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帶寶寶到兩歲,寶寶卻和沒有帶過他的奶奶親?為什麼?

那月7


你好,我是天然媽米,如果你說的事實,而不是一時的

主觀感受的話,那有兩種可能:



一是,孩子對奶奶有新鮮感:在這個時刻與奶奶親,等新鮮感一過,還是去找姥姥,和姥姥親!

二是,姥姥雖然帶了這麼久,但她不夠理解和尊重孩子,而奶奶雖然沒帶過,但奶奶能夠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尊重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孩子也一樣!

如果我們不理解這種現象,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我們自己,會不會有時對某個不熟的人,感覺很新鮮很親切,更願意和他們講一些特別的事。另一種情況是,有些人一直陪著我們,但從未走進去過我們的內心,有的人可能第一次見,卻感覺那麼懂我們……

我們是喜歡總是陪著我們卻不怎麼懂我們的人,還是喜歡那些理解尊重我們卻不能總是陪我們的人呢?我想一定喜歡後者!

我想孩子也一樣……


鄭莉Lily


媽媽姥姥帶寶寶到兩歲,寶寶卻和沒有帶過他的奶奶親,這事兒我也遇到過,有親身經歷:我媽幫我帶孩子到三歲,然後因為我姐姐生了二胎就去幫我姐姐了。我自己帶孩子,週末會去爺爺奶奶家。結果現在我孩子張口閉口都是“我奶奶”,昨天還說,爺爺奶奶和她是一家人,但姥姥姥爺不是。

唉,聽到這話時,我心裡還真有點難過。自己倒還好,只是有點替姥姥難過。最難最苦的時候都是姥姥在啊!

不過,想一想,這事兒也不難理解:帶孩子的人肯定是要給孩子立規矩的。不可能什麼時候、什麼事兒都依著孩子,對吧?可奶奶就不一樣了,不帶,還不住在一起,週末去了,那肯定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孩子怎麼開心她怎麼來。哪個孩子會不喜歡?

還有,孩子小啊,前期的記憶有限,現在對他們來說,才是最能感知的。現在奶奶出現得多,離得近,他們可不是印象深嗎?

所以,這麼一想,我也就不生氣了。孩子會懂事的,我會給孩子多看看以前的照片,也會給她講姥姥以前的辛苦,她會懂的!


小公主變形計


通常情況下,誰帶的多、(寶ᴗ寶)和誰在一起時間長就會和誰親近,但同時要考慮帶孩子的方式。有一種說法是血緣,其實這是瞎扯,姥姥和奶奶對孩子而言都是四分之一的。

我同事孩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事孩子從小就在姥姥姥爺家裡長大,上幼兒園也是在姥姥家附近,由姥姥接送,只有週末或過年過節才會在奶奶家,但在問到孩子和誰親時,孩子的排序奶奶總在姥姥前面,同事自己分析的原因是,姥姥脾氣比較急,管理孩子的方法也是簡單粗暴,而且態度比較強硬,而奶奶則比較寬容,孩子有什麼問題的時候,奶奶也多是和聲細語地和孩子講,而不會大聲呵斥或者高壓政策。

所以,是不是用孩子樂於接受的方法與孩子相處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和嬌慣孩子不能劃等號,正面管教中有一個概念就是“溫和而堅定”,換句話說,即使是原則問題,也可以有溫和的態度和強硬的態度,對於孩子而言,孩子對於不同的態度的接納程度也一定是不同的。


