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載 羅屯舊貌換新顏

羅屯鎮位於魚臺縣境西北部,古稱“永安寨”,距濟寧城區40公里,距魚臺城區25公里,是魚臺縣“西大門”。這裡交通便利,緊鄰省道251,濟徐高速、金魚公路穿境而過,老萬福河、魚清河、小郭河、東溝河四條河流環繞四周。羅屯自古以來就是傳統文化的沃土,這裡有龍山文化、商周文化的遺址、香城崮堆、前李崮堆,有永安寨、北田寺,這裡民風淳樸、民俗濃郁、宜居宜業宜遊,是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鄉鎮、省級文明鄉、市級文明鄉鎮……

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地處於魯西南地區的魚臺縣羅屯鎮地勢低窪,十年九澇,災害頻繁,破敗得沒有一點活氣,低矮潮溼搖搖欲墜的土坯房,泥濘難走的鄉村土路,大街上一堆堆的柴草,滿地雞屎狗尿,一到夏天就汙水橫流,這些景象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據村民們回憶:那時大多村民住在用黃泥和麥稈構築的土坯房中,裡面用幾根簡易木頭支撐整個房屋,屋頂鋪滿麥稈和乾草用來遮風擋雨。農作物以種植玉米、高粱、黃豆等旱作物為主,雖在土地改革後,每人分到約1.8畝土地,但由於洪澇等自然災害較多,口糧欠缺也很嚴重,剛剛能填飽肚子,日常吃食以地瓜幹為主,部分條件差的村民採集榆樹皮,將採集而來的榆樹皮搗碎摻加到玉米麵裡,以彌補家庭成員口糧的不足,少量條件好的家庭在過年時才能吃到丸子和饅頭。村中房屋地基高,路基低,一條進村的土路坑坑窪窪,每逢下雨天,路上又是泥又是水,泥濘不堪。

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羅屯鎮呈現在眼前的是乾淨整潔的水泥路縱橫交錯、大街小巷的文化牆圖文並茂、村村有的文化廣場設施齊全、鄉村綠化錯落有致、坑塘治理扮靚環境……近年來,羅屯鎮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加大環境整治力度、綠化亮化環境、追求村容整潔“外在美”的同時,更加註重提升以社會新風和素質內涵為主體的“內在美”,內外兼修,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吳效珂說:“現在村裡變了樣,比原來整潔、乾淨了不說,隔壁廣場上經常還會有大舞臺表演。”原來村裡的房子位置沒有規劃,零零散散地矗立在鄉間,蓋房用的材料也各不相同,給人亂糟糟的印象。後來村裡進行了統一規劃改造,房屋建的整齊漂亮,鄉間小道變成了水泥路並通了下水道,自己和老伴也在今年一月份拎包住進了村裡剛建成的養老院,這種變化讓他們覺得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羅屯鎮本著“以人為本、尊重民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點帶面、整體提高、分期實施”的理念,集中資金打造“精品村”、“亮點村”,通過開展清潔庭院創建、坑塘治理、農村廁所改造和片區帶動等活動,對全鎮所有村進行環境綜合整治,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提檔升級,提升農村文明指數和群眾幸福感。截至目前,全鎮34個行政村有21個達到生態文明村標準、13個村達到美麗鄉村標準,打造了覆蓋13個行政村惠及3185戶12062人的美麗鄉村示範片區。

