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入侵阿富汗?

是谁讽刺我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苏联之所以想要入侵阿富汗,主要是因为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对阿富汗不爽。

那么勃列日涅夫为什么对阿富汗不爽呢?主要是因为此时的阿富汗羽翼渐丰,已经不想再受苏联摆布了。

时任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领袖阿明不是苏联培养的傀儡,雄心勃勃的阿明一直想要脱离苏联的控制,于是遭到了勃列日涅夫的忌恨。

应该说这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直接原因,但是在克格勃将阿明处决之后,苏联还是以数十万大军大举入侵阿富汗,这就不是简单的报复问题了。

那么勃列日涅夫入侵阿富汗到底有什么样的考量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打开印度洋出海口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国力最鼎盛的时期,当然也是美苏争霸的高峰期。

60年代以来,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在对外扩张中受到掣肘;70年代以来,由于和中东国家关系的恶化,美国遭遇了二战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转为守势。

而同时期的苏联,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重新转向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上,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因此在美苏争霸中开始转为咄咄逼人的攻势。

在苏联国力得到极大提升的情况下,苏联开始了其自沙俄以来既定的扩张战略,即将国土扩张至四大洋。

此时的苏联已经将国土延伸到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只剩下印度洋还没有染指,所以如何打通印度洋出海口,成为勃列日涅夫思索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无论是沙俄还是苏联,都受制于没有温暖出海口的窘境。所以向南扩张,也一直是苏联的目标。

若苏联将势力扩展到印度洋沿岸,可以向西威胁中东地区,削弱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为接下来向非洲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到达印度洋沿岸之后,苏联也可以向东封锁通往东亚的海上航道,从而威胁日本等以进口中东石油为主的国家。

另外作为一个让曾经的超级大国大英帝国折戟的地方,阿富汗被称为帝国坟场。在勃列日涅夫看来,如果苏联能够征服阿富汗,则可以显示出苏联的强大实力以及勃列日涅夫的超强能力。这对于树立苏联在国际上的威望,争取更多的主动权,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从西面威胁我们

应该说勃列日涅夫的思路并没有错。但是从地图上看,苏联从伊朗南下要比从阿富汗南下更有可行性。

虽然从伊朗南下需要经过伊朗高原,但是阿富汗境内也基本上是山地,而且从阿富汗方向向南进攻除了需要拿下阿富汗,向南还需要征服巴基斯坦才能到达印度洋,理论上说从伊朗向南到达印度洋更具有可行性。

但是1979年,伊朗国内爆发了伊斯兰革命,霍梅尼推翻伊朗的君主立宪制后,开始推行反西方的路线。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和伊朗走近成为可能。此时苏联若贸然进攻伊朗,势必引发国际社会,特别是伊斯兰世界的震动,而且对于苏联和伊朗的未来关系也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

而进攻阿富汗,除了消灭阿明政权,最重要的是此时的阿富汗和我们是邻国。苏联入侵伊朗,如同50年美入侵半岛北,是对我们的严重挑衅。

50年代后期我们和苏联关系恶化后,70年代我们和美国关系缓和,对苏联形成巨大威胁,因此苏联不得不加紧对我们的封锁。

1979年年初,针对东南亚小霸肆意扩张以及挑衅我边境的嚣张态势,我们发动反击作战。而此时的东南亚小霸是是苏联在东南亚的重要盟友,也是在南部牵制我们的重要力量。

不过因为苏联正在密谋入侵阿富汗,所以对于我们的行动,苏联并没有向小霸提供任何支持。勃列日涅夫的设想是在9月份入侵阿富汗,从西面威胁我们的安全,并找回年初的面子。

3、拉回南亚的盟友

勃列日涅夫之所以选择阿富汗动手,除了因为阿富汗是我们的邻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阿富汗的南部就是南亚国家巴基斯坦。

1947年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和印度前后进行了三次边境战争。

二战后因为宗主国英国的衰落,已经无力干涉南亚的军事纷争,而此时美国和苏联则参与到南亚事务中来。

在印巴两国的对抗中,美国支持巴基斯坦,而苏联则支持印度。苏联和印度的关系可谓非常深厚,在1941年苏德战争时,节节败退的斯大林就曾经设想过苏联亡国后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而到了二战后,苏联和印度的关系更进一步。