偶遇的娃娃


我只能說是血緣關係吧,我大姑子的女兒一出生,她爺爺奶奶就嫌棄她是女孩子,照顧了不到兩個星期,撇下還坐月子裡的大姑子回去了,還是我婆婆照顧她坐的月子,為了大姑子和大姑父不吵架,出了月子後,我公公婆婆就開始幫小姑帶女兒到六歲,她父母就是吃飯時候見一見女兒,吃完飯就回家了,女兒就是住外公外婆家裡,那可真是寵愛啊,當時我老公,小叔,小姑都還沒有結婚,對她也是千依百順的,要什麼給什麼,連稍微大點聲都沒呵斥過。而她奶奶從來沒有出來看過她一次,她爺爺是偶爾隔幾個月出來辦事,必須在我婆婆家住,才看看孫女,說得不好聽點,在街上碰見,他都不一定認識這個是他孫女,直到現在小孩已經十一歲了,也是每天都在外公外婆家吃飯,偶爾過節大姑父才帶回村裡去看下爺爺奶奶,可是就這樣,每次回村裡出來後,她都非常興奮,說爺爺奶奶怎麼怎麼對她好,有什麼都想著爺爺奶奶,反倒是外公外婆,如果她母親不提醒她是外公外婆養大的,她根本想不起喊一聲外公外婆,甚至回來吃飯也是一聲不吭,更別說主動喊人什麼的,吃完飯立馬走人,恨不得馬上回去,而從她爺爺奶奶家回來,又立刻問什麼時候可以去爺爺奶奶家了,在她眼中爺爺奶奶太辛苦,其實她奶奶直到現在,在街上碰見都認不出這個孫女。真的是有米不養外家孫,白養了。


15201173


那說說我家的情況吧,我們的孩子雖然沒有姥姥帶,但是老大小的時候跟姥姥接觸比較多,老二是由我自己一手帶起來的,跟奶奶沒有過什麼接觸。

去年帶老二回北京見奶奶。奶奶當時就是問,要什麼呀?然後就會給你買什麼,平常就會帶著孩子出去吃飯。基本上是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且在跟奶奶接觸的這段時間,不需要上學,也不需要早起,早睡,可以完全自由的度假狀態。讓孩子把所有的這些福利跟奶奶自動地聯繫在一起,所以在那段時間奶奶就成了她最喜歡的人。

這個小寶寶有可能是不是同樣的原因呢?

而實際上,小朋友跟奶奶親並不見得,說明他不跟姥姥親,不過是不一樣的。說實話,小孩有可能是跟奶奶玩兒的比較高興,如果哪天他在生活中真正的,需要一些安全感,需要一個真正想依靠的人,也許他會想起姥姥來。


做老師的二孩兒媽媽


我姨媽的孫女就是這樣。孩子一直到六歲都是姥姥帶,姥姥照顧得很周到,但是奶奶每年來相處的那十幾天,孩子跟奶奶更好。

不過,我姨媽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她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姥姥負責生活起居,管理教育,難免會對孩子進行約束和批評,而奶奶好容易見到寶貝孫女,態度總是溫柔親切,而且也不好插手孩子的教育,孩子當然覺得奶奶更好。這跟奶奶或姥姥的身份無關,換過奶奶帶,情況就是反過來了。不過幫助子女帶孩子的老人,有自己的責任所在,不能為了討好孩子就放棄原則。

我還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有個特別負責任的老師,她的孩子只有一歲,依然非常認真,每次上課一開頭都要點名,然後做小測驗,然後把試卷收上去一一批改,還要留一堆作業,她的課大家就要用心應付,同時也總是對她抱怨連天。有一次她生病缺了課,我們都很高興,可是竟然在一個週五的下午趕來,通知我們晚上要把落下的課補上。而另外一位老師,非常隨和寬鬆,請個假就可以不來上課,作業也是可做可不做,讓人覺得非常輕鬆,學習不太主動的人,到學期末都不記得他的課上學過什麼。開新年晚會的時候我們都喜歡請後一位老師,可是我們會終生記得前一位老師的。

道理是同樣的。


王丫米


很簡單,姥姥沒有給孩子情感上的滿足,而沒有帶過他的奶奶卻無意中滿足了孩子的一些情感需求。

也許有人給出種種理由來解釋這件事:

姥姥屬於親戚,不如奶奶一家人血脈相連啦,這是奶奶一方的論調;

奶奶無原則寵愛,滿足所有要求,慣壞了;

孩子是白眼狼啦......

錯!

孩子是最沒有心機的,孩子的感情摻不得假,誰對他好,他心裡明鏡似的。

那為什麼辛苦帶大的姥姥,經濟上無償援助的姥姥,操碎心,累彎腰的姥姥,不能贏得孩子的心呢?

