也与夫同体,自天子下至庶人,其义一也。

说回到“媵妾制”,虽然在春秋以后,“媵妾制”逐渐不再流传,但是“媵”却作为区别于“妾”,同时也不等于“妻”的称呼,而沿用下来。

往往那些在家中身份比妻稍低,但高于妾,能够拥有正式身份的“妾”,便会称呼其为“媵”,但这种情况随着时代发展,也逐渐沦为少数,直到唐代再次兴起,用“媵”来称呼妻之外,高于妾的配偶,才再度流传开来。

即使到了清朝,官民家庭还是会根据家庭出身不同,而有“

良妾”与“贱妾”之分,良妾便可认为是“媵妾”。

总结来说,古人对于妾的认知,就如同前文所言,是身份贫贱者,而除去“妻”这唯一正式配偶之外,有再多的妾,只能是一种奴从的关系,而无法与妻的身份地位相提并论,即使是日后兴起的“媵妾”,也只能勉强比妾的地位高稍许,身份正式稍许,却也无法成为第二个正式配偶,因此我们常识中理解的一夫多妻制,在古人那里是行不通的。

而如今那些梦想着“三妻四妾”的朋友,建议还是慎重考虑,应把家庭和谐放在第一位,毕竟从古到今,都是夫妻两人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圆满家庭,即使有再多的“妾”,其身份地位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除非是跑到火星上跟很多个火星人组成家庭,那样我想肯定没人说什么,但只要在国内,还是老老实实的守着自家媳妇儿好好过日子,才是正道啊~

拜个晚年,祝各位读者阖家欢乐,万事如意,大吉大利~!

^(* ̄(oo) ̄)^

——————

参考文献:

·《周礼》:臣妾,男女贫贱者。

——————

·《周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

——————

·《左传·僖公十七年》:男为人臣,女为人妾。

——————

·《战国策·秦四》: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

——————

·《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蛭娣从。

蛭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古时姐姐称妹妹为“娣”,也称弟妹为“娣”。)

——————

·《仪礼 · 士昏礼》:古者嫁女必娣侄从之,谓之媵,侄,兄之子,娣,女弟也,娣尊侄卑,若或无娣,犹先媵客之也。

(古时以侄、娣(妹)陪嫁,以妾的身份与姑或姐(姊)的身份共夫,称为“媵妾制”。)

——————

·《礼记·内则》:聘则为妻,买则为妾。

——————

·《白虎通义》:妻者,齐也与夫同体,自天子下至庶人,其义一也。


钱品聚


古代一夫多妻其实就是一妻多妾,也就是说男人第一个娶的原配夫人为大老婆,算是名副其实的妻子。接下来无论以后娶了多少个老婆,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都称之为“妾”。虽然都是老婆,但是名分和地位却不一样,就好比古代皇宫里的皇后娘娘和妃子是一样的道理。

古代一些大户人家,假如家里男人死光了,作为大老婆则有权利继承掌门人的地位,掌管家里大事小情。所以说老大的位置很重要,权利也要大于那些个妾们。但是尽管地位不同,可实际上不一定大老婆就得宠,男人喜欢谁他自己说了算,所以一般明媒正娶的原配,到后来都不怎么受自己男人宠爱。如果要是一生只喜欢一个,他就不会在娶老二,老三……这些妻妾中往往是最小的那个最得宠。虽然权利没有大老婆大,但是却是男主人心中最喜欢的那个,男子喜欢身份就不一样,待遇也不一样,另外还有本事大的会做事的特别受男人喜欢的,也可以管理家事,所以并不是说所有的妾都是做小。


古代的大户人家,家大业大为了能够传承下去,因此要生好多孩子传宗接代,大家都知道,在古代那个封建落后的年代,有很多刚出生的婴儿就早早夭折了,所以有钱人家为了能够延续香火 ,不惜重金娶妻纳妾,以求多子多孙。达到人丁兴旺光宗耀祖。

因此,凡是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的子弟,都有好几个老婆,妻妾成群的现象在古代上层社会成了普遍现象,好像是他们不多娶几房太太就对不起祖宗是的。

那么这些妻妾成群的大户人家,她们又是怎么相处的呢?

