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生写得字我们看不懂,药房的人却能看明白?

清河流X


医生写的处方患者看不懂,但是药房可以看得懂,这是为什么呢?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专业术语需要有医学背景

医生开具的处方中,是有规律可寻的,也是需要有医学背景的!因为一些没有医学背景的人群,即便是能看懂的处方,读名字也非常的拗口,所以,对于许多医学术语和专业名词,药房更能看得懂!


二、经常看处方熟能生巧

就好像人的思维定式一样,一目十行做到的只是理解核心意思,但绝不是所有文字全部都认真读了!也正是因为药房人群经常看处方,所以熟能生巧的就更容易比常人看明白处方!


三、相互熟悉了解开药规律

在同一个医疗机构,医生开具的处方,已经被药房人员看过无数次,说的难听点,医生画个符号,天天如此药房也能烂熟于心!

所以,医生开具处方真的不是为了为难患者,只是职业习惯和工作性质所决定,至于有人认为更复杂的深层次原因,我只能呵呵一笑,毕竟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心健康


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 当你读完这句话后,你再仔细看看,是不是字顺序全是都乱的?

为啥你还能看懂?这是因为习惯和经验能帮助我们自动进行矫正。

为啥医生写的字你看不懂,而药房的人能看懂?这其中的道理也是相似的。对于同行来讲,我们不必辨认清楚每个字。根据上下文也能基本猜测出写的是什么。

你偏偏看不懂, 原因有2方面。

一 字体太潦草

这是大家吐槽得最多的地方,但这并不一定是主要原因。

病人太多,看不过来,书写速度恨不得飞起来,难免字体潦草。但也不是所有的医生的字都潦草到辨认不清的。

少数医生字体飞起来的处方为什么本院药房的人能认得? 一是因为对这位医生的字体比较熟悉,二是对这位医生的用药习惯比较熟悉,三是每家医院门诊的常用药品种并不多,很好猜测。

最近十多年来,大医院基本上已经很少能看到手写处方了,都是电脑打印。早就已经没有了无法辨认的问题。

二 专业性太强。

专业名词不熟悉。就算你每个字都认得,连起来还是看不懂。

比如医院处方规定药品不能写商品名,只能写化学名。处方写“酚麻美敏片”,大家能认得吗?其实就是感冒药“泰诺”。

专有的格式不熟悉。

处方也好,病历也好。都有专门的书写格式、书写顺序规定。

比如口服药中文书写格式 药名+剂型+规格+数量 转行再写用法,每次剂量+口服+一天几次。只有熟悉各种医疗文件书写格式,才有可能迅速看懂。

混杂各种拉丁语缩写。

比如 inj 代表注射剂,tab 代表片剂,po代表口服,iv代表静脉注射,tid 是一天三次,qd 是一天一次。如果没有专门学习过,这样的处方是根本没有办法看懂的。


我随手从网上找来一个处方图片,在医生眼里,这种处方算书写工整的了,看大家能认得多少?


有很多人质疑是医院为了创收,避免处方外流。至少我是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过这种现象。


欢迎关注郑医生百嗑,科普健康常识,讨论健康话题。


郑医生百嗑


王羲之的行书也很难认,很多人却非常喜欢。医生不是艺术家,所以行书写字只对药房有效,对病人有价值。   



为什么药房能认出医生的字?   

医院里面很多人在一个岗位一干就是十几、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

药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对单子,为患者配药,医生们开的申请单和处方,药师们早已耳熟能详,甚至哪种字迹是哪个医生的,不用看签名便能知道,更别说处方单子这种有固定规格的内容了。   

早几年前这种手写处方还很常见,近些年网络日益发达方便,基本上医院都配备了电子病历系统。   

患者有一张就诊卡就行了,医生开具的所有的检查项目、药品处方都在就诊卡内,连挂号收费都是一卡通了,所有栏目一目了然,不需要再拿着医生们开的蝌蚪文瞎研究了。   

其实,现在电子病历会自动打印医生开的处方,也就无须再看医生的艺术行书了。   

科技,让就医体验越来越好!


康骏朋医生


生活中谁都难免有个头疼发热的,不可避免地会和医院打交道。

我们都有一个感觉,医生写的病例和处方,字迹都龙飞凤舞,很多字都看不懂。

但是,医生写的字我们看不懂,药房的人却能看明白?这是为什么呢?

有书君有几个朋友正好是医生,还有一个在药房待过,所以对这样的问题知道的很清楚。

一、先说我们为什么看不懂医生写的字。

1、医生太忙,写字潦草

按规定,医生写处方都应该是工整清楚的,不过因为医生工作太忙,每天要诊断很多病人,所以写字就会潦草。

我有一个同学在大医院骨科工作,每天的门诊数量有80多个。

还有很多好医生的预约都能排到几个月以后,对于他们来说,时间不仅仅是金钱,更是生命啊!

