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培育文创产业融入传统文化特色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湛江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是古越文化、土著文化、汉闽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汇聚地,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雷剧、粤剧、人龙舞、灰塑、石狗、泥塑、飘色、木偶戏、蒲织、舞鹰雄、醒狮、花灯、渔灯等。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彰显湛江特有的文化个性。在新时代、新机遇面前,湛江“非遗”文化如何更高水平地传承、发展,向文化消费转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走出去

非遗文化是湛江城市名片

湛江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原则良性发展。目前,我市共有8个国家级非遗名录,45个省级非遗名录,74个市级非遗名录。

在湛江加大对外开放过程中,湛江的“非遗”文化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

2017年,湛江参加“魅力中国城”竞演登上了央视的大舞台,醒狮、东海人龙舞、吴川飘色、廉江舞鹰雄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作为“城市名片”惊艳登场,令人印象深刻。

2018年2月,遂溪龙湾醒狮作为南狮代表,参加2018年央视元宵晚会演出,第七次登上央视大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湛江民俗文化的风采。4月,龙湾醒狮代表广东省赴南宁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9月,龙湾醒狮赴美参加2018美国纽约国际狮王大赛,获得冠、亚军。

2018年10月,吴川籍雕塑家潘康明受邀赴法参加第24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他的泥塑作品亮相卢浮宫,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示雷州半岛非遗文化的风采和魅力……

湛江醒狮、人龙舞、吴川飘色、廉江傩舞、吴川泥塑、木偶戏、雷剧等非遗项目频繁走出去,在各种开放性场景化的舞台上亮相,以最直观最抢眼球的方式,让观众瞬间记住了这座城——湛江。

设想:传统鱼灯扩大生产投入市场

“湛江的非遗项目,有很多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比如元宵节遂溪北坡游鱼所用的鱼灯,寓意‘年年有余’,很符合群众的消费心理。由于现在的做法采取的是传统的手工制作,一个人做一个灯要两三天,仅成本就300元,如果能将会做鱼灯的村民组织起来,改进工艺,进行流水线生产,就能大大降低成本,把量提上来,再增加一些现代生活的元素,鱼灯完全可以像灯笼一样,成为节庆的装饰。” 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说。

他还有许多思路和想法:比如,许多孩子都爱玩泥巴,而泥塑在吴川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否邀请泥塑工匠作老师,把泥塑融入教育产业?比如陶鼓舞,能否结合文旅项目,更好地传承发展。

向前行

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非遗”文化是地方的文化记忆,但它并非是静态的。它深植于民间生活与文化厚土中又勃然生发。

“在做好非遗文化传承的同时,也要创新发展,让它走进群众生活,服务生活。这样才能注入新的活力,也为非遗文化的再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

“湛江非遗项目很丰富,很有地方特色,很适合培育成文创产品,比如蒲织、漆器、狮头、泥塑等。随着湛江发展,许多非遗项目可以和文旅项目相结合,作为活态展示,既为景点注入文化内容,又能更好地活化,提高非遗的认知度。”湛江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安刚说。他建议专注湛江非遗项目,通过创意设设衍生为文化消费品,走出一条产业化之路,“文创产业,值得期待”。

践行:融入文化研发创意产品

为了架起桥梁让非遗文化和文化消费者的“相见”, 2018年7月,由湛江市文广新局主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非遗文创设计大赛正式启动。大赛以“新时代 新生活 新传承”为主题,立足保护传承非遗瑰宝,发展利用非遗资源,挖掘湛江非遗文化资源,融入现代设计,与时俱进,让丰富的非遗资源转化为丰富的文创资源,进入文化消费领域,走产业化之路。据了解,本次创意大赛共征集设计80多套,主办方将从中评选出有市场潜力的项目进行开发。

在孵化文创产业的过程中,湛江的高校、设计机构也积极参与进来。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开设了手作工作室,把有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传承人进驻,研发创意产品。

目前,该校已经开设了蒲织、漆艺、扎染、腊染、泥塑、陶艺、烟斗、锔瓷等多个课程。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巨云河认为,在高校开设非遗课程,不仅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遗传统工艺,而且可以让其得到创新发展。

深耕耘

戏剧精品成艺术标志

在湛江的剧种有雷剧、粤剧、白戏,常年演出的剧团两百多个,年演场次2万多场,几乎村村有戏演,人人能看戏,观众数以亿计。

近年来,随着国家吹响了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号角,湛江戏剧界春潮涌动,一派生机活力。

雷剧是湛江独有的地方种剧,是国家非遗项目。“雷剧是湛江的剧种,我们要像精心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给她好的精神气质,希望她能得到更多观众的喜欢,在更宽阔的舞台上展示湛江良好的形象。”雷剧代表性人物林奋说。湛江市实验雷剧团《生死账》参加了省十三届艺术节,以精准扶贫为题材、本土创作的《挖宝记》获得了省150万元扶持资金,已经开排,下半年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廉江粤剧团、湛江市粤剧团都到香港进行文化交流。

尝试:好戏剧向市场要“票房”

随着越来越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剧作品涌现,向市场要“票房”也更加必要。

“长期以来,戏剧观众已经习惯了赠票看戏,要让他们转变观念买票看戏,需要一个过程。”湛江影剧院负责人王绍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前的戏剧以传统剧目居多,内容与时代脱节,看戏的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但是随着本土题材的新编大戏不断搬上舞台,走剧场看大戏将成为一件时尚而且有品味的文化消费,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2018年湛江戏剧嘉年华活动,湛江率先作了尝试——在本地甄选剧团和优秀剧目,邀请省的优秀剧团及优秀剧目进来共同演出,票价采取政府补贴、群众购票的方式,培养演出市场,推动戏剧成为群众文化消费,实现剧团的良性发展。

“很多人愿意花几十元买一张电影票。如果有好戏看,相信观众会舍得花买一斤半斤杂鱼海鲜的钱买一张票进剧场看大戏。”王绍辉开玩笑地说。

据了解,政府补贴引导群众购票走进剧场,省粤剧院早在2017年尝试这种做法。“这个过程很痛苦也很考验人,但值得尝试。到了2018年,这条路已经走得很顺了,现在我们还开展了周末看大戏和戏剧普及的一些项目。“广东省粤剧院副院长曾小敏说。

“如果戏剧能向市场要票房,让剧场成为群众文化消费的场所,这对剧种发展,剧目创排、演员素质提升都具有重大作作。“梅花奖”得主林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戏演得好不好,演员敬不敬业,看票房和观众的反应就知道。(湛江晚报 文/记者刘金凤 图/记者郎树臣 张锋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