整治村容村貌,完善硬件設施。該鎮按照“建點、連線、擴面”的總思路,對示範片區進行了高標準規劃設計,投入資金對示範片區內13個行政村進行提升改造,修復了村際連接線和進村道路42公里、硬化村內街巷56公里、同步鋪設排水溝116公里、鋪設花磚2.6萬平方米,栽植各類綠化樹木24萬餘株、打造村內綠化小節點60處,安裝路燈、廣場燈2600餘盞,粉刷牆面26萬平方米、繪製文化牆1.5萬平方米,在注重保留特色村自然形態的同時,積極挖掘村莊文化底蘊。藉助小農水田建設項目、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土地整理項目,兩年來累計投入資金7800餘萬元,維修改造排灌站11處、更新機電設備24臺套,硬化渠道72.6公里、疏浚溝渠282.3公里,維修和新建渠系建築物1099座、修築機耕道路33.6公里、硬化田間路80餘公里,改善灌溉面積4.08萬畝、改善排澇面積5.5萬畝,極大地改善了全鎮農業生產條件。遵循“田水林路統一佈局、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按照“配網格、改樹種、調結構、強產業、增效益”的要求,確保達到“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的目標。實施農林、田、路綜合治理,大力推進標準網格建設及其1400畝的防護林建設項目,排除各種干擾因素,根據造林綠化任務表,強力推進鎮轄區內老萬福河、郭河、東溝河、魚清河河堤等堤防綠化工作。以改路、改水、改廚、改圈和舊村改造為切入點,積極開展村口和路邊、水邊、屋邊的環境整治及美化綠化亮化,推進危舊房改造、小公園建設,適當佈置休息、健身和文化設施,著力改善優化農村環境硬件,實現了村莊生態休閒、和諧宜居。

發展集體經濟,促進村民增收。羅屯鎮傳統農業以種植棉花、大蒜、辣椒為主,費時費力且收益低,推進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依託鄉村旅遊資源,由村集體承租村中土地,發展種植綠色果蔬,建設蓮藕種植、棚摘香椿、蜜桃採摘項目試點,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做好做活大蒜、蓮蓬等產品深加工,積極培訓農村“新六產”;加快經濟林建設,在東溝河、魚清河、高速公路綠色通道種植桃樹、梨樹共計500餘畝。將種植的果蔬申請商標、統一包裝,打造綠色、有機、無公害的特色農產品品牌,提高知名度。立足實際與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打通農產品流通“最後一公里”。建成羅屯民間藝術體驗館,將具有地區特色的工藝品、農產品分別擺放在柳編展品間、春節符號展品間、羅小屯的店,為遊客提供鄉村特色產品。建立淘寶網店,將所有產品統一上傳到網絡,藉助互聯網平臺,不斷加強對產品的宣傳力度,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實施“OTO”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了線上線下的有效融合,幫助村民打開了羅屯民間藝術品、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市場。進一步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作,探索多渠道營銷手段,通過打造農村電商,促進村民增收。進一步激發農家樂“遊、購、娛”三要素,著力在旅遊產品開發和相關配套產業發展上下功夫,完善旅遊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相應規章制度,提高村民環保意識,在發展好農家樂前提下,注重村裡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弘揚傳統美德,倡樹文明新風。同時,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三示範三增強”項目建設和主題黨日活動,動員全體黨員積極投身於清掃生產路、清理垃圾、去除雜草、修整路面、疏通溝渠等美麗鄉村志願服務活動。倡導“全民參與、人人行動”的村莊環境整治文明風尚,幹群連心共創美麗家園,農戶除日常保潔以外,以點為單位在責任區域內圍繞美化中心,發揮創意自發動手美化;普遍建立衛生檢查評比制度,引導群眾養成健康、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努力消除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汙水亂潑、禽畜散養等不文明現象。組織開展“新書進農家”活動,為全鎮農家書屋送去農作物種養殖、文化文學、健康養生等各類書籍10000餘冊,通過擴充農家書屋的書籍種類,滿足農戶對多種知識的需求,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建設,讓鄉村優秀文化“傳家寶”薪火相傳。組建文藝表演隊,把村裡的一些鄰里互助、尊老愛幼的感人故事編排成節目,利用文化長廊、聯歡會演出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好人好事、寓教於樂,有效提高了村民素質和村莊的文明程度。利用文化牆通過詩歌、順口溜、圖片、漫畫等形式,大力倡導熱愛祖國、孝老愛親、鄰里和諧等新風尚。定期開展“好媳婦、好婆婆”、“文明示範戶”、“五好家庭”、“清潔庭院”等評選活動,利用百姓大舞臺、善行義舉四德榜、文化長廊等平臺加以宣傳,使好人好事、道德模範的事蹟深入人心。

四十年的風風雨雨見證羅屯由貧困走向富裕的成長史,更見證了羅屯人民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創造美好生活的奮鬥史。舊時代的種種已成往事,今朝開啟新紀元。站在新的起點,羅屯將邁出新的步伐,羅屯人民也將用激情點燃新的希望,用拼搏共鑄新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