在我们和印度不断发生摩擦时,苏联一贯选择偏袒印度,致使印度气焰更加嚣张,进而引发了62年战事。

到了70年代,印巴冲突再度升级,此时的美国为拉拢印度,选择抛弃巴基斯坦,这使得印巴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关键时刻我们出手帮助巴基斯坦顶住了印度的冲击。

在此时入侵阿富汗,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可以威胁巴基斯坦,进而为他的传统盟友印度壮胆,而且苏联可以利用地理优势重新发展和印度的关系,进而排除美国的影响。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如果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研究下苏联领导人的心态。当时苏联的掌舵者,是勃列日涅夫,然而勃列日涅夫的地位,在苏联历任领导人中,是最不稳定的。有人说不是还有戈尔巴乔夫吗?但问题是,戈尔巴乔夫的确是掌权者,如果他位置不稳,也不可能有能力改革,最后把苏联给改没了。之所以说勃列日涅夫地位不稳,是因为勃列日涅夫的位置“来路不正”,是通过“政变”上台,这在苏联领导人中是独此一家。这就带来了个问题,如果是走了“合理合法”的接班路线,那么也就没有人不服。比如说赫鲁晓夫,大家是心服口服,当然了,他也专治各种不服,只是无论他怎么做,他终归是苏联领导人,他强硬也好,软弱也罢,在苏联的确是一言九鼎。


但是,勃列日涅夫却是另一种情况,无论他做什么,总有很多双眼睛盯着他。他通过“政变”上台,这本身就破坏了苏联的政治规矩,既然开了这个头,就没准会有另一拨人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取代勃列日涅夫。因此,对于勃列日涅夫来说,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如何让大家心服口服,才是首要的任务。他不具备斯大林的权威,可以直接来一场运动,也不具备赫鲁晓夫的实力,可以打压反对力量,他能做的,就是讨好各个阶层,来承认他的合法地位。从这个角度看,苏联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改革停滞,与勃列日涅夫本人的处境密切相关,如果他是一个斯大林般的强势领导,苏联改革必将持续前行,也不会在中途开个历史的倒车。

可是,如何让那些反对力量心服口服?这就带来个问题,在苏联的民主政治体系中,如果被政敌给盯上,那么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被否定,因为政敌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说白了就是专业唱反调。因此,在苏联这样的民主国家中,如果是一个“弱势领导”,他最佳策略就是什么都不做,因为不做事,就不会犯错误。但是,苏联不是一个小国,而是一个超级大国,他要与美国这样的邪恶国家争霸世界,他就必须要做事。这就给勃列日涅夫出了一道难题,他必须做事,同时还不能犯错,但问题在于,即使在美国这样的邪恶国家内,其政客不犯错的可能性都非常低,而且犯大错误的可能性也非常高。这也就意味着,勃列日涅夫的处境很尴尬,他一方面要表现出强硬的姿态,坚定不移的反对以美国为代表的邪恶势力;同时,他还得保证每一次出手,都必须是万无一失,这样既可以打击美国邪恶势力的嚣张气焰,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政敌心服口服。

事实上,在勃烈日涅夫时期,苏联达到了巅峰水平,勃列日涅夫也并非完全不改革,比如说时任苏联总理柯西金,就推行了部分改革措施,激活了苏联经济的活力,取得了一定成果,只是总体上看,依然是治标不治本。客观评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应该是总体停滞,局部进步,而这个局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柯西金所主导。但是,这个“巅峰水平”,依然不能成为勃烈日涅夫本人的政治资本,因为美国邪恶势力依然很强大,如果勃列日涅夫能消灭这股邪恶势力,那就等同于建立了不世之功,地位也就不可撼动了。这个时候,阿富汗的问题显现了,还是刚才讲的,勃列日涅夫不能犯错,同时还要打击美国邪恶势力,阿富汗就是个很好的“战场”。

