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目前的簡體字取消,改用繁體字,你會同意嗎?為什麼?

一代宗匠


漢字是典型的表意文字也是唯一一個還在大規模通用的象形文字。這當然是因為祖先的偉大創造,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種文字系統的傳承自然有著優越的一面。千百年後的我們依舊能夠無障礙的學習當年古人的文化,體會他們的心境。 然而,漢字從甲骨文演變到現在的漢字還是走過了一條漫長的道路。可以說,漢字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


今天我們知道的最古老的漢字是甲骨文,它的筆畫最為簡單,但總量過少,因此到了商周時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許多字來,秦的小篆比六國文字繁複,而之後的隸變更是比今天的簡化字更為徹底,也開創了漢字與偏旁形體不一的先河。 但是,至少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因為繁體字被簡體字取代的事情而耿耿於懷。 事實上,捨棄繁體字一直是知識分子們嘲諷的重點。他們認為:繁體字才是中國文字在進化過程中自然演變出來的。而簡體字則是無理由的簡化,很多不同的字被合併,有些代表不同含義的字也被粗暴的合併在了一起。這樣的文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的確是損失了文化的底蘊。

然而,作為一種工具,漢字不僅僅是在傳承文化,它還承擔著溝通,記錄的作用。 事實上,古代社會中,漢字是一種統治階級的特權。想要讀書識字是需要付出功夫和時間的,作為勞苦大眾,農民很少有識字的,甚至,有很多工匠和士兵都是目不識丁的。文字在這個時候是士大夫階層用來教化百姓的工具。識文斷字,在當時就意味著高人一等。 但很顯然,“孔乙己“這一類人所顯擺的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種寫法對於社會進步並沒有積極作用。最多隻能讓這個窮困潦倒的書生臭顯擺而已。

而進入近代以後,國運衰落,為了振興中華我們就不能放任這種現象。漢字必須要規範化,而且,要儘可能讓更加多的人學習。為了這個需要,簡體字當然遠比繁體字更加適用。繁體字複雜,且同一個字有很多種寫法。所以,非常不利於推廣。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寫簡體。經非正式統計,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其中80%為後來採用(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第38頁)。 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範圍內的漢字的簡化運動從民國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但是,由於民國政府效率不足,並且,他們的政策並不能傳達到各地,即使傳達到各地政府,政府依舊沒有能力執行。所以,現在臺灣人所鼓吹的“中華正朔”從根本上來說只能體現民國政府的無能。

漢字的簡化工作實際上是一再被擱置的。等到新中國成立以後,這種現象才得到了改善。 廣義上的簡化字通常指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俗體字與異體字。狹義上的簡化字通常指中華民國時期頒佈的《第一批簡體字表》。 五六十年代,中國各地都開辦了掃盲班,他們相繼推出了兩版簡體漢字,而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則是在二簡的基礎推廣使用的。新中國剛剛建立的時候,全中國超過九成的人都是文盲,而且,大部分都是成年人。對他們來說,簡體字才是更加容易接受的文字。
如果,教給他們繁體字,那麼,恐怕直到今天大部分人還都是文盲。甚至,直到21世紀初年,國家還是堅定不移的推廣“兩基“政策。 漢字簡化的過程當然並不輕鬆,事實上,還遇到了很多的阻力。但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漢字的簡化也不例外。 漢字簡化的工程也不是一個人能夠辦到的,1909年著名的文人陸費逵首倡漢字簡化,後來,他又發表了《整理漢字的意見》的論文。他的意見得到了很多知識分子的贊同,錢玄同、胡適等人在其後推波助瀾,但是,終究還是沒能將漢字簡化的工作推行下去。

雖然民國時期簡體字尚未推行,但是,胡適對簡體字的評價非常高。因為,漢字的簡化工作並不是由大學者進行的。事實上,在民間早就有簡體字的出行,百姓為了日常交流記錄方便,在寫字的時候通常會省略很多筆畫。久而久之,這種簡略也就成了約定俗成的認識。 後來的知識分子主要是在民間改造的基礎上進行了整理,並且,他們還參考了各種寫法,將大部分常用的漢字進行了簡化。可以說,規範漢字中的簡化字主要來源於歷朝歷代的古字、俗體字、異體字、行書與草書的楷書化,以及在抗日根據地與解放區的人民自己創造的一些形聲字(如:戰、護、憲)、會意字(如:願、釁、撐)、特徵字(如:飛、奮、奪)。

不過,在中國境內還是有少數地區至今仍在使用繁體字。 港、澳、臺三地因為歷史緣故,直到今天仍舊使用著繁體字。然而,這種因為歷史而造成無奈並不能成為繁體字優越的證據。一個能讓幾億中國人輕鬆掌握的漢字和一個複雜晦澀的需要大量練習還無法掌握的精英文字,試問,我們應該選擇那一種?


多點妙招


當然不會同意的!

中國大陸的簡體字,是從五十年代開始,通過四次簡化發展而來的,已經根深蒂固了。人民群眾已經習以為常,書寫慣了。已經不可能再把簡體字換成繁體字了。如果換,那就是開歷史倒車,是倒退。倒退是沒有出路的。

要知道,解放初期,中國大陸有多少文盲嗎?不計其數。一方面是廣大人民群眾無錢讀書認字,一方面是漢字難寫難認,尤其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繁體字(當年尚無繁體簡體之說)。

你比如,工廠農村如今非常好認好寫,當年是工廠農村,你看看,難不難?臺灣是臺灣,累不累?

