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之後,南明的江北四鎮起到了什麼作用?

明朝滅亡之後,南明的江北四鎮起到了什麼作用?

大家都知道,當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一路打到北京城下,一路上可以說並沒有受到什麼抵抗。當時兵臨城下,李自成並沒有立即攻城,而是和崇禎進行談判。崇禎拒絕了他西北稱王的要求。最後太監曹化淳還有其他幾個人打開城門,迎接李自成進城。崇禎逃跑失敗,於煤山這地方上吊自殺,太子也失蹤了。不過現在煤山已經改了名字,不叫煤山了,叫景山了。這樣的話明朝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李自成佔領北京城。但是也沒呆多長時間,一個多月的樣子,就被清軍趕走了。明朝雖然滅亡了,但是明朝的舊臣還有王爺之後又組建了一個南明,首都在南京,管轄南京周邊地區。現在各個勢力的割據情況大致是這樣的:清朝統治明朝北方部分地區,李自成的佔領區在河南,山西。張獻忠的佔領區在西南地區。南明佔領區在南京周邊及東南地區。

明朝滅亡之後,南明的江北四鎮起到了什麼作用?

所以說由於有這個南明的存在,出現了所謂的江北四鎮,這四個軍事重鎮由南明管轄,泗州,廬州,揚州,淮安。駐守將領主要有這四位,劉澤清,黃得功,高傑,劉良佐。揚州這地方自古以來人民生活都很富裕,魚米之鄉。要說揚州離南京有多近,那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隔江相望。一條長江的寬度,就是那麼的近。可想而知揚州這地方對於南京來說是多麼的重要。這四個軍事重鎮距離南京很近,可以說是拱衛南京。一旦其中一個兵敗失手,南京就危險了。那麼歷史學家們稱這四個軍事重鎮叫江北四鎮。這四個鎮的將領也是當時的風雲人物。就拿高傑來說,還是李自成的老鄉,當初和李自成一樣起兵反明,最後投靠明政府,屢次升官。

明朝滅亡之後,南明的江北四鎮起到了什麼作用?


那南明的皇帝是哪位呢?史料記載,當時明朝名將史可法想迎接朱慈烺登基,也就是當時的皇太子。當時當時下落不明,如果還活著那應該不在江南附近。所以考慮到當時戰火連天,可能太子還不知道在哪,計劃就作罷了。但是當時的明神宗的孫子朱由崧(福王)和侄子朱常淓就在南京附近。所以有人就認為可以從這兩位中間選一位當皇帝。國家不能沒有君主,沒了君主就沒了主心骨,沒有君主重大的決策啥的誰來敲定呢,所以擁立一位新主迫在眉睫。史可法呢,他不看好這個福王,主張讓有本事的人當皇帝。當時按宗法來說,福王最靠近,所以福王登基比較合理。

明朝滅亡之後,南明的江北四鎮起到了什麼作用?


但是史可法和這個福王可能是有些過節吧,不看好福王,不支持福王繼位。於是當時有個大將叫馬士英,他就和馬士英商量,能不能改立朱常淓為皇帝。馬士英的想法和他不太一樣。他是按宗法的遠近來想的,就是說神宗的孫子和神宗最親,應該立神宗的孫子為皇帝。立他的侄子為皇帝有悖宗法。就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史可法沒有放棄,想拉攏馬士英,於是他寫了一份罪狀書,說是福王七大罪狀,把這個以書信的形式傳給了馬士英手裡面。

明朝滅亡之後,南明的江北四鎮起到了什麼作用?


馬士英還沒緩過來神,他的部下已經急不可耐了。為了邀功請賞,馬士英的部下得知福王要來繼位,紛紛跑去接駕。馬士英慌了,部下都跑去接駕了,我還在這坐著,什麼意思?要和福王比比誰厲害?說是怕稍微遲一點,功勞沒他的。於是他迎接了福王到了南京。福王來了之後,大家都很擁護他,手下有了兵權,因為馬士英都聽福王的。史可法這次是徹底沒希望了,人都來南京了,還能怎麼辦。但是沒想到,福王對史可法的印象還不錯。進入南京之後,福王非常信任他,還委派重任給他。馬士英看情況不妙,這樣持續下去自己有可能被皇帝疏遠。於是他為了表示忠心,將了史可法一軍。拿出了之前史可法數落福王的七宗罪信件。福王一看到信件,大怒。本來對史可法是挺信任的,現在是完全的不看好他了,想讓他趕緊走人。於是,還不到兩個月,史可法就被排擠出南京。

明朝滅亡之後,南明的江北四鎮起到了什麼作用?


江北四鎮的地位對於南明的首都南京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四個軍事重鎮。它們是明朝對抗清軍,還有起義軍的重要支柱。雖然說史可法和這四位將領有矛盾,而且這四位將領也做了一些燒殺搶掠的事,但是史可法一直都是安撫為主,然後再利用。最後高傑這位將領戰死,其他三位歸順了清朝,拋棄了南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