可是,勃列日涅夫扶持了阿富汗政府,但是阿富汗领导人总是和苏联不对付,甚至还要投靠美国的邪恶阵营,这让苏联政府很没面子。最关键的在于,如果是一次失败也就罢了,苏联政府失败了好几次,最后彻底激怒了勃列日涅夫。站在勃列日涅夫的角度考虑,如果他不出兵直接灭掉阿富汗的反对力量,就等同于证明他在阿富汗政策上的无能,那就会给其它反对力量可乘之机,他的位置也很难保得住。如果他能充分的发扬苏联的民主政治体制,出兵消灭阿富汗的亲美傀儡势力,那么他也可以立下大功,依然可以视作反对美国邪恶势力的胜利。

同时,苏联人也一直有一种南下印度洋的想法,这又与勃列日涅夫本人的处境不谋而合。因此,大举进攻阿富汗,既符合勃列日涅夫本人的政治需要,同时也能满足全体苏联人的虚荣心。勃列日涅夫可以被看作苏联人的英雄,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苏联人也很自信,因为阿富汗实在是不值一提,弹丸小国,而苏联是响当当的超级大国,此时又高举反对美国邪恶势力的旗帜,可谓是“师出有名”,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焉能不胜呢?最终,在1979年,苏军大举杀入阿富汗,后面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


图维坦


无图无真相,先来看地图!

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苏联时期世界地图,所以先拿了现代地图来用一下,划红线的部分为苏联领土与他国领土的分界处。

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的北部是大海,东部也是大海,南部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所以苏联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西部与西南部。

西部

北欧与自己接壤的芬兰是自己人,东欧与自己接壤的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也还是自己人。

这意味着战略缓冲地带已经有了,国家威慑力也已经做到了极致!而且在向西发展那就德国意大利了,那就相当于自己再次开始主动惹事,挑起纷争了,毕竟他们都是坚定的资本主义。

况且现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已经有两个了:

  • 波罗的海——太平洋

  • 黑海——地中海——太平洋

再发展既没必要也没发展空间了,那就看一下西南部吧!

西南部

沙皇时代他们就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打通南方的航道,去获得一个出海口,这样他就可以凑齐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四颗龙珠,召唤神龙,获得印度洋舰队

而且从第一副图中不难看出,整个欧亚大陆的中心连接点就是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只要占领了这两个连接点中的一个,南亚与西欧根本无法有效连接,从而造成两边的亲美国家直面苏联的威胁,地缘政治格局即刻改变,而苏联的威慑力将进一步放大

这时候美国的控制亚欧大陆计划就泡汤了,甚至是再也无法挽回了!

既能改变地缘政治格局,还能多一个想了两百多年的出海口,为什么不干?

既然要做,那么要考虑的就是搞伊朗还是搞阿富汗+巴基斯坦,于是开始抉择了!

  • 搞伊朗

优点:一次性搞定印度洋出海问题,而且还能附带控制波斯湾,并且伊朗石油储量惊人!

缺点:国家有些大,美英对此地的石油事业十分热衷,而且伊朗还是欧佩克组织的,我这控制你容易被美英扣上抢石油的帽子,然后就可能陷入一种莫名奇妙的战争里。

  • 搞阿富汗+巴基斯坦

优点:阿富汗现在是个亲苏政权,所以我只要巩固一下他的亲苏力度,然后再找个理由干掉那个亲美的愣头青巴基斯坦就一切完美了,而搞巴巴羊的话印度应该会很热衷的!

缺点:嗯... ...诶?好像没啥缺点啊?还能顺便把一个国家转化成亲苏的呢!

但苏联万万没想到啊!

“首任”领导人离心:

本来计划的是稳定阿富汗的亲苏政权,然后再渗透一下巴基斯坦搞搞破坏扶持个亲苏的政权,结果巴基斯坦的领导人查希尔国王不知咋想的突然开始对苏表现出离心倾向!

第二任领导人又离心:怎么办?那就暗中扶持他的堂兄达乌德篡位上台,结果这兄弟刚开始做得很好深得苏联欢心!然后结果他好了伤疤就忘了疼,马上忘记了他的堂弟查希尔国王是怎么下台的了,又开始表现出对苏的离心倾向!

苏联有些蒙,我就想搞个巴巴羊,你们在这里抢什么戏啊!

