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树强丨打水窖

狄树强丨打水窖

从一九八五年左右开始,村子中间的幹涧河河水逐渐减少,沿河村民赖以生存的饮用水水源逐渐断流。人们逼迫改变了饮水方式,村里新修的机井按时间节点供水,每次到抽水放水的日子,机井的水池子边,排满了担水的人。一个一个将水桶接满水,然后赶紧挑回家,紧接着再担下一趟。一个时间点每家都急着挑水,满足以后四五天家里人畜饮水,洗洗涮涮。为了加快速度,每个挑水人都衔接紧凑,所以放水结束后,流到池子里的水很少,大部分都让村民的肩膀挑回家了。

由于供水时间短,如果那天刚好有事情,没有来得及挑,就只能是紧吃饭用了,洗脸就是其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父亲决定,我们在家院子里打一眼水窖,吃用都方便。

几天后见过匠人,应承下来,等水窖打好后再来粉刷,争取半个月开始蓄水。那个时候几个哥哥都出去讨生活了,家里就是老父亲母亲跟我。所以出大力还是老父亲,我跟母亲只作为副手协助。

狄树强丨打水窖

按照匠人要求的,先定好位置,安装好辘轳,根据水窖的深度,绳子大概在六七米长左右。一头固定在辘轳把手上,一头挂在铁钩子上,在准备两个撮(音,灵宝土语,一种容具,可以用来装土,就是竹筐上边带一个300大半园的木头)。镢头、尖镢、锨等一应俱全,然后开始挖。首先需要开挖一个直径约为七八十公分的一个圆坑,深度一米左右,然后就需要往外慢慢扩展,这个不能挖成直角,只能是按照一定角度慢慢向四周扩散,如同一个直口花瓶。口小、脖子短、肚子大、底子缩到一米左右的样子就完工了,深度大概五六米左右。在挖土时,先装满一撮,然后用辘轳绞上来,在此同时就开始给另外一个撮装土,这一个刚刚装满,另外一个就放下来了,就这样周而复始,慢慢的水窖越挖越深越大,地上的土越堆越多。当时我年龄小身单力薄,水窖里用镢头、尖镢刨土的活都是老父亲的,他下去和上来时,由我跟母亲一起合力才能让老父亲出入。老父亲下去的时候会按照匠人规划的慢慢修建着水窖的大小模样,等刨了一堆土后,他回到地面,让我坐到撮里,下到里头开始装土,老父亲主要是怕我没有力气刨土,铲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就这样不到一个星期,我们三人利用农闲和我放学回家的时候,把水窖打好了,按师傅测量的,大概可以容纳500担水,最后就等匠人开始粉刷里头了。

粉刷的时候先搭好木架,从水窖口开始,然后慢慢下移,粉刷厚度大概不超过两公分。使用大标号水泥,并且需要水泥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出来以后的水窖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大概从一九八八年左右,一直使用到现在,水窖一直没有维修过。粉刷到最后,收拾底子的时候就需要厚实一些,把木架全部吊出来,仅仅留两只脚踏的地方没有抹平,其他地方全部粉刷好了,最后匠人师傅攀爬在撮里,上面人往上绞井绳,匠人师傅被往上提了二三十公分,双脚离开水窖底部,一只手抓住绳子,到挂着,然后用另外一只手拿着泥抹(音,粉刷用的工具)抹平剩余的部分。做完这一切,一声呼唤,上边的人一起合力迅速把匠人师傅拉出水窖。

水窖完工后第二天开始保养,大概一个星期以后就可以正式开闸蓄水了。这样的蓄水设施,被乡亲们仿照着,先后每家每户都陆续修建,特别是西部干旱地区,家家响应国家号召,利用捐资和个人投资等,修建了许许多多的母亲水窖,彻底解决了众多乡亲们的吃水难题,切实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一些干旱的山区,水窖被乡亲们称之为“甘露工程”。

狄树强丨打水窖

作者/狄树强

狄树强,男,70后,河南省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签约作家,系列行走散文入选《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强》。喜爱文学,爱好旅游;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成熟起来,在部队期间广播小说《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穆斯林的葬礼》等等陪伴着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让我更加迷恋上了文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