所以,他们必须快速接诊,快速写药方,争取为更多的人排忧解难,这才是他们的字写得潦草的根本原因啊。

2、习惯写简写

在医院药房待过的同学说,每个医生书写处方的习惯不一样,处方书写中夹杂着各种笔体的药品拉丁文名、英文名、通用名、商品名、别名。

比如:“VitD 3000U qd” 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处方,不懂的人就算是看看电脑上的字,也不一定看得明白。

即使不是医生来写,大家自己写在纸上,写得稍微连一些草一些,估计别人除了3000就看不出什么了。

再加上很多药名大家连听都没听过,即使写得是汉字,只要稍微草一些,大家就猜不到的。

别说普通人不认识,专业的药师同样有看走眼的时候。

有时候,急症室医生因为写得匆忙,字迹太过潦草,过后连他自己都不认得。

以前急诊室医生以拉丁文书写安痛定、安定、罂粟碱的时候,基本都是同样形状的波浪线。她只能依靠2ml、10mg、30mg来区别。

其实药剂师朋友说,她们也有认不得的时候。不过认不出来时,会问开药的医生,次数多了后自然就能判断出来了。因为某种病用什么药,药剂师大概是知道的。

3、防止处方外传

有些医院为了防止处方外传,医生都会用一般人看不懂的字迹来书写。

在给病人开处方药的时候,一些秘制的药方不能外传,这些另类的字迹就派上用场了。

有书君熟悉的一个80来岁的老中医,他自创一种笔体,每一个字的笔划都习惯向左下方斜,形成三角形字体,但药名都是用正名。

这些独创字体的人,大都在中医的圈子里,他们为了防止自己的独门处方外泄,会开发出自己独特的“字体”,还会用一些代号来代替某些药材。

这样的书写只有自己人能看得懂,要么就是有相当丰富的医药经验的人,才知道写的是什么。这样,就能有效防止其他一些非正规的医疗机构,剽窃自己的处方。

二、药房为什么能看明白医生字迹


很多医生为了节省时间,习惯简写或者写英文名,很多药都是有好几个名称的,药房的人能够看明白是因为和医生之间长期积累的默契,而我们看不懂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啊。

药房的人之所以能够看明白医生的字,是因为长时间的训练,能看懂每个医生的药方才是这些人进入医院药房工作的门槛。

他们也并不需要全部看懂,只需要识别出其中两三个字就可以判断是什么药了,而我们普通人自然是没有这种能力的。

有经验的药剂师会了解每个医生的用药习惯,每种病每个医生用什么药,药剂师大概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因为和医生熟悉,所以知道医生习惯于使用哪几种药。这是因为常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医生的默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现在很多医院和社区诊所,都开始采用电子处方。

这样在你们去交费的时候,收费处的人已经把你们所要的药品都输入了电脑,再发送过药房去,这样自然就知道你们所需要的药品。

这样既可以避免处方外泄,而且还方便药房人员拿药,节省了书写时间,可谓十分方便。

医生的字写得潦草让我们看不懂,是比较常见的事,但像网上那样流传的,别人一个字都看不懂的,还是极其少见的,这样说就比较有些失实和夸张了。

怎么样?各位知道原因了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这个问题我也曾经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刚进临床的时候,无论是上级的门诊病历,还是其他科室会诊大夫的会诊意见,看起来都像天书一样。唯一的例外可能是住院医们手写的病历,估计是年资太低不敢写的太潦草。
不过随着经验的逐渐积累,我发现自己慢慢也能读懂“天书”了。原因可能有这么几点:
首先,外行人看不懂,很多时候是因为对临床上常用的术语不熟悉。比如说,“头孢噻肟”这四个字草书连在一起,很容易让人懵逼,但是如果看得多了,能勉强认出个“头”字来,那么就不难反应出后面写的是啥了。
其次,医疗文件的书写格式都是有固定格式要求的,如果对常用的书写“套路”有所了解,就会更容易看懂内容。

最后,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看的不够多。药房的工作人员天天看,时间久了对各个医生的笔迹,用药习惯自然就会了然于胸。

(图片来自网络)

李岩祺


谢谢您的提问。

(1)首先来了解一下医生写的比较潦草的字是怎么练出来的,一般被患者称作为“天书”,鬼画桃胡。我觉得最主要的是1)天天开出的处方都是写那么一些东西,比如说RP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mg*30片/盒 1盒 用法: 口服 qd 100mg 空腹服用等当然后面还有药品。天天写一样东西,越写越熟练,越写越快,越写就可能越潦草(时间比较急时更有可能发生);2)当然不排除,本来这个医生在读书时字写得比较差,做医生后更潦草了;3)医生本来就不想让你(外行)知道处方上面写的是什么,这是给内行看的;

(2)患者看不懂,主要是他们没有医学和药学知识背景,还有就是患者一般就生病到医院来看病开药,接触处方机会比较少,看不懂医生写得什么东西也很正常;药房的工作人员,他们是比较专业的药学人员,而且具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审核处方是他们的强项,他们与医生所开出处方接触比较多,如果碰到处方中不懂的,可以请教有经验的药师或者与医生沟通解决。如果药房的工作人员都看不懂处方,那还怎么进行配药、发药及用药交代呢?