第三次领导人还离心:但好在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是苏联一手扶植起来的,于是派几个人过去帮一下民主党制定个计划,搞个政变啥的!然后成功啦,新的政权上台,塔拉基为国家新领导人!但这人虽然听话,但结果在民主党内天天排除异己,这你排着排着排着不就排到我头上了?于是苏联收留了被排除的党内敌对派的领导人们。

第四次领导人继续离心:虽然现在是人民党塔拉基派领导这国家,但这个党内党里其实还分为两党,而且另一党的党首阿明疑似反苏?于是苏联暗示塔拉基干掉阿明,结果阿明技术过硬吧塔拉基给反杀了,于是阿明成了国家领导人!苏联什么也不想说了,你当就你当吧,别反苏就行了了,结果他还就真的反苏不听指挥了!

苏联怒了

你一而再再而三这都第四次了,那既然遥控指挥行不通,我就直接派军清洗吧!

于是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苏联入侵阿富汗扶植新政府的战争,而一拖十年,也就这样慢慢的拖垮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

  • 那么苏联为什么没扫平阿富汗呢?

  • 美国离得那么远又是否有办法支持阿富汗呢?

  • 看热闹的兔子是否又暗地里出黑手呢?

  • 奇怪,我怎么说又了... ...

欢迎点击关注支持黑枪汪哦,下一次更新一定给您结果!


暴躁的嘿嘿汪


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却值得思考。

传统上,国内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大都解释为苏联为了夺取印度洋的出海口,要到印度洋岸边洗马。我们传统的教科书也说,自沙俄时代开始,俄国人就制定了向南方进军,夺取印度洋出海口的大战略。然而,我们都知道,阿富汗南边还有伊朗和巴基斯坦。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伊朗已经发生了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霍梅尼的口号是既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这样的一个政权,无疑是苏联所无法渗透,不敢招惹的。而阿富汗的另一个邻国巴基斯坦则是美国的盟友,进攻巴基斯坦就等于进攻美国。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伊朗和巴基斯坦对苏联而言可能都是不可逾越的,也就无法通过占领阿富汗而夺取印度洋出海口。因此,本人认为,这种解释站不住脚。



那么,苏联为什么要入侵阿富汗呢?众所周知,巴基斯坦独立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因为边界和普什图人问题爆发冲突,巴基斯坦得到了美国的支持,阿富汗被逼无奈,只能投靠苏联。苏联也乐见阿富汗的投怀入抱,两国关系迅速发展。1978年,亲苏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政变,建立起亲苏政权,双方随后签订< 友好睦邻合作条约>,双方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苏联也由此将阿富汗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视为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的重大胜利。1979年,人民民主党内部的阿明上台,开始疏远苏联,宣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着手防范苏联对阿富汗军队和情报机构的渗透,引发苏联不满。为继续掌控阿富汗,苏联决定出兵铲除阿明,这就是1979年的入侵。

由此可见,苏联入侵阿富汗,主要目的还是继续掌控阿富汗,防止阿富汗倒向美国,与印度洋出海口无关。


西域都护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当时新上台的阿明政权不再亲苏,开始在美苏之间谋求中立,这就引起了苏联的严重不满。当时塔拉基上台后,外交上偏向于苏联,和苏联关系极为亲密,但是后来阿明推翻了塔拉基政权并处决塔拉基,独揽阿富汗军政大权,并改变了对苏政策,直接要求苏联大使撤出阿富汗,并开始和美国改善关系,这自然引起了苏联的强烈不满,最终选择直接出兵干掉阿明,然后建立了卡尔迈勒新政权。

但是事实远非如此,因为苏联完全可以扶持另一支力量去夺取政权,而不是自行出兵。阿富汗位于中亚腹地,地理位置极为关键,是沟通中亚、中东、南亚等多个地区的关键枢纽,因此苏联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在这个地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实现对这个区域的控制。

在70年代,美苏之间已经开始在中亚中东地区激烈角逐,但是此时美国在中东地位不断提升,比如埃及这个曾经的苏联盟友,如今已经走向中立,并已经和以色列和解。

这样一来,苏联显得极为被动,只能加紧渗透控制中亚和南亚地区,而阿富汗就是整个策略的一个关键,但是阿富汗政权再次更迭,苏联已经没有耐心再扶持一支力量去间接控制阿富汗,于是选择了直接出兵。


