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培育文創產業融入傳統文化特色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強調,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城市文明傳承和根脈延續十分重要,傳統和現代要融合發展,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湛江地處祖國大陸最南端,是古越文化、土著文化、漢閩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匯聚地,悠久的歷史與厚重的文化底蘊,孕育了數量眾多、形式多樣、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雷劇、粵劇、人龍舞、灰塑、石狗、泥塑、飄色、木偶戲、蒲織、舞鷹雄、醒獅、花燈、漁燈等。這些傳統民間藝術,彰顯湛江特有的文化個性。在新時代、新機遇面前,湛江“非遺”文化如何更高水平地傳承、發展,向文化消費轉化,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走出去

非遺文化是湛江城市名片

湛江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保護原則良性發展。目前,我市共有8個國家級非遺名錄,45個省級非遺名錄,74個市級非遺名錄。

在湛江加大對外開放過程中,湛江的“非遺”文化充當了“文化使者”的角色——

2017年,湛江參加“魅力中國城”競演登上了央視的大舞臺,醒獅、東海人龍舞、吳川飄色、廉江舞鷹雄等國家級非遺項目作為“城市名片”驚豔登場,令人印象深刻。

2018年2月,遂溪龍灣醒獅作為南獅代表,參加2018年央視元宵晚會演出,第七次登上央視大舞臺,向全國觀眾展示湛江民俗文化的風采。4月,龍灣醒獅代表廣東省赴南寧參加“第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9月,龍灣醒獅赴美參加2018美國紐約國際獅王大賽,獲得冠、亞軍。

2018年10月,吳川籍雕塑家潘康明受邀赴法參加第24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他的泥塑作品亮相盧浮宮,在國際大舞臺上展示雷州半島非遺文化的風采和魅力……

湛江醒獅、人龍舞、吳川飄色、廉江儺舞、吳川泥塑、木偶戲、雷劇等非遺項目頻繁走出去,在各種開放性場景化的舞臺上亮相,以最直觀最搶眼球的方式,讓觀眾瞬間記住了這座城——湛江。

設想:傳統魚燈擴大生產投入市場

“湛江的非遺項目,有很多是可以開發利用的,比如元宵節遂溪北坡游魚所用的魚燈,寓意‘年年有餘’,很符合群眾的消費心理。由於現在的做法採取的是傳統的手工製作,一個人做一個燈要兩三天,僅成本就300元,如果能將會做魚燈的村民組織起來,改進工藝,進行流水線生產,就能大大降低成本,把量提上來,再增加一些現代生活的元素,魚燈完全可以像燈籠一樣,成為節慶的裝飾。” 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說。

他還有許多思路和想法:比如,許多孩子都愛玩泥巴,而泥塑在吳川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能否邀請泥塑工匠作老師,把泥塑融入教育產業?比如陶鼓舞,能否結合文旅項目,更好地傳承發展。

向前行

讓“非遺”融入日常生活

“非遺”文化是地方的文化記憶,但它並非是靜態的。它深植於民間生活與文化厚土中又勃然生髮。

“在做好非遺文化傳承的同時,也要創新發展,讓它走進群眾生活,服務生活。這樣才能注入新的活力,也為非遺文化的再發展提供了充足動力。”湛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表示。

“湛江非遺項目很豐富,很有地方特色,很適合培育成文創產品,比如蒲織、漆器、獅頭、泥塑等。隨著湛江發展,許多非遺項目可以和文旅項目相結合,作為活態展示,既為景點注入文化內容,又能更好地活化,提高非遺的認知度。”湛江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安剛說。他建議專注湛江非遺項目,通過創意設設衍生為文化消費品,走出一條產業化之路,“文創產業,值得期待”。

踐行:融入文化研發創意產品

為了架起橋樑讓非遺文化和文化消費者的“相見”, 2018年7月,由湛江市文廣新局主辦、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非遺文創設計大賽正式啟動。大賽以“新時代 新生活 新傳承”為主題,立足保護傳承非遺瑰寶,發展利用非遺資源,挖掘湛江非遺文化資源,融入現代設計,與時俱進,讓豐富的非遺資源轉化為豐富的文創資源,進入文化消費領域,走產業化之路。據瞭解,本次創意大賽共徵集設計80多套,主辦方將從中評選出有市場潛力的項目進行開發。

在孵化文創產業的過程中,湛江的高校、設計機構也積極參與進來。嶺南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開設了手作工作室,把有本土特色的非遺項目傳承人進駐,研發創意產品。

目前,該校已經開設了蒲織、漆藝、扎染、臘染、泥塑、陶藝、菸斗、鋦瓷等多個課程。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巨雲河認為,在高校開設非遺課程,不僅能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非遺傳統工藝,而且可以讓其得到創新發展。

深耕耘

戲劇精品成藝術標誌

在湛江的劇種有雷劇、粵劇、白戲,常年演出的劇團兩百多個,年演場次2萬多場,幾乎村村有戲演,人人能看戲,觀眾數以億計。

近年來,隨著國家吹響了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號角,湛江戲劇界春潮湧動,一派生機活力。

雷劇是湛江獨有的地方種劇,是國家非遺項目。“雷劇是湛江的劇種,我們要像精心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給她好的精神氣質,希望她能得到更多觀眾的喜歡,在更寬闊的舞臺上展示湛江良好的形象。”雷劇代表性人物林奮說。湛江市實驗雷劇團《生死賬》參加了省十三屆藝術節,以精準扶貧為題材、本土創作的《挖寶記》獲得了省150萬元扶持資金,已經開排,下半年參加“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廉江粵劇團、湛江市粵劇團都到香港進行文化交流。

嘗試:好戲劇向市場要“票房”

隨著越來越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戲劇作品湧現,向市場要“票房”也更加必要。

“長期以來,戲劇觀眾已經習慣了贈票看戲,要讓他們轉變觀念買票看戲,需要一個過程。”湛江影劇院負責人王紹輝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以前的戲劇以傳統劇目居多,內容與時代脫節,看戲的多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但是隨著本土題材的新編大戲不斷搬上舞臺,走劇場看大戲將成為一件時尚而且有品味的文化消費,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2018年湛江戲劇嘉年華活動,湛江率先作了嘗試——在本地甄選劇團和優秀劇目,邀請省的優秀劇團及優秀劇目進來共同演出,票價採取政府補貼、群眾購票的方式,培養演出市場,推動戲劇成為群眾文化消費,實現劇團的良性發展。

“很多人願意花幾十元買一張電影票。如果有好戲看,相信觀眾會捨得花買一斤半斤雜魚海鮮的錢買一張票進劇場看大戲。”王紹輝開玩笑地說。

據瞭解,政府補貼引導群眾購票走進劇場,省粵劇院早在2017年嘗試這種做法。“這個過程很痛苦也很考驗人,但值得嘗試。到了2018年,這條路已經走得很順了,現在我們還開展了週末看大戲和戲劇普及的一些項目。“廣東省粵劇院副院長曾小敏說。

“如果戲劇能向市場要票房,讓劇場成為群眾文化消費的場所,這對劇種發展,劇目創排、演員素質提升都具有重大作作。“梅花獎”得主林奮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市場是最好的試金石,戲演得好不好,演員敬不敬業,看票房和觀眾的反應就知道。(湛江晚報 文/記者劉金鳳 圖/記者郎樹臣 張鋒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