(3)当然,现在也不用担心医生的字看不懂了,现在医院的处方一般都是电子处方打印出来的,比较工整,一目了然。


药事健康


医生的字看不懂,这个其实是从中医来的。不是黑中医,中医学的大部分内容是经不起科学推敲的。不要问我为什么,本人就出身于中医世家。



其实,从我家里留下来的中医书籍里可以看出,中医有很多内容都是中国巫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有很多东西是从巫文化里传承下来的。这就让很多人把医学并不作为一种学科,而是作为一门手艺。手艺嘛,就有教会了徒弟饿死师父的一天,于是,所有师传徒的手艺,当老师的都会留那么一手。

这一手留在哪儿呢?总得来说就留在开方子上面。那么方子怎么开呢?第一是计量单位,中医有自己的计量单位叫做分,分是什么?其实就是一抓。具体是多少谁也不清楚,只是保证整个药的比例不差就行了。第二就体现在字迹上,很多药方都是字迹潦草到无法辩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是怕病人拿着药方去别处抓药。



因此,本药堂的坐堂医写的方子,本药堂的抓药师能给抓药,换了别地的抓药师,根本连什么字都认不清楚,他也就不敢胡乱抓药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自己的客源。虽然这是一种不怎么好的行为,但也是被逼无奈。

那么到了现代医院,这种传统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为得还是要留住自己的病人。一来是医生要对一个病人负责,二来也是让他不换地方。首先一点,自家医院的药房肯定熟悉自家医院的医生。哪个医生开什么药,基本情况是掌握的,再看一下方子,就算猜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再说,人家药房的药师也是正经医学院出来的,什么样的病配什么样的药,人家也门清,就算不跟药方一致也不会出差错。这一点,旧时的学徒就已经知道了,何况现在。


傅斯鸿


1、医生自创字体,别有风格;如我认识的一位80多岁的汤姓老中医,每一个字笔划都是斜向左下方,形成三角形字体,但药名都是用正名,可能是在读大学时形成的。当然药房药师对这些字认习惯了,一看就知道。

2、可能从少就没认真写字的习惯,只图完成任务。医院医生门诊虽忙,但医药关乎人们健康甚至生命,所以书写处方字体一定不能潦草,忙不是理由。因为我就碰到有个别医生自已写的字过后自已都认不出来的情况;好在现在医院都是用电脑开处方,较少有处方外流。

3、利益诱使。比方说有的药店开在医院或诊所旁傍,无奈之下会通过各种方式去引吸医生开纸质处方到指定药店拿药。因此医生处方字迹故意潦草成天书,甚至有部分中药会用一些约定的自创药名、符号或数字等来代替。


我认为:

医者当有仁爱之心,不能因利而忘道。处方应当让患者和药师都能看明白,不产生误认才是正理。现将做为书签的两张老处方(其中一张是本人开的,另一张处方就是我说的第三类现象)作为印证。





良知医药


其实医生写的患者看不懂,原因也有很多,一是医生接诊的病人实在太多了,所以只能飞快的“草书”;二是有的医生为是防止处方外流,故意如此让人看不懂;三就是专业术语问题了,医生用的别名或是俗称,很多非专业人士看不明白也是很正常的,如激素地塞米松,写成DXM,抗结核药利福平RFP等,非专业人士自然一眼看不明,而对于药师来说,一般的情况下,药师对医院药房的药熟悉,基本看明白临床症状后,见药名只需要认得一两个字,便能得知是要配什么药了。再有一些中草药,如什么杜仲,半夏之类,非专业人员自然难以辨认。

所以,我要说的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仅此而矣,作为一名药师,我觉得看得明白处方也只是本职工作,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另外,现在的三级医院大都都信息化,现代化了,处方也大都变成电子处方了,而国家卫计委也发文要求正规处方要用国际通用名称了,所以一般来说“看不懂”的处方慢慢会消失的,对广大患者来说也是信息透明化了。


零星vs大神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讲过很多次了。

1.医生门诊数量大,导致书写速度过快。很多人说这种解释不正确。其实我想讲一下,我很多情况下骨科门诊病人数约在八十个左右,每一位病人前来需要询问病史,需要做体格检查,需要开检查化验单,需要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沟通和解释。而书写病历又需要很多时间来完成,所以不得已只能够用草书来尽快写完。大家可以计算一下80个病人一天不喝水,不上厕所,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


2.医生本身的写字书法能力就不行。

3.医生习惯于写简写,因为很多药名都有多个名字。他习惯于使用哪几种药?药房都会比较熟悉。这是因为常年积累下来的。

4.现在很大部分医院都是使用电子病历,书写电子处方,早已不存在这类情况。

医生说写潦草,是比较常见的事,但像网上那样流传的,别人一个字都看不懂的,还是极其少见的,这属于炒作性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