前沿阵地


早在美国打阿富汗的三十多年前,也就是在1979年,苏联也发动过阿富汗战争,打了十年,也推翻了当时的政权。不过,比起美国来,苏联更惨,耗费巨资、狼狈退出收场不说,还直接引发了苏联的危机,也是苏联瓦解的“凶手”之一。

这个既穷又弱的中亚小国,难道是妖魔附体,让苏联和美国先后都惨遭滑铁卢?阿富汗怎就成了帝国坟场?

云石君将从地缘角度来做分析。

阿富汗深居亚欧大陆内陆腹心地带,领土面积近6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000万。地理格局上,兴都库什山脉从东北横贯西南,是其与东亚和南亚的地缘分割线,伊朗高原由西延生向东,占据了阿富汗领土的绝大部分。

阿富汗的高原与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5,仅有以马扎里沙里夫为核心的北部边缘,和以坎大哈为核心的南部边缘为低地平原地形。该地区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降雨十分稀少,仅有的两块平原,竟成了一望无垠的沙漠。

很明显,阿富汗内部没有拿得出手的高价值的地缘板块,国家可开发程度也不高。

作为一个内陆国家,阿富汗更是没有出海口,周边被高原、山脉、荒漠团团包围,十分闭塞。

而阿富汗深居亚欧大陆腹心的地理位置,与东亚文明、南亚文明、伊斯兰文明,甚至俄罗斯文明,受关山阻隔,很难承接这些文明的辐射。

自身地缘实力很差,又不能有效的接受外来文明的辐射,这就导致了阿富汗的贫弱现状。

不过,地缘格局上,阿富汗身居东亚、中亚、西亚、南亚四大板块交汇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却成为各个主要地缘势力的冲突核心。自古以来,阿富汗便是各大地缘势力的必争之处。

因地缘关系上相对更加紧密的远古,在农耕时代,这里是伊斯兰文明的势力范围。近代以后,因伊斯兰文明整体衰落,占据北亚和中亚的俄罗斯,和占据南亚次大陆的英国又从南北两个方向,展开对阿富汗的争夺。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势力退出,俄罗斯成为了唯一有能力对阿富汗施加影响的主要地缘势力。

不过,因距离关系,和阿富汗封闭的地理环境,都严重削弱了伊斯兰文明或是俄罗斯文明,对阿富汗的辐射能力。

虽然,在农耕时代,伊斯兰将阿富汗纳入了自身势力范围,但这只是指文化上的。政治上,任何一个以西亚为本部核心的伊斯兰政权,只有在最强盛的大一统时期,才有能力将这阿富汗纳入旗下。一旦有衰落迹象,阿富汗就成为最先独立的地区。

而俄罗斯的国土呈东西走向,本部又位于最西端的东欧,向亚洲投射地缘影响力的方向是由西至东。而中亚远离东欧本部,又位于俄国矩形国土的南方,属于半岛型凸出部,远离俄罗斯的地缘主轴,故受其地缘影响较弱。显然,处于中亚五国南方的阿富汗,加上闭塞的环境,俄罗斯在这里的地缘影响力更是十分有限。

不过,70年代的苏联,正处于俄罗斯文明的鼎盛时期。苏联希望通过进军阿富汗,来掌控该地区,进而改变西亚、南亚甚至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

虽然,苏联完全有能力摧毁阿富汗政权。不过,在掌控上,苏联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因太过疏离的地缘关系所致,俄罗斯文明辐射到该地区的能力受到阻碍。而经济上,因阿富汗本身可供开发的地方有限,与俄罗斯的可融合度非常低。这样一来,俄罗斯只能通过政治和军事上的高压统治,来控制阿富汗,而经济和文化融合发挥不了作用。

大家知道,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同,文化上能引起共鸣,经济上能给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只靠政治、军事强权统治,只能助长被统治者的逆反情绪。这种情况下,阿富汗人凭什么要放弃独立自主的政治权力,听命于远在东欧的莫斯科。