其實,這類冤大頭有可能是姥姥,也有可能是奶奶,跟親戚關係無關,跟教養方式,跟養育人與孩子的連接方式,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孩子跟你不親,一定是在下面幾個方面得不到滿足:

一是孩子“被看見”的心理得不到滿足。孩子擺的積木造型喊你去看,你可能頭沒抬眼沒錚。

二是孩子希望陪伴參與遊戲的願望沒被滿足。孩子熱情招呼姥姥跟他玩遊戲,姥姥想著鍋沒刷,菜沒買,飯沒做,就不耐煩地讓孩子自己玩。

三是,孩子自主行為被阻斷。

孩子想爬行,姥姥擔心不衛生;孩子想玩枕頭大戰,姥姥擔心弄亂了房間;孩子想到花園登高,爬樓梯,奔跑,玩泥沙,姥姥怕危險,嫌髒,極力阻止;孩子自己吃飯,姥姥怕孩子吃不飽,弄髒地面,乾脆親自喂喂。探索實踐行為被阻斷,孩子會很暴怒。

四是,不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一味用成人標準要求孩子,對孩子一些發育期出現的正常現象,比如秩序敏感期,婚姻敏感期,以及三次叛逆期等奇葩表現,視為大逆不道,極力壓制,訓斥。

沒有及時看到回應孩子,讓孩子感覺你不喜歡我,跟你在一起沒趣;
沒有支持孩子的獨立自主行為,還追視你為破壞者,阻礙者,哪裡會喜歡你;
沒有對孩子的理解和包容,孩子跟你在一起覺得累,不輕鬆;
對孩子沒有尊重,跟孩子很強勢,孩子覺得你不可親。

相反,“看到”孩子,及時回應孩子,親切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遊戲,做他們的玩伴,甚至甘做他的手下,隨著他的命令行事,讓孩子體會把握自己,支配環境的能力,體會獨立做好一件事的成就感,體會創意製造的成就感。這些都是滿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會贏得孩子的親近,眷戀。哪怕這個人代養孩子時間並不長,也會比那個長期帶孩子,卻不懂滿足孩子情感心理需求的人,更容易受到孩子的由衷喜歡。

想讓孩子喜歡你嗎?請研究孩子,瞭解孩子,按照孩子心理需求的方向去做。


親子溝通如何說


先來說說我觀察到的自家娃身上類似的情況。孩子一歲以內,我獨自帶娃,一歲以後由奶奶來到我們身邊帶娃,爺爺在老家。但孩子每次回老家時候,很喜歡跟爺爺在一起,吃飯要坐在一起,看電視要坐一起。

有人解釋為來自“自家人”的血緣親近,但根據我的觀察,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由老人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作為孩子,觀察一個人對自己的態度是他們的本能和特長,誰“對我好”就投入誰的懷抱。孩子判斷“對我好”的標準,也往往是滿足自己的要求,對自己言聽計從,特別是在遇到家庭成員意見不一致時候無條件站到孩子一邊等,這也是日常管教中,遇到家庭成員立場不一致時候,孩子“鑽空子”的辦法。

對孩子而言,無疑是一種環境氛圍上的新鮮空氣——忽然有一個人是這麼對我的,我好喜歡。

不過,這種所謂的“親”,也只是待在一起的時候的表現,並不能上升到代替與日常照顧著之間形成的依戀關係經常與孩子在一起負責照顧的成人,也不用因此而心理失衡,覺得自己的辛苦付出打了水漂之類的


成長觀察


姥姥帶寶寶到兩歲,寶寶卻和沒有帶過他的奶奶親?為什麼?