應該說,由於漢字的簡化,掃盲也走了不少捷徑,很多文盲在很短的時間內都能掌握不少字詞。因此,簡體字的功勞是很大的!


四海漫遊


1把簡體字改為繁體字只是個別人的主張,我認為將來港澳臺先從文字上統一學用簡體字。如果將來有一種更科學的文字被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所接受,我們要把曾經學用過的文字陳列於歷史博物館,學用更多人應用的文字。

2文字研究專家通過試驗表明,學習簡體字比繁體字成效明顯提高,除了書寫快速正確外,也不影響表情達意的效果。況且,已被10多億中國大陸民眾學用的簡體字,在電腦等新科技領域愈來愈顯示優勢情況下,讓大多數人再改回學陌生的繁體字,是違背民意之舉.。如果將來發現不是用手寫方法,用繁體字更好,也要讓下一代抓起。現在佔大多數的成年人已習慣用簡體字,沒有必要急著改為繁體字,因為大家都對它陌生了。

3舉一個現實的例子,我有一位鄰居,他是20世紀40年代初從臺灣來大陸投親,解放後在大陸結婚住下。90年代,兩岸開禁,他祖孫三代舉家遷回臺灣。那時孫子已讀小學三年級,已學過大部分簡體字,可是到臺灣後又得從一年級開始學繁體字。他孫子寫信告訴我,學繁體字很吃力,學了簡體字後再去學繁體字心情煩躁,經常把字寫錯。由此可見,小孩子更樂意學簡體字,對耐心差的啟蒙識字階段的小學生學繁體字不符合身心特點。


林柏忠


其實這就是一個習慣的問題,國家把繁體字變為簡體字,自然有她的原因, 晚清民國時期普通人基本不識字,識字率很低,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學習機會,學習成本也太高。因此自從民國時期起就開始搞簡體字了。在建國初期的50、60年代政府曾舉辦了很多識字速成班、掃盲班來普及文化教育,這也反映了舊時代國人普遍低識字率的事實。

再者, 除了民眾識字率低下,素質較低的原因外。近代以來由於受到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的知識分子普遍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激進思想,認為繁體字代表一種落後、愚昧的專制象徵,不利於民族國家的教育文化發展,因此要實現漢字的拉丁化。在這方面,魯迅先生、胡適都是大力提倡者。正是中西文化劇烈的碰撞刺激了知識分子開始反思本國的文化傳統,投身於社會實踐當中。經過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白話文運動更加深入人心,繁體字顯然被逐步取代。

總而言之繁體字的廢棄與簡化字的推廣是一個歷史過程,是大勢所趨,順應了社會經濟需求與文化教育的發展。其中出現的個別問題可以通過更正修改解決,因此網絡上流傳的關於人大代表提議恢復使用繁體字的說法在我看來並不可取,每個人只要有興趣學繁體字也不難,但無必要強制要求,全面展開。只要熟悉漢字的簡化歷史也就不難作出自己清晰的選擇了


長白山下大海哥


不同意。

文字第一位的屬性仍然是溝通工具,學習、閱讀和書寫的效率是否足夠高,是評價一個溝通工具是否優秀的標識。如果不考慮國家覆滅、民族滅絕或文明消亡等政治性因素,任何文字的演化,只有越來越簡潔高效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否則只會被邊緣化甚至被歷史所淘汰。


晴月浩新雪


【山寨問題回答:如果克己復禮為仁,你同意嗎?】

1\\如果把目前的簡體字取消,改用繁體字,你會同意嗎?為什麼?

2 \\如果把繁體字取消,改用魏碑,你會同意嗎?為什麼?

3\\如果把魏碑取消,改用金文,你會同意嗎?為什麼?

4\\如果把金文取消,改用老祖宗的甲骨文,你會同意嗎?為什麼?


馬源華


應該極力推崇恢復繁體字,理由:古籍及簡化漢字前的書籍、報刋、雜誌等均為繁體字;港澳臺同胞及海外華僑均歷來採用繁體字;繁體字凸顯了漢字形意的特徵,而簡體字則失去了漢字的特徵。為與古籍,為與曾使用漢字的書籍等一脈相承;為與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一脈相傳;為凸現漢字的形意特徵魅力,極力推崇恢復繁體漢字。


楓葉198787235


這是六個指頭撓癢 多此一道。並且還是自找麻煩。只要不把漢字改成拼音文字 ,漢字當然是越簡單越好。不過任何事物都得有個度,漢字的信、達、雅和觸類旁通的、有啟發、有想象力的,堅決不能改。如果把漢字改得面目全非,漢字的優勢則蕩然無存。中國的歷史綿延數千年二不亂不變,漢字起了凝聚人心保存文化的巨大作用。雖然現在但簡體漢字核繁體漢字有很大的出入 ,但由於中國文化的融合貫通,一些繁體字和簡體漢字有很多方面依存相通關係 ,一般情況下好多繁體字大家還是比較容易認識的。所以沒有必要廢簡體字而納入繁體字。


洛陽老董1


同意。因為繁體字是自古以來老祖宗留下來的。過去因寫字筆劃太多,麻煩。現在都不大寫字了,都用電腦打字了。


老楊150710068


不能用繁體字,歷史不能開倒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