而苏联面对阿富汗山地为主的地缘结构也捏了一把汗,很难对其实现有效的掌控的难度。而苏联的军事在阿富汗错综复杂的山地地形面前又受到了重挫。

以上是从阿富汗和苏联的角度来分析的。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和中国,也不愿看到阿富汗落入苏联之手。

地缘关系虽不如与苏联那般紧密,但美国毕竟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而那时的中国国力虽不强,但确与中亚为邻。此时的美中,就算不能直接干涉阿富汗,但可通过一些方式加以影响。

于是,以美国为主,中国为辅,大量的美金和武器输入到阿富汗土著势力之手,用以抵制苏联。而伊斯兰文明下的本.拉登也加入到意识形态的竞争中去。

虽美、中、伊的帮助有限,并不足以帮阿富汗击退苏联,但也制约着苏联,不断消耗着苏联,最终苏联狼狈退场。

阿富汗地处各大地缘板块交汇,决定了其他势力不会坐视不理。帝国坟场,正是在这种让外来者内外交困的格局下得以形成。

苏联退出阿富汗后,被塔利班接手。随后,本拉登以此为根基,建立基地组织 ,并发动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再后来美版阿富汗战争打响。

而此时的美国正如火如荼,凭借超强实力,以反恐划线,迫使中、俄、伊等周边势力都不敢向塔利班和基地施以援手,从而使自己获得了在几乎不受任何外力干扰情况下经营阿富汗的难得机遇。

就算没有任何外力的干涉,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形势也不容乐观,最后落得黯然收场。

那么,美国打响阿富汗战争仅仅是为了复仇吗?美国还有其它所图吗?

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君,云石君下节将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64章。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君,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云石君


因为苏联想通过占领阿富汗后,继续向南攻占巴基斯坦和伊朗,使苏联打开通往波斯湾和印度洋的出海口。



1.阿富汗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有中东桥梁之称。美苏争霸时期苏联想牢牢控制阿富汗,并以阿富汗为跳板入侵伊朗和巴基斯坦地区,使苏联控制波斯湾,来达到控制中东石油出口的目的。



2.苏联对入侵阿富汗进行了缜密的部署。1979年10月苏联陆军总司令,以访问阿富汗为名了解阿富汗情况。11月初苏联中亚部队几千人进入阿富汗,以让阿政府军腾出力量剿灭反政府武装为名支走了阿富汗军队,苏联军队控制了阿富汗的交通要道。



3.苏联又空运1万人的兵力进入阿富汗,严密控制了一些重要的空军基地和机场。苏联把大批长相与阿富汗人极其相似的军人调往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4.在战争开始前苏联军事顾问劝说阿富汗第七和第八师司令,下达将部队武器弹药集中清点的命令。苏军以维修检查为名暂时接管了通信线路和大批阿军坦克。



5.1979年12月27日晚七点,苏联军队突然用炸药炸毁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邮电总局,完全瘫痪了阿富汗首都与外界的通信联系。之后大批苏军占领了咯布尔的广播电台、革命委员会主席官邸和总统府。




6.同时苏联军队兵分六路,纵深推进迅速占领了阿富汗所有的城市和交通干线。不过,由于阿富汗人民反对苏联的入侵。很多阿富汗人在得到了欧美国家的军事援助后,对苏联军队进行袭击。使苏联军队在阿富汗陷入了十年的持久战,最终拖垮了苏联。


杜达特洛夫斯基


每日点兵,为您解答

苏联入侵阿富汗有很多原因,下面说一下小编的理由!