說說我兒子吧,姥姥從他出生帶到一歲半,中間無休息,吃喝玩幾乎都是姥姥負責的,但是除了爸爸媽媽外,最愛得卻是爺爺,其次是奶奶、姥姥、姥爺。並不是大家說的血緣的羈絆,主要因為記事兒後跟爺爺奶奶待的時間更長,爺爺奶奶還嬌慣他。

陪伴+關愛

叮叮從出生到現在近3年,奶奶沒有帶過一天,但是從他一歲多我辭職自己照顧後,一般一週回2-3次姥姥家,每天都去奶奶幼兒園。相對來說,奶奶的陪伴時間更多一些;而且每次去姥姥家,只能在家裡窩著,不可以吵鬧更不能影響哥哥寫作業,常常不開心哭鬧,但是去奶奶家或者幼兒園,奶奶爺爺會陪著瘋陪著鬧,每次都玩的特別開心;每次去姥姥家姥姥會比較嘮叨,管得特別多,什麼都不可以做,去奶奶家會特別皮,一般的事兒奶奶都會依著,尤其爺爺毫無原則的寵著。所以,叮叮最愛的是爺爺,經常掏錢買玩具買零食的奶奶也得排後~

同學寶寶,最愛的是姥姥

至於血緣因素,叮麻感覺不存在。同學女兒出生開始一直是姥姥帶,跟奶奶一點也不親每次回奶奶家都會哭鬧找姥姥,叫的第一個稱呼是媽媽,第二個稱呼是姥姥,第三個稱呼是姥爺,爸爸跟奶奶都排在姥爺後面。最愛的永遠是姥姥,媽媽爸爸都得排後,姥姥出門哭著喊著跟著,媽媽出門直接“88~”。因為在她心目中,姥姥是陪她最久最愛她也是她最愛的人。

叮麻哥哥,最愛的是姥姥

叮麻哥哥,我哥哥是奶奶帶大的,但是她經常訓斥打罵哥哥,而姥姥雖然沒有帶過哥哥,卻特別溫柔和善,姥爺經常飯後騎老遠的自行車去看家裡看哥哥一眼再回家,在哥哥心目中最愛的最親得是姥姥姥爺,而奶奶早就沒有親情可言了,都被她自己作沒了。對於叮麻來說,奶奶只是爸爸的媽媽而已,沒有什麼感情可言。她沒帶過我沒對我好過還重男輕女特別嚴重,尤其對我媽媽不好,氣的很媽媽臥床不起。

只能說寶寶2歲前的事兒根本記不住,姥姥再怎麼帶他也很難記住,反而2歲以後,誰對他好對陪他的時間久,就會跟誰最親~至於血緣關係,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的比例是一樣的,不存在這方面的原因~

祝健康!


叮麻育兒


姥姥帶大孩子,寶寶卻和沒有帶過他的奶奶親,這樣的事情好多。所以人們也常常說“外甥是狗,吃了就走。”千萬不能帶外甥外甥女,都是狗,還是會和他們自己家人親,都是骨血關著呢!

其實我覺得不是這個原因的,雖說孩子多數都和父姓,和爺爺家人姓,但是孩子是媽媽生的,骨血也和姥姥姥爺有關聯啊,怎麼就不和姥姥姥爺親了?

我小姑子家女兒就是三歲前都是我婆婆在帶,也就是姥姥在帶,因為小姑子生了二胎,等二胎一歲,小姑子女兒三歲,就把她接回家小姑子和她婆婆一起帶。他們和婆婆住在一個村。小女孩兒和她奶奶去趕集,遇到姥姥,無論姥姥怎麼叫她她都不理,後來小姑子帶著孩子回家,玩一會,兩個孩子都要找奶奶。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我婆婆比較愛乾淨,不讓小孩子上床玩,也不讓孩子隨便玩土。玩過的玩具必須放回原位。而孩子奶奶就不同了,孩子隨便玩,願意怎麼玩就怎麼玩,還總給孩子們買好吃的,孩子當然喜歡奶奶,不喜歡姥姥了。

同樣道理,姥姥帶大孩子,肯定要為了孩子的身體著想,各種飲食規矩要有,生活習慣上要培養,要教會自理能力。這些規矩很多,姥姥不但要疼愛他們,也難免訓斥他們。所以孩子一見到處處寵著他們的奶奶,就會更喜歡奶奶了。

如果是奶奶帶,奶奶總是很多規矩,我覺得孩子也會喜歡凡事都慣著他的姥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