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优秀的孩子,居然都是被父母“骗”大的!

教育,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有正确的目标,朝着正确的方向真的很重要。在教育孩子往正确的道路上引导时,需要家长实行一些小技巧。

好的父母,都是“骗子”。

他们一步步把孩子“骗”上正途,让孩子在“无痛”中体验到成长的乐趣、学习的滋味。直到有一天,他们年纪足够大、心智足够成熟,自然会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如何正确的“骗”孩子呢?

01

抛砖引玉

有位母亲很喜欢看书,儿子也喜欢看书。令母亲头疼的是,他只看漫画和杂志。在妈妈看来,这些书营养不够。

母亲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有一次她跟父母去看外国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基督山恩仇记》,电影很长,分上下两集,她非常兴奋,聚精会神地看完了。可是因为对时代背景根本不了解,完全没看懂。

那些优秀的孩子,居然都是被父母“骗”大的!

八十年代初去看外国电影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可是我竟然没看懂!母亲这样想着,赶紧去图书馆借来了原著,这一看就入了迷,后来又买了一套书。

母亲决定在儿子身上试试同样的方法——

母亲:“我给你买一本《西游记》,你要不要看?”

儿子:“没意思,不想看!”

母亲:“你还记周星驰演孙悟空的那个片子吗?”

儿子:“你是说《大话西游》吧?很搞笑啊。”

母亲:“其实电影选的只是唐僧取经的一段,还有很多更有趣的经历,都在西游记里。”

儿子:“好啊。你给我买一本吧!”

许多经典的名著、小说都是影视作品争相取材的大宝库,影视作品对孩子来说,绝对是极具吸引力的一块“砖”。

影视作品虽然赏心悦目,但表达的内容和意境却远远比不上原著来得充实、丰满。让孩子通过动画、电影、电视剧对作品有了感性的认知后,再深入研究文本,一定会兴趣盎然。

02

欲擒故纵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副对联形容的是宋代著名的三苏——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无人能比。

但是据记载,苏轼和苏辙并非天生神童,小时候也非常顽皮,贪图玩乐而不爱读书。父亲苏洵并没有采取“棍棒教育法”,每当孩子们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书房里面读书,有时还忍不住哈哈大笑。

当儿子跑过来想瞧个究竟时,他又把书赶紧“藏”起来。

孩子们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东西,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看,渐渐地也喜欢上了读书。

那些优秀的孩子,居然都是被父母“骗”大的!

古往今来,聪明的父母,都懂得“欲擒故纵”的妙处。“欲擒故纵”原本是打仗时的一种战术,在现代社会中又称“冷谈成交法”。也就是说,抓住对方的需求心理,先表现出“不强求”的宽松态度,使对方反而产生惜失心理,从而主动迎合我方的条件。

很多父母整天耳提面命地催孩子读书,恨不得压着孩子读书。智慧父母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强迫,还提出禁令,吊足了孩子的胃口。孩子出于好奇心,一定会自己找书看,阅读的趣味也会倍增。

找书来读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就像是冒险游戏一样充满刺激,他自然乐此不疲。

03

罗森塔尔效应

有一个世界级的大骗子,叫罗森塔尔,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有一次他到一个学校,对学生进行了所谓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然后随意挑出十几个学生,硬说他们是天才,并让校长和相关老师保密。

结果奇迹出现了:被挑选出的“天才”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性格活泼开朗,更愿意和别人打交道,并且自信心和求知欲都较强。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骗局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

那些优秀的孩子,居然都是被父母“骗”大的!

这个谎言对校长和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日常的语言、行为和不自觉的情感流露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这类“权威他人”给予的期盼和信任,极有可能是孩子变得更加优秀的助推器!

04

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

人的行为形成最大的秘密是:先定为,再装为,后变为。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是个爱学习的人,就可以用以上三步来实现。

那些优秀的孩子,居然都是被父母“骗”大的!

·先定为:

用尽一切方式说孩子是爱学习的。对孩子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别人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平时就把他当作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待。

·再装为: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对你说的话感觉莫名其妙,但当他经常听到别人把他当作爱学习的榜样宣传时,他就可能会去尝试一下爱学习的感觉。

一旦孩子有任何爱学习的表现,立即会得到他人的肯定:他果然是个爱学习的孩子。那这个孩子就会更多的表现得爱学习。

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越多,越广;说他爱学习的人坚持越长时间,他表现的时间就越久。

·后变为:

当这个孩子经常装成爱学习的样子,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了。

俗话说,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某个人是什么人,那他很可能会变成什么人。

优秀的老师和父母正是有意或者无意遵循了这个原理,他们把孩子先定为优秀的,聪明的,有爱心的……

然后,孩子在这些老师或父母面前就装成这种人,最后他们真的成为了这种人,老师或父母的教育也取得了成功。

那些优秀的孩子,居然都是被父母“骗”大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你不断告诉孩子他不够优秀的时候,其实你也是个骗子,只不过把孩子骗成了一个不优秀的人而已。

原来骗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成功与否就在于你如何骗孩子。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优秀,请你骗他说,他就是优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