1、打通印度洋出海口

沙俄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放弃控制阿富汗的野心:“当俄罗斯可以自由进入印度洋的时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彼得大帝设想了俄罗斯南下的3条路线:一条是从黑海经土耳其的 博斯普鲁斯海峡到地中海;第二条是从南高加索经伊朗到波斯湾;第三条是从中亚经阿富汗到阿拉伯海。

2、遏制中亚伊斯兰教权势力像苏联内部扩张

阿富汗是苏联的邻国,且又是经营已久的地区。在帝俄时期,沙皇曾与英国争夺这一地区的控制权。建国之初,苏联就支持过阿曼努拉汗国王,还曾派兵助其复位。乌兹比克人和塔吉克人等苏联中亚共和国的主体民族,都在阿富汗拥有大量的同族。如果阿富汗落入不友好力量的控制之下,则苏联柔软的下腹部中亚就会对其敞开,这是当时对己方意识形态业已缺乏自信的苏联领导人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上,1970年代正是中亚伊斯兰教权势力迅速抬头的时期)。换言之,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者将阿富汗视为其核心利益的一部分,愿意投入更大的力量与西方帝国主义者争夺这一地区。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主力军队是中亚军区的第40集团军。其战备水平不如东欧—远东——中央三个军区的战备。以炮兵部队为例,在入侵阿富汗的前中期,第40集团军仅仅装备了1个152MM榴弹炮团,而师属122MM榴弹炮还是二战时期的M-38火炮。都不是D-30火炮!

3、以阿明为代表的阿富汗人民党走的路线,苏联不能忍!

阿明有着强烈的离心趋势。他清洗了阿富汗内部的亲苏势力,并向美国伸出橄榄枝,并逐步要求苏联势力从阿富汗退出。

4、阿富汗战略位置太重要

阿富汗这个国家,是连接中亚与南亚的战略要地。我们看到,游戏中的阿富汗区域,连接着另外两个重要区域:伊朗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都不是苏联的盟友。其中,伊朗长期被美国的傀儡政权巴列维把持着,而巴基斯坦则记恨于苏联在印巴战争中为印度的背书。因此,控制了阿富汗,对于这两个敌视苏联的中小国家,有强大的威慑效果,便于进一步可能瓦解这两个反苏政权。


诸葛小兵兵


因为苏联想把阿富汗变成外蒙古,并且像借外蒙古威胁中国一样威胁巴基斯坦,进而染指印度洋。

1979年的合纵连横是这样的:苏联和中国对抗,苏联和美国对抗,中国、美国和巴基斯坦走在一起,于是苏联想搞掉巴基斯坦。

50年代,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因为领土纠纷险些打了起来,苏联很高兴,然后宣布支持阿富汗,想把阿富汗拉入自己势力范围,一旦阿富汗变成了像东欧和外蒙古一样,下一步苏联就可以侵略巴基斯坦,这样苏联就有了印度洋热带的出海口,要知道苏联虽大,可没有一个好的出海口。一旦有了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或瓜达尔港,就能够控制世界石油的咽喉——波斯湾。

可是苏联一直没能将阿富汗变成另一个外蒙古,比如苏联一直无法在阿富汗驻军。

到了70年代,苏联和阿富汗关系越来越紧张,苏联想控制阿富汗的军队、情报机关、和警察,而阿富汗则要求苏联召回大使,召回大使这就很严重了,就差断绝外交关系了。

苏联在阿富汗付出了这么多,不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决定入侵阿富汗。


解忧时间


1979年12月27日夜晚,苏联伞兵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向阿富汗总统府冲去。几个小时后,喀布尔电台播放了震惊世界的消息:阿富汗总统阿明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已经枪决,卡尔迈勒被任命为阿富汗政府总理,苏联军队被阿富汗政府邀请进驻阿富汗。这消息其实表明了,阿富汗已经被苏联占领了。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是因为1978年4月22人民民主党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王国政府,掌握了政权。1979年9月,新任的总统阿明处决了苏联支持的人民民主党书记塔拉基,独揽国家大权。苏联为了确保持续控制阿富汗,派兵入侵阿富汗,处决了阿明,扶植卡尔迈勒上台。卡尔迈勒属于阿富汗亲苏一派。

为了进一步控制阿富汗,苏联派了10万军队常驻阿富汗。 阿富汗人民自发的组织武装抵抗苏联,联合国大会也多次要求苏联无条件的从阿富汗撤出全部军队。苏联人民也对苏联自己侵占阿富汗的战争表示不满。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苏联于1989年2月,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苏联入侵阿富汗,给阿富汗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战争使得,500多万人流离失所。苏联自己也遭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耗资多达200亿美元,而死亡,失踪的人口也达到了大约5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