俗话说得好亲兄弟都得明算账,何况这些妻妾们身为女人,又不是亲生姐妹,所以难免会有纷争,自然也少不了争风吃醋的事情发生。因此凡是老婆越多的大户人家,就越不好管理,女人们要是争斗起来,那不比男人弱 ,大到一国之君,小到土豪劣绅。所以争得你死我活的案例也不少。



历史上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宫里,皇后吕雉与宠妃戚夫人之间的斗争,就是非常惨烈的。虽然最后吕雉胜出,戚夫人惨死,但是最终渔翁得利的却是默默无闻的薄姬。谁也没想到最后的赢家是薄姬,真是世事难料啊!

所以无论从大国到小家,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只要妻妾多了就难免会有纷争,所以她们不可能和睦相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勾心斗角也不足为奇。


任驰赢天下


所谓的“一夫多妻”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种制度始于黄帝尧舜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方才正式废除,主要体现为地主阶级的妻、妾并存,普通百姓则大多为一夫一妻或没有妻子。至于女性之间的关系,则是以妻为主,妾的地位则只是稍比奴婢高一些。

“一夫多妻制”的产生

在更早的母系社会,由于女性地位更高的缘故,为了部落的繁衍,实行的是“一妻多夫制”,因此当时的孩子“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的过程中,随着男性地位的提高,从“一妻多夫制”逐渐演变出了“一夫多妻制”,这标志着父权制婚姻形式的形成,不过最初的择妻范围多限于姐妹,直到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性质才逐渐改变,择妻范围更广。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随着阶级的产生,这种“一夫多妻制”也逐渐演变为了“一夫一妻多妾制”,奴隶主和封建主事实上存在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或纳妾制,而平民相反大多数是一夫一妻制或没有配偶。

“妻”与“妾”地位天差地别

所谓“妻”便是经过三媒六证、明媒正娶的妻子,而“妾”则是奴隶主或封建主用一定财物买来的私人财产,两者之间的地位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正如皇帝后宫的管理模式一样,“妻”的地位就相当于“正宫娘娘”,拥有“统摄六宫”的权利,而“妾”不过是买来的私人财产,只能选择服从管理。在古代的相关制度中,“妻”的权利是得到官府承认的,而“妾”官府则只承认其所有权,作为私有财产,她们的命运根本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更为重要的一点,作为“妻”是有娘家人支持的,而“妾”作为私人买卖的财产,等于完全切断了和娘家的联系。这种情况下,“妾”即使想要翻天,也是难上加难。

在古代,妻有权利对妾生杀予夺,且官府不会追究,妾实际上就是男主人的性奴,没有财产权,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平等地位,可以被买卖交换与赠送。可以说,妾的日子好不好过,完全要看主人和妻的态度,像影视剧中“妾”与“妻”争宠夺位的现象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发生。


香茗史馆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约500字,阅读需2分)


很多人认为我国古代是实行的“一夫多妻”制,其实是不正确的,我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作为古代的男人,确实是比今天的男人幸福一些的,不过明媒正娶的老婆只有一个,就是正室妻子,其他的都是小妾。虽然这些小妾和一家之主有夫妻之实,但名义上的一家之夫人,只能是正取的妻子。

古代的大户人家,为了多多的繁衍后代,多是在妻子之外纳有小妾,而皇帝也是同样,正宫皇后之外,三宫六院数不清的嫔妃。

以皇宫为例,正宫皇后不仅在名义上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地位尊贵。实际上也是如此,其他的妃嫔媵嫱,常在答应,不管多少,都是要给皇后请礼问安的,如果这些嫔妃对皇后不敬,则是要受到皇后的责罚的。

皇室如此,众多古代家庭亦是如此,正妻地位尊宠,其他的小妾都是唯大夫人马首是瞻。

毕竟尊卑有序,嫡庶有别,一妻多妾大多能相处融洽,妻是家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谓半边天,而妾说到底只是私属于男主人,地位比正妻差远了。妻子有权利对妾生杀予夺,所以小妾在古代是很难斗得过正妻的,大多数情况是众女安好。

当然了,三个女人一场戏,妻妾聚集在一起,总是会闹出各种事情。这也是考验一家之主能力的时候,如果主子深明大义,自然是维护正妻之颜面,如果偏爱小妾,偏听小妾之枕边风,就会闹出不少家庭事端。

这也是众多宫斗剧的主要剧情,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逆袭成功的宫女或者小妾,在古代真的属于“非主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